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有效减少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90%以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纳入国家卫健委第三版诊疗方案,并在后面几版不断完善。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专门设置了中医治疗内容,针对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和恢复期列出了中医诊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抗疫实践受到世界关注。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做出贡献。”匈牙利卫生部补充医学工作委员会主任艾瑞·阿扬道克表示:“相信中医药会在匈牙利抗击疫情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医药和西医药可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

    中国及时主动同世界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有关经验。在一些国家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同样发挥着独特作用。据介绍,目前,中国已向意大利、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中成药、饮片、针灸针等药品和器械,并选派中医师前往有关国家支援抗疫。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症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的《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找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强化中西医结合,积极推广中药,赢得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肯定。 B .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面对新冠病毒,中医着眼于病因和病机,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 C . 匈牙利是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在抗击新冠之初就十分重视中医药的作用。 D . 我们要明确中医和西医的治病方法,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发挥中医独特作用,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广、参与度深,是前所未有的。截至目前,中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都使用了中医药。 B . 在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有关经验方面,中国承担大国责任,不仅及时主动分享信息,还捐赠药品和器械。 C .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识。 D . 无论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找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病魔。
    3. (3) 下列表述中,与材料二论述的中医诊疗原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多吃杂粮,不生杂病。” B . “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 C . “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D .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的治疗中不断凸显其地位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一折

    阁秀丽

    爹的眼睛随着娘的手在移动,嘴闭得很紧,像一条线。

    有风从半敞开的窗户里飘进来,吹得桌子上的书哗啦啦的响,有细细的灰尘颤颤地飘落。

    娘的胳膊举得很高,却没有把端着的药碗送到爹的嘴边。娘知道,爹不轻易张嘴,但是她知道该如何让爹把药喝下去。

    随着哗啦啦的响声,爹的目光从娘的手上移到书上,眼神痴痴的。

    那是一本剧本,已经泛黄,上面的字也有些模模糊糊。线装的书,岁月已经在那些纸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剧本的右下角,龙飞凤舞地写着爹的名字。

    娘看了一眼爹,轻轻地叹口气,把被风翻起来的页码压平,并且把碗放在了上面,拿起一条毛巾擦拭着爹的嘴。

    爹的目光也被碗压在了下面。

    想唱一段?娘的声音轻得像风,但是翻不开被压着的剧本。娘说,想听你唱《秦香莲》。

    爹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抽动了一下,紧闭的嘴颤颤地张开,张得大大的,喉咙里发出咕噜噜的声音。

    声音不成调,但是却搅动着屋里的空气热闹起来,爹的眼神也似乎变得清明了些。

    唱吧,我听!娘的眼睛雾蒙蒙的,她已经盛好了一匙药,快速倒进了爹的嘴里,娘同时说道,唱得真好听!你唱戏啊,谁也比不了!

    爹曾是村里小剧团的团长。

    那时候的爹风华正茂。过完年一进正月,他就会找几个人跑前跑后地张罗起戏来。他身兼多个职务,编剧、舞台设计、演员,有时候也兼打杂。小剧团可以缺任何一个人,但是不能缺他,缺了他,戏排练不了也演不成。

    因为有了爹,小剧团办得风生水起。

    爹的戏唱得也极好。他唱得最拿手的就是“黑老包”,史上最是铁面无私的清官。爹的声音粗犷豪放,音域宽广,好像就是为饰演“黑老包”而生成的。那时十里八屯的人知道有爹的戏,都早早地赶来,都喜欢听爹喊那几嗓子:升……堂……

    那一嗓子,气吞山河,声震九霄。配合着“王马张赵”四校尉的堂威,随着那惊堂木“啪”的一响,直喊得让人热血沸腾。那种威慑之力让每一个看戏的人都为之精神一紧,神色也凝重了很多。

    急促的锣鼓声后,丝弦之声顿起,爹唱得酣畅淋漓,观众看得如醉如痴。人们不鼓掌,以免扰了戏台上的规矩。只是眼神更加专注了些,跟着哼唱的人也多了起来,在台下形成了一股压抑着的暗流,悄然涌动。爹也唱得越发起了劲儿,声如裂帛,龙虎之音交融,行云流水,声情并茂。

    娘喜欢听爹唱戏。听戏的时候,娘的眼神迷离,似乎蒙上了一层雾。娘说,爹唱戏能唱到人心里去。

    后来村里有了电视,有了电脑,也有了手机。人们都窝在家里看电视,打电脑,玩手机,就是没有人再唱戏。爹跑前跑后张罗了好几天,演出那天,零零散散的几个老人,还没等唱完一场,就被一阵阵小北风刮回了家。

    爹在台上唱得如醉如痴。娘抱着小孙子,在台下听得泪流满面。小孙子盯着台上的爷爷,目光星子般清澈。

    娘说回家吧,没人听了,回家唱,我听!

    爹说,戏一旦开始,即便台下没人,也一定要唱完,这是老祖宗的规矩!

    唱完了那场戏后,爹就“封箱”了,他把所有的行头和戏服收拾起来,规规矩矩地摆放在一个大木箱里。

    他的动作很慢,慢到时间好像就此凝滞,直到娘用一把大铁锁“咔哒”一声锁住了箱子。

    爹有什么东西也似乎在那一瞬间被锁在了箱子里。

    爹看着娘的眼睛说,人这辈子啊,就是一折子戏,喜怒哀乐啥都得经历。从拉开大幕那天开始,总会有谢幕剧终的那一天……

    娘转过头去,把爹的话揉进眼泪里。

    娘听爹的戏听了一辈子,直到他躺下,直到他不认识人。娘记不住那个饶舌的名字,叫什么“阿尔茨海默症”,只是说爹人老了,就变傻了。娘似乎已经习惯了爹不记得熟悉的亲人,包括她自己。

    娘有时候痴痴地看着爹,叹了口气说,唱得恁好,咋就不会说话了呢?

    娘翻出了爹誊写的剧本,放在他的面前。恍惚间,娘仿若看到爹的眼睛里有流光在闪动。

    唱了一辈子戏,是不是也想听听戏?娘说,我给你唱,你听。

    娘扶着爹靠在被子上,把桌上那本泛黄的剧本打开。

    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听我把从前事细说端详……娘的声音很低,好像是从心底最幽深的地方一句句地哼出来,在娘和爹之间滚来滚去。

    爹的手慢慢地抬起来,举到胸前,然后又举到颌下,手掌张开,又从腮颊处捋到身侧。

    娘笑了,眼睛里却已是闪闪烁烁,说,你又没带髯口,捋什么捋!

    娘继续唱着,和着爹喉咙里咕噜噜的声音。

    屋里的声音渐渐轻下来,只有娘那悠长悠长的声音环绕着爹。娘把爹的身体一点点地放平,然后把剧本放在爹的枕边。

    有风吹进来,把娘的声音吹得走了形,也把剧本吹得哗啦啦地翻了过去。

    翻开的那页纸上,是爹当年端端正正地写的两个大字“剧终”。

    娘的眼泪洇湿了那两个字。

    小孙子从门外跑进来,嘴里咿咿呀呀地唱: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听我把从前事细说端详……

    (选自《海燕》)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写娘脸上的各种表情,“娘的眼睛雾蒙蒙的”和“似乎蒙上了一层雾”两次眼睛蒙雾的原因有别,意味深长。 B . 观众听戏时“在台下形成了一股压抑着的暗流,悄然涌动”,表明观众入戏很深,内心十分悲痛,不能自己。 C . 文中写爹在收拾行头时“动作很慢,慢到时间好像就此凝滞”,表明爹对这些行头万分不舍和对表演的留恋。 D . 娘唱“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听我把从前事细说端详”,写出了娘对爹的爱,想通过唱戏唤起爹对往事的回忆。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剧本”这一物象对爹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文中多次出现,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B . 小说结构严谨,如开头和结尾都写爹喉咙里咕噜噜的声音,前后照应,凸显人物形象。 C .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叙述爹曾经担任小剧团团长的情节,交代身份,使情节更加完整。 D . “把娘的声音吹得走了形”运用了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暗示娘内心的哀痛。
    3. (3) 小说用不少笔墨写“风”,这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标题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戏一折”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万福传(节选)

    万福,魏州元城人也。自曾祖至父皆明经,官止县令州佐。万福以祖父业儒皆不达,不喜书,学骑射。年十七八,从军辽东,有功,为将而还,累迁至寿州刺史。州送租赋诣京师,至颍川界,为盗所夺,万福使轻兵驰入颍川界讨之。贼不意万福至忙迫不得战万福悉聚而诛之尽得其所亡物并得前后所掠人妻子财物牛马万计,悉还其家。

    为淮南节度崔圆所忌,失刺史,改鸿胪卿,以节度副使将兵千人镇寿州。万福不以为恨。许杲以平卢行军司马将卒三千人驻濠州不去有藏淮南意。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止当涂陈庄。贼陷舒州,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大历三年,召赴京师。代宗谓:“闻卿名,久欲一识卿,且将累卿以许杲。”万福拜谢,因前曰:“陛下以许杲召臣,如河北贼诸将叛,以属何人?”代宗笑曰:“且欲议许杲事,方当大用卿。”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淮南岸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杲至楚州大掠,节度使书元甫命万福讨之。未至淮阴,杲为其将康自勤所逐。自勤拥兵继掠,循淮而东。万福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皆护致其家。代宗诏以本州兵千五百人防秋①京西,遂带和州刺史镇咸阳。

    李正已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涌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德宗以方福为濠州刺史,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发进奉船,淄、青将士停岸睥皖,不敢动,诸道继进。改泗州刺史,为杜亚所忌,征拜左金吾卫将军。召见,德宗惊曰:“杜亚言卿昏耄,卿乃如是健耶!”图形凌烟阁,数赐酒馔衣服,并敕度支籍口畜,给其费。至贺,阳城②等于延英门外,天下益重其名。二十一年,以左散骑常侍致仕。

    (选自韩愈《韩昌黎文集》,有删改)

    【注】①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②阳城:与张万福同时的大臣。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淮南岸/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 B . 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淮南岸/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 C . 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淮南岸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 D . 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淮南岸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必须明习经学,故得此名。 B .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C . 摄:指兼任官职。古汉语中,此类词语还有“行”“署”“权”“假”等。 D . 倍道:意思是指以加倍的速度行军或赶行,一日走两日的路程来完成任务。
    3. (3) 下列对全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万福的曾祖父和父亲都以儒学为业,但仕途不显达,所以他不喜欢读书,喜欢习武,年轻时就立下战功。 B . 张万福虽被淮南节度使崔圆嫉妒,失去了刺史的职位,却并未因此不满,听从崔圆的任命连续击败了叛贼。 C . 许杲非常忌惮张万福的威名,不论是在濠州还是在和州时,只要听说张万福担任刺史他就率兵离开或转移。 D . 大历三年,张万福被召前往京城,代宗希望他能平定许杲的叛乱,万福却依然担心黄河以北的将领要叛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不意万福至,忙迫不得战,万福悉聚而诛之,尽得其所亡物。

      ②许杲以平卢行军司马,将卒三千人驻濠州不去,有窥淮南意。

    5. (5) 张万福声威远著,受到上至天子,下至对手的尊重。请简要概括天下重其名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撞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翻教授④,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输撞布:织布纳税。撞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教授:此处指教化百姓。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 . 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 . 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撞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途艰难的深深忧虑。 D . 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的送别名篇。
    2. (2)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奠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 (2)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从长江对岸“”的祥和场景中,敏锐的意识到失地若再不收复,百姓将失去斗志,从而心生担忧。
    3. (3)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拂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万紫千红。然而春风唤醒的不是植食者饥肠辘辘的一群而是红花绿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植食者之间早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

    植物与植食者斗智斗勇的现象 , 然而,它们之间并非只有的仇恨。有的植食者在满足自身存活的必要需求下,不会对植物赶尽杀绝,而是懂得“收敛”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既然植食者做出让步,植物也懂得“妥协”,往往不再 , 而是愿意做出一部分牺牲作为回馈。双

    方做出的让步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和睦相处,甚至双方还能不计前嫌,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
           头细蛾与叶下珠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

    在叶下珠的种子成熟时,头细蛾幼虫也刚好从叶下珠的果实里孵化出来,并依靠取食种子成长。此时,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抗而是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一部分种子拿来饲养头细蛾的幼虫直至其化蛹。到了第二年开春,破茧变为能够飞翔的头细蛾成虫时,又为叶下珠提供传粉服务,帮助其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三人行,必有三人”“七日不见,如隔一周”“台上一分钟,台下60秒”……

    近期,①,引起年轻人的极大兴趣。说起“废话文学”,它和文学沾边,少不了一些名人的帮衬。比如孤独苦闷的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著名的“废话”。朱自清甚至专门写过一篇《论废话》,其中便提到:“所有的话到头儿来全是废话。”由此可见,废话源远流长,并非今日之网络才独有的现象。②,或许也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很多人活跃于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侃侃而谈、毫无戒备,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却小心翼翼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这样看来,有的人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到了网络便会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

    “废话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说了又好像没说”,往往用来形容那些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模棱两可、打太极式的媒介信息。

    废话或许是无用的,但可有趣。金圣叹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林语堂也曾表示过:“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因此,③,就是在包容一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松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废话也是话,不必废除它。

    1. (1)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划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B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买寿司,寿司只剩一份了,小女孩表示愿意让给后面一位一脸渴望的陌生小男孩。妈妈却一手“反转”了剧情,不仅付款拿下寿司,还就势教育女儿:“明明吃不到想吃的东西会不快乐,但就因为让一个不认识的人满足了愿望,就觉得自己也跟着快乐了吗?”她告诉女儿,这是应该得到的,没必要用“让”来换取夸奖。妈妈继而感慨:“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从来都鼓励女孩子要善良、要温柔,却没有给予女生不善良、不温柔的权利。儿子可以去善良,哪怕他成长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也没关系。但是我的女儿,不需要善良”。

    这位妈妈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了她和女儿的小做事,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支持妈妈的做法,也有人反对。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你从女孩、妈妈、网友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