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高考Ⅱ)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16 浏览次数:2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其在认识论层面究竟有什么意义?体育运动不同于一般身体活动,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心理和社会诸维度的需要而有意设计出来的,具有一般身体活动所缺乏或不足的重要认知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身心二元论“扬心抑身”,贬低身体、弘扬精神,体育运动的认识论价值自然被人们所忽略。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重新认识身体作用的认知变革兴起,其主导理论具身认知观的思想来源是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活动的身心一元性,拨乱反正,以求在本源上让身体活动回归其应有的位置,重构体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点”。

    传统认知主义主张认知是大脑的功能,与感觉运动的身体无关,强调认知是主体通过大脑对外在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头颅”之中,是一种“中枢过程”,与外周化的身体无关。但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过程规定了认知的种类和性质,构造了认知的结构和属性。认知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身体体验。具身认知的代表人物瓦雷拉等人从现象学与认知科学融合的视角,探讨了身体及其运动模式对认知产生的塑造性作用,指出认知并非是对外在环境的内部表征,而是一种具身的行动。“之所以使用‘具身的’这一术语,其意在强调两点:第一,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而这些经验来自于有着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第二,这些个体本身的感觉运动能力自身内含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和文化的情境中。使用‘行动’这个术语,我们意在再次强调感觉和运动在其根本意义上,在活的认知中,是不可分的。”以“擦边球”为例,乒乓球运动中经常会出现擦边球的状况。击球运动员幸运地把球打在球台的上檐,球既碰到了桌台,又不在台上,擦边而落,对方球员很难应对。体育运动中身体的这种特殊活动方式就被引申出来,用以隐喻那种在规定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以便讨巧谋利。这个事例就典型地表现了体育运动对人类思维的影响,证明了经常和反复的身体动作可以铸就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受笛卡尔二元论思维的影响,传统认识论把知识与信念对立起来,认为知识是以命题形式表述的有关客体存在状况的描绘。在这种思维模式中,知识是概念的和理论的,知识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与知识的主体和主体的体验严格分离。但是,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传统观点。以现象学第一人称下的身体经验为基础,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是认知的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性既非来源于康德式的“先验范畴”,也非建立在后天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而是来源于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身体的感觉运动模式。简而言之,当我们说意义是具身的,意思是说,意义、理解和推理等直接依赖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怎样工作,依赖于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模式。概念的性质甚至理性本身都是被我们的身体工作塑造出来的,我们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决定了我们形成什么样的概念。走路需保持身体平衡,端一碗水需保持碗的平衡,由此形成了“平衡图式”;用手可以推动一个物体,也可以阻挡一个物体的前进,由此形成“力量图式”。这些图式都是身体活动造成的经验模式,长期的、反复的身体动作模式无意识地塑造了这些经验图式,使之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思维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认知是被身体塑造出来的,体育运动是有着丰富认识论价值的。

    体育运动等身体活动方式之所以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其主要的原因是通过身体运动获得的知识是实践的和实用的,它不是建立在抽象概念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第一人称”的身体经验基础上,这种知识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更具有实用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理论化的、命题式的和陈述性知识,这是一种有关“知道是什么”性质的知识;知识的属性是客观的,知识的标准是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则是实用的、程序性的、身体化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的是“知道怎样做”,经常与行动联系在一起。

    由于笛卡尔以来二元论思维的影响,后一种知识因与身体的密切关系而受到排斥,而理论化的知识则因其“理性色彩”而倍受推崇。但是一直以来,许多思想家都呼吁重视身体化知识的获得,认为两种知识形式都是人类理性的表达:前者是理性智慧的表达,它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入;后者则是人类理性实践的表达,它让我们行动实践更加智慧。进一步说,在知识学习领域,我们究竟是关注概念的获得?还是关心理智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与行动相关的知识可能是我们更加需要获得的。

    (摘编自叶浩生《身体的意义:从现象学的视角看体育运动的认识论价值》)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身心二元论一味贬低身体,推崇心灵,严重忽视身体运动在认识论层面的价值,这一错误观念不利于体育运动的生存和发展。 B . 受二元论思维的不良影响,传统认知主义认为认知是人通过大脑对外在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过程,与外周化的身体无关。 C . 瓦雷拉等人的观点意在强调认知离不开身体体验,长期反复的身体感觉运动模式造就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D . 传统认识论拒斥身体化的知识,是因为其认为只有以命题形式表述的理性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其他形式的知识都是错谬的。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擦边球”的例子证明身体动作会对个体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影响,充分说明个体对世界的理解都是基于大脑中的经验图式。 B . 与理论化知识的静态特征相比,身体化的知识是行动者通过自己的身体行动获得的,因而身体化的知识对个体来说更为直接。 C . 因为身体化的知识对于个体来说更具实用性,并且能够让个体的行动更加智慧,所以人们需要重视与行动相关的知识的获得。 D . 具身认知的兴起可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会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体育的认识论意义,有助于新时代体育运动的科学研究。
    3. (3) 下列不属于身心二元论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 正如俗话所说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仅仅能强身健体,至多也就是陶冶性情,而认识世界则与体育无关。 B . 除非到了万不得已,尽量不要和身体交往,脱离了身体的愚昧,就能和纯洁的东西在一起,体会一切纯洁的东西。 C . 我们谈论身体,身体就好像是一个从属于我们的事物,但事实却是,就像它从属于我们那样,我们也从属于身体。 D . 人的本质是理性思维,而非物质性的身体,动物有物质性的身体,但是没有理性思维,因此可以说“动物是机器”。
    4. (4) 请结合原文内容,给具身认知观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终于等来了一封信(节选)

    刘庆邦

    七月七这天,方喜明仍没有想到那个人会不会给她写一封信。直到中秋节那天,方喜明在路上碰见了孟嫂,孟嫂一上来就问她:“张东良走后给你来信了吗?”

    “没有。”

    “这个张东良,他怎么还不给你写信!他走了都有两个多月了吧?”

    “两个月零十九天。”

    “你看你记得多清,有整又有零。你是不是每天都在想他?”

    “谁想他,我才不想他呢!”

    孟嫂笑了,说:“还说不想人家,你看你的脸红成啥了,恐怕比鸡冠子都红。”

    方喜明不由得摸了一下脸说:“嫂子最会笑话人了,你再笑话人,人家就生气了!”

    “这个喜明,都是定过亲的人了,还这样害羞呢!”

    方喜明愈发害羞地、长长地叫了一声嫂子,说:“不是。”

    “不是什么,你敢说你不想张东良!”

    对于张东良这个名字,她在心里隐着藏着,小心翼翼,从不敢叫出口。可嫂子不管不顾,叫了一声又一声。她想让嫂子叫,又不想让嫂子叫。嫂子叫了,好像是替她叫出来的,她一听心里就是一动。她不想让嫂子叫呢,是觉得嫂子叫得太多了,嫂子一叫,她心里就是一疼。她轻轻跺了一下脚,当真生气似的转过脸去。

    “好好好,嫂子不说了,嫂子跟你孟哥说说,让你哥留点儿心,只要看见张东良给你写来了信,让他马上告诉你。”

    直到这时,方喜明似乎才醒悟过来,人离开了,互相之间还可以有书信往来。她觉得自己真傻,傻得一点儿气儿都不透,怎么就没想到写信这一层呢!亏得孟嫂提醒她,给了她一个盼头,不然的话,她每天看天天高,看地地远,看云云起,看水水流,一颗跳荡不止的心真不知往哪里放。方喜明还知道,大队会计会把信件分发给各村的干部,让他们捎给村里的收信人。大队会计不是别人,正是孟嫂的男人孟庆祥。

    此后,方喜明到孟嫂家去得多一些,只要在孟嫂家,总会说到孟哥。是孟嫂先说到孟哥的,她接着说孟哥就是顺嘴话,她问:“孟哥是不是又到大队部里去了?”

    “吃过早饭撂下饭碗就去了,说是公社驻咱们大队的干部要在今天上午召开全大队各生产队的干部会议。一下雨就开会,一下雪也开会,开会开会,不知道有啥开头儿。开得你孟哥跟不着窝儿的兔子一样,家里啥事儿都指望不上他!”

    只要说到孟哥,不管孟嫂说什么,方喜明都爱听,谁让那个人跟孟哥是好朋友呢!方喜明不敢问孟嫂,那个人是不是给孟哥写了信,只替孟哥说好话说:“孟哥是有文化的人,有本事的人,大队离不开他呗!”

    “成天价扒拉算盘珠子,那叫什么本事?要说有本事,依我看,你们家的张东良才是真有本事呢!”

    念头绕不过,人就绕不过。由孟哥引出了张东良,孟嫂又把张东良说到了。让方喜明没有想到的是,孟嫂在说到张东良时,还把张东良说成“你们家的”,这可怎么得了!方喜明顿时满脸红透,又不知说什么好了。

    在来信不来信的问题上,方喜明还保持着耐心,孟嫂却好像没有了耐心,当方喜明再次来到孟嫂家时,孟嫂一开口就对她说:“我天天问你孟哥,张东良为啥还不给喜明来信,你孟哥说他也不知道。”

    “来不来信都没啥,他可能没顾上呗!”……

    文本二:

    刘庆邦创作谈:情感之美

    写每一篇小说,事前我们都要为这篇小说定下一个调子。那么,拿什么为小说定调子呢?我的体会只能是情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本质上说,小说是情感之物。小说创作的原始动力来自情感,情感之美是小说之美的核心。我们衡量一篇小说是否动人、完美,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篇小说所包含的情感是否真挚、浑厚、饱满。反之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写小说一定要把情感作为小说的根本支撑。小说还没开始“弹”呢,我们的感情已蓄势待发,等小说成了“曲调”,感情的奔涌自然是水到渠成。

    近年来,从西方传过来的一些短篇小说,不再像契诃夫、莫泊桑那样重感情,而是打着所谓现代主义的旗号,重形式,以让读者看不懂为高明。这样的小说理性大于感性,不再让人感动。如果小说创作背离了以情感之美为中心,放弃了把情感作为主要的创作资源,一味从理念上或别的地方寻求创作资源,就违背了小说创作的初心和基本规律。

    当然,小说创作除了情感之美,还离不开自然之美、细节之美、语言之美、思想之美、形式之美等多种审美要素的参与。只有把多种审美要素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篇完美的、常读常新的小说。拿白居易的《琵琶行》来说,它主要表现的是情感之美和音乐之美。这两种美好的东西都不是实体,都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表现。我们注意到,诗人借助一连串自然物象,把美好的情感和“仙乐”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当然,这首诗的语言之美更不用说。可以说,每样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都是情感之美的保障,如果语言不美,情感之美很难实现。

    其实我们可以把《琵琶行》当作一篇短篇小说来读,它会给我们很多启示。等我们把小说写得也有了诗意,我们的眼睛也可以湿一湿。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节选部分开篇提到“七月七”和“中秋节”两个时节,暗示恋人之间本该是要团聚的。 B . “两个月零十九天”“我才不想他呢”两处语言颇为传神,凸显了方喜明内心的复杂状态。 C . 书信成了选文中人物的情感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线索,寄托着方喜明对恋人的思念。 D . 选文截取女主人公的几段对话,言简意赅,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方喜明的心理变化过程。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庆邦认为小说创作之前应该用情感来为小说定下调子,小说创作的原始动力来自情感。 B . 小说的艺术之美应该是多元的,但情感美是小说艺术美的核心,是引起读者共鸣的关键。 C . 现代主义的西方短篇小说重在形式,理性大于感性,缺少了那种让人内心感动的情感因素。 D . 文学作品艺术美有时很难直接表现出来,但可借助一连串自然物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 (3) 文本一中孟嫂的语言个性鲜明,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 (4) 刘庆邦指出“只有把多种审美要素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篇完美的、常读常新的小说”,请结合文本一谈谈,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二年春,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荀淑有孙曰彧,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 , 将军首唱义兵,今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昭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诏书下袁绍,责以“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愬,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鄄城。操拒之。郭嘉往见袁绍,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操召见,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

    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 , 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注】①高:指汉高祖刘邦。②光:指汉光武帝刘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B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C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D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蒙尘,即蒙受风尘,美好的事物遭到埋没的意思。这里指帝王因出访在外奔波辛劳。 B . 五伯,即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如《报任安书》中“权倾五伯”的“五伯”。 C . 勤王,指为王事尽力,后世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救援。 D . 九锡,古代帝王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地义军在讨伐董卓过程中因为得道多助,曹操由此意识到道义的力量,这是他后来接受荀彧等人提出的“奉迎天子”主张的重要原因。 B . 朝廷下诏责备袁绍,认为他未尽到臣子责任,为此袁绍深感压力,于是上书朝廷进行辩解,提出迁都主张以表达忏悔之情,但被曹操拒绝了。 C . 曹操主张在击败袁绍之后进攻刘表,但荀彧却认为远征刘表会给袁绍残部喘息之机,因而主张在袁绍尚未摆脱困境时将其一扫而平。 D . 董昭建议曹操进爵为国公、享有特权,荀彧却认为曹操应当恪守臣道,这才与“奉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相一致,荀彧因此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

      ②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5. (5) 杜牧对荀彧有什么评价?持何观点?司马光对此不赞同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村  行【注】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交代时令是秋季,地点是山间小路,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被贬后的失落伤感。 B . 第二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C .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树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D .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2. (2) 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好的比喻往往取材生活,巧于运思,如《劝学》中“”,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
    2. (2) 对于从师求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态度是“”,而士大夫之族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态度反而是“”,韩愈形象地刻画了这些既愚蠢又荒唐的所谓“君子”。
    3. (3) 《赤壁赋》中经过一番主客问答,双方终于达成统一,“”两句正描绘了主客同舟醉眠的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使得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最可爱的人的致敬热潮,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思考这段历史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志愿军战士因补给______,只能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上啃冻土豆充饥。一位观众为了______,决定亲身体验一下先烈们的不易,把土豆煮熟后放进冰箱冷冻了十几个小时,取出后才发现根本咬不动,于是感慨万千,直言“不仅牙很酸,心也很酸”。

    许多年轻人观影后,在______和感动之余,也对自己历史知识的欠缺进行了反思。“关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我曾经感到不解,为什么要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去打这场仗。”但电影中毛主席的一句话让他们______,“美军过了三八线,过不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意义、正如志愿军战士们所言,“我们打这场仗,是为了让后代不用打仗。”

    对年轻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没有《长津湖》,(   ①   ),而看过《长津湖》的,(   ②   ),认为观看影视剧也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一种好方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贫乏    抚今追昔    震撼    幡然醒悟 B . 匮乏    抚今追昔    震动    恍然大悟 C . 匮乏    忆苦思甜    震撼    恍然大悟 D . 贫乏    忆苦思甜    震动    幡然醒悟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最可爱的人”的致敬热潮,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思考这段历史。 B . 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社会上掀起了一孩致敬“最可爱的人”的热潮,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思考这段历史。 C . 电影《长津湖》的热映,使得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最可爱的人”的致敬热潮,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思考这段历史。 D . 电影《长津湖》的热映,使得社会上掀起了一场致敬“最可爱的人”的热潮,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思考这段历史。
    3. (3) 根据图表信息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等结构性问题突出。化解人口难题,首先要面对该面对的。面对该面对的,就是承认老龄化、少子化是发展惯例,(    ),因而只能面对。

    事实上,有效劳动力供给才是老龄化、少子化背后的真命题,要理性认识到劳动人口下降不可改变, ______,人口红利就会有所延续。

    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口资源?首先,我国超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高学历人口无疑是劳动力金矿,关键是是否能将这个金矿的潜能逼出来。其次,我国有2.8亿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正处于回不了乡、进不了城的尴尬境地,要妥善解决他们的落户问题。最后,还有老龄人口资源。______,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豁然开朗。其实,老年人也渴望发挥余热,不想当年轻人的累赘。

    从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群到不服老的老人,以人才培养培训、合理分配来提升素质,以市场机制来激发个体潜能,那么, ______。而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会有效延续中国的人口红利期。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寿命必然延长、生育率总会下降 B . 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C .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育率总会下降、寿命必然延长 D . 生育率下降、寿命延长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陆游有诗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宇成,钻破亦在我。”蚕为什么要吐丝作茧,把自己包裹起来呢?因为蚕有个生长过程,蜕皮变蛹,蛹化为蝶,而蛹很弱,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为了避免被吃掉,蚕就吐丝给自己编织一个“防护罩”,但这滋养生命的“容器”,慢慢却成了束缚它进一步成长的“藩篱”。此时这蚕虫就需要去努力咬破这“藩篱”,最终演绎出“蝶化”的生命乐章。而曾经的茧则成了其生命蜕变的见证,因为每一只破的茧都证明那里面飞出过一只蝶。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及自身实际,以“作茧自缚与破茧自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