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初中科学中考专题特训练习实验探究题7

更新时间:2023-04-05 浏览次数:88 类型:二轮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 1. (2022·婺城模拟) 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时一般会引起溶液密度变化,科学兴趣小组决定设计实验来验证铜块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时密度变化情况。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方挂一银块A,烧杯中盛有硝酸银溶液B,杯底放入一铜块C(实验中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请回答:

    1. (1) 写出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该实验设计原理是: 当溶液密度发生变化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3. (3) 小组同学将反应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描绘成图2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4. (4) 小科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可以简化,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直接挂一铜块C,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B的烧杯中(如图1乙所示),观察弹簧测力的示数变化就可知道溶液的密度变化。你认为小科的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 (2022·慈溪模拟) 小宁同学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设计了如下实验。

    材料用具: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无叶绿体)、黑纸片、打孔器、白纸板、吸管、适宜浓度的酒精、碘液、回形针。

    实验步骤:

    ①将天竺葵放置黑暗环境中24小时。

    ②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夹在天竺葵植株的某一叶片上半部,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

    ③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在A(黑纸片遮光的绿色部位)、B(未遮光的绿色部位)和C(未遮光的白色部位)各取一个叶圆片(如图所示)。

    ④把取下的叶圆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水浴加热,脱色后在清水中漂洗。

    ⑤将3个叶圆片放在白纸板上,用吸管吸取碘液,分别滴在3个叶圆片上,观察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步骤④中将叶圆片放入酒精溶液中进行脱色处理的目的是
    2. (2) 小宁同学是根据作为观察指标来判断3个叶圆片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
    3. (3) A和B进行对照的目的是,验证
    4. (4) 若实验结果叶圆片B变蓝,C(填“变蓝或不变蓝”),则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 3. (2022·舟山模拟)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传感器测定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在室温25℃时,将装置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容器中二氧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ppm表示百万分之一)。请回答:

    1. (1) 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球,这些水珠主要通过吊兰的作用产生;
    2. (2) 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3. (3) 要提高大棚内作物产量,可适当增加大棚中CO2含量,写出一种具体方法
  • 4. (2022·余杭模拟)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小金老师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小金老师认为只要将玻璃钟罩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换成,其他保持不变就可以了。
    2. (2) “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
    3. (3) 实验过程中,步骤③的装置中,小烧杯内的溶液是
    4. (4) 实验过程中,步骤④中叶片的颜色为什么没有变蓝。请解释缘由:
  • 5. (2021·鄞州模拟) 实验室可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 CO,然后用 CO 还原 Fe2O3并检验气体产物。

    1. (1) A装置中草酸(H2C2O4)在浓硫酸和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O、H2O和另一种氧化物,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为达到实验目的,正确的装置连接顺序依次为A 。(用大写字母依次表示)
    3. (3) 该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请给出改进措施
  • 6. (2021·衢州) 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含量,某小组同学在一定质量的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利用生成CO2的质量来测定(忽略稀盐酸挥发的影响)。

    1. (1) 小科用图甲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D装置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 (填试剂名称)。
    2. (2) 小明用图乙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总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他用碱石灰做干燥剂,请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 (3) 实验时,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两装置均可通过左侧导管鼓入某种气体一段时间,来进一步减小误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选项

      实验装置

      反应开始前鼓入的气体

      反应结束后鼓入的气体

      A

      氮气

      氮气

      B

      干燥空气

      干燥空气

      C

      氮气

      氮气

      D

      干燥空气

      干燥空气

  • 7. (2021·婺城模拟) 小丽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发现石蕊试液变红(图甲)。对此她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碳酸、还是二氧化碳、或者是水?

    (猜想假设]①是CO2;②是水;③是水与CO2反应生成的H2CO3

    [查阅资料]:CaCl2是中性干燥剂

    [实验探究]她用带橡胶塞的雪碧和蓝色石蕊试纸做了如下实验(图乙a、b、c、d);

    [实验步骤]试管内放一条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Ⅰ.摇晃雪碧瓶,打开止水夹,使CO2先通过装有CaCl2的干燥管后(图a)再通入试管中,发现试纸不变红(图b);

    Ⅱ.再往试管内滴加水,发现试纸湿润,但不变红(图c);

    Ⅲ.再次摇晃雪碧,往试管中通入CO2 , 发现试纸变红(图d)。

    1. (1) [实验分析]做实验Ⅰ、Ⅱ的目的是
    2. (2) [实验证明]通过实验说可证明上述假设正确的是
    3. (3) [讨论交流]Ⅳ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酸的性质是 。
    4. (4) 若用图丙装置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有以下操作:①从b端通N2;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广口瓶中滴加适量水;③从a端通CO2;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广口瓶中。应采取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其中①②③可重复使用)。
  • 8. (2021·婺城模拟) 小金在学习了酸的性质后,对家中放置的草酸十分感兴趣,决定探究草酸晶体的化学性质。他先上网查寻,得知草酸(H2C2O4·2H2O)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为101℃,易熔化成液体,受热易分解,分解时会有CO产生,接着他对受热分解的产物进行了进一步实验探究。
    1. (1) 猜想分解的产物

      猜想一:CO、H2O

      猜想二:CO2、CO

      猜想三:CO2、CO和H2O

      小金设计了如图装置。在A框中,小金选择乙作为晶体受热分解的发生装置,为什么不选择甲呢?请说明理由

    2. (2) 假设每步反应都完全反应,实验操作及数据如表:

      步骤

      操作

      质量/g

      1

      称量草酸晶体的质量

      m1

      2

      加热草酸晶体

      /

      3

      冷却

      /

      4

      称量装置B中试管质量增重

      m2

      5

      称量C烧杯增重

      m3

      由上述实验判断,猜想三是正确的,支持该猜想的证据是,且m1:m2:m3=

    3. (3) 从实验室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 9. (2021·鄞州模拟) 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

    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 (1) 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_。
    2. (2) 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的假设。
    3. (3)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A . 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 . 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 . 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 . 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 10. (2021·鄞州模拟) 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 min,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 h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 (1) 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
    2. (2) 菠菜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图4中的(填字母)进出植物体的。
    3. (3) 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的
  • 11. (2021·宁海模拟) 如图为研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将金鱼藻放置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漏斗将金鱼藻盖住,再在漏斗上方罩上盛清水的试管。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气泡产生的速度非常慢,于是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分解释放CO2)。用不同种生物多次实验后,获得如下实验数据:

    组别

    植物

    种类

    光照

    碳酸氢钠(g/100mL)

    温度

    /℃

        ▲   

    的时间/min

    A

    金鱼藻

    充足

    0

    20

    35

    B

    金鱼藻

    充足

    0.1

    20

    15

    C

    金鱼藻

    充足

    0.1

    10

    20

    D

    黑藻

    充足

    0.1

    20

    25

    E

    水棉

    充足

    0.1

    20

    30

    1. (1) 表格中“▲”填写的内容应该是
    2. (2)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气体速度的因素除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外,还有
    3. (3) 如图是根据B组实验时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绘制的图像,请推测图中符合B组实验情况的是哪条

      曲线并说明理由。

  • 12. (2021·奉化模拟)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宇宙飞船中可用超氧化钾(KO2)作为氧气再生剂。超氧化钾是一种固体,它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4KO2 + 2CO2 == 2K2CO3 + 3O为了验证这个反应能够产生氧气,该小组同学以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来与KO2反应制取O2 , 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D装置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1. (1) C处应从A,B两种装置中选择作CO2发生装置。
    2. (2) 为了除去O2中可能混有的CO2 , F中可盛放过量溶液。
    3. (3) 有同学提出,CO2中混有的水蒸气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若要检验干燥的CO2能否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氧气,你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是

  • 13. (2021·奉化模拟) 小明同学从课外书中得知“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需要镁元素”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若干、完全培养基和缺镁培养基(在教师的指导下配制,完全培养基含小麦胚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缺镁培养基比完全培养基缺少了镁元素)。

    实验步骤:①去掉小麦种子的胚乳。

    ②将种子的胚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 粒,分别接种在完全培养基和缺镁培养基上。

    ③将他们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两周,然后观察统计。

    1. (1) 去掉小麦种子胚乳的目的是排除胚乳中对实验的干扰;
    2. (2) 培养两周后,观察的对象是
    3. (3) 小芳同学认为叶绿素的合成除了需要镁等矿物质元素外,还需要其他的一些环境条件。她设计了如下表的方案:
        A组 B组
      小麦种子数 20粒 20粒
      培养 适量的水,有光照,25℃ 适量的水,黑暗,25℃
      培养时间 2周 2周

      分析小芳同学的实验设计,你认为她要研究的问题是

  • 14. (2021·金华模拟) 为研究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分解的产物,在实验室称取一定量的草酸亚铁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

    1. (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B中白色无水CuSO4变成蓝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草酸亚铁分解的产物中有
    2. (2) 若要证明草酸亚铁晶体热分解的气体产物中有CO,小夏同学提出需在C和D装置之间增加如右图G、H所示的装置,依据此思路,只有当出现时才能证明产物中有CO;

    3. (3) 进行上述实验时,先点燃A处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点燃E处的酒精灯,原因是
    4. (4) 小金认为,从简约的角度考虑,D装置可以省略,理由是
  • 15. (2021·金华模拟) 某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生产的番茄鲜嫩多汁深受消费者青睐。为了进一步增加产量,为农民创收,农科所做了如下研究:如图依次为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模式图;夏季晴朗的一天,大棚内植物叶肉细胞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对值)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一天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
    1. (1) 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图一中的生理活动(填图一中字母) ;
    2. (2) 若大棚内温度降低,图二中的A点会(填“上”或“下”)移:
    3. (3) 分析图二和图三时,小金提出图二中C点对应于图三中a点,小华认为图二中C点对应了图三中b点,你赞同谁的观点,其理由是
    4. (4) 根据图二分析,农作物-昼夜积累有机物总量最多的是(填图二中字母) 点。
  • 16. (2021·瑞安模拟) 某研究小组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制取氧气的适宜催化剂。实验过程中,在锥形瓶中加入20亳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取等量的重铬酸钾、氧化铜、氧化铁三种物质作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锥形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已知温度相同时,容积相同的容器里,同种气体的质量越大,压强也越大)

    1. (1) 若用P1、P2、P3分别表示重铬酸钾、氧化铜、氧化铁作为催化剂时锥形瓶内的最终气压,写出P1、P2、P3的大小关系:
    2. (2) 为证明氧化铜是催化剂,反应结束后需收集滤渣,除了检测其化学性质是否变化,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3. (3) 根据实验结果,小明认为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应选择重铬酸钾作为催化剂。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17. (2021·金华模拟) 乡村振兴战略是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开展的重要系统工程。建造塑料大棚,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是系统工程内容之一。某农户新建大棚种植菠菜,出现菠菜苗长势不好的问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闻讯前去调查,怀疑是光照不适所致。为找准原因,解决问题,兴趣小组在大棚中选取长势相同的菠菜苗若干,构建多套如图装置(注:密闭小室内气体变化会引起装置中液滴移动,气体增多右移,气体减少左移;CO2缓冲液能吸收、释放CO2 , 维持密闭小室CO2稳定),开展探究活动,记录数据如下表。请据图表分析回答:
    1. (1) 本探究活动中,光照强度为 左右时更适合菠菜生长。
    2. (2) 若要更准确地探知菠菜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应怎样操作? 
    3. (3) 兴趣小组实地测量发现,晴天10:00—16:00,大棚内光照强度在40000勒克斯以上。兴趣小组根据探究结果及实地测量数据,为农户提供菠菜增产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增产方法是 。     

      组别

      光照强度(勒克斯)

      液滴移动(毫升/小时)

      1

      0

      左移2.2

      2

      10000

      右移1.1

      3

      20000

      右移3.4

      4

      30000

      右移1.8

  • 18. (2021·温岭模拟) 某兴趣小组选用小麦种子开展了有关呼吸作用的系列探究活动。

    请结合所学科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 (1) 在相同条件下完成图 1 实验,请分析该实验中如何判断呼吸作用是否进行
    2. (2) 一段时间后拔掉甲、乙两瓶的塞子,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中烛焰无明显变化、乙中烛焰熄灭。此现象可以得出有关呼吸作用的结论是
    3. (3) 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小麦种子培育成幼苗,将小麦幼苗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一昼夜,测得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的相对含量如图2(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据图可知小麦幼苗接受光照的时间段是(用折线上字母表示)。
  • 19. (2021·温岭模拟) 某科学研究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发现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误差较大,他们重新设计出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连接仪器,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测出整个集气瓶的容积,在集气瓶里装适量的水,燃烧匙里放足量的白磷,用凸透镜点燃;

    ③观察到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待白磷燃烧熄灭后,振荡至白烟消失;

    ④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测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⑤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烧杯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
    2. (2) 集气瓶中原有水的作用是      
      A . 使装置密封 B . 吸收燃烧释放的热量 C . 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
    3. (3) 下面哪些操作可能会导致氧气体积分数小于 1/5      
      A . 瓶塞没塞紧 B . 白磷的量不足 C . 实验前集气瓶中原有水量过少 D . 集气瓶没有完全冷却至室温就测量水的体积
  • 20. (2021·温州模拟) 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过氧化氢质量分数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装置说明:仪器接口处密封,结晶皿中的水浴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可以利用恒压漏斗逐滴向250mL的三颈烧瓶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实验过程:将相同体积质量分数为 1%,2%,5%,1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滴加入装有 0.5 克二氧化锰的三颈烧瓶中,160 秒后停止采集数据,获得如下曲线图。

    1. (1)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 (2) 约25s后三颈烧瓶内气压由高缓慢降低的原因是
    3. (3) 实验中是根据气压和温度来判断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小科认为还需要用相同装置做一组将相同体积蒸馏水加热到相同温度,并测量气压的实验进行对比,这是因为
  • 21. (2021·柯桥模拟) 如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1. (1) B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选填“c点前”、“c点”或“c点后”)
    2. (2) 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 f 时,一段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 (3) 在农业生产中要使A植物正常生长,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点
  • 22. (2021·柯桥模拟) 正确连接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和CO2 。(每套装置限用一次)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连接装置导管口的顺序:混合气体— ①②。(填导管接口代号)
    2. (2) 装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3. (3) 实验中,A中黑色粉末变红,查阅资料得知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与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u2O+H2SO4=CuSO4+Cu+H2O。为探究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Cu2O,请你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 。
    4. (4) 若通过上述方案确定存在Cu2O,为进一步确定红色固体的成分,补充实验:称取mg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然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ng固体。当n>(含m的代数式)时,还能确定存在Cu。
  • 23. (2021·江北模拟) 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改进了“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并进行以下实验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查阅资料】①白磷剧毒,着火点低(40℃),易燃烧,且耗氧彻底。

    ②硫酸铜溶液能与白磷反应,从而化解白磷的毒性。

    1. (1) 【实验探究】①在确保装置不漏气时,按图装入药品、连好仪器。

      ②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写出两点明显的实验现象)

    2. (2) 【反思评价】①实验结束,注入硫酸铜溶液,振荡锥形瓶,硫酸铜溶液能与剩余的白磷发生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11Px+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 ,则x=

      ②此改进装置与课本上“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装置相比,有不少的优点,请你写出一条:

  • 24. (2021·普陀模拟) 小奇在完成“植物失水的实验“后,进行了一系列拓展实验,发现有些植物细胞因失水,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当吸水后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

    操作步骤

    25%蔗糖溶液

    25%葡萄糖溶液

    25%氯化钠溶液

    25%硝酸钾溶液

    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观察细胞的“分离”现象,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外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60秒

    65秒

    25秒

    57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外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不能

    请回答:

    1. (1) 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的关系
    2. (2) 通过实验可知,最易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的溶液是
    3. (3) 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可能的原因是
  • 25. (2021·普陀模拟) 金属防腐是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某校学习小组以铁的锈蚀为项目进行如下研究。

    1. (1) 该小组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起始时量筒内的水面处于50毫升刻度处,之后水面缓慢上升,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毫升刻度处.
    2. (2) 小科同学还进行了如下实验:取铁钉用砂纸打磨,称其质量,按如图乙安装装置,放置3天,再取出铁钉称量.改变条件重复上述实验,得到铁钉质量增加情况如下表:

      小科学设计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铁钉质量增加/g

      0.02

      0.04

      0.08

      0.16

      0.18

      0.18

    3. (3) 指导老师认为小科的实验未能真实反映50℃以后铁钉腐蚀的快慢,理由是50℃以后铁钉质量没有变化,请分析表格中数据,铁钉质量没有变化的原因是
  • 26. (2021·长兴模拟) 某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操作步骤: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一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如图二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曲线1中bc段气压逐渐变小的原因是 。
    2. (2) 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导致气压快速变小(如:cd段)的操作是
    3. (3) 根据图二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填序号) 。
      A . 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约为1体积 B . CO2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 C . 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 . 40%NaOH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CO2
  • 27. (2021·鹿城模拟) 利用图甲所示的教材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选用红磷作为药品是最佳选择吗?某兴趣小组设计并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准备如图乙的玻璃容器,顶部用密封盖密封,并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氧气传感器(能实时显示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固定在容器内壁,并装入足量的红磷。

    ③用激光笔点燃红磷,红磷剧烈燃烧,观察并记录氧气传感器所显示的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

    ④用白磷替换红磷重复上步骤①~③。

    ⑤换用食品脱氧剂(可以直接与氧气反应,无需点燃的物质)重复上述步骤①~③。

    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三种物质氧化时容器内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

    1. (1) 步骤①中检查气密性时,将玻璃容器浸没水中,如果观察到,则说明气密性不好。
    2. (2) 装置甲中150毫升集气瓶中装入1/5的水,量筒内装有50毫升水,根据图丙的实验数据,用红磷做实验,理论上实验结束后量筒内剩余的水为毫升。
    3. (3) 根据该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用图甲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你会选用哪种药品,并说明理由: 。
  • 28. (2021·鹿城模拟) 百合是著名观赏花卉,具有较强的栽培价值。百合的种子萌发后,先形成小鳞茎,一段时间后,再长出绿叶,如图所示。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百合培育成功率的影响,取300种子粒某品种百合种子经过24小时浸种后,平均分成6组,分别放入装有同样土壤的容器中,后将容器放置在不同温度恒温环境中,分别记录各组萌发的种子数量及50天生叶的鳞茎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萌发种子数量/粒

    0

    1

    14

    44

    31

    2

    50天生叶鳞茎数量/个

    未生叶

    未生叶

    未生叶

    25

    29

    未生叶

    培育成功率

    0%

    0%

    05

    50%

    58%

    0

    1. (1) 兴趣小组以“鳞茎生叶”作为培育成功依据的原因是 。
    2. (2)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小明利用300粒百合种子、若干恒温箱进一步探究百合鳞茎生叶的最佳温度,请帮助小明设计实验步骤:
  • 29. (2021·嘉善模拟)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某地夏日晴天中午,展开如下实验:将生长状态一致的大豆植物分为5组,第1组在田间生长,另4组在人工温室中生长,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其他条件与第1组相同。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本实验的光合速率是以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叶片所固定二氧化碳的质量来表示),相关处理和结果见下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号

    1

    2

    3

    4

    5

    温度/℃

    36

    25

    31

    36

    36

    相对湿度/%

    27

    52

    52

    52

    37

    光合速率/mg·dm-2·h-1

    11.1

    20.7

    23.7

    21.6

    15.1

    1. (1) 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
    2. (2) 第1组在本次实验中作为
    3. (3) 第4组实验比第3组实验光合速率小的原因是
    4. (4) 实验中光合速率的测定方法可用如下方法替代:用打孔器打出圆叶片,用注射器抽

      去叶片内的气体后, 将圆叶片置于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中, 给予一定强度的光

      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的

  • 30. (2021·宁波模拟)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二氧化碳吸收量内呼吸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图甲曲线表示在恒温30℃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小科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设计如乙图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

    1. (1) 图甲中B点所代表的含义是 。
    2. (2) 图乙实验中,每隔5分钟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气泡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写一种即可)
    3. (3) 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B点将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