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47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与节日勃发的活力。

    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泛,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续。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今天,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中延续更新。

    端午节俗中对自然时气的避忌、历史先贤的崇敬,均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护与养育,在端午这个盛大的夏季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节更重要的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同时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B . 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 C . 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 D . 在今天,对端午节俗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且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B . 文中以“非典”时期一首民谣的流传为例,论述了以消灾避疫为主题的端午节俗的现实意义。 C . 第⑤段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追悼屈原逐渐被纳入端午节俗的过程,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D . 文章总体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结尾段强调了盛大的端午节日中蕴含着生命观念和家国情怀。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在过端午节,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情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 B . 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人们在食粽与飞舟竞渡等端午节俗之外,加入了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 C . 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并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可使端午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延续更新。 D . 从避忌自然时气、崇敬历史先贤的端午节俗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个体生命和群体精神的保护养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编自《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并配有所谓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古建筑群却在毁灭性消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我国有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很多是被各类建设行为毁掉的。“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这些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倒是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目前城市居民小区已成为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城市特色难以寻觅。“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难觅心灵的归宿。”

    (摘编自《“千城一面”与山寨建筑遍地,谁来塑造有灵魂的城市》,“人民网”2013年8月19日)

    材料三:

    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我们应认真梳理和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本原,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妥善处理城市建筑形与神、点与面,取与舍的关系,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弄清楚西方建筑文化的来龙去脉,把东西方建筑文化融会贯通,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建筑理念,在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中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努力建造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应从扭转非理性的规划设计入手。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牢固树立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核心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划出红线,注重延续城市文脉。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审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找到符合国情和地域文化的规划方法,在深入挖掘建筑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上下足功夫。

    有人说,奇怪建筑产生的责任归属应当三七开,决策者七、建筑师三。事实的确如此。应下决心改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的行业生态堪忧、专业素养不足的窘境,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消除迷茫和误解,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让建筑设计师学习环保、节能、智能等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深入了解西方过程中反思自己,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中提升自己,进而将建筑文化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认识,并用通感,体悟等东方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升华,完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重构。

    (摘编自《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

    1. (1) 下列不属于建筑“可译性”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用华丽的琉璃建造出的显示皇家尊严的琉璃牌楼圆券门与古罗马时代纪念统一罗马帝国而修建的古罗马凯旋门石拱门。 B . 天主教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采用石材,有直插蓝天的尖塔,伊斯兰教著名圣寺麦加清真寺用大理石堆砌,也有高耸入云的尖塔。 C . 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国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华表。 D . 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是中国建筑技艺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的前提,既观照自我,又互相学习。 B . 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才能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形与神。 C . 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中国城市建筑师既要面对未来,又不能失去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建筑要延续城市文脉。 D . 一味模仿西方建筑,我国就难以建造出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筑。
    3. (3) 面对我国城市“千城一面”和某些城市山寨外国建筑的现状,请结合材料分析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应如何保留我们本民族的特色。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丈夫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

    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

    静兰买了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

    “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

    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

    “静兰,你发痴啦?”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

    “哦!”静兰应了一声。

    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她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画着什么。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

    “哦!”明发没抬头。

    “明发,你看。”

    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画开了。

    ①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

    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

    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

    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画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

    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她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摆弄一个旧电风扇。

    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

    “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

    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

    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要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谁家的自鸣钟当当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

    “静兰!”

    ②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

    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

    “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

    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

    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

    明发拉静兰走进一家点心店,要了两碗什锦面。

    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

    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上。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

    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洒下点儿雨来。

    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

    作于1959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会中,静兰总是带上针线,趁机做些针线活;削橡皮时,她想到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 B . 工厂代表发言时拿着皱巴巴稿纸的神情和所念的数字,使静兰不禁联想到明发在家认真写的数字,这使她完全理解了自己的丈夫。 C . 小说题目“春暖时节”语带双关,表层指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特征,深层指静兰和明发之间隔阂的消除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D . 结尾对夜深、风大的描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隆隆的雷响预示着一场期盼已久的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它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2. (2) 文中三处画横线句都写静兰流泪,但每次流泪的心情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3. (3) 在《百合花》中,茹志鹃塑造了小通讯员“平凡英雄”的形象——虽然不是当年所倡导的“典型人物”,但却真实感人。类似的形象特点也出现在本文中,请结合全文,分析静兰的人物形象。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

    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

    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

    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刑罚。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B .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C .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D .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 . 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 . 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 . 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 . 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 . 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 . 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得到皇帝认同,萧龄之得以免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

      ②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杜牧

    邀侣以官解 , 泛然成独游。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注】①以官解:以公务在身而不能前来。②泛然:飘然,无拘束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代因友人未至,诗人飘然独游,悠闲地欣赏樊川景色。 B . 颔联"媚""矜"二字化静为动,将水光山色描绘得尤为动人。 C . 颈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诗人在野外漫步的所见所闻。 D . 尾联用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从政的期待。
    2. (2) 这首诗的情感较为丰富,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情景默写。
    1. (1) 姚鼐《登泰山记》中,写红日初升时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2. (2) 《赤壁赋》中“”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音乐描写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 (3) 李煜在《虞美人》中的“?”这两句,用一个诘问勾起对过去美好回忆,来表达自己愁苦之深。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7. 阅读文字,完成问题。

    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的原因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    )。

    她的悲剧历程是从死了丈夫开始的,这次不幸成了她生命历程中屡次遭受打击的基础。初丧丈夫的祥林嫂____,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自信。她不堪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强行拖回,在____的打闹中嫁与贺老六为妻,不料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儿子阿毛不幸被狼吃了。这些连续的不幸使祥林嫂孤身无援;她的大伯趁机收走了她的屋子,把她推向了命运的深渊,使得社会的打击成为可能。她二次到鲁镇,置身于社会伦理之中,饱尝世人的____屈辱冷落,在____的日子里渐渐绝望,最终沦为乞丐,冻死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的鞭炮声中。

    祥林嫂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反抗精神下层妇女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是因为黑暗的封建制度导致。 B . 她是封建社会一个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导致。 C . 她是封建社会一个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导致的。 D . 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导致的。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她是封建社会一个不幸的劳动妇女 B . 她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 C . 我们对她的人生悲剧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D . 她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同情的人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精打细算   热火朝天   冷嘲热讽   索然无味 B . 精打细算   沸反盈天   冷眼旁观   百无聊赖 C . 精明强干   热火朝天   冷眼旁观   索然无味 D . 精明强干   沸反盈天   冷嘲热讽   百无聊赖
  • 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很多人说睡前吃夜宵不好,最常提到的理由就是会长胖。其实,①。之所以长胖是因为摄取的热量超过身体所需,多余的那部分热量变成脂肪“贴”到了肚子、臀部、大腿上。所以,②,就不会长胖了。对于减肥的人来说,往往刚开始减肥的时候会一下子吃的比较少,到了晚上难免就会觉得很饿,其实适当吃一点,慢慢减少食量,也未尝不可。相反,如果你本身就吃得很饱,能量摄入很高了,就算你不吃夜宵,同样也会长胖,这时再吃夜宵,只会更胖。

    当然,我们也不能毫无顾忌地吃夜宵。如果太晚吃夜宵,③。有一种病就是晚上吃太多导致的,被称为“夜餐综合征”。“夜餐综合征”患者早上没胃口、不想吃东西,一到晚上就食欲旺盛,晚饭后的能量摄入占全天的50%以上,还经常(每周超过3次,持续3个月以上)起夜偷吃零食。他们的能量摄入远高于常人,肥胖发生率升高。

  • 9. (2020·新高考I)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

六、作文(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歌曲《黎明前的黑夜》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信仰年少的梦想/挫折不过梦一场/烧不尽的野火/勇敢面对生活/打破缚束枷锁/结果那么赤裸裸/路途坎坎又坷坷/打不倒的那么多/何必任由他诉说/受折磨/我们都是骄子……”

    想要迎来黎明的曙光,必须经历黎明前的黑暗。大自然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