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松原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

更新时间:2023-04-30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坏,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舍认为,读一部小说不可以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应该要关注小说的文字和内容。 B . 老舍认为,小说和哲学都能叫我们明白人间处身涉世的道理,但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 C . 老舍认为,判断小说的好坏要以它能否给我们带来一些知识和一点教训为唯一标准。 D . 毕飞宇认为,很多当代文学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更好,更有可能成为经典。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原原本本地描画人生来暗示出人生的意义,它在书籍里自成一格,不可替代。 B . 读者假如能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小说的好坏,或许能大有收获。 C . 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作品中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只有汪曾祺的作品才是经典。 D . 毕飞宇用把玩的方式阅读文学经典是非常个性化的经典阅读的方式,能给我们以启发。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怎样读小说”这一范畴的一项是( )
      A . 从把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的角度进行小说阅读。 B . 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结构性角度分析小说。 C . 通过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去看小说的倾向性和思想意义。 D . 通过阅读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来研究网络文学前十年的发展历程。
    4.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读小说的不同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画家丹青

    张祖平

    画家丹青原是一名土生土长不太出名的民俗画家,后来他改变风格主攻中国山水画、人物工笔画,短短二十年间就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作者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大师级画家。名气可谓如日中天,目前他的书画作品市场价每平尺达到了5万元以上,且一般人即使出钱也不见得能求得他一幅画作。

    据说丹青的祖上是一位清朝宫廷御画师,专为皇上烧制瓷器作画,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但到了丹青爷爷这一辈却不幸家道中落,但画画的手艺还是得以传承。

    爷爷那一辈骨子里依然保留了皇族遗老和艺人的清高,有田有地,衣食不愁,作画权当消遣。爷爷作画不为卖钱,只为一份交情。亲朋好友上门求画带上一瓶好酒,或送上一份上好的土特产,他一般不会拂了别人的雅趣,可归到画师之列。到了父亲的年代却要为生活奔波,作画只是谋生计,混个温饱,一副落泊寒酸的样子,只能算作画匠。丹青从小耳闻目染,极富作画的天性,无师自通,又得到父亲的真传,尤其擅长民间生活和民俗人物画的创作,在方圆数十里名头很响。

    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动,绘画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于是县里看中了他潜在的价值,将丹青从乡间一隅调至县文化馆专事创作,户口由农转非,摇身一变成为国家干部。只是县领导要他改一改专事民俗画创作的路子,多尝试一些中国山水画及花卉写意的绘画创作。丹青初始有些为难,但很快触类旁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名声由近及远,倍受圈内画界推崇。

    吃水不忘挖井人。丹青觉得吃了皇粮就是公家的人,理应为国家服务、为政府效劳。从此丹青暗自立下一个规矩,私人的活不接、商业的边不沾、逐名逐利的事不干,一句话只为公家作画,不带丁点私心杂念。那时全国时兴招商引资热、文化交流热、与国外缔结友好城市热,艺术品便成了礼尚往来的佳品。丹青所在的县城一不生产特色产品,二没有叫得响的土特产,领导便将主意打在丹青的画作上,这可是最时尚最贵重的礼品,而且还无须动用财政预算,可谓随要随取,礼轻情重。

    于是丹青肩负起了县里重点招商、重要公关、重要出访、重大节日等活动必备画作礼品的重大任务。许是突出中国特色,抑或人云亦云,凡此活动送礼送出最多的还是山水画、写意画。反正领导需要什么,丹青就画什么,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县里很多事情要办、很多事儿都要花钱。于是各级各部门都把主意打到了丹青身上。公益事业、慈善义卖也好,捐资助学、扶贫帮困也罢,将丹青往台上一引,当场挥毫泼墨,写上几幅字画,拉上县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有钱的金主捧捧场,将所得拍卖款捐赠出去。政府博得口碑,丹青却不愿留名,可难免还是有人找上门来。

    慕名而来的无非是官场上企业界的头头脑脑、个体私营的业主老板,不外乎求字求画装点门庭附庸风雅。可每每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一广东富豪不信邪,带上重金上门求一幅“镇店之宝”,在他的门外整整守候了一天半晚,硬是吃了闭门羹。

    有说丹青名声响架子大了,恃才傲物才不合流呢。还有说丹青表面只认政府不认钱,实际上是另有所图,外人不知罢了。听到这些议论,丹青总是充耳不闻,一笑了之。

    后来一位交情颇深的朋友告诉丹青,其实他的许多字画都成了领导们的私藏,被当成活宝贝秘不示人。他听了不置可否,闷声不吭。

    从此以后,丹青在县城便不见踪影,去向不明。若干年后新闻媒介的频频曝光,才让家乡的父母官知晓丹青早已在省城定居,如今成了享誉国内的中国山水画大师。

    一日,有家乡父母官拜访,呈上精美的请柬,邀请他参加家乡举办的“草堂乡民俗画展”活动。丹青早有耳闻,这些年家乡掀起了民俗画热,男女老少皆能一展画技,也有心去体验一下。想到几天前接到侄儿要结婚的消息,反正要去一趟老家,也就欣然接受了邀请。

    侄儿结婚是大喜事,做叔叔的自然高兴,席间也就喝了不少喜酒,兴致所至当场画了一幅“麒麟送子”的民俗画作为礼物送给了侄儿,引得满堂喝彩。

    那天县里领导专程将丹青接到乡政府所在地,陪同他参观民俗画展。当那一幅幅惟妙惟肖、透着乡里乡气的民俗画作扑面而来、映入眼帘时,丹青恍若梦境一般。

    当丹青驻足在一幅“麒麟送子”的民俗画前时,不禁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画面构图新颖、工笔简约,人物活泼、呼之欲出。他自叹自己送给侄儿的那幅“麒麟送子”远不及这幅同题材的画作。

    丹青将目光落在画作者的印鉴上,竟然是他的妹妹刘雯。那一刻不知是欣慰,还是惭愧,他觉得这么多年自己迷失的远比获得的多……

    (节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动,绘画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揭示了社会环境,同时助推情节发展。 B . 广东富豪重金求取“镇店之宝”而不得,印证了人们对丹青恃才傲物、另有所图等的议论。 C . 家乡父母官邀请丹青参加“草堂乡民俗画展”活动的目的,仍是看中了他潜在的经济价值。 D . 小说意在倡导艺术家调整艺术追求,适应社会需要,肯定利用艺术家的劳动发展经济之举。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标题“画家丹青”借“画家”一词与爷爷“画师”之称、父亲“画匠”之称的区别,突出了丹青在绘画领域的成就。 B . 小说以倒叙开头,并宕开一笔,叙写丹青家世可谓一石二鸟:既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好奇心,也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C . 小说并没有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而是着力于铺叙故事情节,但是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 D . 小说以第三人称行文,不仅可以比较直接、客观、自由灵活地叙写丹青之于绘画的精彩故事,也有利于作者直接抒情。
    3. (3) 丹青由“土生土长不太出名的民俗画家”成长为“享誉国内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 (4)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大历元年十二月,癸卯 , 周智光杀陕州监军张志斌。朝士举选人,畏智光之暴,多自同州窃过,智光遣将将兵邀之于路,死者甚众。戊申,诏加智光检校左仆射,遣中使余元仙持告身授之。智光历数大臣过失,且曰:“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至于挟天子令诸侯,惟周智光能之。”元仙股栗。郭子仪屡请讨智光,上不许。郭子仪以河中军食常乏,乃自耕百亩,将校以是为差,于是士卒皆不劝而耕。是岁,河中野无旷土,军有余粮。大历二年,正月,丁巳,密诏郭子仪讨周智光。子仪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于渭上。智光麾下闻之,皆有离心。己未,智光大将李汉惠自同州帅所部降于子仪。甲子,华州牙将姚怀、李延俊杀智光,以其首来献。二月,丙戌,郭子仪入朝。上命元载、王缙、鱼朝恩等互置酒于其第,一会之费至十万缗。上礼重子仪,常谓之大臣而不名。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渝令归。子仪闻之,囚暖,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大历四年,正月,丙子,郭子仪入朝,鱼朝恩邀之游章敬寺。元载恐其相结密使子仪军吏告子仪曰朝恩谋不利于公子仪不听吏亦告诸将将士请衷甲以从者三百人子仪曰:“我,国之大臣,彼无天子之命,安敢害我!若受命而来,汝曹欲何为!”乃从家僮数人而往。朝恩迎之,惊其从者之约。子仪以所闻告,且曰:“恐烦公经营耳。”朝恩抚膺捧手流涕曰:“非公长者,能无疑乎!”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载恐其相结密/使子仪军吏告子仪曰/朝恩谋不利于公/子仪不听/吏亦告诸将/将士请衷甲以从者三百人/ B . 元载恐其相结密/使子仪军吏告子仪曰/朝恩谋不利于公/子仪不听吏/亦告诸将/将士请衷甲以从者三百人/ C . 元载恐其相结/密使子仪军吏告子仪曰/朝恩谋不利于公/子仪不听/吏亦告将/将士请衷甲以从者三百人/ D . 元载恐其相结/密使子仪军吏告子仪曰/朝恩谋不利于公/子仪不听吏/亦告诸将/将士请衷甲以从者三百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历,唐代宗时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年号。 B . 癸卯,干支之一,可用来纪年、纪月,但不可以纪日。 C . 告身,委任官职的文凭,类似后代的委任状。 D . 河中,文中指唐代设立的行政区河中府,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智光杀害朝廷官员,历数大臣们的过失,还扬言只有他才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嚣张狂妄,郭子仪多次请求讨伐,未果。 B . 郭子仪身先士卒,亲自耕地一百亩,将领们依此定出等级,因此士兵们都无需劝导而从事农耕,进而解决了军中缺粮的问题。 C . 为了迎接郭子仪人朝,代宗命令元载、王缙、鱼朝恩等人分别在他们的宅第设置酒席款待郭子仪,一次宴席花费高达十万缗。 D . 郭子仪知道郭暧说了不该说的话后,入朝等待代宗惩罚。代宗不和郭子仪计较这件事是假,要郭子仪打郭暧几十大棍是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多自同州窃过,智光遣将将兵邀之于路,死者甚众。

      ②“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

    5. (5) 郭子仪只带几名家僮赴鱼朝恩的章敬寺之约,这件事表明郭子仪怎样的性格特征?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就体现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情谊,表达了他愿陪韩愈一道受苦的深厚友情。 B . 颔联直书别后景况,写诗人与韩愈之间书信往来,表明二人之间的肝胆相照,真情永驻。 C . 颈联运用对比手法,一“悬”一“浸”,一高一低,形象地描绘了韩愈赴任路途的艰险。 D . 此诗颔联上句写实,下句写悬想,虚实结合抒写情感,字字句句均发自内心,耐人寻味。
    2. (2) 有人评此诗尾联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悲酸之语,反其意而用之。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默写题,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2. (2)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最早的表述者是老子,他在《〈老子〉四章》中写道“
    3. (3) 《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五、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产于安徽的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歙砚是徽州非物质,磨出的墨汁润滑均匀,有“冬不干,夏不腐”的奇效。古代的文化遗产的代表,其质地_______歙砚采用龙尾石制作,龙尾石产于婺源龙尾山,一般需要5亿~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之后还要经过相石选坯、制作粗坯、设计、雕刻、打磨等多个工序,每一步都不能草率。歙砚的形制_______,每一块砚石都要根据其质地和纹理,_______。歙砚的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山水、制亭台、楼阁、花草无所不取,人物、走兽、飞禽、虫鱼无所不包。尽管有物的雕刻,可是一些文学作品也会出现雕刻在歙砚上。这类刻于砚台表面的文字被称为“砚铭”,是砚雕的一部分,集佳石、文学、雕刻、书法于一体。“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苏轼《孔毅甫龙尾砚铭》)这是苏东坡刻写在友人孔毅甫的一方歙砚上的铭文。前半句,是对砚台的赞美之词,也就是以铭说砚,后半句是以铭立德、以铭抒情。一方好砚,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珍品,再书刻上精美的铭文,更是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坚实细腻    千变万化    因材施艺    锦上添花 B . 浑然天成    变化莫测    因材施艺    精益求精 C . 坚实细腻    千变万化    精雕细刻    精益求精 D . 浑然天成    变化莫测    精雕细刻    锦上添花
    2. (2) 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尽管有物的雕刻,可是一些文学作品也会出现在歙砚上。 B . 尽管有物的雕刻,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文学作品也会出现雕刻在歙砚上。 C . 除了物的雕刻,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文学作品也会出现在歙砚上。 D . 除了物的雕刻,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文学作品也会出现雕刻在歙砚上。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再生纸,即废纸回收后经过分类拣选、温水浸涨,被重新打成纸浆后,再次制作而成的产品。有数据显示,当我们每回收利用1吨废纸,就相当于保护了十几棵大树。如此可以看出,(______)。

    但是生产再生纸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_______,因为再生纸的生产对设备和工艺有诸如脱墨等特别要求,使得再生纸的价格也随之增加,_______。除此之外,由于再生纸本身存在的特点,如外观存在斑点、亮度偏低、颜色灰暗等,很难满足高质量要求的纸张使用条件,_______。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生产再生纸,回收利用废纸有益于环境保护 B . 回收利用废纸,生产再生纸有益于环境保护 C . 环境保护有赖于回收利用废纸,生产再生纸 D . 环境保护有赖于生产再生纸,回收利用废纸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六、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蓉《青春》)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

    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才不致空虚。(达·芬奇)

    读完以上材料,青春期的你引发了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