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慢性病发病老年人数攀升,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口也逐步增加。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中央多次强调抓紧养老布局、培育发展养老产业,面向老年人口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逐步完善我国养老体系。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从最初倡导机构养老转变为社区居家养老,现阶段的养老重心则转移到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未病辽养、病后疗护的集医、养、康、护等于一体的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并对其进行持续性照护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双方参与协同推进医养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及医疗需求,特别是高龄失能老年人,被认为是解决当前养老难题的一大有效途径。

    (摘编自《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材料二: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国老龄人口特点、家庭发展趋势等新情况,瞄准医养结合的难点堵点,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各方持续努力,让医和养结合得更加通畅。

    医疗卫生机构在诊疗、护理、康复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养老机构在生活照料、身体调养等方面具有专长,二者相互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能。过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辖,二者在业务上完全独立,导致医和养难以真正打通。这需要部门之间相互配合,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业务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前,一些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优质服务收费还偏高,普惠性有些不足。收费高的背后是医养结合机构的人力、租金、医疗耗材等综合成本高。降低机构服务成本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招投标等方式,让服务效率高的机构进入,同时发挥医保和长期护理险的作用,降低医疗照护负担;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医养结合服务的公益性,在土地租金、财税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患,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专业人才直接决定着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和供给。要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增设健康和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盘活现有资源,扩充医养结合服务队伍,例如引导现有医务人员从事居家医疗服务、进驻医养结合机构,鼓励退休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加强对照护员、养老护理员等人员的培训等。目前,与医疗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机构薪酬水平偏低,难以吸引医疗和养老复合型人才。因此,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是医养结合吸引专业人才重要举措。

    发展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不断疏通难点堵点,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专业规范、质优价廉、多元可持续的服务,让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申少铁《让医和养结合得更通畅》)

    材料三:

    卫生和养老服务是两个系统,各有各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卫生服务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健康服务,突出健康预防、治疗等特性。而养老服务的对象则是具有一定风险性和脆弱性的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目标在于为这些特定的老人群体提供保护管制和照料,具有很强的照护性。就养老服务与卫生服务的关系而言,两者在许多方面发生互动或重叠,如痴呆老人的照料、临终关怀服务、残疾老人康复服务和精神健康服务等。另一个重点是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中医疗护理(健康照料)的关系。这两种照料服务不容易区分,主要差别在于,医疗护理是在医院内辅助医疗的一种照料活动,而养老服务是在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中一项照料服务活动,有时需要药物治疗辅助。

    尽管有时候养老服务需要卫生配合,但不能总想用卫生的思维和手段来提供养老服务,甚至用卫生的思维和手段取代养老服务。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不是说在养老服务机构都建立卫生服务设施就叫做医养结合了,养老服务过度医疗化挤占医保资金的做法不可取。所谓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属于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一项,一定是以养老服务为主、卫生为辅。因此,我们一定要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合理设计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

    (摘编自李兵《关于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养老形势日益严峻,这就要求逐步完善养老体系。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发生着转变,现阶段的养老重心则转移到医养结合。 B . 《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满足了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C . 医疗卫生机构在诊疗、护理、康复等方面有专业优势,养老机构在生活照料、身体调养等方面有专长,二者相互合作,就能实现优势互补。 D . 卫生服务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健康服务,而养老服务的对象则是老年群体,就养老服务与卫生服务的关系而言,两者几乎没有重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则材料都论述了医养结合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B . 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虽然不容易区分,但本质并不相同。 C . 只要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卫生服务设施,就能做到医养结合。 D . 想有效解决当前的养老难题,应协同、重点推进医养结合。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打通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具体做法的一项是(   )
      A . 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 B . 养老机构改造和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增强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C . 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为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绿色通道等医疗服务。 D . 医疗机构应设法让患有重症的老年病人住在医院,既为其提供医疗资源,也提供养老服务。
    4. (4) 根据材料二,从哪几个角度入手让医养结合更加通畅?
  • 2. 现代文阅读Ⅱ

    杀人者(节选)

    【美】海明威

    亨利那家供应快餐的小饭馆的门一开,就进来了两个人,他们挨着柜台坐下。

    “你们要吃什么?”乔治问他们。

    “我不知道,”其中一个人说,“你要吃什么,艾尔?”

    “我不知道,”艾尔说,“我不知道我要吃什么。”

    外边,天快断黑了,街灯光打窗外漏进来。坐在柜台边的那两个人在看菜单。尼克·亚当斯打柜台另一端瞅着他们,刚才他们两人进来时,尼克正在同乔治谈天。

    ……

    “我来告诉你,”麦克斯说,“我们准备杀一个瑞典佬。你可认识一个大个子瑞典佬,叫做奥利·安德烈森的?”

    “认识。”

    “他是在六点钟到这儿来的,可不是吗?”

    “如果他来的话,是这时间。”

    “我们全都知道,聪明小伙子,”麦克斯说,“谈点别的事儿吧,去看过电影吗?”

    “偶尔去一趟。”

    “你应该多去看看电影。对像你这样一个聪明小伙子说来,看电影真快活。”

    ……

    “那你们为什么要杀他呢?”乔治问道。

    “只是受一个朋友之托,聪明小伙子。”

    乔治抬头看看时钟。六点一刻。临街那扇门打开了,一个市内电车司机进来。

    “喂,乔治,”他说,“有晚饭吃吗?”

    “萨姆出去啦,”乔治说,“他大约要半个钟头才回来。”

    “那我还是上别的地方去吧。”那个司机说。乔治看看时钟,六点二十分。

    六点五十五分。乔治说:“他今天不会来了。”

    这期间,小饭馆里已经来过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要买一客火腿蛋三明治随手带走,乔治曾到厨房里为他准备。他在厨房里看到艾尔坐在便门旁边一只凳子上,一支锯断了的散弹枪枪口搁在架子上,尼克和萨姆背靠背待在角落里,嘴里各塞着一条毛巾。

    “我们再等他十分钟。”麦克斯说。

    麦克斯又看看时钟,钟面是七点钟,接着是七点零五分。

    “出来,艾尔,”麦克斯说,“我们还是走吧。他不来了。”

    艾尔打厨房里出来,那支锯掉了枪筒的散弹枪在他那件太紧的大衣腰部显得有点鼓鼓囊囊的,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

    “再见,聪明小伙子,”他对乔治说,“你的运气真是好。”

    他们俩走出门去。乔治透过窗门瞅着他们从弧光灯下面走过去,穿过大街。他们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高礼帽。真像耍杂技的。乔治回身穿过转门,走进厨房,为尼克和萨姆解绑。

    “我可再也不要这玩意儿了,”厨子萨姆说,“我可再也不要这玩意儿了。”

    尼克站了起来,他以前嘴里从来没有塞进过毛巾。

    “他们打算杀死安德烈森。”乔治说。

    萨姆用两只拇指摸摸嘴角,“他们都走啦?”他问道。

    “走啦,”乔治说,“他们这会儿都走啦。”

    “我可不喜欢这事儿,”那个厨子说,“我可完全不喜欢这事儿。”

    “你听好,”乔治对尼克说,“你最好还是去看一下安德烈森吧。”

    “行!”

    “你对这事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说。

    “如果你不想去就别去。”乔治说。

    “同这种事情搅在一起没什么好处,”萨姆说,“你别卷进去。”

    “我去看他,”尼克对乔治说,“他住在哪儿?”

    “他住在赫希的小公寓里。”乔治说。

    外面的孤光灯黑过光秃秃的树枝。尼克沿着车轨向街上走去,走到街上的第三幢房子,也就是赫希的小公寓。尼克走上两个踏级,他按铃,一个妇人来开门。

    “安德烈森住在这儿吗?”

    “你要看他吗?”

    “有人要看你,安德烈森先生。”那个妇人说。

    尼克推开门,走进房里。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他个子长,床太短。他头枕着两只枕头。

    他并没有朝尼克看。

    “怎么啦?”他问道。

    “我在亨利小饭馆那儿,”尼克说,“有两个人进来,把我和那个厨子捆了起来,他们说准备杀死你。”

    他说这话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儿傻里傻气。安德烈森一言不发。

    “他们把我们弄到了厨房里,”尼克继续说下去,“他们打算趁你走进去吃饭的时候,打死你。”

    安德烈森望着墙壁,什么也不说。

    “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安德烈森说。

    “我来说给你听,他们是什么样子。”

    “我不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安德烈森望着墙壁,“谢谢你来告诉我这番情况。

    尼克望着躺在床上的那个大汉。

    “你要我去警察局跑一趟吗?”

    “不”,安德烈森说,“去了也没什么用。”

    “没有什么事要我帮忙的吗?

    “没什么好帮的。”

    “那也许只是一种恐吓吧。

    “不,那不光光是恐吓。”

    安德烈森翻过身去,面对着墙壁。

    “你不能离开这个城市吗?”

    “不能,”安德烈森说,“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

    他望着墙壁。

    “我还是回去看看乔治。”尼克说。

    “再见,”安德烈森说,他眼睛并没有朝尼克那边看,“感谢你跑来一趟。”

    尼克出去了,他关门时,看到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墙壁。

    “他身体不大舒服,真叫人难过,”那妇女说,“他是吃拳击饭的,你知道,他是个绅士。”

    尼克打暗黑的大街走到弧光灯下面的拐角处,然后沿着车轨走回享利小饭馆。

    “你看到安德烈森啦?”乔治问道。

    “看到了,”尼克说,“他在屋子里,他不愿意出去。”

    “你把情况都告诉他了吗?”

    “当然。我告诉他了,不过,他好像早就知道了。”

    “他打算怎么办?”

    “他什么打算也没有。”

    “他们要杀他呀。”

    “这真是桩可怕的事情。我不知道他干了些什么?”尼克说,“他这样等在屋子里,知道自己眼看就要碰上什么事情。我可真不敢想象,这太可怕了,我打算离开这个城市。”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人物对话集中在四个场景进行。第一个场景在享利餐厅,第二个场景在餐厅和厨房,第三个场景在赫希公寓,第四个场景还是在享利餐厅。 B . 杀手关于“看电影”的建议看似随意的聊天,实则是对于恐怖和暴力的暗示。厨房中的一幕表明乔治看到了在电影中才会看到的惊险情节。 C . “你对这事情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表明萨姆完全是由于善良而提醒尼克,对乔治和尼克极为关心。 D . 尼克告诉安德烈森有人要杀他,但对方的反应很平静。安德烈森虽然拥有重量级职业拳击家的外表,但面对黑暗混乱的社会,内心却充满了无助和茫然。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对照的手法。如面对一桩未遂的杀人案,享利餐厅的三位目击者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彼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 . 小说用象征表达现实主义的主题。如:两名杀手艾尔和麦克斯是邪恶和黑暗的化身和象征,小男孩尼克象征着海明威对未来最美好的希望。 C . 小说以细节传神,文中用“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高礼帽”等细节表现杀手的小心谨慎。 D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暗示在世界的舞台上,杀人是玩杂耍,两个丑角杀手视杀人为儿戏,表现出了这个世界的黑暗混乱。
    3. (3) 海明威曾说:“我想要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觉得好像是亲身经历的一样,使他产生这样的印象,仿佛这是真正发生过的。”请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4) 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原则”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请从情节和语言两方面谈谈文本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并简要说明其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文言文阅读

    王图,字则之,耀州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以右中允掌南京翰林院事。召充东宫讲官。“妖书”事起,沈一贯欲有所罗织,图,其教习门生也,尽言规之。

    累迁詹事,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进吏部右侍郎,掌翰林院。兄国,方巡抚保定。廷臣附东林及李三才者,往往推毂图兄弟。会孙丕扬起掌吏部,孙玮以尚书督仓场,皆陕西人,诸不悦图者,目为秦党。而是时郭正域、刘日宁及图并有相望。正域逐去,日宁卒,时论益归图。叶向高独相久,图旦夕且入阁,忌者益众。适将京察,恶东林及李三才、王元翰者,设词惑丕扬,令发单咨是非,将阴为钩党计。图急言于丕扬,止之。群小大恨。

    初,图典庚戌会试。分校官汤宾尹欲私韩敬,与知贡举吴道南盛气相诟谇。比出闱,道南欲劾,以图沮而止王绍徽者图同郡人宾尹门生也极誉宾尹于图而言道南党欲倾宾尹并及图宜善为计。图正色却之,绍徽佛然去。时宾尹已为祭酒 , 其先历翰林京察,当图注考,思先发倾之。乃与绍徽计。令御史金明时劾图子宝坻知县淑抃赃私巨万。且谓国素疾李三才,图为求解,国怒詈之,图遂欲以拾遗去国。国兄弟抗章力辩,忌者复伪为淑抃劾国疏,播之邸抄。图上疏言状,帝为下诏购捕,乃已。及考察,卒注宾尹不谨,褫其官,明时亦被黜。由是其党大噪。秦聚奎、朱一桂、郑继芳、徐兆魁、高节、王万祚、曾陈易辈,连章力攻图。图亦连章求去,出郊待命。温诏屡慰留,坚卧不起,九阅月始予告归。国亦乞休去,未几卒。四十五年京察,当事者多宾尹、绍徽党,以拾遗落图职。

    天启三年,召起故官。进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明年,魏忠贤党刘弘先劾图,遂削籍。寻卒。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文肃。淑抃终户部郎中。

    (节选自《明史》)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绍徽者/图同郡人/宾尹门生/也极誉宾尹于图/而言道南党欲倾宾尹并及图/宜善为计 B . 王绍徽者/图同郡人/宾尹门生/也极誉宾尹/于图而言/道南党欲倾宾尹并及图/宜善为计 C . 王绍徽者/图同郡人/宾尹门生也/极誉宾尹于图/而言道南党欲倾宾尹并及图/宜善为计 D . 王绍徽者/图同郡人/宾尹门生也/极誉宾尹/于图而言/道南党欲倾宾尹并及图/宜善为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掌管官吏的考课、任免、调动、勋封、升降等事务。 B . “目为秦党”的“目”是“看作”之义,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相同。 C . “庚戌”为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登泰山记》中的“乾隆三十九年”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D . 祭酒的本义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后用为官名,如国子监祭酒。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图任吏部右待郎,掌管翰林院时,其兄王国正巡抚保定。依附东林党和李三才的朝廷大臣,往往推崇王图兄弟。 B . 郭正域、刘日宁和王图均有任职高位的声望。虽然郭正域驱赶王图,刘日宁去世了,但当时的舆论更加倾向王图。 C . 皇帝下诏令追缴,才平息了汤宾尹等人对王图的发难。后来汤宾尹被评注为不谨慎,官职被革除,金明时也被罢黜。 D . 王图接连上奏请求离职,皇帝多次下达温和的诏令对他安慰与挽留,他坚持卧病不起,经过多月才被准许回乡。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出闱,道南欲劾,以图沮而止。

      ②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5. (5) 有评论者认为:“万历朝之小人何其多也……则之先生,方以公忠尽国,而虎狼辈必欲除之而后快。”“虎狼辈”打击王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贺新郎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①韩五: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诨号。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再不拯救,将后悔莫及。 B . “闻说北风吹面急”一句中,“北风”暗指北方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敌军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C . 作者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词章的感染力,又如一篇环环相扣的论说文,逻辑严密。 D . 全词多处用典,有古人古事,如唐代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的张巡、许远等;也有化用的诗句。用典使表达含蓄委婉,因此这是首婉约词。
    2. (2) 有人说本词是时事策,是人才论,是志愿书,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的句子是:“。”
    2. (2) 《<老子>四章》中,劝谏、警告自我夸耀之人应懂得“”的道理。
    3. (3) 《春江花月夜》中,明亮的月光惹得思妇触景生情,思念尤甚。诗中表明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而不能的句子是:“。 ”
    4. (4) 《将进酒》中,传达出舍我其谁、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几个内涵丰盈的四季中的大节,人们在每个对应的时日里,男女老少就要到效野祭天、祭地、祭日和祭月。那时祭月节定在秋分,不过这一天不一定都有圆月朗朗。而祭月看不到最好的月亮,岂不(   )?后来,才将中秋提升上来做了祭月节。

    到了秋分,就不打雷了,小虫子开始思谋如何钻进泥土,筑自己冬眠的窝。北地的冷,从天空某一角里探出头笑了。床上凉席早已抽去,换上薄被。这一天,有人继续做竖蛋试验,和半年前春分时玩的一样:拿一个鸡蛋,(   )地在采子上把它竖起来。大家嘻嘻哈哈,你也来试我也来试。

    单晚稻已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左一锄,右一锄,两锄刚好是畦子的宽度。新翻的泥土潮润黝黑,像浸了油,弥漫着一股特有的芳香。日光夜色两均长,秋分时节加紧忙……茬茬相接的农事,被节气打磨得无比匀净清爽,就像这一条条称心贴意的畦子一样

    这以后,都是一连串晴空万里的日子,要不怎叫(   )呢?拾头看看气象阔大的天空,白云悠悠飘浮,不时飞过成群结队的鸟儿,俯冲向你,然后优雅地转身高扬而去。天黑了,月隐星淡,周遭虫子清唱(   ),越发地送来清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美中不足    聚精会神    秋高气爽    接连不断 B . 大煞风景    聚精会神    烈日当空    此起彼伏 C . 大煞风景    屏气凝神    秋高气爽    此起彼伏 D . 美中不足    屏气凝神    烈日当空    接连不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四季中的几个内涵丰盈的大节,在每个对应的时日里,男女老少就要到郊野祭天、祭地、祭日和祭月。 B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几个四季中的内涵丰盈的大节,在每个对应的时日里,人们就要到郊野祭日、祭地、祭月和祭天。 C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四季中的几个内涵丰盈的大节,人们在每个对应的时日里,就要到郊野祭天、祭地、祭日和祭月。 D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四季中的几个内涵丰盈的大节,在每个对应的时日里,男女老少就要到郊野祭日、祭地、祭月和祭天。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韩愈贡献的第五个方面,    。《大学》这部经典是《礼记》当中的一篇,在唐以后的思想史上非常重要。但是原本从汉代到唐代非常长的历史阶段里,    , (   ),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很早就对《大学》有所关注的是汉代的扬雄,他在《法言》里面对《大学》是有所关注的,但没有产生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大学》这篇文章是经由韩愈的表彰,    。经过韩愈的表彰,到了北宋,这篇文章就开始成为儒家最核心的经典之一。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篇普通的文章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而已 B . 《小戴礼记》中普通的文章就有这篇 C . 这篇文章仅仅是《小戴礼记》中普通的一篇而已 D . 《小戴礼记》中有这篇普通的文章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学者阮元评价黄易(清代篆刻家、西冷八家之一)时说:“尝谓刻印之法当以汉人为宗,萃金石刻之精华以佐其结构,不求生动而自然生动矣,又谓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二语,可为刻印三味……”小心落墨是指在写引稿(刻章前用细毛笔在石章上书写所刻文学的底稿)时要精心设计,小心落笔,力求字形和章法布局的完美;大胆奏刀是指在开始落刀篆刻时大胆沉稳,不拖泥带水、谨小慎微,在干净利落的刀法中完成篆刻艺术的创作过程。小心落墨体现了周密规划,大胆奏刀体现了果断执行,两者兼顾,方可成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