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淮北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制造工具就是最初的手工艺,这使得前人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关键一步。因而手工艺劳动在起源意义上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头等工具的人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只有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摘编自翟春阳《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材料三: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手艺工人的称呼,其劳动属于创造人类的劳动,其精神的出现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B .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传统手工工匠虽然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但孕育了深厚的工匠文化,我们仍需将这样的工匠文化发扬光大。 C . 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对传统文化中工匠文化的传承,值得弘扬和宣传。 D . 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注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更注重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手工艺也已经发展到了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B . 国家急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C . 要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除了创造更多的“工匠故事”,还要讲好“工匠故事”。 D . 从赞叹工匠到推崇工匠精神,反映整个社会在疗治浮躁的风气和短视的心态,在探寻美好的器物和超凡的品质。
    3. (3) 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是(    )
      A . 百年老店同仁堂为后人留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规,其生产的各种中成药享誉海内外。 B . 奇瑞公司高级技师王学勇有个响亮的称号——“金耳朵”,无论是汽车上的底盘,还是内饰,任何异响都逃不过他的耳朵。 C . 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D . 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4. (4) 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弘扬传统社会所孕育的这种工匠精神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 , 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从触觉上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 B . 文章第④段对“门庭”“朱漆”“门环”“对联”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相似,但并不同样,意在渲染伤感气氛。 C . 童年是快乐的,但文章却从悠长悠长的小巷写起,小巷的忧伤冲淡了快乐,也暗示了后文的情节的走向。 D . 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也在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带给作者不同的感受。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标题醒目,“合欢,合欢”,以反复的手法赋予单纯的树名以浓厚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长。 B . 文章第③段对阳光的景物描写,既有助于塑造母亲美丽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女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 C . 文章以“合欢”这一意象为线索,同时以时间为轴,写出作者母女生命的轨迹,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D . 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与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衬,一虚一实,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
    3. (3) 阅读全文,请梳理“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感情变化。
    4. (4)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⑪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1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刘仁轨为给事中,按毕正义事,李义府怨之,为青州刺史。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义府谓异式曰:“君能办事,勿忧无官。”异式至,谓仁轨曰:“君与朝廷何人为仇,宜早自为计。”仁轨曰:“仁轨当官不职,国有常刑,公以法毙之,无所逃命。若使遽自引决以快仇人,窃所未甘!”乃具狱以。狱上,义府言于上曰:“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舍人源直心曰:“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上乃命除名,以白衣从军自效。

    十月,庚辰 , 刘仁轨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唯思西归,无心展效。臣问以‘何为今日士卒如此?’咸言:‘今日官府与曩时不同,人心亦殊。州县每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本因征役勋级以为荣宠;而比年出征,皆使勋官挽引,劳苦与白丁无殊,百姓不愿从军,率皆由此。’陛下留兵海外,欲殄灭高丽,所借士卒同心同德,而众有此议,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张,厚加慰劳,明赏重罚以起士心,若止如今日已前处置,恐师众疲老,立效无日。”上深纳其言,遣右威卫将军刘仁愿将兵渡海以代旧镇之兵,敕仁轨俱还。仁轨谓仁愿曰:“国家悬军海外,欲以经略高丽,其事非易。今夷人新服,众心未安,必将生变。不如且留旧兵,渐令收获,办具资粮,节级遣还;军将且留镇抚,未可还也。”仁愿曰:“吾前还海西,大遭谗谤,云吾多留兵众,谋据海东,几不免祸。今日唯知准敕,岂敢擅有所为!”仁轨曰:“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乃上表陈便宜,自请留镇海东。上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毕正义:毕正义因徇私枉法被人弹劾,唐高宗命刘仁轨负责此案。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B . 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C . 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D . 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为青州刺史”与“出官二年”(《琵琶行》)两句中的“出”字二者含义相同。 B . “乃具狱以闻”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闻”字二者含义不同。 C . 古时常用天干地支表示时间,“十月,庚辰”中的“庚辰”和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二者语意用法相同。 D . “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和“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中的“发”字二者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仁轨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担任给事中时,他秉公处理了“毕正义案”,被李义府忌恨,遭到陷害,险些被置于死地。 B . 刘仁轨屡遭贬谪、仕途不顺。讨伐百济时,他奉命督管海运,船队中途沉没,死伤严重,因而获罪降职,以低级官吏身份随军。 C . 刘仁轨体恤士卒、敢于直谏。看到戍兵一心思归,他奏明原因,阐述当下弊病,并建议朝廷对出征将士给予慰劳奖赏。 D . 刘仁轨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夷人刚刚归附,人心不定,他认为如果官吏兵将都被替换,当地易生变故,就自请留守。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仁轨曰:“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 . “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C . “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D .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通过回忆中秋月景来写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下片借咏中秋无月,赏月不得,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
    2. (2) 词上片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9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在《短歌行》中想象贤才穿过横纵交错的小路屈尊来访的诗句是
    2. (2) 《师说》中说,一个崇尚学习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尊重师者的时代。古代圣贤本来已经超出一般人很多,“,好学不倦;而当时的普通人,相比圣人已经差得很远,“”,至士大夫之流也是如此。
    3. (3) 自然界鸟兽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如:
    4. (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5. (5) 《赤壁赋》中,苏轼举流水和月亮的例子,辩证地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观点。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万物的句子是“
六、选择题(9分)
  • 6. 对下列诗词名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通感) B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反问、拟人、夸张) C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比喻、夸张) D .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夸张)
  •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学问的人)

    君子非异也(资质、禀赋)

    欲人无惑也难矣(取消句子独立性)

    B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要学习)

    明而行无过矣(知识)

    于其身也,耻师焉(转折连词)

    C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容身,安身)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普通人)

    不拘时,学于余(介词,作被动)

    D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问广博精深)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同“授”,传授)

    皆出于此乎(表揣测的语气)

  • 8.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闻一多,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派的理论基础。 B .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与元稹并称为“元白”,《琵琶行》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 C .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书画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D .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词集《漱玉词》。与婉约派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七、选择 简答(6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分钟就能出锅的鱼香肉丝,10分钟就能搞定的蒜香排骨,20分钟就能上桌的佛跳墙……近年来,各类预制菜产品  ①  。如今,在购物平台搜索“预制菜”,无数诱人的菜品简直“乱花渐欲迷人眼”。看似平平无奇,却能  ②  , 不由得让人蹙眉生疑:预制菜,真就这么“香”?

    预制菜之“香”,在于其能够解决传统现场烹饪工序繁琐的痛点,能够踩准当代城市生活节奏的步点,能够成为贯通上游“菜篮子”和下游“菜盘子”的连接点。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预制菜企业6.6万余家,未来5年内预制菜产值有望达万亿元规模。预制菜产业前景广阔,但广阔的蓝海下,也有挑战的暗流。生活中,对预制菜的顾虑也  ③  ——“没锅气、没灵魂”,是对风味的不满;“油太多、钠超标”,是对健康的隐忧;“图不符、缺斤两”,是对品质的诟病……

    由此看来,想要“香”飘久远,预制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需要行业标准的不断落地,需要行政监管的有力倒逼,需要你我这些消费者做出的每一次选择。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茹志鹃《百合花》) B . “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沈英甲《喜看稻菽千层浪》) C . 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D . 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 10. (2022高一上·安徽月考)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组合体管理、空间科学与技术实(试)验等各项任务。

八、材料作文(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疫情从2020年初开始,到现在已近3年了。这场疫情,给我们每个人,给全球各国都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同一个地方,有人感染,有人安全,这是机体免疫力。

    同样的隔离,有人一年不愁吃喝,有人一星期就经济拮据,这是财务免疫力。

    同样隔离在家,有人读书学习,有人练武锻炼身体,学习、锻炼身体很自律。有人打麻将玩垃圾游戏,混混沌沌过日子,这是价值免疫力。

    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向上,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恨社会,这是心理免疫力。

    这场灾难,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体质、阅历、认知、人性、良知、勇气、思想、道德、灵魂、理想、价值观等都是一场筛选。人生的艰难困苦无法选择,但可以让自己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免疫力”,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