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27 浏览次数:6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农业出现推动人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 . 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 . 人类在产生之初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 . 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 2. 下图为某一农作物物种传播示意图。该物种是(   )

    A . 玉米 B . 小麦 C . 水稻 D . 葡萄
  • 3. 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所著的《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一书中写道:“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这里讲述的“劳动组织的演变”是指(   )
    A . 蒸汽机的改良 B . 工厂的出现 C . 轻工业的发展 D . 城市化的兴起
  • 4. 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
    A . 坯车 B . 匣钵 C . 支钉 D . 垫饼
  • 5. 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地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
    1923年 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方便面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A . 食品技术创新改变生活方式 B . 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 . 科技进步推动食品种类创新 D . 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
  •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美国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②美国深潜器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③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刷新万米纪录

    ④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 . ②①③④ B . ①④③②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④②③
  • 7. (2022高二下·舒城月考) 《吐鲁番出土文书》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其中整理的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约163件,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可见隋唐五代时期(    )
    A . 经济史的史料全面完善 B . 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C .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 . 商业贸易的主体多元化
  • 8. 在某历史著作中有“哥伦布”、“蒸汽机”、“日不落帝国”、“鸦片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殖民体系的确立”等关键词。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 .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 D . 世界殖民体系的构建
  • 9. 阅读下面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判断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在持续增长

    ③各国的关税壁垒森严    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0. 位于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可能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有8000年之久。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其房屋规格统一,屋内有木梯、炉灶,供坐卧的平台,还有不少人家的墙壁上有装饰壁画、灰泥浮雕和兽头。据此可推知,该城市(   )
    A . 不存在贫富阶级差异 B . 为军事目的而设立 C . 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D . 生活环境较为稳定
  • 11. 电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    )
    A .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 . 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 . 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 . 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 12. 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鸦片战争后,现代交通在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下列相关成就在中国的出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唐胥铁路建成      ②京张铁路竣工

    ③“黄鹄号”试航成功      ④轮船招商局成立

    A . ①③②④ B . ③④①② C . ③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购物中心集购物、体闲、餐饮、娱乐、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
    A . 企业盲目扩展与利润丰厚 B . 人口由城市向郊区聚集 C . 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D . 郊区环境优美污染较少
  • 14. (2022高二上·铜仁月考) 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C . 国有企业改革 D . 社会保障体系
  • 15. 古罗马人把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A . 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 . 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 . 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 . 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 16. 想了解孔子的思想,应该研究他曾整理的、或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相关典籍。如(   )

    ①《春秋》 ②《论语》 ③《史记》 ④《道德经》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7. 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 . 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 . 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 . 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 18. 处在大河流域的古国都有着自己灿烂的文明。下面大河流域与之相对应的文明中,不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19.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门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这表明苏格拉底(   )
    A . 认同和体现了理性的精神,追求思想自由 B . 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主张精英治理国家 C . 更加强调个人主观感受,主张重塑人的道德价值观 D . 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
  • 20.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古代印度的文化》一书中写道:“古代印度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创造的文化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这文化一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希腊的文化”。这说明(   )

    ①古代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②文化交流对古代印度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③地理环境决定古代印度文化的发展 
    ④古代印度文化对印度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1. (2021高二下·丰台期中)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    )
    A . 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 B . 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 C . 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 D . 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
  • 22. 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其直接原因是(   )
    A . 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屠杀 B . 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导致 C . 工业革命开展产生的影响 D . 澳大利亚采矿产业的发展
  • 23.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截至2022年3月30日,乌克兰已有300多万难民进入波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欧洲国家,“这是二战以来发展最快的难民危机”。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订立于(   )
    A . 1951年 B . 1952年 C . 1953年 D . 1954年
  • 24. 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 . 张骞曾出使西域 B . 班超曾出使大秦 C . 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 . 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 25. (2017高二下·玉溪期中)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的部分目录如下: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

    A . 断代史整体史观 B . 编年史社会史观 C . 编年史文明史观 D . 国别史生态史观
二、非选择题部分 <p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27小题每小题10分,第28、29小题每小题15分,共50分)</p>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了四通八达并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与此同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艺术的交流也空前提升。”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虽然古代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起有伏,但通过贯穿东西方的陆海通道,最终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商品物产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多元文化大交融。

        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从汉唐到宋元,从明代到清中叶,我国综合国力强盛,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经济社会的高度繁荣,使我国成为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历代政府通过设置官职、制定规则、出台政策,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制度支持;稳定边疆、建立驿站,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离不开政府引导和参与主体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只有使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汉唐宋元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先后与沿线上百个国家或民族和睦相处。古罗马、波斯、大食等国“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丝绸之路赢得了大发展、大繁荣。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开放包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发展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丝绸之路对今天我们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启示。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围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材料三: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 (1) 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 (2) 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材料二: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三:“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1. (1) 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怎样的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古代中国为“远离坟场”采取了哪些方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