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测...

更新时间:2023-03-30 浏览次数:5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走上小康之路的“乡土中国”如何丰富自身的价值内涵?回溯并展望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需要以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与文化建设为坐标解读。

    自197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三家亲》拉开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的帷幕以来,大量讲述改革开放的乡村故事涌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的《今夜有暴风雪》等激情讲述农村建设初期的风云变幻与山乡巨变,《外来妹》等捕捉新旧文化冲突以及人物内心的激荡,《篱笆•女人和狗》等“农村三部曲”系列用心灵史般的笔触透视农村文化的跃迁……不少优秀之作既延续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注入了改革开放的现代视角,形成了兼具乡土气息和内省意识的乡村叙事风格。

    20世纪90年代,农村剧在社会转型和娱乐大潮的冲击下一度被边缘化,但仍然有《庄稼汉》等作品继续审视改革大潮中农民意识和精神结构的变化。进入2l世纪,《插树岭》等记录并表现多业态开发下新农村的新气象。同时期还有悲情式的《民工》,轻喜剧式的《刘老根》《乡村爱情》等,这些作品一度成为农村剧的新标识,使乡村叙事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元。

    近年来,一些优秀作品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及农村治理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总结,特别是对农村未来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思考和讨论,这些成为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主题。其中,《山海情》聚焦城乡互助、东西部协作;《经山历海》反映基层党员干部的成长;《江山如此多娇》更触碰到乡村建设的深广层面,提出“敬畏土地、永续农耕”是农民的根与魂……这些影视创作对农村发展理念的全新阐释,彰显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验的独特性。

    不识真农村,何以识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逻辑下,新型乡村治理的良性结构应该什么样?我们从历史经验中应该获得哪些启示?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影视创作需要在新的艺术转化中,呈现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发现。

    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现实性”,需要与大地、心灵紧密结合。除了扎实的生活积累和田野素材,更重要的是有思辨性、洞察力和介入能力,以解决如何呈现全新的城乡关系,并以此描绘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前景等问题。

    其二,站在新的起点上,对于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关系的表现需要进入新境界。我们应该反思、修正关于农村的种种惯性定见。美丽乡村不是“度假村”,除了环境、自然生态,还应该呈现其经过现代化洗礼的精神文化内涵。

    其三,在叙事核心上,应着重思考如何解决经济富裕与精神贫困之间的矛盾。广大创作者必须意识到,对农民精神关怀向度的宽窄,以及对新村、新人的丰富性呈现,最终决定创作的品质。携带着乡村社会经山历海的历史记忆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诉求,乡土故事在今天再度成为影视创作的焦点。期待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乡村叙事,能够通过更丰富的作品充分发掘题材内涵,以此形成一种文化推动,促进中国故事的传播和中国理念的推广。

    (摘编自卢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题材剧用影像呈现新“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本身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敬业爱乡、造福一方,带动了本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因此,要振兴乡村就要将全面激活乡村本土人才资源活力置于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识”上宽视野,挖掘本土人才。田间地头是乡村本土人才的“练兵场”,在农业农村广阔天地里,埋藏着无数可塑性“老把式”人才,只要农民“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都可以纳入人才范围。

    “育”上下功夫,提升本土人才资源。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因材施教“育才”,促进乡土人才“提档升级”,增强乡村本地内生发展动力。

    “励”上强创新,建立健全本土人才激励机制。乡村要贯彻落实好减税降费、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用地等政策;落实落细乡村人才关爱激励政策,重点对在基层一线真抓实干、苦干能干的乡村人才给予奖补;建立符合农业农村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让“土专家”也能拿到职称证和聘任书,让干得好的乡土人才有奔头,激励其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加强对本土人才的人文关怀,完善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等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激励本土人才安心、用心干事创业;强化荣誉激励提升乡村人才社会地位,加大对乡村人才先进典型的选拔宣传力度,对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创新创业就业本土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并重点宣传,形成社会示范效应,带动和激励更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摘编自游霭琼《激发乡村本土人才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与文化建设为坐标解读农村题材电视剧 发展,有助于丰富“乡土中国”自身的价值内涵。 B . 为了彰显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验的独特性影视创作要总结经验、思考未来,对农村发展理念进行全新阐释。 C . 要表现新的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关系,不能只注重环境、自然生态,还应该呈现其经过现代化洗礼的精神文化内涵。 D . 乡土故事再度成为影视创作焦点的两个因素是:乡村社会有着经山历海的历史记忆和农民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诉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优秀影视剧《山海情》聚焦城乡互动、东西部协作,思考和讨论了农村未来的发展之路,体现了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 B . 从《外来妹》到《民工》,从《今夜有暴风雪》到《经山历海》,内容越来越丰富,主题越来越深刻,都是对农村发展理念的全新阐释。 C . 要想认识中国,就必须认识中国农村,具体影视创作来说在掌握现实素材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思辨性、洞察力和介入能力。 D . 改革开放初期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敬业爱乡、造福一方,注重挖掘本土人才并培养,带动了本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 (3) 下列选项中,属于建立健全本土人才激励机制的一项措施是( )
      A . 将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等登记在册,纳入整体人才库。 B . 增强仍在乡村的青年农民的爱农意识精勤意识,提高其市场化经营能力。 C . 发挥血缘、亲缘、地缘纽带作用,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 D . 把优秀乡村人才优先作为党员发展对象,优先推荐评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关于如何更好地振兴乡村建设,两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谈?请概括并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X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 “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选自《人民文学》1958年3月)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没有重点去叙写战争,而是通过描写包扎所里担架员、救护人员、普通妇女,特别是“新媳妇”不停地救护伤员的场面,来反映战争的残酷。 B . 画线句“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感到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C . 选文中有两处写到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表现她认出通讯员时的惊讶,第二次表现她听到通讯员的事迹时的震惊与悲痛。 D . “我”无意中摸到两个干硬的馒头,想到了先前通讯员留下馒头,给”我”开饭的情景,睹物思人,表达出“我”对通讯员牺牲的无比痛惜之情。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想象,描写了家乡过中秋的美好画面,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小通讯员的牺牲更加刺痛人心,增强了艺术张力。 B . 采用正面描写,塑造了通讯员在危机关头,为了保护战友,毫不犹豫地扑向手榴弹而英勇牺牲的高大形象,表现了他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C . 反复通过“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的细节描写,表现新媳妇悔恨自己没能早先补上那个破洞,也表现她对通讯员的敬佩和尊重。 D . 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视角来塑造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推动情了节发展并通过“我”的细腻感受,增强了抒情性。
    3. (3)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4. (4) 小说结尾处,“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再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简析。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 (1) 以下句子中加粗词的说明,有错误的一项为( )
      A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晰,明白。 B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辱。 D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
    2.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 . 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 吾尝跂而望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3. (3) 以下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为( )
      A . 《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能已”。认为人变得聪慧的一个重要的标识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 . 《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 .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 《师说》选段最末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愿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立场。
    4. (4)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赤壁

    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故垒化用了苏轼名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 . 颔联运用典故貌似写景,其实隐寓着诗人对曹操兵败的贬低,对周瑜赤壁取胜的赞扬。 C . 颈联以时间和空间结对: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之势,眼前山河即是当年杀伐不休旧战场。 D . 尾联以冷静幽远的笔墨抒写心怀,结束全诗,与前三联宏阔的气象形成对照,令人回味。
    2. (2) 这首诗既放言于怀古,又坦陈个人心志,请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四、默写题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着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2. (2) 《劝学》中,与其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3. (3) 在《师说》中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的两句是:“。”
五、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 , 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_____________,带给观众_____________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__________,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美轮美奂 B . 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熠熠生辉 C . 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熠熠生辉 D . 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美轮美奂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B . 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C . 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D . 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活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①____________?

    王亚平: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每项训练,都十分具有挑战性。以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为例,我们每次水下训练都会持续四到六个小时,体能消耗巨大。曾经我们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每次水下训练的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次“全马”。在水下训练时,航天员所穿服装会有四十千帕的余压,这就需要我们先用一部分力去和服装对抗,然后再做动作,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消耗。记得我刚来航天员大队时,听师兄们讲,每次水下训练完成后,手会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记者:②__________?

    王亚平:每次练完都会很高兴。因为在我心里,会觉得自己又练了一次,离梦想就又近了一步。在我们航天员眼中,本次的空间站任务迫在眉睫,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刻苦地训练。你看,我这胳膊上的肌肉块练得“杠杠的”,也是在为空间站任务不断提升自我。

    记者:③__________?

    王亚平:我想对他们说,( )——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能触摸到它。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1. (1) 下列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梦想是彼岸盛开的鲜花    B . 梦想就是沙漠中的甘泉 C . 梦想就像夜空中的灯塔    D . 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
    2. (2) 新华社记者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前,专访了航天员王亚平。请根据王亚平的回答,分别在横线处补写出记者的问题,每处不超过20字。
六、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花样的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结合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或经历,体现感悟和思考,请以“青春路上,带着      前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提炼一个关键词填写横线上,并以此为题目;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