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检...

更新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18 类型:开学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 . 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 . 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 . 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 . 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 . 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 . 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3. (3) 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 . 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 . 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 . 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 . “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纹身、怪异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4.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
    5. (5)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A . 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 .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 . 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D . 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E . 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让人敬佩。
    2. (2) 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 (3) 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早孤,事母孝。为儿时,梦神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辞。二十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迁长安。时畿尉名文章者,骆宾王、刘光业,峤最少,与等夷。稍给事中。会来俊臣构狄仁杰、李嗣真等狱,将抵死,敕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覆验,德裕等内知其冤,不敢异。峤曰:“知其枉不申,是谓见义不为者。”卒与二人列其枉,忤 武后旨,出为润州司马。

    初置右御史台,察州县吏善恶、风俗得失。峤上疏曰:“禁纲尚疏,法令宜简,简则法易行而 不烦杂,疏则所罗广而不苛碎。”又言:“请率十州置一御史,以期岁为之限,容其身到属县,入闾 里,督察奸讹,访风俗,然后可求其实效,课其成功。”武后善之,下制析天下为二十道,择堪使 者。为众议沮止。

    武后将建大像于白司马坂,峤谏:“造像虽俾浮屠输钱,然非州县承办不能济,是名虽不税而实税之。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今造像钱积十七万缗,若颁之穷 人,家给千钱,则纾十七万户饥寒之苦,德无穷矣。”不纳。

    峤在吏部时,志欲曲行私惠,冀得复宰相,乃奏置员外官数千。既吏众猥,府库虚耗,乃抗表引咎辞职,并陈利害十余事。中宗以其身宰相,乃自陈失政,无所嫁非,手诏不允。视事

    初,中宗崩,峤密表请处置相王诸子,勿令在京。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上从其言,遂免,贬滁州别驾,听随子虔州刺史畅 之官。改庐州别驾,卒,年七十。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 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节选自《旧唐书•李峤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 B . 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 C . 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 D . 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
    2. (2)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调动,一般指升职。汉代尊右卑左,故将升官称为右迁,贬官称为左迁。 B . “践祚”,“践,履也”,“祚”指“福祚”,代指皇位。故“践祚”指皇帝登临皇位。 C . 浮屠”,即“佛陀”,亦作“浮图”。佛教为佛陀所创,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后并称佛塔为“浮屠”。 D . 视事”原指官吏到职办公,文中指李峤到地方视察工作。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峤才思敏捷,早年即出名。当时京城官场中以文章知名的还有骆宾王、刘光业,李峤 年纪最轻,名气却比他们大。 B . 李峤体恤民情,曾建议将造大佛像的钱救济穷人,解决百姓饥寒之苦,但武后没有采纳 他的建议。 C . 李峤很有正义感,那时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等人下了狱,将要被诛杀了,张德裕等明知有 冤,不敢提出异议,李峤坚决反对。 D . 李峤忠于职守,他认为御史应亲自到属县,入闾里,督察奸邪和伪谬,采集民风和习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禁纲尚疏,法令宜简,简则法易行而不烦杂,疏则所罗广而不苛碎。

      ② 中宗以其身宰相,乃自陈失政,无所嫁非,手诏不允。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杜甫

    天畔群山孤草亭,江中风浪雨冥冥。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①犹自青。

    多病马卿②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

    未闻细柳③散金甲,肠断秦川流浊泾。

    [注]①黄甘:黄柑,可食川。②马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后人遂称之为马卿,体弱多病,备受汉武帝器重,后任中郎将,持节出使。③细柳: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之处,周亚夫治军有方,军纪严明。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了群山孤亭、江风冥雨的景象,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暗示着诗人客居孤独悲凉的心境。 B . 颔联紧承首联,“白鱼”承“江”,“黄甘”承“山”,鱼不受钓,黄计犹青,蕴含着诗人对艰难生活的感慨。 C . 第五句借用汉代司马相如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长期抱病的愁闷心情和对健康起居的追切愿望。 D . 第七句道出了作者身处动荡之地而朝廷不曾派兵平定内乱的失望心理,也委婉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
    2. (2) 杜诗以技法老到,感情沉郁而著称,请结合本诗的尾句予以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在《离骚》中,以“”两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决不与祸国殃民的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2. (2) 《诗经·氓》中“”两句,体现了女主人公自从嫁氓为妻,多年来一直早起晚睡,忙碌操劳。
    3. (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向往。
六、语言表达
  • 6. 下面语段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修改说明修改过程

    ①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入围影片名单日前揭晓,②水墨动画电影短片《秋实》忝列其中。③该电影短片讲述了一只蝈蝈为秋后的蛰伏储藏食物的故事。④尽管它遭遇了天敌威胁和同伴捉弄,⑤最后阴差阳错地还是收获了食物。⑥全片没有对白,通过虫与虫之间的较量,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园中小虫的“生存法则”。⑧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我国水墨动画的源头。⑨而此次《秋实》的入围有望推动中国动画学派在国际视野中收获更多的关注与认可。

  • 7. (2020高三上·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终归于尘埃,而尘埃最终将沉寂于一抔黄泥。化土为泥,揭泥为瓦。泥在地下,瓦在天上。一座城,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一方水土。这一片土地,一部分化身为一片瓦,将历史储存在过往之中;一部分顺水而逝,融为人类的一部分养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瓦,生前覆盖大地,生后又重归于土。如此轮回,从一片瓦再到另一片瓦。不管是辉煌的皇宫,还是简陋的民居,都得从地起,即使再高,都高不过一片瓦,高不过那片坚硬的泥,高不过蓝天之下那泛着青灰的色彩。

    钢筋混凝土建筑才不过几十年光景,而瓦片发明却是古人智慧凝成。自从有了人类,便需要住所;有住所,就催生了住房。瓦片房顶未产生之前,大多是蓬草、石片房顶。但蓬草房顶太轻,不经风不沐雨;石片房顶太重,上不了高楼;于是才有了这瓦片房顶。瓦片来自泥土,脱胎于泥土,我们住起来才安心,才踏实。就是“居庙堂之高”的庙堂,仍然脱不了一片小小的瓦片束缚,最奢华的也不过是一片琉璃瓦而已。琉璃瓦仍然是瓦,属泥土家族,只不过地位高贵一点罢了。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使之“藏之名山”,忍受了人间最大的侮辱。 B . 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 . 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三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分为三句?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生前覆盖大地,生后又重归于土的瓦。”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全面普及,年轻人热衷自我调侃、自我解嘲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一些流行热词也在不断刷新词库。最近新鲜出炉的热词是“隐形贫困人口”。他们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他们也被称为新时代的“新穷人”。为什么加上了“新”字呢?因为他们并不像曾经我们常说的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人,他们往往成长在吃穿不愁的家庭,毕业于优秀的大学,从事着高等脑力工作,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同龄人收入平均值,但是他们往往“手比心快”,在不做任何预算计划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地掏出一万元买一台iPhoneX。于是,每到月底,他们的存款数字就会急剧降为负数,此刻他们会进入“冬眠”状态。那是因为他们把钱花光了,正在眼泪巴巴地啃着馒头,刷着手机,盼望着老板早点发工资。

    1. (1) 请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不超过25个字。
    2. (2) 针对“隐形贫困人口”成为热词这一现象,写一句评述性的话,不超过30个字。
七、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钱钟书说,“刻薄人善做文章”。《红楼梦》中林妹妹的诗情才思就在众人之上。“因为刻薄人对于现实常多不满,以挑剔的眼光看待事物,往往精密深刻,会有许多新异之见。性情和缓长厚的人通常容易适应生活,却很少能从平凡中发现惊奇新鲜的感觉,写出的文章容易流于平庸。所以,做人要谨慎持重,作文则要刻薄。”

    根据材料,自定立意,自定体载,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