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3-03-01 浏览次数:9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 1. 下列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小封建主通过耕种的方式向帝王效忠 B . 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 C . 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D . 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 2. (2022高三上·稷山开学考) 1883年,美国颁布了正式建立文官制度的法律《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公务员在政治上必须采取中立态度,禁止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根据该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主管文官考试与管理的“文官制度委员会”。美国的上述举措(   )
    A . 意在保持行政运行的稳定性 B . 体现出两党之间利益的趋同 C . 有利于减少政治竞选的失误 D . 说明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 3. (2022高二上·兴城月考)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了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体制;与此同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三个草案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这一举措(   )
    A . 使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推动民主政治取得重大进展 C . 标志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D . 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4.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材料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   )
    A . 天主教统治地位已丧失 B . 宗教信仰意识的淡薄 C . 欧洲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D . 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
  • 5. 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的斗争进行得最有声势。他培养市民出身精通罗马法的专家,排挤司法机关里神职人员,夺回司法权;禁止法国金钱银币出境,限制教皇财政收入;召集首次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取得国内各等级的最大支持。此举(   )
    A . 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加征新税 B . 标志着欧洲等级君主制确立 C . 推动法国城市开始取得自治权 D . 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 6. 1974年美国与沙特签署协议,规定沙特将以美元计价出售其石油。之后,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纷纷效仿,最终确定以美元作为石油交易货币,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建立 B . 美国试图维护其世界金融优势地位 C .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得到巩固 D . 美国固守金本位制使美元大幅升值
  • 7. 秦汉的“社”是地方乡里行政系统的末梢,《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二年)令县为公社。”唐代中期后,逐渐过渡为小区域共同体。到宋代,类似的组织,以社为名,可包括西北边防地区的弓箭社等。古代“社”的演变说明(   )
    A . 国家组织能力下降 B . 理学影响社会生活 C . 基层治理出现变化 D . 豪族政治逐渐瓦解
  • 8. “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一变化(   )
    A . 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 B . 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C . 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D . 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
  • 9. 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洲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A . 马铃薯、玉米 B . 小麦、甘薯 C . 玉米、水稻 D . 烟草、可可
  • 10. 下表是不同史籍中有关农业生产的记载。这表明先秦时期(   )

    出处

    记载

    《诗经》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列女传·鲁漆室女》

    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

    A . 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B . 蔬果作物种类的丰富 C . 民众生活的日益富裕 D . 土地开发能力的提高
  • 11. (2020高一下·南宁期末)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 .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 12. (2022高二上·昆明期中) 《共产党宣言》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由此可见,材料认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根本上是因为(   )
    A . 工场手工业的落后 B . 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C . 蒸汽机的发明 D . 机器的广泛使用
  • 13. 自19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大约40年左右的时间里,汕头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形成了供水、供电、铁路、公路、港口、桥梁、通信等完整一体的近代设施体系,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使汕头充满浓烈的近代化城市气息。这反映出,汕头的近代化(   )
    A .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 B . 得益于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 C . 为全国城市建设树立标杆 D . 折射出中西社会文化的更替
  • 14. 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了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 . 人痘接种法 B . 青霉素 C . 牛痘接种法 D . 青蒿素
  • 15. 中国古代,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例如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 朝野共同追求大同社会 B . 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 C . 儒学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D . 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
  • 16. 郑和下西洋后,仅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占婆18次,暹罗22次,满刺加15次,苏门答腊13次,爪哇15次,甚至不少国家国王也慕名而来,有4个国家11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3位因仰慕明朝文明,病逝时要求“体魄托葬中华”,并立遗嘱给予子孙“世世毋忘天子恩”。这反映出(   )
    A . 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深远影响 B . 朝贡贸易体系正式确立 C . 明代与亚非国家经济交流密切 D . 中外交流形式出现嬗变
  • 17. 1918年初爆发的大流感在三年时间造成全球约1/3的人口感染,数千万民众死亡。这场大流感被冠以许多名称,如“法国流感病”“那不勒斯士兵病”“德国瘟疫”“布尔什维克病”等等。作为中立国的西班牙较少顾忌,在报纸上报道病情实况,国际媒体由此把大流感称为“西班牙大流感”。这反映出当时(   )
    A . 报刊媒体刻意掩盖事件真相 B . 战时敌对情绪阻碍了科学认识 C . 协约国集团敌视社会主义苏俄 D . 国际联盟未能有效应对疫病蔓延
  • 18. 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 . 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 . 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 . 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 . 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 19. 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 . 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 . 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 . 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 . 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 20. (2022高一上·荆州期末) 北宋范仲淹及其后人通过购置田产以开展宗族救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义庄组织。为贫困的族人进行救济、对族人的婚嫁丧葬进行资助、支持和奖励族人读书进仕,同时祭祀祖宗.修缮坟墓等以凝聚宗族力量。范氏义庄成为当时及后世族田义庄发展的基本参照。由此可见,义庄(   )
    A . 丰富了宗法制的内涵 B . 发挥了社会整合功能 C . 履行了政府救济职能 D . 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 21. 《周易》“自强不息”一语随着时代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强调君子应效法天道具有永不停息的品格。北宋庆历新政以来权臣除弊革新的诉求愈加强烈,思想上则轻天重人。王安石说“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司马光言“君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也”。南宋朱熹指出:君子“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而不息矣”。南宋杨简借鉴禅宗心本论认为“自强不息”并非人法天之刚健而行,而是天道在人心当中的流露。

    ——摘编自张涛《〈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

    材料二:根据地大多处于数省交界的穷乡僻壤,地瘠民贫,长期战争耗费巨大,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费,日寇的扫荡,1942年陕甘宁边区陷入了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采取开荒种植、养殖、纺织、设厂和经营合作社等措施,根据地粮食基本实现全部自给,硕果累累。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极为复杂和艰难的条件下,创立了中共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三十多所干部学校。

    ——摘编自蒋森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发扬“自强不息”精神的背景及意义。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越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膽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泰老机构迅速发展。

    ——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当时的政党均大力提倡“尽孝”,并将该概念提高到“尽忠”层面,作为团结民众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如孙中山先生所言“现在世界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又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联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做了详细规定。

    ——摘自朱海龙欧阳《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 23. 【工业革命与近代社会】

    材料一: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使英国走进了富裕的现代社会,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妇女而言,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首创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召集工人。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共雇佣278名工人……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的特点。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

    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

    ——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 (2) 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