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

更新时间:2023-04-23 浏览次数:27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 .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 2. 晚清时期,国内东部沿海的开埠通商或铁路沿线城市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广大内陆地区与边疆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 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 B . 中国近代化进程存在空间差异 C .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 . 海关主权意识得以显著的提升
  • 3. 下表是东汉时期城市分布简表。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城镇的发展(    )

    地区

    校尉部、刺史部(个)

    郡城数(个)

    县城数(个)

    合计(个)

    黄河流域

    5

    36

    395

    436

    淮河流域

    2

    9

    141

    152

    长江流域,

    3

    24

    250

    277

    东北

    1

    10

    65

    76

    西南

    1

    6

    35

    42

    西北

    1

    12

    80

    93

    全国

    13

    97

    966

    1066

    A . 推动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 . 促进人口出现大规模南迁 C .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D . 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 4.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某同学整理了古今中外城市发展史的相关知识后,形成了以下笔记,其中错误的有(    )

    ①从隋唐到两宋,城市的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②元朝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随后在城市的楼房住宅中普及。

    ④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在伦敦问世,文革时期传入中国。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 5. 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新的城市用语。城市流行用语的变化反映出(    )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年

    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

    1893年

    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年

    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

    A .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B . 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C . 物质生活取得巨大进步 D . 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
  • 6. 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 . 经济水平的差距 B . 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C . 审美取向的不同 D . 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
  • 7. 厦门通商后,环境卫生的混乱导致外国人极度不满。1852年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由此可知,近代中国的租界(    )
    A . 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B . 完全模仿西方城市建设 C . 对中国社会影响具有两面性 D . 专注于对传染病的防治
  • 8. 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    )
    A .   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 . 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 C . 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 . 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
  • 9.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春秋以前,平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家族村社,贵族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父系大家族而不是个体家庭。这反映出(    )
    A . 个体小农经济占比较小 B . 奴隶制经济停滞不前 C . 宗法制对社会影响深刻 D . 分封制缺乏坚实基础
  • 10. 如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如表可推知,英国(    )

    时间

    事件

    1863年

    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

    “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A . 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 B . 城市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 . 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 D .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 11. (2022高三上·华州月考) “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 . 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 . 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 . 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 . 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 12. 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的出现说明英国(    )
    A .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比较严重 B . 城市遭到战争严重破坏 C . 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发生改变 D . 扩大内需缓解经济危机
  • 13. 有学者提出,“大都无城墙”是汉代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主流形态。安阳殷墟、西周王都丰镐、秦朝都城咸阳的考古遗迹中均未发现外郭城墙。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 . 城墙修筑技术相对落后 B . 统治者实力强大的反映 C . 经济水平落后无力修建 D .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14. (2022·浙江模拟) 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 . 人们的审美观念 B . 经济发展水平 C . 集体劳作的形式 D . 传统文化习俗
  • 15. 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
    A .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 . 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 . 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 .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16. 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
    A . 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 B . 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C . 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 D . 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
二、简答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