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3-03-30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钟”,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杜交圈”打造“学习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的一项是(   )
      A . 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 . 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 . 《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 . 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 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 . 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 . 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 . 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荀子《劝学》:“吾常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 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4. (4) 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经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直到他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后,才明白这和冰川的移动有关。回国后,他不断地考察,其考察结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李四光的经历加以分析。
    5. (5) 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做到“以行而求知”。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啸且徐行

    王春鸣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中年而无用的我读到辛弃疾这句子,觉得特别痛快。趴在尘埃里放眼人生,我意难平,却能向谁撒气?也只有杯子、古人和风月这些“静物”了。

    辛弃疾真是绝了,这世上多少人壮志满怀,最终却难以事成,偏就他会说“醉里挑灯看剑”,宝剑藏虚匣,壮志不得用,只有等喝醉了,在无人的暗夜里把灯点起来,举高,抽出剑看看——只是看看而已,因为并没有用武之地。

    他生在乱世,他文武双全,他壮怀激烈,然而,他是个一生处处被掣肘的人,让一代代人与他共情共鸣。读《稼轩长短句》,那些长吁短叹、悲歌怒吼,赤子浓烈而悲愤的情感风云扑面而来,使我也替他恨极了那个王朝。每每想起他先上《美芹十论》,再上《九议》,南归40年却只有梦中一片金戈铁马,我很心疼他。这位生在沦陷之地的山东汉子,一派燕赵奇士之风,不受四书五经的约束。可是因为太把靖康之耻放在心上,他过了不如意的一生。他几乎不写诗,大约长短句比严整的律诗更能承载他复杂激荡的情绪吧。

    夏承焘读了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后点评:“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八个字恰当极了,辛弃疾从未老去,始终是这样一个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英雄男儿。与乱世狭路相逢,英雄未必能胜,辛弃疾终至消沉,却又到死不甘。我读他的词,那份沉甸甸的“放不下”,确实让人难过。

    苏轼则不同。每每读他,我就想跟他喝一杯,浮一大白。他打动我的,是词作中透露出的那种文人气质。尤其是经历了很多世事、读了很多书以后,我就不由得和他有了一句一句的会心。“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清高疲惫的人,谁的心底没有这样的感喟?

    苏轼兜兜转转、几番转折,把辛弃疾式的不平全部放下。在他的文字里,烟火气息、人间悲欢,很容易上升为玄思哲理。譬如我们看到“月有阴晴圆缺”,可能也会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进而发出“此事古难全”的叹息,但又有几人能想到还可以“千里共婵娟”呢?所以我们以为他通达超脱,实际上他并不乐观,只是在看破世事之后不断地安慰自己罢了。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很怪,大约是从陶渊明开始吧,一边“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边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在“五岳寻仙不辞远”之前,也曾得意扬扬地入京供奉翰林,几度失意之后入世之心不减,又踌躇满志地写下组诗《永王东巡歌》,直到被流放。他们归隐、遁世、寻仙,在一生中的某些阶段灰心丧气。苏轼从来没有真正归隐,遣怀之词的结尾也总是一派光明与超脱。然而,他让人感觉到更真切的放下和退避。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可以说是名士风度,也可以说是“反正已经倒霉透了,随它去吧”。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写完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就把冠服挂在江边,长啸一声,驾舟而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听说此事的当地郡守吓得要死,以为“州失罪人”,到处找他,却发现他根本没有“江海寄余生”,而是在家里呼呼大睡。既然退无可退,不如原地待着吧。

    我读《赤壁赋》,忍不住再三吟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史,羡长江之无穷”之类的句子,其中深沉的悲哀不言自明。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物的占有,都是短暂的,只有在永恒的自然、壮阔的宇宙面前,人才会有所领悟,再反观自身才会充满落差感。或许可以说,苏轼就是11世纪的海德格尔,他的诗文就是中国版的《存在与时间》了。精神文明的危机拨动了他的思想之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样的排遣,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不得已。但苏轼是运用哲学之思、辞别日常俗务的高人,他擅长用三言两语让读者从他的厌倦、怀疑中“走出来”,无法决定存在与否,却可以决定如何存在,决定什么是适合做的或者值得做的。苏轼和他的词句,总是不吝于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所以,苏轼比辛弃疾更适合坐在我们对面。我读现代诗人胡弦的诗,同样很有感触:“如果你忧伤,漫天大雪都是你的。而穷人只要剩下的:几块牛粪,一只在雪中刚降生的羔羊。”所以我想,难过的时候也许不应该只是抬头看月亮,而应该去做一点体力活。“穷人并不难过,只是搬动较大的石头时有点吃力。”

    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的一项是(   )
      A . 即使处处被掣肘,一生不如意,辛弃疾也壮怀激烈,心系家国,至死不甘,这使得一代代读者与他共情共鸣。 B .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很“怪”,他们虽然怀有入世之心,但又向往归隐、遁世和寻仙,显得矛盾纠结。 C . 作者借夏承焘“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评价,突显出辛弃疾从未老去的赤子情怀、从未消逝的爱国担当。 D . 胡弦的诗启示作者,在难过时“应该去做一点体力活”,可见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者更愿意选择后者。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的一项是(   )
      A . 文章多次引用辛弃疾和苏轼的作品,且善于运用短句,从而使本文语言典雅精辟、简洁明快。 B . 作者再现宋人笔记中“江海寄余生”的传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又表现苏轼的清高与放下。 C . “忍不住”“再三吟诵”等词语写出了作者与苏轼的共鸣,为后文赞赏苏轼的哲学之思作铺垫。 D . 文章结尾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收束全文,形成鲜明对照,内涵丰富深远,引发了读者深思。
    3. (3) 在写辛弃疾时,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复杂多样。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本文先后写到辛弃疾和苏轼,却只以苏轼的“吟啸且徐行”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后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怒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愈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的一项是(   )
      A .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讯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 .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 .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 .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 的一项是(   )
      A . 字,即表字,是名的注解、补充,韩愈的字“退之”与名“愈”有相反相成以求平衡之意。 B . 寻,文中译为不久,表示时间的副词,与《桃花源记》中“寻病终”中的“寻”意思相同。 C . 序,古代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文中是赠序,为临别赠言,《送东阳马东序》也是赠序。 D . 坐,原指止息方式,文中是引申义“因为”,与“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 的一项是(   )
      A . 韩愈三岁丧父,被堂兄抚养长大,在应举期间投送文章,得到前任宰相的赏识,因此在当时出名。 B . 韩愈曾把宫市的弊端写成数千字的奏章呈给皇上,皇上不但不接受他的述说,还把他贬为阳山令。 C . 韩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写《进学解》,执政者看到这篇文章,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将其改任。 D . 韩愈随同裴度平定淮、蔡回朝后,裴度让韩愈撰写《平淮西碑》,韩愈较多地记述了裴度的事迹。
    4. (4)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②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5. (5) 韩愈是一个不顾流俗,鼓励后辈,弘扬仁义的人,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述。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舍北行饭书触目二首其一

    陆    游

    晚餐初泼一瓯茶,曳杖闲行兴未涯。

    烟树参差墨浓淡,风鸦零乱字横斜。

    夕阳偏傍平桥路,寒蝶犹依晚菊花。

    堪笑衰翁耐荒寂,短衣沾露未还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题指出本诗主要写诗人饭后在家附近散步之所见,起到统领全诗的作用。 B . 颔联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烟树参差错落、乌鸦风中飞舞的景象。 C . “傍”“依”二字生动传神,使夕阳西下、蝴蝶绕菊的自然之景饶有情味。 D . 诗人路遇衰翁,不禁感叹他居然忍受得住如此荒寂,露水沾衣还不愿回家。
    2. (2)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绘了一幅黑云沉沉、水气升腾的景象。
    2. (2) 青少年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关注国家天下事,学习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同学少年面对动乱时局时“”的做法。
    3. (3)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关于老师的作用,韩愈在《师说》里概括为“”。
三、语言综合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的12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大街小巷,与世界杯相关的标语和旗帜,       , 很多人的心都随着足球共同跳动,世界杯的魅力在这座城市彰显得       。在这场比赛中,足球爱好者不仅欣赏了激动人心的比赛,还感受到“科技与狠活”提供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创新技术让这场比赛更加      

    卡塔尔世界杯引入全新的革命性足球——“逐梦之旅”,它配备了阿迪达斯悬挂系统,其中包含一个惯性测量单元传感器,可检测到严重的越位事件。作为本次世界杯场馆之一的974体育场采用模块式拼接,一个个模块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任意组装。在使用完成后,整座体育场可以被拆分,各个模块可以按新的需求重新拼接成小型场馆。本届世界杯的8个体育场中,有7个采用了先进的冷却技术,以保持体育场内凉爽宜人,为运动员和球迷提供更舒适的比赛和观赛环境。赛事组织者采用了第一个世界上盲人娱乐平台B onocle ,该平台为视障人士提供了访问数字内容。此技术具有转码功能,可为视障人士提供支持,使他们也能像其他人一样尽享赛事。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______。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______。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______。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1. (1)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破折号,用法 的一项是(   )
      A . 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就在钟扬差点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B . 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C .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 . “唉,天可真的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题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风大雪扬,迷雾冰滑,姚鼐在雪中的泰山望到晚日城郭,见到云中彤日,这是人生的礼遇,也是精神的重启。淡云满月,曳影鸣蝉,朱自清在月下的荷塘寻到田田荷叶,赏到点点白花,这是美的历程,也是心灵的慰藉。苍松翠柏,野草荒藤,史铁生在荒芜的地坛看到蜂飞虫动,听到雨燕高歌,这是生活的信心,也是生命的永恒。

    在大自然中,总有一些景物,会触发你的情思;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候,你需要走进自然。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