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21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领域较广。从文学的艺术价值而言,文人忧愤之作加快了文学的发展进程。众多文人由于心路历程坎坷曲折,他们在仕途中的遭遇堪称“花有百样红,人与人不同”。有的根本就进不了仕途,有的进去了却落得悲壮的下场,总之不得终老。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忧愤乃理所当然,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所处时代政治环境极其恶劣,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以及“以死寄沧海”的文人情怀。这些作品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有着高超的艺术手法,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学价值。此外,文人忧愤之作中的思想内涵还推进了文学发展的进程,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价值和创作经验。

    文人忧愤之作深刻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政治腐败的现象及作者的精种寄托。不浊不愤,不愤不发,不发无以显不浊。大凡文人忧愤之作的诞生,皆表示政治环境早已是恶劣腐败之象。事出必有因,文人受重创来自上层、中层的创伤,使部分文人身心绝望,表现在浩如烟海的厚厚史学之中,以致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绝响让众多文人到骨铭心。与其说这是一种不可一世的狂傲态度,不如说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对政治情怀的呐喊。

    由于心中忧愤之情越积越深,文人内心之忧愤终于如血花四溅般发泄而出,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庆幸的是,文人心中的倾诉在意外中成了旷世之作,既寄托了文人的精神向往之情怀,又抒发了对罪恶时代无情鞭打的愤然豪情。悲兮、乐兮、叹兮、怨兮,一切皆由历史记载!

    文人忧愤之作真实表达了不得志文人的思想抵触及文人情怀。文人忧愤之作来源于两个字——压抑。首先是思想的压抑,知识、礼俗、道德等成了它的主要内容。其次是环境的压抑,主要表现为政治环境、社会等级关系、地方人文环境三个方面。最后是文人自身的压抑,一是向往“学而优则仕”而缺乏刚毅的性情与行动,二是太过于清高而与世格格不入,三是不明仕途而又非要走仕途之路。于是乎,来自于文人的忧愤之作处处可见他们思想抵触的言辞。虽慷慨激昂,但一切皆晚矣,能读懂的深表同情和惋惜,不能读懂的只觉字字皆牢骚。

    值得欣慰的是,文人忧愤之作里的文人情怀让后人觉得在罪恶的政治环境中看到一线淡淡的光芒。这些作品表达了一种理想、一份信念,虽充满浪漫色彩,但丝毫不乏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这个层面上去谈,说明中国文人骨子里是至死不渝、坚贞操守的,这将成为来自文人的最有价值的情怀。

    加快了文学的发展进程,反映政治环境恶劣与精神寄托,表达不得志的思想抵触及文人情怀,三者成了文人忧愤之作文化意义的主要内容。文人忧愤之作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讲它是一种历史的悲哀,是统治阶级自毁前程的写照,是君主“治国不当、亡国有方”的深刻表达。因此,文人欲从仕途中得以解脱,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则“浊小己以应仕途之浊而大己清”,以此站稳脚而后青云直上;二则愤然离去,著书立说以表心中之情,或郁郁而终,或遭人陷害而亡,或做个不问仕途独享清静之人。简言之,中国文人与仕途之间永远都存在着无法调和的水与火的矛盾!

    (摘编自笛鸿《浅谈中国文人忧愤之作的文化意义》)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人的忧愤之作是文人坎坷曲折的心路历程的反射,对文学发展进程起了加速作用。 B . 所处时代政治腐败、人生理想无法实现,文人只好把精神寄托在充满忧愤的诗文中。 C . 文人感到的环境的压抑,主要来自政治环境、社会等级关系、地方人文环境三个方面。 D . 文人忧愤之作里不乏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表达了他们的理想、信念,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很多文人仕途坎坷,下场悲惨,形成了他们特殊的心理历程。 B . 文人作品中的狂傲态度,实际是他们内心深处对政治情怀的呐喊。 C . 读得懂文人的忧愤之作,知道字字皆牢骚,读不懂也能深表同情和惋惜。 D . 文人忧愤之作里的文人情怀能让后人看到一线淡淡的光芒。
    3.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人忧愤之作反映了政治环境恶劣,加快了文学的发展进程,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B . 中国文人忧愤之作表达的不得志文人的思想抵触及文人情怀,主要来源于文人的压抑之感。 C . 中国文人忧愤之作反映出中国文人骨子里至死不渝、坚贞操守的最有价值的情怀。 D . 中国文人忧愤之作表明中国文人与仕途之间永远都存在着无法调和的水与火的矛盾。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结构。
    5. (5) 请结合材料谈谈文人忧愤的内涵。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晚潮

    张承志

    黄昏在不觉之间降临了。

    原野上,一个结实的高个汉子闷头走着,他脚下的砂石在寂静中咔嚓咔嚓地滚响。仿佛只有傍晚时才有的那种阴凉的风已经吹来了,他走得很累,但却没有出汗。已经退化的旱季草原上丘陵起伏,裸露着赤褐的石脉,远远望去像炭火一样使人发热。但是这会儿,无论是这红褐的丘陵,还是周围光秃秃的草滩,都已经被徐徐降下的暮色冷却着。震耳欲聋的噪声也仿佛冷却了。但是,没有了那种一直在耳边锐声鸣着的噪响,人就像抽了柴的火焰一样,不知不觉地泄掉了力气。

    他知道这一天真是累了。两腿像是里头断了腱子,踩出去总有点不稳,两个肩膀空得难受,手像是悬在一根细线上那样不自在,坠得难受。那汉子觉得两只手上的指头一跳一胀的,像是肿了,他闷闷地想着,大步地朝回家的路走着。暮色水一般浸漫着,大地慢慢地隐去轮廓。

    从挖砂场走到家整整十五里地。干那样的活儿,人就像疯了一般。干完活扔下锨就歇可不行,他猜要是扔下锨就躺下或许能死过去。所以这十五里路虽然远了一点,可是走路的时候能让呼吸平顺下来,僵了的骨节也能走着走着变得松活。前几天他总觉得到了家也就喘匀了气;脑子也在辽阔的黄昏里清醒了过来。

    他只是心里觉得惊奇。在砂窝子干了几天了,他还是觉得那么吃惊。他从来没有这么干过活儿,他估计爹在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干过活儿。那可真叫揭地三尺哪,砂场那边土地给成片成块地揭开了。他默默地迈着大步,觉得自己整整一天都像是做梦,到现在才一点,一点地醒过劲来。一天十几个钟头,他想,人都像是着了魔,入了咒。他也一样,像神鬼附了体,十来个钟头不知道累也不知道饿。到现在才觉出肚子饿了,饿得一阵阵发疼。可是他还没有明白这就是饿,他只明白自己正在渐渐地恢复知觉。不光肚子,全身都酸胀起来,皮底下一下下地跳血。灰云封住的天空绽开了一个边角,有两只燕子扑着蓝闪闪的翅子从脚前掠了过去。他听见那燕子留下的两声清脆的鸣叫,这阵听着,那鸟叫声怪玲珑的。他觉出自己的心情也正在放晴,原野上的风拂在脸上凉润润的。总之,他盘算着,今天又是十几方。城里人疯了,敢用四块钱买一方砂子。听头儿说,过几天再抬抬,要四块五一方。乡下人也疯了,因为这么一个月能净抓两千多块钱。卖一身力气换回两千块,这样的事不干才是真疯子呢。他们十个汉子挖砂的时候都一声不响。头儿说这块地底下的砂子不用筛,直接就能运去盖高楼。既然不用筛,那也不用堆了,他们直接把砂子从坑里扔上卡车。两手钳死锨把,把气足足地运到腰板,是汗珠子也攥干它,是血泡也捏碎它,不能让一锨锨飞出去的砂子断了线。从清早到日落,他的眼睛在流星般抛上天的砂子中瞪得肿了,发红了。那一锨锨飞上去的砂子在头上闪着,像是一片晃眼的金点。后来他只看见这满天的闪闪金点。连伙伴们油黑的脊背板子,连哼哼拱着的载重卡车,连天上的太阳和云都看不见了。他甚至忘了钳死的掀把和一折一挺的腰板。在那个呼啸着闪亮着的挖砂窝子里,他觉得自己干得疯了。

    转过这座长着一棵孤零零的树的山岗以后,远远可以望见缀落在草滩深处的几座家屋,一缕炊烟在前面轻轻地升了起来。

    文本二

    顶峰

    张承志

    马群拥挤成一团,争先恐后地挤撞着冲进溪水,溅起高高的水珠。这是清一色的伊犁马,清一色枣褐色的、宽胸高背的伊犁马。其实,融雪汇成的溪谷很宽,从哪儿都可以下河。马群可以先啜饮一番,再慢慢走上对岸的石路的,但它们偏偏嘶着、吼着,甩着沾着水珠的长鬃,互相又撞又咬。马群到底是马群,不知道挂镫披鞍,它们自由自在惯了。

    铁木尔勒马站在岸上,望着过河的马群。这条小溪往下流去,就成了大名鼎鼎的巩乃斯河,再往下游走,它还能汇进伊犁河。河水也是自由自在的,像马群一样。他瞟着河里的白浪,懒洋洋地歪在鞍上。

    送马是件痛快的事,因为马群都是精选过的大马,跑起来齐齐的,没有一匹会掉队。铁木尔不喜欢在家里放牧,尤其不喜欢像阿莫尔那样一年年地放羊。放羊算什么呀,那些卷毛的改良羊又憨又笨,绳索抽在背上也不肯跑一跑。他经常教训老实巴交的阿莫尔说,他宁肯饿肚子也不去放羊。放马呢,看起来威风,加登巴当上马倌这些年总是那样张狂。其实你张狂什么?他在心里恨着加登巴。你那一套,他想,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去吃硝,去啃盐,怀驹的骡马不能轰赶,像老太婆一样罗嗦。如今草不够吃,到处都在为草场闹纠纷。牧民们把马群叫做什么呢?他嘲讽地想着,黑打草机。其实加登巴那群马大半是枣红的,不是,黑的。冬天快来啦,骄傲的马群就要老实啦。他喜欢幸灾乐祸地看冬天的加登巴那副寒酸的样子。你当马倌也不值得羡慕。值得羡慕的只有我,他想。他喜欢这种长途送马的活计,轰赶着精选的马儿跑过半个新疆。他不屑去和牧人们为草场的事儿斤斤计较。他总是随口打个唿哨,马群就呼啸而去,像一阵风,像一条河,加登巴即使气得咬牙,也只能被他远远地甩在背后。

    铁木尔突然把两只手指咬住,打出一声尖厉的唿哨。胯下的马猛地跃出溪水,向对岸冲去。乳白的水雾高高地扬起来了。

    二百匹高头大马嘶鸣着奔驰。数不清的铁蹄掌在山石上敲出火星。铁木尔粗声地吆着喊着,抡着扎手的硬牛毛套索,抽打着马群。嘿,让狂妄的加登巴为枯草去发愁吧,让阿莫尔围着歪坍的冬窝子和一块冒碱的硝泥地转一辈子吧。他连连磕着马腹,吹着吓人的口哨。马群愤怒地向前奔驰,洪流般涌过一道山谷,又涌过一道山谷。

    奔跑在这种新鲜的旅途上,一道又一地道突破着地平线的阻挡,这使他精神抖擞,满心愉快。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挖砂人,走得很累,但却没有出汗,表明这一天劳动时间虽长,但劳动强度不大。 B . 耳边锐声鸣着的噪响没有了,人不知不觉地泄掉了力气,表明挖砂人劳动环境的艰苦。 C . 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道出挖沙人虽然超负荷劳作,但依然认为卖一身力气也值得。 D . 挖沙人听那鸟叫声怪玲珑的,他觉出自己的心情也正在放晴,是因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一色的伊犁马,清一色枣褐色的、宽胸高背的伊犁马”这一句话强调突出了铁木尔愉快自豪的心境。 B . 像一阵风、一条河的马群让铁尔木内心充满优越感,是他看不起阿莫尔、加登巴的心情的折射。 C . “长途送马的活计,轰赶着精选的马儿跑过半个新疆”反映了铁尔木逃避现实的心理,让他心情愉快。 D . 铁木尔尖厉的唿哨立刻激起马群的奔跑,场面壮观,气势恢弘,突出了人物的恣肆昂扬的情态。
    3. (3) 文本二多处写到了马群,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4)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和文本二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相同之处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吐蕃自恃其强,致书用敌国礼,辞指悖慢,上意常怒之。返自东封,张说言于上曰:“吐蕃无礼,诚宜诛夷,但连兵十馀年,甘、凉、河、鄯、不胜其弊,虽师屡捷,所得不偿所亡。闻其悔过求和,愿听其款服,以纾边人。”上曰俟吾与王君奂议之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奂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吾言必不用矣。”及君奂入朝,果请深入讨之。

    吐蕃兵数败而惧,乃求和亲。忠王友皇甫惟明因奏事从容言和亲之利。上曰:“赞普尝遗吾书悖慢,此何可舍!”对曰:“赞普当开元之初,年尚幼稚,安能为此书!殆边将诈为之,欲以激怒陛下耳。夫边境有事,则将吏得以因缘盗匿官物,妄述功状以取勋爵。此皆奸臣之利,非国家之福也。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陛下诚命一使往视公主,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颡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上悦,命惟明与内侍张元方使于吐蕃。赞普大喜,悉出贞观以来所得敕书以示惟明。

    冬,十月,遣其大臣论名悉猎随惟明入贡,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辛未,遣鸿胪卿崔琳使于吐蕃。琳,神庆之子也。吐蕃使者称公主求《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上疏,以为:“东平王汉之懿亲,求《史记》诸子》,汉犹不与。况吐蕃,国之寇仇,今资之以书,使知用兵权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事下中书门下议之。裴光庭等奏:“吐蕃聋昧顽嚣,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休烈徒知书有权略变诈之语,不知忠、信、礼、义,皆从书出也。”上曰:“善!”遂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曰俟吾/与王君奂议之/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奂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 B . 上曰俟吾/与王君奂议之/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奂/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 C . 上曰/俟吾与王君奂/议之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奂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 D . 上日/俟吾与王君奂议之/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奂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赞普:吐蕃诸王多在名字上加此词,强调他的权力来自上天,即所谓“君权神授”,强调了赞普的血缘属于神系,君权来自天神,这与“皇帝”称谓的由来相同。 B .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 C . 敕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敕最早是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的,至唐宋元代敕书的种类有所增加。明清时期,敕的用途更为广泛,规格形式也更为完备。 D . 鸿胪卿:官名,掌朝会时赞导礼仪,北齐置为鸿胪寺长官,历代沿置。隋初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因之。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明改殿庭仪礼司正置,正四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连年战争,消耗巨大,面对吐蕃自恃言词违逆傲慢,张说还是劝说皇帝接受他们的求和,来休养生息,缓和边疆局势,但皇帝最终没有采纳。 B . 皇甫惟明认为,边境有战事,武将就可以借这个机会胡乱地上报立功情形来获取功勋和爵位,不是国家的福气,这话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唐朝现实。 C . 派使臣去看望金城公主,借这机会与赞普当面互相约定结交,使他俯首称臣,从此永远平息边境战祸,张说认为这是驾驭夷狄的良策。 D .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正字于休烈认为把《史记》《诸子》这些书送给吐蕃,他们就会更加机变狡诈,裴光庭等人认为可以使吐蕃受到忠、信、礼、义的教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王友皇甫惟明因奏事从容言和亲之利。上曰:“赞普尝遗吾书悖慢,此何可舍!”

      ②吐蕃聋昧顽嚣,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

    5. (5) 根据材料叙述的唐朝与吐蕃这段历史,分析古代治理边疆的策略。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

    杜甫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

    飘飘搏击便,容易往来游。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注释】①此诗大概是乾元元年作者在华州时作。李白、郑虔、王维等好友因被牵连而受祸,别有用心者仍一直在罗织罪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开篇就将小人之媢嫉者比作鸷鸟,将君子之幽放者比作白鸥,表现出两者的尖锐的对立。 B . 诗人指出,有鸷鸟的恣行妄为,弄势逞威,谦谦君子般的白鸥哪能得以伸展才华,得偿所愿? C . 地上草露沾衣,空中蛛丝犹张密网,万物有灵,不要因执着妄想而失去本色,要尊重自然规律。 D . 前三联写独立所触之景,险象环生。前两联奇偶自对,互相解释,首联一强一弱,对比鲜明。
    2. (2) 诗人的忧思万端,所由何来?请结合诗句谈谈您的看法。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洵《六国论》中借古喻今,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描写先人创业艰难,引起后世警觉的句子是“”。
    2. (2) 白居易宦途坎坷,失意惆怅,再加上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积蓄在心中,使他泪流不止。在《琵琶行》中,表现他这种状态的诗句是“”。
    3. (3) 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苍穹之下,崇山峻岭层叠,_________屋旁,一弯小桥流水。青石砖上沉淀着岁月的沧桑,古轩亭下弥漫着诗书墨香,几艘小船乘着_________,随着小溪安静的流淌,将他们带入清晨的古镇。

    在城市中摸爬滚打,一身喧嚣的我,怀着一颗浮躁的心来到这里,坐在船上,我缓缓地驶向古北水镇,远观青山绿水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形成一幅_________的风景画。将手伸入身旁的小溪,(   )。尽头处天与水相接的地方,伫立着一座古城,朴素的灰色砖瓦,给人以心灵的宁静。

    路入小镇,脚下吱呀作响的青石板,仿佛诉说着多年的故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白色的石拱桥,莲花灯在桥的倒影里飘荡,几条锦鲤在水中嬉戏,小溪穿过象牙般的白拱桥的桥底,像是给桥系上了飘荡的一条腰带,自有一种曼妙的风情。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天高云淡  叠床架屋  清风徐来  山高月小 B . 风云变幻  鳞次栉比  水波不兴  山明水秀 C . 天高云淡  鳞次栉比  清风徐来  山明水秀 D . 风云变幻  叠床架屋  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知不觉间消退了一身暑气。 B . 洗掉了尘俗间奔波的满身疲惫。 C . 感觉刹那间一股舒爽之气迎面扑来。 D . 感受岁月静好中它的不急不躁。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溪穿过象牙般的白拱桥的桥底,像是给桥系上了一条飘荡的腰带,自有一种曼妙的风情。 B . 小溪穿过象牙般的白拱桥的桥底,像是给桥系上了飘荡的一条腰带,自有一种曼妙的风情。 C . 小溪从桥底穿过象牙般的白拱桥,像是给桥系上了一条飘荡的腰带,自有一种曼妙的风情。 D . 小溪从桥底穿过象牙般的白拱桥,像是给桥系上了飘荡的一条腰带,自有一种曼妙的风情。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三部曲绝不是作者随意而写的商战爱情小说,而是   ①   、回应时代命题、解决时代任务的系统性文学作品。   ②   , 作者在这三部书中都有明确的探讨,这些探讨也都揭示了作者的写作初心。那么,   ③   豆豆确实是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试图引导社会摸索出一条讲求商业原则和规则,兼顾人性和社会,符合社会经济文化本身发展规律,深入启迪和荡涤人类灵魂的文化之路。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