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 . 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 . 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寻求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D . 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B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与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对话,情感的高度一致。 C . 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材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 D . “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不断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B . 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 . 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D . 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材料二中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请结合节选的诗歌内容谈一谈材料二这么说的理由。

      请你们张开双臂欢迎我吧,

      让我把花束和香气,

      把阳光和温暖,

      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节选自艾青《太阳的话》(1942年1月14日写于延安)

      【注释】①“我”指太阳。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而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在中国,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是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仿佛记得从生物的相似性来看,梅花翻译成英语应该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plum很熟悉,所以有些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又因为我的中文名问起梅花,我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搞音乐的意大利人,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嘛,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那种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能告诉他,万木萧瑟,大雪压境,一树独放,傲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琼枝微绽,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怎样还能告诉他,人困于情,辗转反侧,幽梅香袭,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的迷离。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希腊友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油橄榄,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虽然梅花不是国花,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种梅,品鉴梅,画中有梅,诗文里写梅。 B . 搞音乐的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故作者认为他能写出“梅花四弄”。 C . “梅”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是历代中国画家表现坚韧品格的创作题材。 D . 书香缭绕骨魂,诗心陶冶美丽,中国人的梅魂在与世界的交流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2. (2)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关于梅花的诗歌,这不仅可以表现梅花的品性还能使文章典雅。 B . “墨梅”一般是指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疏、瘦、清、斜之美。 C . 我虽不太懂希腊人对油橄榄的言论,但我们相通的是对各自国花深入灵魂的热爱。 D . 从主题上看,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也借此隐含表现了外国人和中国文化的隔膜。
    3. (3) 请围绕“梅花”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4. (4) 请分别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赏析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癸丑之三月 ,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旅人绝迹。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翌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

    【注释】①阊门:地名。②慊(qiè):满足。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B . 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C . 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D . 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丑,与《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中的 “壬戌”一样,表示月。 B . 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但后来也可以泛指黑夜。 C . 上人,指道德高尚或居于上位的人,佛教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 D . 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 B . 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处秀丽的风景。 C . “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 D . 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瀑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

      ②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5. (5) 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一文中评价:“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天台山在徐霞客的笔下有什么特点。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二首其一

    曾巩

    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

    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鸱饱正飞扬。

    懒宜鱼鸟心常静,老觉诗书味更长。

    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由于朝廷纷争自求外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期间,文中的西湖即现在的大明湖。②左符:符契的左半,汉制,太守出任执左符。③塞上马:此处化用的是《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典故。④鸱:多用来指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齐州,虽为六月暑热天气,但此地却十分凉爽,内心感到喜悦。 B . 养鱼养鸟可以暂时让自己内心宁静,但诗人无暇于此,而在品味诗文中感受到更多的兴味。 C . 新日初升,荷香弥漫,体现了诗人将官场纷争抛在脑后,沉浸在此地旖旎的风光之中。 D .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表达时而直白时而蕴藉,将诗人的复杂心绪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2. (2) 有人认为颔联是诗人对朝廷纷争中各色人物的嘲讽,也有人认为此联是诗人初到齐州的内心写照,你认为呢?请选择一种观点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一上·泸县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没有人是天生懂得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
    2.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由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自身现实的嗟叹。
    3. (3) 《琵琶行》中表现作者与琵琶女遭遇相同,同病相怜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峻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         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         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         , 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宋唐的         ;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醉卧沙场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峻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行走山水间,凝眸处,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这些官场失势、情场失意、商场失利的文人,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身心俱疲,志坠青云,愤世伤心之余,一脚踏进江湖,寄情山水,托志万象,逍遥去也。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吟,斑驳陈迹的飞龙舞凤,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山一水、一园一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激情、历史印迹、文化渊源和传奇色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美轮美奂     不同凡响      风花雪月      古色古香 B . 空前绝后     震古烁今      风花雪月      遗风余韵 C . 美轮美奂      震古烁今      风鬟雾鬓      遗风余韵 D . 空前绝后     不同凡响      风鬟雾鬓      古色古香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扪参历井,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B . 春江花月,伫立如霰的江沙之上 C . 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嵋 D . 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们古韵行吟的临风弄月,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 B . 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吟,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 C . 他们飞龙舞凤的古韵行吟,临风弄月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 D . 他们古韵行吟的临风弄月,斑驳陈迹的飞龙舞凤,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因为在网络上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而广受青少年喜爱,成为了科普领域的新“网红”。在短短五六分钟的科普视频内,院士们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     ①     , 生动有趣。他们为了能让知识基础不同的观众“各取所需”,会录制不同长度的视频,既有面向普通观众的“短视频”,也有针对专业人士的“长视频”。

    有人觉得,院士做科普是     ②     。实际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搞科研的目的,一是要推动社会发展,二是要增加公民科学素质。怎样让大众运用科学、了解科学、具有科学精神?这都离不开科普工作。科学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知识本身会不断更新变化,但科学的思维可以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上·泸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为“理想照亮未来”。“七一勋章”获得者、脱贫攻坚模范、抗疫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英雄航天员、空中梯队代表、“00后”奥运健儿等走上讲台,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每个人都要有理想和追求,理想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是你都要为之努力、不懈奋斗。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