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模拟...

更新时间:2023-02-09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曾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B . 作为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红楼梦》曲高和寡,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C . 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D . 《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国。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庆善认为年轻人要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审美和感悟,而不是一味去猎奇和猜测。 B . 基于《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当下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C . 《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D . 《红楼梦》当代传播的多元性趋势给红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红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3.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 . 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 C . 文章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为了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D . 文章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的话强化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 (4)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的当代价值。
    5. (5)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红楼梦》?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乌镇的船

    杨俊文

    到过乌镇,看过小桥流水、傍河民居,便知道这是江南的风景。待几年后再看这座古镇,与西塘、周庄、同里相比,免不了有些色调雷同的感觉,所以景致一类则不在兴趣之内。倒是墙上风蚀的青砖,水阁斑驳的浸渍,以及脚踏石街的声响,还有那庭院和店铺里端庄古朴的堂号、字号,让我沉思良久,觉得这其中似有沉厚悠远的意蕴。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西栅河岸古旧的石板上,恍惚间就到了一个叫安渡坊的地方。栈头船(俗称载客船)整齐划一地泊于码头,显然是专供游人“到此一游”的。然而,我的目光却被岸边的一排展板吸引。展板是竹制的,数十张相连一起,由水岸延至一条窄窄的柏油路,此后南折,足有四五十米的长度,上有阴雕的文字和样式各异的船的图案。从一端看起,才知道此乃“舟楫文化长廊”。

    也许乌镇的起落兴衰,全都承载在舟楫之上,所以驻足细观,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继而生出流动奔涌的气象。

    乌镇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方水镇,袂湖连江,衣带吴越,使其有了独特的水乡韵致。盛唐时期,乌镇就有十万百姓在此居住。由于此地河网交织,舟船是人们唯一的交通工具,百舸千舟该是这一水域最为炫目的景观。当然,在运河上最为气势浩大的,莫过于隋炀帝乘船下扬州的一幕。唐朝的文学家皮日休称其为“万艘龙舸绿丝间”,这倒是夸张的笔意。但此次出游,隋炀帝确是奢华到了极点。据记载,他与皇后分乘龙舟和翔螭舟,随行的公主、妃嫔、文武官员等分乘各式船只,计5191艘,前后相接,长达二百余里。这盖世无双的帝王出行图,委实令人唏嘘不已。当年的江南民众,如果真的看到这样的场面,那感觉一定如梦如幻,而在目瞪口呆之后,必定有了一个经年不休的话题。

    其实,中国的舟船并非独属于哪个朝代的发明。在浙江湘湖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有一艘由圆木凿空后制作的船——享誉“华夏第一舟”的独木舟。在现代化聚光灯的照射下,已经在时光中停泊了8000年的简陋漂游工具,显现出良渚文化清晰的纹理和早期人类的智慧之光。当时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这艘原始“龙舟”的革命性意义,它就已经载着他们开始了文明进程中的灵巧划行,以一种超越现实的速度,打通了水陆、地域和时代的阻隔。当三皇五帝在中原的黄土地上争雄称霸时,江南水乡的独木舟便自由穿梭于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笼罩下的河网之间。

    待到木板船一出现,一改独木舟的简陋,人们在水上穿行的速度和动力又前进了一步。后来江南的舟楫,在吴越争霸时更是不可或缺,并成为彼此征战的一大优势。及至隋唐时期,舟船制造业已十分兴盛,隋炀帝那次风光无限的出行虽显骄奢淫逸,但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用现代理念的眼光看,也算是舟船的一次巡展吧!

    一一看过展板,沿着时光的水路走过来,再回首望去,乌镇一带所有的舟楫,几乎都消逝在历史的雾霭里。只有眼前用来载客的栈头船,依然错落有致地在水阁之间缓缓游走,像是完整的乐章演奏到最后,剩下单调而深沉的音符,不舍昼夜地飘荡着。

    当我走完那段文化长廊时,再转身,发现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博大、丰富的大书。

    一阵叮咚的声响从围拢的展板后面传出来。那是一处修船的水岸,工匠们正在修理船只。走进去看他们的动作和神态,是那么恭谨而专注,每条破旧的船,在他们看来都像是有生命的本体。一位工匠说,他早年造木船,后来修木船,近些年木船越修越少了,运河上跑的都是大型的机动铁船。但看不出他有何抱怨,脸上一直堆满笑容。是的,乌镇河网之外,早已有了交织的公路、铁路,各种车辆穿梭往来,自然使许多船只尴尬地隐去。其实,乌镇人在乘坐高铁和汽车时,早已消解了怅然若失的情绪,只是那些有心的参观者,却禁不住要顺着时光的中轴,把那些曾经漂游于此的舟楫一一抚摸。

    我总觉得关于船的故事并未终了。从茅盾纪念堂走出后南行,便是茅盾陵园。在如一册书状似的墓碑之上,茅盾先生眺望远方,恰如在船头迎风而立,紧抱的双臂仿佛拥抱一方山水。阳光透过云的缝隙,把塑像映照得光彩溢目。当看到元宝湖畔木心美术馆方头渡船似的组合建筑,禁不住又想到茅盾,想到与他同有一片故土的王会悟、孔另境、沈泽民……他们的生命之船,带着劈波斩浪的骁勇,从苦难的远方驶来,穿过历史的风雨,最后静静地停泊在故乡的水湾,再也不会离开。而他们精神的风帆,却一直在为子孙后人高高扬起!入夜,月光下的河水宁静而明亮,运河上的行船间或鸣响的汽笛,在水面荡起深沉悠远的回声,像是从岁月的深处响起,又似乎正向一个远方传去。我想起木心的一句名言:“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乌镇,依然行进在水上。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10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写乌镇与西塘、周庄等江南水乡色调雷同,表达了作者对其风景的厌倦和对它沉厚悠远意蕴的偏爱。 B . 作者由安渡坊的“舟楫文化长廊”,想到乌镇的兴衰与舟楫有密切的联系,进而引出下文对舟楫的相关联想。 C . “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博大、丰富的大书”一句,饱含了作者对舟楫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巨大作用的赞美。 D . 文章结尾一句,意在表明乌镇现在的发展仍然要依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乌镇舟船文化的喜爱之情。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观看“舟楫文化长廊”时的独特感受。 B . 作者写修船工匠面对木船逐渐消失这一现实的坦然态度,是为了反衬“有心的参观者”对曾经的舟楫的怀念。 C . 文章借对茅盾先生雕塑的描写,由对乌镇之船历史与现状的叙述巧妙地过渡到对生命之船的思考,给人启迪。 D . 文章内容丰富厚重,语言优美典雅,两者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审美愉悦,又得到精神熏陶。
    3. (3) 文章的题目是“乌镇的船”,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笔墨写隋炀帝下扬州?
    4. (4) 请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 . 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 . 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 .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 .     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 .     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 .     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 (5) 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4. 古代诗歌阅读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注】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笙鹤:仙乐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到了登山过程,作者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站在泰山极顶纵览壮丽的景观,“此观”就是颔联中描写到的泰山景色。 B . 李贺曾在《梦天》中写到:“遥望齐州九点烟。”作者化用此诗句,用“万古齐州烟九点”一句描绘出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耸峙的景象。 C . 作者观赏到太阳从云海中涌出的壮观美景。“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沧海”指云海,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 D . 尾联写作者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泰山共鸣。作者运用写实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2. (2) 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 (2) 秦观《鹊桥仙》中的“”两句,表达出只要彼此情谊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
    3. (3) 《静女》中,描写小伙子赴约时因见不到姑娘而痴情张望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要说文化遗产,汉字应该是中国最         的文化遗产,没有汉字,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发展成今天这样博大而精深。中国人有崇拜汉字的传统,即使到今天,这个传统依然广为流传。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老寿星,它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早在商代之前,中国就有成熟的文字系统,我们通过商代的甲骨文,就可以触摸那个时代的生活。汉字为探讨中国思想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如“美”这个汉字,含有中国人审美观念的信息。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合而为“羊大为美”,意思是大羊、肥羊就是美的。在古代,羊和人的衣、食等生命活动         , 这反映出中国早期关于美的认识是和人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汉字还具有一种说服人的力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你会听到这样的话:“与人交往要讲信用,人言为信嘛!”这句话的根据就在汉字中。汉字中的“信”字,左为“人”,右为“言”,就是        人们要“言而有信”。同时,汉字还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像“舒”可以理解为“舍我一份温暖给你,你便如春雨滋润一般舒心”;像“墨”可以理解为“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       含义,激发联想。使用汉字的人,往往觉得它们很亲切,它们不像是一套科学的代码,倒像是一批与生命密切相关的符号,很多汉字似乎在向人诉说一个故事,诉说一个既遥远而又像在昨天发生的故事。使用汉字,就像在读中国的历史。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弥足珍贵        休戚相关    劝诫   诠释 B . 不可或缺        息息相关    劝诫   诠释 C . 弥足珍贵        息息相关    告诫   阐释 D . 不可或缺        休戚相关    告诫 阐释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美”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B . 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C . 阅读《乡土中国》要有阅读的“预期”,可以是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以是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D . 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生怕人家反驳,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3. (3) 请从给出的两个汉字中任选一个,并仿照前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续写。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汉字:鸿    思

  • 7. 赣南脐橙、柞水木耳、五常大米……这些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就是地理名称加上商品名称,强调的是产品的原产地。”法律工作者告诉记者,“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后,只要满足特定的条件,谁都可以申请使用。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极为密切的知识产权标识。”我国地方名优特产数不胜数,地理标志打响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很多地理标志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成为市场的“通行证”,展现了良好的竞争力。蓬勃发展的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根据文中信息给“地理标志”下定义。不超过20个字。

    地理标志是□□

  • 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2021年1月7日,中国科技大学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我国建成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中国科研团队在“京沪干线”与“墨子号”成功对接的基础上,构建了集成700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链路和两个卫星对地自由空间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链路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整个网络覆盖我国四省三市,总距离4600公里。据介绍,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进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到:“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现实中的你,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不仅仅是跟母亲,还跟身边所有关爱自己的亲人、老师或者朋友,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故事里的你又有哪些人生感悟与思考?

    请以“在那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生动;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