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19高二上·大理期中) 唐代除开国之君李渊外有19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2人,由大臣拥立的5人,由宦官拥立的9人,特殊事变继位的3人。这种情况说明唐代(   )
    A . 统治阶级贪婪腐朽 B . 君相政争异常激烈 C . 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D . 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 2. 如图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分封制度示意图》,此图反映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
    A .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宗法等级 B . 贵族的大小宗关系是相对而言的 C . 贵族地位的传承执行长子继承制 D .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紧密联系
  • 3.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在(   )
    A . 殷商后期 B . 西周初期 C . 春秋时期 D . 战国时期
  • 4. (2017高二下·贵州开学考) 据《周礼》记载,诸侯见到周天子要行"稽首"礼,稽首就是先拜后跪,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于手前触地,停留片刻再起身,动作很大,相对缓慢。这种礼节只用于见天子。由此可见"稽首"礼( )

    A . 开创了周的礼乐制度 B . 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 C . 削弱了诸侯的自主权 D . 加强了周对地方的控制
  • 5. 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显著增加,分布区域也逐渐扩大,采集和渔猎已不能满足人类对稳定的生活来源之中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可用于解释(   )
    A . 人类从事贸易的必要性 B . 争夺土地资源的紧迫性 C . 奴隶社会出现的可能性 D . 原始农业出现的必然性
  • 6. 表所示为春秋至西汉苏浙闽部分地区墓葬出土金属农具。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代

    地点

    出土农具

    出处

    春秋

    丹徒

    铜锸

    《江苏丹徒粮山石穴墓》

    春秋

    六合

    铜锄、铜铲

    《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

    春秋战国

    绍兴

    铜铲形器、铜锂、铁镘

    《绍兴出土的春秋战国文物》

    战国

    绍兴

    铁凹形锄、铁锂

    《战国铁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西汉

    崇安

    铁犁、铁锄、铁锼、铁斧、铁锯、铁五齿耙、铁镰

    《福建崇安城村汉城遗址试掘》

    A . 东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B . 铁犁牛耕走向普及 C . 经济重心南移不断加速 D . 精耕细作农业成熟
  • 7. 如图中的生产工具发明于(   )

    A . 春秋 B . 战国 C . 西汉 D . 唐朝
  • 8. (2019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 . 儒家 B . 法家 C . 墨家 D . 道家
  • 9. (2019·江南模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 .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 10. (2016·珠海模拟) 有学者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  )

    A . 七国之乱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 . 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 .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 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 11.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A . 汉朝出现了律令儒学化的趋势 B . “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C . 汉朝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D .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 12. 如表是先秦至秦汉以来的传世文献所见“为不善(指罪大恶极)”的罪状统计(部分),由此判断该时期的立法特点是(   )

    时期

    当事人

    罪状

    出处

    春秋晋

    佛肸

    以中牟(地名)畔(同“叛”)

    《论语阳货》

    战国齐

    田单

    内牧百姓,外怀戎翟,阴结诸侯,志欲有为

    《战国策齐策》

    西汉

    吕禄

    欲危刘氏而自立

    《史记卷九》

    西汉

    柴奇

    谋反

    《汉书贾山传》

    西汉

    梁孝王

    僭位,谋畔逆,阴使人刺杀袁盎及其他议臣

    《史记梁孝王世家》

    A . 关注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 B . 强调礼与法的对立关系 C . 注重维护君臣关系和等级秩序 D . 集中体现法家思想主张
  • 13. 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 . 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 . 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C .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 . 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 14.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 .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 修筑了万里长城 D . 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 15.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秦始皇实施了下列哪一措施(   )
    A . 焚书坑儒 B . 攻打匈奴 C . 修筑长城 D . 郡县制度
  • 16. (2017高三上·西藏月考) 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

    A . 郡县制 B . 行省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分封制
  • 17.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孔子写入“世家”(记载诸侯事迹),而把韩非子写入“列传”(记载大臣与其他人物生平)。其背景是(   )
    A . 孔子出身诸侯 B . 韩非子思想在当时被统治者抛弃 C . 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 D . 韩非子出生晚于孔子
  • 18.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欲查阅与此相关的史书,最适合的是(   )
    A . 《史记》 B . 《汉书》 C . 《春秋》 D . 《后汉书》
  • 19. 25年,刘秀称帝,随后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了全国统一,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新建王朝的措施。其中包括(   )

    ①加强尚书台的作用

    ②裁并郡县,增选官吏

    ③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④整顿吏治,重视儒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0. 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 分邦建国 B . 剥夺王侯爵位 C . 推恩令 D . “附益之法”
  • 21. 三国时期的开端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分别是(   )
    A . 公元9年及公元220年 B . 公元220年及公元229年 C . 公元196年及公元229年 D . 公元208年及公元229年
  • 22. (2023高一上·正定月考) 晋室南渡之初,士人奉中原文化为圭臬;北齐时,最负盛名的文人互相指责对方偷师南朝文人;至隋朝,隋文帝文化上实行“关中本位”政策,但“南朝化”的倾向却愈演愈烈。这种文化领域的变化根源于(    )
    A . 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 B . 政治重心发生变化 C . 中原认同的不断加强 D . 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 23. 唐朝壁画中的佛像不像南北朝时那样严肃庄重,而是富于人情味和亲切感。如将菩萨处理成女性,衣饰华美,仪貌端丽而慈祥。体态丰腴而多姿。这一变化(   )
    A . 是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 B . 反映了时代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C . 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24. 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末,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饮茶习俗的变化表明(   )
    A .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B . 饮茶成为社会时尚 C . 社会风气更加开放 D . 茶与粮食混合食用
  • 25. 西晋以前的宁镇地区(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流行的方言是纯粹的吴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流方言。导致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经济发展 B . 北方战乱频繁 C . 政府政策规范 D . 政权发生更迭
  • 26. 如图所示的唐朝城市中,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的是(   )

    A . B . C . D .
  • 27. 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横征暴敛的时期。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
    A . 安禄山 B . 史思明 C . 黄巢 D . 姚崇
  • 28. 唐玄宗时代,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名称和治所如下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安西节度使

    龟兹

    北庭节度使

    庭州

    河东节度使

    太原

    河西节度使

    凉州

    朔方节度使

    灵州

    范阳节度使

    幽州

    平卢节度使

    营州

    陇右节度使

    鄯州

    剑南节度使

    益州

    岭南五府经略使

    广州

    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   )

    A . 突出对边疆的防御 B . 加强对西北的管理 C . 巩固三省六部制度 D . 完善全国军事布局
  • 29. 如果你生活在唐代,明天就要参加科举考试,如熬夜看书打瞌睡,你将可能用抽烟、饮茶、喝咖啡、玉米汁等哪种方法来提神(   )
    A . 抽烟 B . 饮茶 C . 喝咖啡 D . 玉米汁
  • 30. 安史之乱前,唐代就出现了许多临时派遣某些官员去执行各种使命的现象,称为“差遣”。安史之乱以后,各种使职差遣得到更迅速发展,如观察、黜陟等,形成了“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虞、水不管山川,金、仓不司钱谷,官曹虚设,俸禄枉请”的局面。这一做法(   )
    A . 使得中央权威丧失殆尽 B . 标志着地方官僚制度的成熟 C .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 破坏了中央行政机构的职权
  • 31. 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 . 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 B . 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 . 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 . 门阀世族势力的强化
  • 32.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 .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 . 要求八股考试方式 C . 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 . 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 33. (2022高三下·瑞丽开学考) 宋人胡致堂说:“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分为两省,而尚书守成,颁之有司。”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
    A . 奉行流程式分工 B . 实行职能式分工 C . 架空皇帝的决策权 D . 强化君主专制独裁
  • 34. 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其目的在于(   )
    A . 缓和三省矛盾 B . 分割宰相权力 C . 评议皇帝得失 D . 加强君主集权
  • 35. 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
    A . 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 B . 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C . 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 D . 前者与授田相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 36.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古代的反佛主要是因为佛教(    )
    A . 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B . 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 C . 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D . 宣扬的形神分离,不容于传统文化
  • 37. 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的时期(   )
    A . 夏商周 B . 春秋战国 C . 秦汉 D . 隋唐
  • 38. (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 在中古西欧社会,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它体现了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理想。这种社会分工反映了(   ) 
    A . 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 B . 西欧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C . 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D . 封建庄园农奴制的瓦解
  • 39. (2013·海南) 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A . B . C . D .
  • 40. 如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 . 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统治权 B . 少数民族同中央政府矛盾激化 C . 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现实需要 D . 中央政府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二、非选择题(40分)
  • 41. (2023高二下·南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雅典吕克昂学院的创始人,逍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亚历山大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荀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两税

    所含项目

    标准

    形式

    时间

    对象

    地税

    租 庸 杂 徭

    (赋役)

    田亩

    主户

    客户

    行商

    户税

    人头税、杂税……

    资产、人丁

    ——摘编自《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材料三:“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法弊坏”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 4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是僧一行(683﹣727年)。他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喜好天文历法。唐玄宗时,受命为皇帝顾问,主持改历,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梁令瓒合作,创制了能够观测日、月、五星位置和运行情况的黄道游仪,用它测量了二十八宿距天球北极的度数,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在一行的倡议和主持下,在全国的13个地点测量了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日、春分秋分日的日影长度。通过测量,得出地球子午线——度的长度,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主持修订的新历法,叫《大衍历》,是当时的先进历法,在我国的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 (1) 根据材料,概括僧一行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成就取得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