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3-13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西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

    三是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摘自《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书·五子之歌》根据夏王失德失民亡国的教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灭商后,有戒于纣王失民亡国的教训,强调国应以民为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其后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而总结“君为民而立”。西汉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时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后世总是以利民、富民、惠民作为国策的支撑点。中国古代有关土地、水利、赋税的立法,都是着眼于保民生的;自汉朝起,法律对老、幼、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恤刑;《唐律疏议》以来的历代法典,都规定了对70岁以上,15岁以下,废疾笃疾和孕妇等社会弱势群体不得刑讯,并可减免刑罚。这些规定蕴含着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国家的仁政。

    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化民。但是,道德缺乏国家强制力,只能化而不能禁止,需要得到法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作用。就法律而言,其职能在于禁暴惩奸止恶,但法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主宰,不仅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正义性,而且难免流于溢罚酷刑的歧途。既重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论,此理论适应了国君的需要,因而演绎为严治官、宽养民的政治逻辑。严治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严上官之责,以警下吏。唐代宗时宰相杨纶“清慎自饬,立法于身”,使得权倾当朝的汾阳王郭子仪“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其二,行考课之法,建监察制度。唐代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之法,宋代有监司互察法,明有八法考吏,清代有六法考吏。考课的结果是优异者擢升、平庸者黜革、违法者治罪。除此之外,还推行了严密的御史监察制度。其三,重任免考选,选贤任能。汉代实行孝廉方正的选官之法。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使选官制度化法律化。除去一般的科考之外,还有所谓的特科、恩科等配套制度;御史出巡也负责考察推荐贤能之士。与严治官相对应的是宽养民。宽养民主要表现为:国家给人民以必要的生产生存手段——土地;宽减居民的赋税负担和力役之征;对于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犯法的情况,按律宽减;此外,还注意施行各种保民、利民、富民、惠民政策,以夯实政权基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色之鲜明、影响之深远,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之丰富,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及其对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激活传统法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法文化支持。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

    1. (1) 下列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历代法典因此以利民、富民,惠民为国策支撑点。蕴含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仁政特点。 B . 法律是道德的主宰,道德是法律的配合和支撑,德法共治,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C .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汲取与传承。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这一点。 D . 借鉴并激活中国的法文化中的古圣先贤的智慧经验与教训,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就可以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容忽视,因为它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B .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这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对民心向背的重视。 C . “严治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宫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宽养民”可夯实政权基础,两者结合利于封建统治。 D . 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材料二“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范畴的是(     )
      A . 重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研究。 B . 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的立法指导思想研究。 C . 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用法价值取向研究。 D . 省刑寡罚、法宽刑缓的约法值刑学说研究。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在《韩非子·心度》中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攀登者【注】

    阿 来

    秋雨,风声。

    一盏马灯下,王五洲和李国梁相对而坐。

    李国梁敲着桌子说:“这些外国人,一到关键点就语,不详。这书上写的‘我战胜了那块看起来高不可攀的二十多英尺高的岩石,身体疲惫,意识模糊',这不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嘛。”

    王五洲说:“这就不用他们多说了,分明就是第二台阶嘛。当年我们在那里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他直起身,“人类攀登珠峰到今天,五十多年,半个世纪了。上去了多少人?一共就二十多个人。第一个人什么时候上去的?1953年,今年刚好二十年了!”

    “他们都是从南坡上去的,尼泊尔那边;北坡,我们中国这边,还没有人上去过。十三年前,你们上去,那也是世界第一!”

    有人敲门。进来的是曲松林和多杰贡布。

    王五洲伸手在马灯的玻璃灯罩上暖和一下说:“雨一停,好天气就要来了,该把队伍拉到山上,真刀真枪登一回山了。”

    曲松林说:“还是在章子峰吧。海拔七千多,相当于上一回北坳。”多杰贡布也说:“上章子峰,登一回顶,能鼓舞士气。”王五洲说:“就这么定了!”十月,阳光澄澈。

    登山队在零下七十多度的冰雪坡面上攀登。

    阳光强烈,队员们都戴着深色的护目镜。护目镜中映出不远处的珠峰,映出队友奋力向上的身影。不时有金属敲击声响起。那是领先队员正用冰镐把固定绳索用的冰锥砸进泛着蓝光的冰层。

    队员们把金属上升器扣在结组绳上,用冰爪前端的钢钉踢开冰面,造出一个立脚点,向上,再用同样的方法造出一个新的立足点,再继续向上。

    每个人都背着氧气瓶,但在这个高度,不准使用氧气。

    坡越来越陡,有个结绳组为节省体力,开始在雪坡上走出之字形的路线。王五洲看见,把那一组人的情况指给多杰贡布。

    多杰贡布赶上去,严厉制止:“这样会在积雪的山坡上引发雪崩,绝不允许!”女后勤队员黑牡丹和其他后勤队员也与突击队一起攀登。

    不同的是,他们不像突击队员身上只背着一只氧气瓶和一盘绳索。后勤队员身上背着更多的东西。帐篷,炊具,食品。黑牡丹身上背着的是一组气象观测仪器。风向仪的上端从背包里露出来,一有风,就呼呼旋转。

    在危险地段,她奋力楔下冰锥,系上保护绳,用脚上的钢钉踢开坚冰,制造落脚点的动作和突击队员一样熟练。

    夏伯阳回头看见,说:“咦,不是莱地里的黑牡丹吗?”并对她竖起了拇指。一向爱笑的黑牡丹脸上却露出凶巴巴的表情,大喘几口气,加快了速度。夏伯阳眼看她就要追上来了,也转身迈开了步伐。有一段,好胜的他连保护绳都来不及安装,就直接上去了。

    李国梁见此情景,把摄影机对准了他们。这使得他们更是互不相让,尽管多杰贡布在后面喊:“控制速度,保持体力!”也没有产生什么效果。

    夏伯阳、扎西的结组越上了冰脊,紧接着,补给队的黑牡丹也上了冰脊。早已布置好的营地里的二十多顶帐篷出现在他们面前。

    黑牡丹对夏伯阳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后勤队都上来三趟了!”

    王五洲也上来了,他对夏伯阳和扎西说:“海拔六千多,将近七千,几小时攀登,还能保持这个速度,不简单!”

    夏伯阳望望高处的峰顶:“队长,就是现在下令登顶,我保证能成功!”黑牡丹说:“我也能上去!”王五洲点头。

    起风了。突击队员正一组织攀上山脊,最后的两组人,已经寂急不堪,脚步跟跄,在深雪里走得东倒西歪。

    风从他们下方半空中的层云上横吹过来。平静的云层猛烈地翻卷。风撞上他们所在的山体时卷起了地上的积雪,并在掠过那些裸露的岩石时发出了刺耳的尖啸。

    风停了,风雪抹去了几小时前人们留在地上的串串足迹。只有一顶顶帐篷,静穆浑圆,散布在洁净的雪地中间。

    天边,晚霞灿烂,珠峰峰顶被镀上一片金黄,一派庄严。

    一顶帐篷门打开了。李国梁倚在门边,吹奏口琴,一时间,整个营地都被这乐音充满……

    (节选自阿来《攀登者》,有删减)

    文本二:

    澎湃新闻:剧本中涉及了很多真实人物,比如夏伯渝在当年登珠峰的过程中失去了双腿,去年5月他以69岁高龄,成为第一个无腿登顶珠峰成功的人。在剧本结尾处,你写到的"夏伯阳"这个人物多年之后也登上了珠峰。

    阿来:对的,我把这个人物命名为夏伯阳,是因为夏伯阳是苏联的战斗英雄,那时候很多人是很崇拜他的,是很有时代气息的一个名字。

    澎湃新闻:你是个自然爱好者,经常关注动植物,但登山似乎更偏向于人如何去挑战自然,你怎么看二者的区别?

    阿来:1960年的登山和现在不一样,不是简单的户外运动,是我们要在自己的领土上打上印记。那时候登山,有宣示主权的含义,意义非常重大。1975年那次登山,同时是对珠峰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有些科学家就牺牲在那里。

    (节选自澎湃新闻《阿来《攀登者》专访》)

    【注释】《攀登者》,根据中国登山队的真实经历改编。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但由于没有留下登顶珠峰的影像资料,此次登峰遭到质疑。十五年后,中国队再组登山队冲顶。全书共79章,节选部分为24-27章,记录的是登峰前的一次训练。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国梁和王五洲的对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很强的年代感。 B . 写登山过程时使用了一系列的登山术语,这主要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科学性。 C . 登珠峰前,先在章子峰做一次实地演练,可见登山队不打无准备之仗。 D . 1960年、1975年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目的有相同处:宣示国家主权。
    2. (2) 关于文末的环境场景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风起后,云层和积雪猛烈翻卷,以此写出登山队员面对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B . 风停后,风雪抹去了几小时前人们留下的足迹,侧面说明了登山是艰难和危险的。 C . 天边晚霞灿烂,珠峰峰顶一片金黄,意在突出登山队员攀登珠峰的僧心和勇气。 D . 风停雪住后,响起在整个营地的口琴乐音,带给读者一种和谐、宁静的诗意美。
    3. (3) 作品中的“黑牡丹”表现“不俗”,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其“不俗”之处。
    4. (4) “艺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请结合隔则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斯氏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斩氏曰:“人有言:‘孥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斯氏。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

    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闻之,怒,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

    【注释】平阳君,即赵豹。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卅氏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B . 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C . 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宗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D . 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阴使人请赵王”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 . “王其图之”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相同。 C .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祁(《说文》),指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木文中泛指“城”。 D . 爵,一种酒器,后引中指爵位、官位。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阻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氏任上党太守。 B . 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人,愿意投奔赵国,并医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 C . 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眈耽,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D . 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义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这是冯亭用心良苦的计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②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5. (5) 赵豹反对接受韩国献上的十七座城池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自己生在蓬门陋户,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因为贫穷,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 B .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位梳妆”,从客观上看,当时的社会上,人们竞相追求时尚风流,没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 C . “政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就主观而论,贫女有一双巧手,针线活出众,虽不敢在人前夸口;却也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D .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柑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自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
    2. (2)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说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类似感慨的句子是“ 。”
    2. (2) 《阿房宫赋》中杜牧以“”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官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
    3. (3) 梦境是观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做题家”,那些①______的声音,并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对于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②_______。纵观古今仁人志士,无数勤恳上进的读书人靠自身的努力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战国时期头悬梁锥刺股的纵横家苏秦,西汉凿壁偷光的经学家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虽出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③________的一笔。

    不仅如此,脱贫攻竖计划也把“教育脱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斩断“穷根”,通过“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让人增长才干,掌握知识,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实现了贫困家庭的命运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争做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小镇做题家”是千千万万为了自身理想而不解奋斗的普通人的缩影,奋斗者值得被尊偿,不应被朝讽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很强的鼓舞激励作用,请简要赏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自然界中,①    。比如编蝠能发射20~60千赫的超声波,并根据接收到的回波来判断物体的距离、方位和属性,所以蝙蝠能在夜间自由快速地飞翔。再如,响尾蛇对红外线的灵敏性极强,能感觉到周围的微小温差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遥感技术就是模仿自然界中某些动物的遥感现象和过程产生的仿生技术。

    遥感技术和遥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动物的遥感本领是一种生理本能的反应,而遥感技术则要以现代仪器装置为技术手段,接收、记录目标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对目标物进行探测和识别。遥感本领和遥感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使用天然器官,②    

    遥感技术出现以前,人类都是靠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取信息,然而这是非常有限的。遥感技术的出现,③     ,延伸了人类的感觉器官,为人们观察认识自然现象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军事上具有突出的意义,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重视,从而使其竞相发展遥感技术。

    1. (1) 请根据材料为“遥感技术”下定义,不超过45个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曹雪芹《红楼梦》

    此对联意思是:美玉放在木匣里等待高价出卖,宝钗置于奁匣中寻找机缘高飞。贾雨村以“美玉”“宝钗”自比,等待时机来施展抱负。每个人都想发挥自己的价值,先将自身打造为“美玉”“宝钗”,机遇才会在不经意间如期而至,也才能抓得住。

    材料二: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过去十年,我们铸就了激荡人心的东方传奇,赢得了令人惊叹的大国荣光。未来十年,必定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年。前进的每一步,都必须把握好我国发展而临的新机遇,应对狂风骤雨,穿越惊涛骇浪,去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作为即将毕业的新时代青年,你正处于人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与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