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佛山市听音湖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怎样才算是“贤”呢?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揭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他在《资治通鉴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后之守国者,尚鉴兹哉!”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

    材料二:

    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

    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

    (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B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三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 C . 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就是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 D . 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 B . 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料。 C . 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D . 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B . 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注释的意义。 C . 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D . 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4) 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
  •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广佛同城:血缘般天然亲近

    江冰

    古语道:“先有塔坡,后有佛山”。佛山古称季华乡,唐贞观二年,乡人在塔坡岗掘地,发现三尊铜佛,遂改名佛山。原址建古庙祭祀,三佛金身矗立堂前,此番游览,我惊讶于古庙瓦宇上不落一片树叶,虽庙后有小叶榕与凤凰树各一,枯叶只落天井,实为奇观。经人指点,我又去拜访了莲塘村,此村亮点为家族本土信仰——当地神宋朝将军康君主帅,七月七为主帅诞,属于本土一村信奉,寺庙正在恢复修建中。不禁联想日本,各地既有国教,亦有本地神。同为造福荣耀本地士庶百姓之官吏将军文人——此恰好是历史文化之“本土诉说与本土记忆”。

    佛山自古“有城而无墙,无墙却有集市”。此地并非军事要镇,却与广州连成一片,海河通道,连接大海,集散码头,自古以来便是商贾之地,物流交换之地。它还有不少独特文化符号,比如说黄飞鸿,影响一直延续到港澳台,拍他的影视剧就有上百部之多,介绍黄飞鸿的书更是数不胜数。佛山还有“龙”和“狮”的文化图腾:所谓龙,就是划龙舟,龙舟在整个珠三角乃至中国的江河流域影响广泛;南狮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我在西樵山下看南狮表演,惊心动魄,功夫扎实,令人浑身血脉偾张,精神为之一振!谁说南方人没有血性?

    我在佛山进行城市规划考查时,听到第一个细节即关于祖庙:战争时期,多处文化景点惨遭破坏,佛山城中百姓自动组成人墙,舍命护卫祖庙。据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区锦生先生回忆,上世纪60年代文革初期,他从广州美术学院回佛山老家,正逢两派武斗,双方都没有动祖庙的神像。他们心中,祖庙是一块圣地,相约要打仗,就到城外去打,祖庙不可亵渎。祖庙,也是我心目中的佛山地标。一条巨型木雕,其中一出戏有金銮殿金匾,三字复盖大明江山,可见工匠用心良苦。北帝神像,神采奕奕,司管水道,贵为水神。佛山水网密布,极易患灾,供奉道教水神,护佑一方。农历三月三,为北帝诞,抬出神像,仪仗游城。“三雕二塑”: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美不胜收。祖庙古戏台,大视野,金壁辉煌。粤剧演出名址,古代精美建筑,多少名伶,唱出绝代风华。

    驱车来到佛山粤剧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幢民间祠堂大屋,虽难称巍峨,却也气场十足。佛山乃粤剧主要发源地,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粤剧祖师华光大帝,贵为南帝,掌管火之神。昔日艺人下乡演出,红船交通,竹葵戏棚,易遭火灾,故奉华光护佑,红船上必有华光神位。红线女戏照,光采照人。红船模型,可见水乡华采。多少剧团班子为古今乡民,送去欢乐与祝福。当地粤剧戏场,至今不衰,馆前广场有四十多个私伙局,由票友自动组合,日日演唱,二胡扬琴,戏腔嘈杂。相比广州恩宁路新建华丽巍峨粤剧博物馆,佛山粤剧博物馆更质朴更民间也更加接地气。

    佛山历史悠久,现代工艺产业也兴盛蓬勃。建筑陶、日用陶、艺术陶逐渐形成三大支柱,“世界陶都”的美誉名不虚传;石湾公仔制作精良名播海外,构成佛山另一张名片;南风古灶,五百年灶火不灭,全世界仅有这两条古灶仍在使用。看沙模,忆当年,一山百条火灶,齐齐生火,窑窑出陶,山上青烟,山下船帆,工匠船工忙碌,商贾往来频繁,又是何等业茂财旺之景象!南风古灶边有大庸堂——广州美术学院魏华教授工作室,镇店之宝大头娃一派现代风,在石湾公仔基础上,融入南美元素,抽象性与现实性,精英理念与世俗诙谐交叉融汇,别有一番风味。驻守店面的艺术总监、来自蒙古的李晶晶跟我说,艺术家大多潇洒且沉浸自我创作世界,市场进入与他人合作更加稳妥。看来文化创意产业,急需左手艺术右手市场、精于世道艺术内行的企业家。

    佛山古城,聚集多少英雄豪杰,移民土著同居水乡开发南粤,其中又有多少巨族豪门?多少传奇故事呢?佛山以佛得名,又以道教北帝为祖庙,其别名禅城,参禅悟道,既不言不语,又千言万语;既寂默如谜,又气象万千。佛山显然既保持了传统的广府文化个性,在四十年的改革发展显得卓尔不群:保持地域传统主调上,兼具现代时尚气息。它低调务实,日常世俗,自有潜在民间信仰,却绝无一丝颓废与荒诞感。既安静稳妥居于喧嚣广州一侧,又生机勃勃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实在是一座毗邻广州、独具风采的南方“大码头”呵!

    (选自江冰散文集《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为读者介绍了佛山这座既古老又富有现代活力的城市。 B . 黄飞鸿和“龙”“狮”文化等都是佛山独特的文化符号,蜚声海内外,作者未到佛山前就早有耳闻。 C . 在作者看来,祖庙可以看作是佛山地标建筑,深入了解后,发现祖庙也是很多佛山人心目中的圣地。 D . 在南风古灶边的大庸堂,作者看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融合,并且大加赞赏。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叙事自然,抒情真诚,议论率真,谈古论今,托物言志,言语中流露出对佛山这座城市的喜爱。 B . 文章写景抒情处多用短语,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写人写事时用笔俭省,笔触细致,富有诗意。 C . 文章写佛山粤剧博物馆,用广州恩宁路新建华丽巍峨粤剧博物馆作对比,说明佛山在粤剧传承上更胜一筹。 D . 文章结尾作者指出佛山以佛得名,又以道教北帝为祖庙,表现对佛山地方文化包容性的赞许。
    3. (3) 在江冰的散文集《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中,他以一个新广州人的视角,游览了很多广府城市。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观察这些城市的文化视角。
    4. (4) 文章写作者游览佛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什么要多次穿插叙述历史文化故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 3. 文言文阅读

    【甲】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乙】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 , 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苏轼《六国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B .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C .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D .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 . 苏辙,字子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轼并称“三苏”。 C . 豪杰,指才能、才智出众的人,后引申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 D . 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与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文在严谨的议论中插入了“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等生动描述,并引用“抱薪救火”的形象比喻,增添了鲜明的情感色彩。 B . 苏辙文明确指出了六国的决策者只想自我保全而“背盟败约”,以至于“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状况,最终相继灭亡。 C . 苏洵认为韩、魏、楚三国与秦接壤,“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而采取“以地事秦”的策略,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D . 苏轼文连用三个问句,强调了六国诸侯若能善待“智、勇、辩、力”等“民之秀异者”“使不失职”,他们可能就不会如此迅速地覆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②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5. (5) 请根据甲、乙、丙三篇选文内容,分别概括三苏《六国论》各自的观点。
  • 4. 古诗词阅读

    宿青草湖

    杜甫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水程。

    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表明今晚杜甫将宿于青草湖,这与颔联中的“宿桨”形成照应。 B . 首联先“洞庭”后“青草”,点明了诗人正身处由北向南的舟行途中。 C . 颔联写诗人停桨夜宿,驿馆报更之声清晰可闻,烘托出环境的寂静。 D . 颈联写寒冰交侵,冷气逼人,诗人望云月依稀,不知不觉已经天亮。
    2. (2) 诗歌尾联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
  • 5. 古诗文默写
    1. (1)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 (2)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3. (3) ,万象为宾客。(《念奴娇·过洞庭》)
    4. (4) 《登岳阳楼》中诗人杜甫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
    5. (5)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王安石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
三、语文文字运用(20分)
  • 6. 按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③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1. (1) 《红楼梦》为主语:
    2. (2) 以曹雪芹为主语: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传统的剪纸,仅凭一把剪刀,顷刻便在一张薄纸上幻化出_____的美丽图案,令人_____。而广东佛山的剪纸,自明清时期便如同佛山陶瓷一样,成为一门谋生的行当。为了顺应市场的需要,渐渐形成与传统剪纸_____的艺术风格,使用的工具也不再单凭一把剪刀,而是加入了刻刀、凿子。这种创新使佛山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_____。剪纸作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装饰艺术,样式各异,具有很强地域风格,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其中南派剪纸又以佛山剪纸最具代表性。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山剪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它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岭南风格,引领了传统剪纸艺术的创新之路。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奇不有  拍手称快  截然不同  标新立异 B . 千姿百态  拍手称快  天壤之别  标新立异 C . 无奇不有  叹为观止  天壤之别  独树一帜 D . 千姿百态  叹为观止  截然不同  独树一帜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山剪纸,不仅让佛山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B . 佛山剪纸有着8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 C . 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山剪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让佛山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 D . 佛山剪纸不仅有着800多年悠久的历史,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核心内容。听音湖实验中学以“__________”为校训,坚持“育人有道德为先”。__________?校电视台近日采访了石继烈校长。

    石校深情地解释道:“听音”二字__________。首先,“听音”指的是地名,学校坐落于听音湖畔,环境优美,具备良好的育人环境;其次,“听音”是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人通过听哲理之音、丝竹之音、解惑之音才不断成长;最后,“听音”可以使人“明智”,兼听则明,从而知晓道理。“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班固赞扬汉景帝刘启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我们今天说的“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立德”最早见于《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

    1. (1) 请在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听音湖实验中学校训中“立德”一词出处是什么? 请从文中摘抄出完整的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要求:书写清晰,字体端正,标点规范,格式正确,句子完整。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

    回望历史,“中国精神”蕴藏在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司马迁、杜甫、王安石、岳飞……

    放眼现在,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共同构成了伟大中国行稳致远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今的体现。

    春色正好,风华正茂的你对“中国精神”有何感受和认识?岁月流转,吾辈青年应当如何弘扬“中国精神”?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