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重点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3-05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仪的出现、演化,本身是人与自然关系博弈、平衡的产物。当远古人们认识到应对宇宙天地心存敬畏时,便有了祭祀活动。由此而演化来的“礼”与“仪”正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对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一认识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

    拱手礼在“礼”的层面,首先体现的是人类敬天的思想,即人类对赖以生存又可敬可畏的自然的臣服与膜拜。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便是伸出双手,束手就缚,以自身为天地的祭品。进而将这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礼仪拓展、渗透到对同类的尊敬、礼让。因而拱手礼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便体现着人际关系信息,形成和巩固着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以及塑造着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社会阶级之间从行拱手礼的不同规范就可反映出不同阶层的尊卑、亲疏。《周礼·秋官·司仪》“昭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内外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正如李为香博士所论“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拱手礼亦然。追求拱手礼的精神核心,便是“敬天”“尊人”,是与自然相处时要放低姿态,谦恭敬天;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礼遇他人。这种深入骨髓、发自内心的“敬天”“尊人”的思维才是拱手礼在其礼制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价值。

    在“仪”的层面,拱手礼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仪表原则。如行礼时,应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如遇凶丧,反之等。这些仪式现象看似繁文缛节,却是“敬天”“尊人”这些精神内核的极好保障,通过这些程式化的仪式,强化了对天、对人的敬意,确立了对天、对人的秩序。若在国家层面上将这些规范固定下来,就有了典章制度,就成了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提供法则,成为历代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普通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运行中执行这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拱手礼仪式,使每个人按既定的身体仪式行事,既可“敬天”“尊人”,同时也是“自敬”“自尊”。人若“敬天”,天则“爱人”,人与自然平衡和谐。人若“尊人”,施之以拱手礼仪,对方也会还礼,这便是“敬人”的同时巩固和彰显了自身的身份地位。《礼运》:“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社会成员若按照规范得当的礼仪相施,人们按照恰当得体的拱手礼相见,人人相敬,人人相亲,则国家的秩序自然就通畅井然了。

    拱手礼的“仪”与“礼”,一表一里,共同传递着中国传统社会“敬天”“尊人”的思想,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摘编自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

    材料二

    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从握手礼进入中国成为流行的相见礼仪,已经上百年的时间。但在这百年之间,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另一方面,百年间中国的国力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巨变,中国人正在走向富裕,中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广大中国人的整体性共识。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正在由“输入型现代化转换为辐射型现代化”,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去,旅游、学习、工作……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也需要来一个全新的重塑和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的历史,也需要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更为深广的认知。在此语境下,从文化意义来说,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变革的窗口已经再一次出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节奏,可以预见,疫情将无差别地改变各国人们的固有思维、行为习惯。

    推行拱手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根本的分歧不在于其是否要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的形式,而在于如何以当代的需要,创造性地改造传统的形式,让它既有传承的印记,又更加契合时代气质,为大众所接受,为丰富、提升当下的生活品质而服务。

    (摘编自张承良《握手礼还是拱手礼——疫情背景下相见礼节变革的文化审思》)

    1. (1) 下列对材料中“拱手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尊人”的思想内核,经拓展后有了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等更多的社会价值。 B . 拱手礼的“礼”与“仪”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礼”与“仪”一表一里,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C . 拱手礼的好处有五条,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当前环境之下,可“不费一钱一物”,用“一举手之劳”“防患于未然”。 D . 拱手礼的回归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的回归,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有助于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仪”的层面,拱手礼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仪表原则,这些仪式现象看似繁文缛节,却是“敬天”“尊人”这些精神内核的极好保障。 B . 日常拱手礼行礼时,应是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如果遇到凶事、丧事就反过来。 C . 通过程式化的仪式,确立秩序,就形成了典章制度,即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成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之法,成为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 D . 国际通行的握手礼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并逐渐流行至今,但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
    3. (3) 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多处采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其中从《周礼·秋官·司仪》和《左传·隐公十一年》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B . 材料一主要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论礼的,作者指出拱手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是传统社会中的经典礼仪文化。 C . 材料二的论证语言颇具特点,文白夹杂;论证方法多样,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积极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D . 材料三从文化和现实两个角度论证了推行拱手礼的原因,指出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和行为习惯都将会有改变的事实。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详写草堂之前,先略写草堂寺,既表达了游览草堂的焦急、迫切心情,又增添了草堂庄严幽静的气韵。 B . 作者环顾杜甫的居住环境,没有“大红大绿的建筑”,挖掘到的是日常生活的简朴清疏,体现了杜甫“人民性”的特点。 C . 郭沫若的对联概括了杜甫成就,对杜甫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但是作者在游览中对杜甫又有新的认识。 D . 作者评价杜甫的塑像,虽然能抓住内在的气韵,但是艺术水平一般,不禁为杜甫塑像的“一般化”而感到深深遗憾。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篇探寻杜甫草堂的游记,开头从杜诗写起,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结构上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B . 作者描写草堂时,用了包含色彩的短语,如“暗红色的夹墙”“翠竹曲篁”“金黄色的太阳”,突出草堂的幽静清疏。 C . 作者描写草堂的院子,“云影微破”句中,一个“破”字,写出日光穿过云层洒落人间的情景,以静写动,生动典雅。 D . 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个“梦游者”,沉浸在杜甫描写的自然风光与美好生活中,表达了自己对杜诗的沉迷和挚爱。
    3. (3) 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 3. 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
    1. (1) 按照“之”字的意义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 . ②③⑤ B . ①⑤⑥ C . ③⑦⑧ D . ④⑤⑧
    2. (2)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何为其然也 C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 (3) 下列选项的词类活用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食埃土,饮黄泉 ②吾从而之 ③是故益圣,益愚 ④而学于师 ⑤学而遗 ⑥鱼虾而友麋鹿 ⑦苍山负雪,明天南 ⑧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⑨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⑩登而招,臂非加长也

      A . ①⑤⑦⑩ B . ②④⑥⑨ C . ②⑤⑧⑩ D . ①③⑥⑨
    4. (4) 下列选项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石苍黑色,多平方 , 少圜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⑧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⑨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 . ①③④⑨ B . ②⑤⑦⑩ C . ①③⑥⑧ D . ②④⑥⑨
    5. (5)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闻道也固先乎吾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B . 挟飞仙遨游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 .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吾从师之 D . 冰,水为之,而寒水   师不必贤弟子
    6. (6)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但“左迁”必是降职。 B . 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C . 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D .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 4. 文言文阅读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为左拾遗。时玄宗即位,九龄建言:“臣谓选部之法,敝于不变。今若刺史、县令精核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可入流品,然后送台,又加择焉,以所用众寡为州县殿最,则州县慎所举,可官之才多,吏部因其成,无庸人之繁矣。故于用人不可不第其高下,高下有次,则不可以妄干,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饰,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俄迁左补阙。九龄自才鉴,吏部试拔萃与举者,常与右拾遗赵冬曦考次,号称详平。始说知集贤院,尝荐九龄可备顾问。说卒,天子思其言,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会赐渤海诏,而书命无足为者,乃召九龄为之,被诏辄成。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九龄文雅,为帝知。会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斩可突干功,帝欲以为侍中。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遂止。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善,世称其交能终始者。及为相,谔谔有大臣节,议论必极言得失。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

    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B . 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C . 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D . 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拾遗,唐代谏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古代官职以左官为上。 B . 谥,古代帝后、贵族、大臣或其它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后世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出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C .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唐朝设吏、农、礼、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D . 孙武,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有关史料记载有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的故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九龄富有才华,聪敏致远。他七岁能写文章,十三岁凭文章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称赞,时贬岭南的张说也欣赏看重他。 B . 张九龄指陈时弊,恪尽职守。他指出当时选部的法则弊病在于不变,建言应考核当选者的才能品德,评定等级并选择使用。 C . 张九龄善于识人,先知先觉。他参与吏部选拔,能够鉴别人才,考核公平;看到安禄山态度骄慢,便知其会反叛,建议诛杀。 D . 张九龄素有风姿,文雅友善。他用笏袋装笏板,皇帝任用新人也以他的风采为标准;别人写不了的诏书他起草即成;交友能始终如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 5.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①黄庭坚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此词大约写于作者晚年被贬谪时期。②瑶草:仙草。③金徽:金饰的琴徽。这里指琴。④长啸:长叹。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为春行纪游之作,桃花艳溪边、黄鹂悦枝头、美酒伴琴音,词人难掩春日出游之乐。 B . 开篇采用了比兴的手法,热情赞美了瑶草像碧玉一样可爱,将读者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C . 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D . 词中多处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意蕴丰厚,读之颇有一些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2. (2) 清代批评家陈廷焯曾评价黄庭坚是“倔强中见姿态”,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2. (2) 《涉江采芙蓉》中“”两句,自问自答,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这是深沉的疑问,是无奈的叹息。
    3.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的诗句是:
    4. (4) 在《师说》中,“”一句指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送给朋友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黄雅婷获得了第九届国际英语电视大赛中国区总决赛的一等奖,别看她在全国舞台上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 , 几个月前的她还不敢在班里当众发言。

    ②《战狼2》的极大成功令吴京终于成为功夫巨星,近日他受访时也再度回应了当年与甄子丹不合的传闻,吴京笑着回应记者:“我要谢谢他当初对我侧目而视。”

    ③大家众所周知 , 优秀的企业文化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传统思想,是伦理和价值观念融现代精神而成的精神力量,更是先进的科学的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完美结合。

    ④李世石是一个胸无城府的天才棋手,常出言无忌,只要有他出席的新闻发布会,肯定就有噱头,但令李世石没有料到的是,他必须为过于直率的性格付出代价。

    ⑤年轻的马晓旭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多事,也正因此她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当诸多不虞之誉从天而降时,她表现出一种与她18岁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冷静和沉稳。

    ⑥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已经同意波士顿爆炸嫌犯母亲的不情之请 , 答应在其赴波士顿协助调查时安排她和嫌犯的父亲与儿子焦哈尔察尔纳耶夫见面。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⑥ C . ③⑤⑥ D . ②④⑤
  • 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②韩国同意美国在其领土布置“萨德”反导系统,无疑火中取栗 , 这样做定会使自己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③在2021年四川省青少年步手枪比赛中,选手们屏气凝神,目不交睫地盯着靶标,丝毫不理会观众的叫好声。

    ④当今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当整个行业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势必会形成多家公司分庭抗礼的局面。

    ⑤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雕塑精品。

    ⑥抗日战争中各界人士毁家纾难的历史永远不能遗忘,浴血奋战的英雄应当永远被我们铭记。

    A . ①③⑤ B . ①②⑥ C . ②④⑥ D . ④⑤⑥
  • 9. (2019高一上·深圳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河南农民何刚拒绝了文物贩子的巨额现金,将19件从自家院里挖出的珍贵文物悉数交给故宫博物院,填补了博物院藏品的空白。 B . 事实证明,中美新能源战爆发的原因是由新能源产业发展逻辑、政府政策、公共态度和投资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共同所导致的。 C . 广东不仅GDP等经济指标飘红,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24元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8.9%。 D . 在北京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典礼上,校长林建华寄语毕业生: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要为了一时便宜,丧失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
  •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近日,一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消息称,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对终极抗生素产生强耐药性的基因向人类发出了挑战。 B . 有人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的目标也是公平。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处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 C . 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无数成功者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 . 雾霾天气的形成既有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为减少雾霾,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史官将宋徽宗列入负面教材,认为他应该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负最大的责任。《宋史·徽宗本纪》的记戴就是对宋徽宗的___________________:“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今日主流的历史研究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基本也是持类似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哪怕是那些对宋徽宗的治国理政很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也无法否认他在艺术领域的才华与成就。在当时,金国的皇帝章宗就是宋徽宗的粉丝,他的书法“悉效宣和字(瘦金体)”,他还刻意模仿徽宗的绘画偏好。而在今天,(                         )。

    传统史官秉承经史观念,强调修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因此容易出现裁剪历史、以是非遮蔽史实、忽视历史丰富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徽宗本人就是这种史笔的“牺牲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汉学家伊沛霞女士的《宋微宗》一书却________,立足于史料,呈现了一个立体化而非脸谱化的宋徽宗形象,展现了一名“艺术家皇帝”的个人魅力,读来令人_____________。伊沛霞女士凭借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这种解读有助于我们摆脱单一视角来看待这位个性鲜明的北宋君主虽然伊沛霞对宋徽宗的某些辩解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她对宋徽宗的整体还原还是成功的。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刊之论   不以为意   不落窠臼   拍案叫绝 B . 盖棺论定   不以为然   不落窠臼   耳目一新 C . 不刊之论   不以为然   别出心裁   拍案叫绝 D . 盖棺论定   不以为意   别出心裁   耳目一新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他被亲切地称为“胖佶” B . 徽宗被亲切地称为“胖估”,他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 C . 很多文艺青年也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亲切地称他为“胖佶”。 D . 很多文艺青年亲切地称他为“胖估”,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
    3. (3)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西方学术是她解读人物的背景,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B . 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突破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C . 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她是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的。 D . 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四、写作(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