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8-25 浏览次数:49 类型:开学考试
一、 <img width=47 height=44 src="file:///D:\导卷工具20220711-1-3.0.7.4(同步主站)\Debug\uploadfile\637955757231296751187.jpg" v:shapes="图片_x0020_100017">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2022·满洲里三模) 春秋时,列国之执政,多以宗族任之。秦宗族同姓见于经传记载者仅有公子絷等寥寥数人,而为秦所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人如百里奚、蹇叔、由余、巫豹、公孙枝、孟明视等济济一堂。这实质上说明当时(   )
    A . 秦统一过程中善用人才 B . 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 C . 秦国已建立了官僚政治 D . 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
  • 2. 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
    A . 稳定政治局势 B . 加强君主专制 C . 统治集团的团结 D . 解决王国问题
  • 3. 唐代统治者也进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缘的凝聚作用巩固统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开了因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可谓一举两得。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   )
    A . 巩固贵族政治的客观要求 B .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C . 血缘与政治权力相互分离 D . 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
  • 4. 有学者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了一定的“民主”因素,“为资产阶级和各种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该宪法规定(   )
    A . 各邦拥有完全自治权 B . 皇帝无权任命各级官员 C .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D . 议会可以罢免帝国宰相
  • 5.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根据材料回答这种政权形式出现在(   )
    A . 全面抗战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解放战争期间 D . 新中国成立前夕
  • 6. 王安石提出了以保甲法为起点的军事改革的设想:先用受过训练的民兵逐渐代替雇佣兵执行驻防或出征任务,最终恢复古代民兵不分离的征兵制度以取代募兵制度。据此可知,王安石实行这一改革旨在(   )
    A . 加强社会的治安 B . 杜绝地方动乱发生 C . 提高军队战斗力 D . 增强官兵的凝聚力
  • 7.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处于新的开创时期。”这个“新的开创时期”,主要指清政府(   )
    A . 通过改革开创新的时代 B . 改革官制促进民主进程 C . 废科举推动教育近代化 D . 倡办商业促进经济近代化
  • 8. 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
    A . 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 . 强化对官员的监察 C .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 控制选举的话语权
  • 9. 《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   )
    A . 提高地方官员地位 B . 增强官员执政能力 C . 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D . 促进官僚队伍流动
  • 10. (2022高二下·罗田月考) 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    )
    A . 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 B . 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 C . 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D . 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
  • 11. 1883年,美国颁布了正式建立文官制度的法律《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公务员在政治上必须采取中立态度,禁止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根据该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主管文官考试与管理的“文官制度委员会”。美国的上述举措(   )
    A . 意在保持行政运行的稳定性 B . 体现出两党之间利益的趋同 C . 有利于减少政治竞选的失误 D . 说明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 12. 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它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这一进步主要指(   )
    A . 年满21岁方得参加考试 B .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C . 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 D . 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 13. 乡约本是宋代士大夫倡导的加强基层社会道德建设的民间自治制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   )
    A . 基层政权建设更加完善 B . 乡约开始具有法律效力 C . 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 D . 宋明理学失去了统治地位
  • 14. 清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治理措施所体现的特点是(   )
    A . 军事占领 B . 武装斗争 C . 民族歧视 D . 因地制宜
  • 15. 1969年,美国决定修改禁止购买中国商品的外国资产条例,允许在国外旅行或居住的美国人购买少量中国商品,以非商业性进口目的进入美国。这主要说明( )
    A .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走向 B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 美国对华政策已经有所松动 D . 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 16. 1971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这主要是由于美国( )
    A . 企图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B . 已无力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C . 受到了西欧和日本经济冲击 D . 意欲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
  • 17. 西周时,百姓被固定在井田上从事指定的粮食生产,唐代初年,百姓能够自由安排农耕,但不能随意种植农作物;清代中叶,百姓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换取货币缴税。这反映了( )
    A . 国家对百姓的控制松弛 B . 农作物种类的增多 C .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 D . 封建剥削不断减轻
  • 18. 明代采用“一条鞭法”的税收政策,该政策的内容是清丈土地,将部分丁役摊人田亩,合并诸项杂役,条鞭征收,记亩征银。对此政策理解准确的是( )
    A .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 . 免征力役使农民减负 C . 简化税制以杜绝腐败 D . 不侵犯地主官僚利益
  • 19. 宋朝把全国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占全国户数比大约如下表所示:

    项目

    户数占比

    土地占有比

    赋税负担

    主户

    约70%

    100%

    主要承担者

    客户

    约30%

    不承担

    由表可知,要巩固统治和确保社会稳定,北宋政府可能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A . 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 . 取消农民赋税徭役的负担 C . 保护和扩大主户的基数 D . 允许主户和客户订立契约
  • 20.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而二战后,他们逐渐认识到,基层治理不能单靠政府。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一变革旨在(   )
    A . 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 B . 改善民众的福利待遇 C .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 D .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 21.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耕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士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兖《论衡》

    A .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 .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C .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 .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 22. 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 . 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 .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 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 . 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人出身的官员到各州出任典签。他们与朝廷关系密切,因此拥有商业特权,掌控商业网络,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购买了大量土地,在乡村中也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这一状况表明( )
    A . 魏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因战乱而被改变 B . 商人因政治地位提高在城乡影响力增强 C . 分裂割据的环境为商人执政创造了条件 D . 九品中正制因商人阶层的崛起名存实亡
  • 24.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
    A . 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B . 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 . 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 .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 25. 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有人这样评价福特汽车生产:“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儿,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它。”据此可知,福特的成功在于( )
    A .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 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 C . 垄断组织的产生 D .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二、主观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编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主要措施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变法的成效。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成效的基本因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纳入了法治的轨道。《户律》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从而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乡设三老,县设户曹,专门负责户籍的管理和人口的统计。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户内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土地、房屋、财产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不得随意迁徙,否则将被视为“亡命”,并受到严惩。汉代国家户籍大致分三类:其一为一般居民,其二为宗室贵族,其三为下等居民,如商人阶层。其中第一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编户齐民,是汉代户籍的主体。

    ——摘编自《编户齐民——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备》

    材料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严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地主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衰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速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黑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褚冉冉(儒学的西传:历史和现状》等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