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

更新时间:2023-03-17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论语》者不可不知。”(《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孔子和西方哲学家不一样。西方哲学家往往会从抽象到具体,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但孔子会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有多少种解释,“爱人”两个字是他对仁的最高本质的概括。对于普通人来说,爱人是基本道德,对于统治者来说,爱人爱百姓是基本义务。但“爱人”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到却不易。所以,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最后的底线。同时,孔子又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强调不能够无原则地爱,爱人以德,以天生的善性成人之美。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所以读《论语》,如果会读的话,是会成瘾的,进而会思考自己在生活当中该怎么做。“仁”在孔子那里就属于心之全德,包含了其他一切的德,反之则不然。比方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仁的容量要比勇大得多。另外,我们再去用这个句式,把它和智一起说,怎么样呢?也可以。《论语》里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做事情不考虑对自己有利没利,只要是正义的事情,刀山火海都会去做;智者则有利就做,对自己不利,暂时不做,或者根本不做,是有条件的。所以,仁者和智者,境界上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知而能仁,方为天下之道,这是孔子希望大家能够去做的。

    (节选自张汝伦《孔子和〈论语〉》)

    材料二

    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论语》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在于有三个体系。

    《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来,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第二个体系,教会孩子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

    《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信,就是相信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但是这个不确定的东西,必须是让你想向上走的。不是什么不确定的东西都能信。让人堕落的东西不能信。信一个不确定的但引领你往上走的,才叫信仰。《论语》,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信仰。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

    《论语》是文化体系。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教育不是还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民族的凝聚力吗?为什么今天孩子那么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让孩子们从小就从文化经典里获得文化认同感?

    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因为有文化认同感。历史是否中断,看文化的认同有没有中断。国家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差距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经典中的“源代码”。

    (摘编自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们今天读《论语》,要读出《论语》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而不能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 B . 《论语》虽曾受到批判,但在古代曾影响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 C . 孔子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他始终用“爱人”来概括仁的最高本质。 D . 《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能帮助人们建立信仰,引领人们向上走,追求“应然的”世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儒家学派的特色可以表述为“内圣外王”,“外王”是“内圣”的目标,“内圣”是“外王”的准备。 B . 《论语》明确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因此被人们看作中国第一书,甚至被誉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C . 《论语》包含丰富而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其中包括一百多个成语以及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 D .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元典,它构建的文化体系有利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的凝聚力。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阐述孔子的“仁”的本质的一项是()
      A . 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B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C .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D .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4. (4) 为什么说“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5) 对于《论语》,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论证结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婆婆纳

    宋梅花

    婆婆纳开在三月,紫蓝色的小花儿,像田埂上的星星。

    每年婆婆纳开时,南门口的人都能闻到铜婆煮的果茶香。听说,煮果茶,是铜婆的家传秘方。

    铜婆无儿无女,很勤快,每天清晨提着一对水葫芦去河对岸打水。铜婆顺着岩板儿路,一直走到码头。船工们说,这整个庸城,起得最早的怕是铜婆。

    河对岸草滩上有股水,从草根下沁出来,随便喝一口都是甜的。久而久之,那股水沁出来一个坑,常年不竭,河对岸那些菜农们常排队舀了背回去喝。河这边去背水的也多,坐渡船过河。铜婆每天早上跑几趟。南门口买果茶的人,都会盯着铜婆那把錾花大铜壶。大铜壶放在两个铁轮的火炉上。铜壶和铜婆有些不相称,铜婆瘦,铜壶圆,铜壶身上錾了许多花花叶叶,壶盖和壶口分别雕有龙头和龙尾,壶把上还用铜环儿连着一把两根筷子长的小铜棍。喝茶的人说,这果茶果然名不虚传,香,上面还漂着油花花儿。有人猜测,那把大铜壶里肯定有秘密,不然,果茶咋会那么香?铜婆知晓这些话后,丝瓜络样的脸上不见任何表情。

    有一天,南门口闻不到果茶香,冒热气的大铜壶也没见着,一打听,原来铜婆背水在河边鹅卵石滩崴了脚,出不来。足足两个月不见出摊儿,这让喝惯了她煮的果茶的人怪不自在。那把大壶,那一摞整整齐齐有缺口的茶碗,总让人念想,天天都有人打听。这时,铜婆却放出话来,要卖大铜壶,不再煮茶卖水。铜婆可能对那把铜壶有感情吧,即使卖,也给铜壶定了个天价,让人听了有些发愣。不出几天,庸城都晓得铜婆要卖壶。

    半个月过去,铜婆的壶还没卖掉,价格实在是高了,街坊们说着说着都摇头。又过了一个月,铜婆又放出话来,谁愿意买铜壶,传授他煮果茶的秘诀。大伙一听又纷纷摇头:“果茶生意是绝活儿,是个做得的活儿,但一碗果茶才卖多少钱呢?那铜壶倒像是金壶呢,得赔上大半个家当,不成,不成。”

    铜婆的壶,实在太贵了,庸城人议论纷纷,没人敢买铜壶,只能在心里惦记冒着油花花儿的果茶。

    有天,天刚蒙蒙亮,南门口有人起得早,经过铜婆住的巷子时猛然看到那把铜壶放在巷口便跑进去喊:“铜婆,铜婆,壶不卖了吗?又开始煮果茶?”

    铜婆一听,忙开门出来,两只小脚跑得飞快。很多天没见,铜婆更瘦了。铜婆跑出巷口,一把拘住那壶,如获至宝:“哎呀我的壶啊!你是跑到哪儿去了呀……”

    原来,铜婆的茶壶被偷走了,崴脚是假。那天她从河边背水回来,壶便不见了,门板上的铁扣绊,被敲掉了。

    庸城人笑说,人老成精,那强盗偷走了壶,却无法卖,铜婆替他喊价了,只好乖乖送回来。

    庸城人又能喝着铜婆煮的果茶了,但果茶似乎少了香味,和老木叶茶没区别,大伙喝着,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更奇怪的是,铜婆请南门口苏先生帮写了个招徒启事,铜婆要传茶艺。铜婆收徒只有一个条件:力大能搬壶,会搅茶便可。原来,煮果茶是要搅得好。庸城人说怪不得好喝。

    一个月后,河对面一个长得五大三粗的黑黑的后生走到铜婆摊前,一来便叩头,要拜师,铜婆不应就不起来。铜婆一问,是个诚心来学茶的,便收下了。

    铜婆不用去背水了,那后生是河对面的人,熟门熟路,背水便是他的活儿了。

    后生是个孝子,每天帮铜婆做事,要求不高,只每天要两碗果茶带回家给家里老母亲喝。铜婆点头应允。但生意却似乎没以前好,果茶不香了。

    庸城人说,果茶不香,铜婆为何要收徒,传不出真艺收徒弟做甚。庸城人说着说着,铜婆便病了,这回是真病。一日,她把后生喊到床前:“想我煮果茶这人间陋活儿,真要学之人寥寥无几,你来学,说明有缘。这果茶如今少了一味,是不能香的了。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可增这茶的味道,就是铜壶上的那根环棍儿。可惜,当时那茶壶回来之日,便没见了那根铜环棍儿。搅茶是个巧活儿,没了这茶棍,茶艺学来何益!你还是回家好好侍候老母亲吧。”

    后生一听,转身出巷口坐船,跑回家。几天后,气喘吁呼又跑回铜婆面前,手里多了样东西。铜婆一见,眼一亮,平静地说:“果茶又要香了。这不是普通的铜棍儿,是我爷爷的爷爷当年在几百来种香料里熬制出来的料棍儿,缺了它,果茶就不叫果茶了。你那时知错退壶,却掉了这根环棍儿。”后生一听,羞愧难当,长跪不起。

    铜婆又说:“这茶壶沉,不是一般人搬得动的。你一来,我便知道是你搬走了铜壶。因为铜壶上那个环棍儿,要取下来才能扣住手搬起铜壶……”第二日,果茶的香气弥漫了半条南门街,听说,铜婆收的那个徒儿待她如亲娘,庸城人说,是果茶的香气,给铜婆送来了一个儿子养老。

    (选自《金山》2022年第7期)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标题中“婆婆纳”谐音双关“婆婆呐”暗示无儿无女的铜婆最终收得待她如亲娘的徒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同时在开篇引出铜婆煮的果茶,为下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铺垫。 B . 失踪的铜壶出现在小巷口后,文章对铜婆进行了一系列动作、外貌描写,如“更瘦”表现了铜婆因担心而形容憔悴的样子,“拘住”的动作表现了铜婆失而复得的激动。 C . 庸城人“笑”着评价铜婆“人老成精”属于侧面描写,“笑”字说明“人老成精”是贬词褒用,表现了街坊们对铜婆找回铜壶的聪明方法非常地赞赏。 D . 小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当读者以为铜婆因为脚崴了不能卖茶而高价卖壶时,原来她是在智斗小偷;当读者认为搅拌才是果茶香味的根源时,结果小说最后揭秘铜棍才是关键。
    2. (2) 下列对文本中各种细节描写的解读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铜婆听到有人猜测铜壶里面肯定藏着果茶香的秘密后,“丝瓜络样的脸上不见任何表情”,“丝瓜络”的比喻说明她脸上皱纹多,“没有表情”说明她老谋深算。 B . 买果茶的人都会盯着錾花大铜壶,“盯”字说明食客被大铜壶精美的雕刻工艺吸引,这一细节描写为下文它被孝子后生盗走铺垫,且呼应了孝子的母亲爱喝果茶这一情节。 C . 铜婆的茶摊摆着“一摞整整齐齐有缺口的茶碗”,“一摞”说明菜摊生意不错,“整整齐齐”说明铜婆做事井井有条,茶碗“有缺口”说明铜婆的生意经营了很久。 D . 铜婆告知后生茶香的秘诀全在铜棍上,否则,茶艺白学。后生“转身出巷口”的细节表现了他痴迷茶艺,为了成功地熬出正宗的果茶,于是迫不及待地想找回铜棍儿的心理。
    3. (3)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本文明暗线并行的结构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的主人公铜婆不仅煮得一手好茶,在为人处世上也极具智慧,请结合小说,探究铜婆启迪了读者哪些处世的智慧。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B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C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D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扑”,短的叫“敲”。此处“敲扑”代指严酷的刑罚。 B . “黔首”是先秦时期对百姓的贱称。当时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C . 陶朱即范蠡。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用“陶朱”来作为富人的代称。 D . 万乘即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始皇极力开拓疆域,巩固其地位。气势赫赫,不可一世。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向南向北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 . 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反衬下文秦朝灭亡的迅速,也为后文强调“仁义”埋下了伏笔。 C . 曾经横扫诸侯国联盟的秦军,面对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的陈涉及其领导的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的起义军,反被一击成溃。 D . 作者从领袖地位、作战能力军队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 (5) 文章极力铺叙了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黄河

    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世,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①大梁:开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点题,交代了地点、时间,描绘了诗人在旭日初升的早晨,路经开封,欲渡黄河的情景,入笔即视野开阔,气象非凡。 B . 诗人抚剑慨叹身世飘零,但行船的轻快又令诗人暂时忘记了人生的挫折,转而享受暂时的欢悦畅快。 C . 尾联宕开一笔,将其微妙的心境,化作一片浑茫悠远、空灵虚幻的境界,留下深广的情感空间,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D . 此诗精深雄丽、意蕴深涵,情怀旷驰,意境浑然,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凶险的厌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 (2) 沈德潜认为:“颔联中‘翻’字、‘扫’字,得少陵诗眼法。”请结合诗句试做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陈情表》中作者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讲到自己既没有亲近的亲戚,也没有童仆的两句是“”。
    2. (2) 《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诗句是“”。
    3. (3) 《客至》中“”两句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趣相似。
三、语言综合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及现在,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老专家陈克明惊叹“变化太大”。而这变化,更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

    一根粗细只有头发丝四分之一的细丝,却怎么也拉不断。如果把它做成直径12毫米粗,就能拉动46吨重物,而同样粗的钢绳只能拉动8吨。“它的防切割性很强。如果做成衣服,那就是武林中传说的‘软猬甲’了。”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6所负责人说。这根细丝,既不是棉线,也不是蚕丝,而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历经十几年研制出的F-12高强有机纤维。此前,在国际上这类纤维作为航天开发材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          。F-12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高强有机纤维材料的空白。

    目前,我国“F-12纤维—纤维织物—柔性功能复合材料—材料制品”产业链初步形成。

    这样的例子,           。在巩固固体装备传统领域优势的同时,发明专利有580余件的形成了覆盖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的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已成为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重要的领跑者、重要的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            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钱学森曾这样评价。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A .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老专家陈克明惊叹“变化太大”。 B . 如果做成衣服,那就是武林中传说的“软猬甲”了。 C . 我国“F-12纤维—纤维织物—柔性功能复合材料—材料制品”产业链初步形成。 D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   ),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明通达,时时有寄托,时时在生展,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干枯,他也决不会做出卑污下贱的事。宋儒教人体会颜子所乐何在,我们现在的人不但不能了解这种体会的重要,而且把它看成道学家的迂腐。这在民族文化上是一个极严重的病象,必须趁早设法医治。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学问上如果一个人有浓厚的兴趣 B . 在学问上一个人如果有浓厚的兴趣 C . 一个人在学问上如果有浓厚的兴趣 D . 一个人对学问如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 (2) 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对“玩”有各种不同的阐释和态度。“玩”字最早出现于《尚书·旅獒》的“玩物丧志”,意指迷恋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进取向上的志气。韩愈也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意为学业由于玩乐而容易荒废。清朝的王豫则直接说:“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但是鲁迅先生对于“玩”相当看重,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龙应台则把“玩”看作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玩”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