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17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现在,大量外国优秀文化产品进入中国,许多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中国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

    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摘自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在唐代,中日文学交流空前繁荣。随着遣唐使团的来华,大量的唐代诗歌传入日本。其中,白居易的诗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日本汉学家大江维时编纂的唐诗名句选《千载佳句》中收录唐诗1110联,仅白居易一人之诗就占了535联。

    大约在9世纪初,白居易诗歌就已经传入日本,深受日本宫廷的喜爱。当时其诗集还比较稀缺,以致竟有官员因献白诗而获提拔。嵯峨天皇将《白氏文集》视为“枕秘”,爱不释手,在宫中专门设立侍读官开讲《白氏文集》。此后,《白氏文集》成为几代天皇的修身课程。宫廷的这股潮流也渗透到了知识阶层。当时的儒学者庆滋保胤说:“唐白乐天为异代之师”。还有文人对白居易朝思暮想,以至于在梦中与其相遇:“系情长望遐方月,入梦终踰万里波”。这些都反映出日本平安时代文人奉白居易为师的现实以及对白居易的崇敬之情。

    对白居易诗歌的推崇,也影响到了平安时代文人的创作。在这一点上,女作家紫式部所著《源氏物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其开篇《桐壶》中,桐壶帝与其妃子之间的凄美爱情与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里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桐壶帝在爱妃死后感叹“天命如此,抱恨无穷”,让人联想到《长恨歌》中的名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除《长恨歌》外,这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还多次借用白居易的其他诗歌。在《须磨》一回中,被流放的源氏公子在仲秋之夜望月思乡,吟诵了白诗“二千里外故人心”。此处的借用流畅自然,毫无生涩之感,足见紫式部对白居易诗歌的熟识和掌控力。

    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在平安时代的日本获得广泛认同,一方面是因为其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另一方面,白居易诗歌中的感伤诗和闲适诗契合了日本人的审美需求,拨动了宫廷贵族和知识阶层的心弦。在平安时代中期,由于天皇大权旁落和社会动乱频发,宫廷贵族的进取心大为减弱,他们通过寄情山水、宴饮行乐以逃避世事。白居易的感伤诗和闲适诗在此时传入,恰好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思想和创作风格发生极大变化。他自称“天涯沦落人”,创作了大量的感伤诗、闲适诗。这些诗歌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物合一的美感,表现出远离官场、随遇而安、人生无常的心境。正是这些诗歌,成为平安时代日本文人的心灵慰藉。

    白居易诗歌在平安时代的流播持续了近400年,谱写了中日友好的璀璨篇章。平安时代之后,仍不乏文人墨客从中汲取营养。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了《我在美丽的日本》演讲。演讲中,他用“雪月花时最怀友”来概括日本传统文化和艺术中的美学特征。他解释,“雪、月、花”指的是四季时令变化之美,“最怀友”指的是由对美的感动而诱发出的对人的怀念之情。这句话就化用自白诗《寄殷协律》中的“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一句。

    白居易诗歌以其超脱宁和的意境、唯美伤感的情调、平易细腻的文风让不同时代的日本人从中寻找到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寄托。这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使得白居易诗歌等中国古典诗词不断沉淀,在新的时代仍然深入人心、焕发新的光彩。

    (摘自杨延峰《白居易诗歌在日本》)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B . 我们在不断继承创新中发展中华文明的同时,又要创造他国文明发展的条件,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C . 中日文化交流密切,在中国文学家中,白居易对日本文化影响最大,谱写了中日友好的璀璨篇章。 D . 白居易感伤诗和闲适诗中远离官场、随遇而安、人生无常的心境引发了平安时代日本文人的情感共鸣。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B .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C . 材料二以《源氏物语》为例,论述日本平安时代文人对白居易的喜爱和崇敬。 D . 川端康成的化用表明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之后依然深入人心。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钱钟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B . 鲁迅:“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C . 泰戈尔:“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D . 季羡林:“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两则材料的论述视角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Ⅱ

    拜堂

    台静农

    黄昏的时候,汪二将蓝布夹小袄托蒋大的屋里人当了四百大钱。拿了这些钱一气跑到吴三元的杂货店。

    “你给我请三股香,数二十张黄表。”

    “弄什么呢?”

    “人家下书子,托我买的。”

    “那么不要蜡烛吗?”

    “他妈的,将蜡烛忘了,那么就给我拿一对蜡烛罢。”

    吴家二掌柜将香表蜡烛裹在一起,算了账,付了钱,汪二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默默地想:同嫂子拜堂成亲,世上虽然有,总不算好事。哥哥死了才一年,就这样了,真有些对不住。

    走到家,将香纸放在泥砌的供桌上。嫂子坐在门口迎着亮上鞋。

    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既然丢了丑,总得图个吉利,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我想哈要买两张灯红纸,将窗户糊糊。”

    “俺爹可用告诉他呢?”

    “告诉他作什么?死多活少的,他也管不了这些,他天天只晓得问人要钱灌酒。”她愤愤地说。“夜里还少不掉牵亲的,我想找赵二的家里同田大娘。”

    镇上已经打了二更,人家大半都睡了,全镇归于静默。

    她趁着夜静,提了篾编的小灯笼,悄悄地往田大娘那里去。

    “大娘,你开开门。哈在纺线呢。”她站在门外说。

    “是汪大嫂么?在那里来呢,二更都打了?”田大娘早已停止了纺线,开开门,一面向她招呼。

    她坐在田大娘纺线的小椅上,半晌没有说话,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问。终于她说了:“大娘,我有事……就是……”她未说出又停住了。“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大娘,真是丑事,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她头是深深地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我不恨我的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

    “唉,汪大嫂你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况且又没有个牵头;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

    “现在真没有脸见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要我牵亲么?”

    “说到牵亲,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吗,将来日子长,哈要过活的。”

    “那么,总得哈要找一个人,我一个也不大好。”

    “是的,我想找赵二嫂。”

    “对啦,她很相宜,我们一阵去。”田大娘说着,在房里摸了一件半旧的老蓝布褂穿了。

    这深夜的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

    “赵二嫂,你睡了吗?”田大娘悄悄地走到窗户外说。

    “怎么,你两个吗,这夜黑头从那里来呢?”赵二嫂很惊奇地问。“你俩请到屋里坐,我来点灯。”

    “不用,不用,你来我跟你说!”田大娘一把拉了她到门口一棵柳树的底下,低声地说了她们的来意。结果赵二嫂说:“我去,我去,等我换件褂子。”

    少顷,她们三个一起在这黑的路上缓缓走着了,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暗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莎莎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的一种阴森的可怕,顿时使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

    到了汪大嫂家以后,烛已熄灭,只剩下烛烬上的一点火星子了。汪二将茶已煮好,正在等着;汪大嫂端了茶敬奉这两位来客。

    “那么,你就净净手,烧香吧。”

    “扎头绳也要换大红的,要是有花,哈要戴几朵。”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着她去打扮。

    汪二将香烛都已烧着,黄表预备好了。供桌检得干干净净的。于是轻轻地跑到东边墙外半间破屋里,看看他的爹爹是不是睡熟了,听在打鼾,倒放下心。

    烛光映着陈旧退色的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顿时显出庄严和寂静。

    “站好了,男左女右,我来烧黄表。”田大娘说着,向前将表对着烛焰燃起,又回到汪大嫂身边。“磕吧,天地三个头。”赵二嫂说。

    “祖宗三个头。”

    汪大嫂和汪二,仍旧静静地磕了三个头。

    “再给阴间的妈妈磕一个。”

    “哈有……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

    忽而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是颤动和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难看,可怕。全室中的情调,顿成了阴森惨淡。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终于田大娘说:

    “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

    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泪,同了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个头。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买了一个油条,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这样说。

    汪二的爹爹没有听见,低着头还是默默地喝着他的酒。

    一九二七年六月六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描写汪二买香烛时与掌柜的对话,显露了汪二遮遮掩掩、怕人取笑的心理。 B . 不同于祥林嫂的被迫拜堂,汪大嫂主动拜堂表明从一而终的礼教思想对她没有影响。 C . 小说中两个牵亲人的热心牵亲、爽直助人,给小说阴沉冷漠的环境增添了些许暖意。 D . 小说结尾汪二爹爹的话反映出当时寡妇们如祥林嫂一般可以被随意买卖的悲惨境况。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台静农的小说师承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善从小人物身上揭示社会的病态。 B . 小说肖像描写简练传神,在情节发展中也可看见富有个性的人物眉目神情。 C . 汪大嫂回家路上灯笼残烛的微光、阴森怖人的景色渲染了凄冷压抑的气氛。 D . 本文描写具有民俗色彩的拜堂风习,语言带有地域风格,洋溢着乡土气息。
    3. (3) 汪二和汪大嫂为什么在夜间拜堂?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4. (4)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伊尹举觞而告桀曰:“君王不听臣之言,亡无日矣。”桀拍然而作,哑然而笑曰:“子何妖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于是接履而趣,遂汤,汤立为相。故伊尹去官入殷,殷而夏亡。

    魏襄将起中天台,令曰:“敢谏者死。”许绾负蔂操锸入曰:“闻大王将起中天台,臣愿加一力。”王曰:“子何力有加?”绾曰:“虽无力,能商台。”王曰:“若何?”曰:“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当起七千五百里之台。高既如是,其趾须方八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以为台趾。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材木之积,人徒之众,仓廪之储,数以万亿。度八千里之外,当定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台具以备,可以作。”魏王默然无以应,罢起台。

    魏文侯见箕季,其墙坏而不筑。文侯曰:“何为不筑?”对曰:“不时。”其墙枉而不端,问曰:“何不端?”曰:“固然。”从者其园之桃,箕季禁之。少焉日晏,进粝餐之食,瓜瓠之羹。文侯出,其仆曰:“君亦无得于箕季矣。”文侯曰:“吾何无得于季也?吾一见季而得四焉。其墙坏不筑,云待时者,教我无夺农时也。墙枉而不端,对曰固然者,是教我无侵封疆也。从者食园桃,箕季禁之,岂爱桃哉?是教我下无侵上也。我以粝餐者,季岂不能具五味哉?教我无多敛于百姓,以省饮食之养也。”

    (节选自《新序·刺奢》)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B . 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C . 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D . 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遂适汤”与“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B . “殷王而夏亡”与“魏襄王将起中天台”两句中的“王”字含义不同。 C . “乃可以作”与“乃罢起台”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 . “从者食其园之桃”与“食我以粝餐者”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夏桀骄奢淫逸,面对伊尹的劝诫,夏桀毫不反省、刚愎自用,他甚至以太阳自比,认为就像天上永远有太阳一样,自己会永远拥有天下。 B . 魏王主意已定,打算建造中天台,为吓退群臣劝谏,就先发布命令说会处死劝谏者。最终他不但没有处死劝谏的许绾,还放弃了建台计划。 C . 箕季生活简朴,院墙坏了也没有去维修,用粗粝的食物招待魏文侯。魏文侯对箕季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到箕季家看望有多方面的收获。 D . 三则故事都批评了君王的奢侈淫靡之风,以简练的笔墨刻画了三位形象各异的国君,夏桀怙恶不悛,魏襄王从善如流,魏文侯善于自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度八千里之外,当定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

      ②从者食园桃,箕季禁之,岂爱桃哉?是教我下无侵上也。

    5. (5) 伊尹、许绾、箕季的劝谏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

    [唐]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注]下泽:一种短毂的车,适于沼田行驶。莱:即藜,新叶与嫩苗可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在外旅居多年,老而未归,忽然在长安遇到乡人,心情很是激动。 B . 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留下无穷回想余地。 C . 王维《杂诗》与本诗构思相近,却只有一问“寒梅著花未”,更为凝练。 D . 诗歌结尾两句说准备去园中采莱招待乡人,表现出对乡人的挽留之意。
    2. (2) 前人评此诗“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侧面烘托箫声艺术魅力的语句是:“。”
    2. (2) 贾谊《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后天下之人迅速积极地响应、跟随的两句是“”。
    3. (3) 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否定句写阿房宫中房屋之多,“”通过否定句写宫女猜测帝王的车驾驶向何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宋王朝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在立国之初就定下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一方面这种国策加强了君权,另一方面加大了士大夫的主体意识,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议论政治。  甲  ”,这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宋代诗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      的程度。唐代杜甫自称“  乙  ”时不无自矜之意,因为那在唐朝是较少见的现象。然而到了宋代,博览群书已是      之事。

    对宋诗影响最大的时代特征无疑是宋王朝始终面临严重边患的局势。宋帝国内部虽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但农民负担沉重,朝廷的财政也常常      。宋代面临着沉重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对这种形势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诗人很少用诗歌来歌颂国家的富强和朝廷的盛德,也使他们在表达个人抱负时比较拘谨、收敛。像李白高唱“  丙  ”的颂扬国势,杜甫自许“  丁  ”的豪情壮志,在宋诗中是找不到的。后人读宋诗时,难以发现唐诗的那种天马行空、气冲斗牛的昂扬气概,这与宋人心头沉重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引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读书破万卷/国容何赫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B . 读书破万卷/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国容何赫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C . 国容何赫然/读书破万卷/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D .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读书破万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国容何赫然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以来,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变化。要使词典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地进行修订。这次修订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       , 增加新词新义,删减一些陈旧的而且较少使用的词语或词义;二是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给词标注词类。       , 是多年来读者的迫切希望,也是信息时代对汉语辞书提出的新要求。现代汉语中,区分词与非词,划分词类,是很繁难的工作,很多情况下难以做到“一刀切”。我们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尽可能地做得科学、稳妥,希望能给读者学习和研究带来帮助。

    这次修订工作始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语言研究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得到商务印书馆同志们的大力支持,还得到语言学界、辞书学界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刀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中国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B . 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 .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 . 摩洛哥队进入了世界杯四强,是本届世界杯最大的“黑马”。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一年,相信你有许多温暖和快乐的时刻,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坎坷。或许你已经战胜了困难,又或许你仍在应对挑战,这一年里你始终奋勇向前。别害怕你的人生答卷不是满分,健康快乐的你才是最完美的答案。和自己说声“辛苦了”,然后继续向前奔跑。请相信,你将成长为更加强大的自己。

    谢谢,一直坚持的自己;谢谢,懂得珍惜的自己;谢谢,并不完美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