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34 类型:开学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词”。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 . 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 . 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 . 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实的主观认识。 B . 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 . 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 . 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刘勰“披肝胆以献主”观点的一项是(   )
      A . 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 . 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 . 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D .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

    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倒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

    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贵,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

    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

    (有删改)

    文本二:

    第70回中有五阕“柳絮词”,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的锦绣词章。薛宝钗因嫌众人立意“总不免过于丧败”,写了《临江仙》一词进行翻案。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之外,基本上是运用日常口语熔铸而成。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从字表来看,皆是写柳絮随风轻扬之状,但若联系小说故事情节,发掘词句象征意义,则人物隐衷昭然若揭。那从容不迫、春风得意之态可掬的柳絮,其实是一个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倘将此词的创作语境隐去,只对文字符号作创造性索解,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

    (摘编自赵亚平《“陌生化”的“诗家语”》,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要求以各色小调创作“柳絮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柳絮词”都各具特色。 B . 作者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一句,体现了黛玉的细致、周到。 C . 贾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贾宝玉帮助她完成了后半首。曹雪芹安排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D . 林黛玉、薛宝琴等人创作的“柳絮词”,薛宝钗都认为“过于丧败”,于是她创作了一首不落众人俗套的《临江仙》。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B . 判词以“堪怜咏絮才”赞黛玉之才,以“玉带林中挂”写黛玉之命运。林黛玉的咏絮才、凄苦命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C . 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以及她所写的半首《南柯子》都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 D .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从薛宝钗《临江仙》的创作经验看,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
    3. (3) 文本一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4. (4) 薛宝钗的《临江仙》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具备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其“陌生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旦日,天刚亮时,也可解释为农历初一日,文中可理解为“明天”“第二天”。 B . 司马,古代官名,从西周开始设置,掌管全国的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C . 为寿,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尊长健康长寿,文中指项庄为刘邦庆生。 D . 细说,小人的谗言,也用作谦辞,解释为渺小的言论,现指详细地解说、述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邦亲自到项羽的驻所谢罪,项羽则立即告诉刘邦是何人告的密,并趁机留下他饮酒,以进一步采取行动。 B .   在项羽无动于衷的情况下,范增召来项庄,告诉他项羽为人不忍,精心策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险剧。 C .   项伯在项王面前地位尊崇,却在鸿门宴上不动声色地掩护刘邦,充当他的保护伞,使项庄不能见机刺杀刘邦。 D .   樊哙是刘邦的猛将,在危急形势下,通过闯帐、喝酒和吃生肉等行为彰显壮士胆色,赢得了项羽对他的好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 (5) 课内句子翻译

      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雨   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雨过天晴之后的景色:雨云已不能覆盖整个天空,蓝天一隅挂着一抹淡淡的白云。画面色彩鲜明,形象逼真。 B .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鹊语声的清脆与残雷声的低沉形成对比,又和谐统一,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C . “卧看星河尽意明”化用了杜牧《秋夕》中诗句“卧看牵牛织女星”,表达了相近的情感。 D . 这首诗写景善于捕捉变化的瞬间,从空间变化写到时间的推移,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微妙多变的大自然。
    2. (2) 全诗不着一个“喜”字,但喜悦之情蕴于写景叙事之中。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笑子路的原因是“ ”。
    2. (2)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3. (3) 《劝学》“”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今天河南的开封府,也就是当年包拯审案办公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引人入胜, 上面镌刻着16个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朝留下来的“官箴”,竖立在全国各府、州、县衙门里,时时告诫地方官要克己奉公,上对得起苍天、皇帝,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因为刻在石头上,所以也叫“戒石铭”。

    这16字铭文最初出自谁的手里呢?学者考证应是孟昶。这位后蜀国君认为,吏治乃是治国根本,在位前期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                                                            ),并将之颁行全国。这段“官箴”诏书总共有24句话,其中就包括以上四句。

    后蜀被北宋灭亡后,一些文献资料也同时被搜罗到了北宋都城开封。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 , 因而觉得十分可取。所以,他特意摘出其中这四句话,作为宋朝的“官箴”。从此以后,它成了宋朝的“戒石铭”。

    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在文段中的使用都很得当。 B . 首段中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 C . 首段中的“竖立”一词改换为“树立”也正确。 D . 文中“学者”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同义。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以诫勉地方官 B . 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是为了诫勉地方官 C . 为了诫勉地方官,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由孟昶特意而写 D . 为了诫勉地方官,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而且很受感动。 B . 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因而很受感动。 C . 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而且觉得十分可取。 D . 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也觉得十分可取。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雪如意”“冰丝带”“雪游龙”是北京冬奥的三张名片。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又被称作“雪如意”,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灵感源于    ①      。它垂直方向剖面是个S型的曲线,从跳台环形顶端,再到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S型曲线完美融合,被称为“雪如意”,在体现体育建筑动感造型的基础上,又凸显了中国元素。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的冬奥场馆。该项制冰技术是     ②     ,碳排放趋近于零;还是最先进的,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国家速滑馆制冷产生的余热可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地处北京延庆区海陀山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像   ③    ,被亲切的称呼为“雪游龙”。场馆按照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质量控制标准,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将赛场分为闭环外和闭环内两个区域。对闭环人员分流线管理,实行分区就餐、分类乘车、分类住宿,严格与社会面隔开。此外实行馆长、片长、楼长、层长的“四长”责任分管制,负责防疫措施落实。

    1. (1)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 (2) 请使用三个递进复句分别概括上面三段文字,每句不超过30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些流传千年的人和事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左传》《史记》等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历史故事,也了解了智者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拳拳之心。

    畅游在这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里,聆听着这些弥足珍贵的智慧思想,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更需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思考新时代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五四”青年节前期学校文学社开展以“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以高一学生身份,结合“必修(下)”第一单元所学,联系现实写一篇征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