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 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 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 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 “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 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 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 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 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 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 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 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治”和“人治”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不同的。法治并不排除人的

      因素,其讲究“人依法而治”。

      B . 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C . 维持法律、道德和礼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的。 D .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

      无法保证的,故礼治也会随之失去有效性。

    2. (2) 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法典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B . 为了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C . 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人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D . 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 . 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 . 《论语·学而》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 . 苏秦潦倒归家时备受冷遇,苏秦长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 D . 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 2. 现代文阅读Ⅱ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 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 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 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 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 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 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 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 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 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理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 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 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用反复的笔法强调了天的“蓝”,昆明的蓝天这般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可爱的祖国的依恋与热爱。 B . 人们在菜市的日常对话,展现出虽然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但是军队的反击点燃了昆明百处抗敌的热情,展现了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C . 教授们授课时有力的声音是种不言而明的人格培育。这声音恰似中华民族不屈的声音,可以穿透敌人侵略的重压,是对敌人最大的藐视。 D . 庄卣辰将仪器视为生命,甚至比生命还重要。他在战火中守护仪器,勇于保护知识和文化,展现了一名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正义精神。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明仑大学为背景,用看似宁静温馨的笔调,讲述了逃难师生和战火中的人们艰苦顽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在日寇侵略下倔强坚韧的精神态度。 B . 小说中有多处对比。比如两位教授的授课从容不迫与警报的紧急刺耳形成对比、表现了,知识分

      子临危不惧、历难不悲的精神力量和师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C . 小说中写到两个化学系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情节突转,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全文情节波澜起伏,展现出炮火的冷酷与战争的残忍。 D . 小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结尾处小说借美丽的蓝天不会因为侵略战争中“妖魔鬼怪”的丑陋而改变,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信心。
    3. (3)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蓝天”,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45分)
  • 3. 文言文阅读 I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 尸 , 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 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 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敩xiā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②严:尊敬。③尸:祭主。④节:树的枝于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⑤丑:通“俦”,齐。

    1. (1) 下列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 (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 . 北面,即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见臣子时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朝拜。与之相反的词是南面,即南面称王。 C . 六艺经传:“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现今《乐》已遗失,“六经”便成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D .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3. (3) 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用三组对比,分别从今人错误的态度、父母错误的认识和士大夫荒唐的行为三方面说明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行文呈递进关系,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B . 《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C . 《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D . 《师说》选文第一段将对比重心放在批判对象上,从反面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学记》选文第三段则将对比重心放在善于学道者上,从正面解说增进学问的方式。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4. 文言文阅读II

    《金石录》序.(节选)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石.刻者二千卷, 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②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③ 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 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④。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 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懍⑤。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⑥、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 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 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丞

    相:赵明诚之父赵挺之曾官至尚书右仆射,相当于丞相。③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其时民风淳朴,安居乐业。④铅椠(qiàn):古代文具。 铅为铅条,可书写;整为木板,可书文字。⑤惨傈(liáo lì):不 安的样子。⑥刓(wán)阙:磨损残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B .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 C .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 D .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序:文体名,犹跋,刊于卷首的序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 B . 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叫金石学。 C . 礼部员外郎:礼部分曹办事官员,职位比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当时所任的吏部侍郎低。 D . 起复: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制后应召任职。后也泛指官员被降职或革职后重被起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叙述夫妻俩在持留徐熙的《牡丹图》两个夜晚之后,最终因少钱而交还,以至惋怅数日,真实流露心酸无奈之情。 B . 作者回忆夫妻俩或相对展玩碑文,或赌书泼茶,表现志同道合之乐,反衬文物多有散失、故人殒逝之悲。 C . 李清照食不重肉,衣不重采,节衣缩食,求购书籍,是因为想尽己所能,帮助丈夫多收集到心仪的典籍。 D . 本文是一篇自传性散文,介绍夫妻俩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回忆婚后的忧患得失,婉转曲折,词采俊逸。
  • 5. 古代诗歌阅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高》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描绘了一幅阔远苍凉的清秋图景。 B . 《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萧萧木叶,俯视滚滚江水,表达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 . 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是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浩大气势的名句。 D . 作者“凭轩涕泗流”是因为“戎马关山北”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个贫病中仍不忘家国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 (2) 《登高》颈联和《登岳阳楼》首联都从时空角度写作,但略有差异,所蕴含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静女》中的“。”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2. (2) 《劝学》中“。”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 (3) 《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4. (4) 秦观在《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秋时节,风吹稻浪瓜果香,神州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各地秋收工作有序推进。麦收有“麦客”,收稻自然也有“稻客”。近期,在怀化洪江市,岩垅乡力丰村的1400亩稻田喜获丰收,来自河南的唐玉成驾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 , 很快就把金黄的稻谷装进了麻袋。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纬度和气候地区的水稻等农作物成熟时间各不相同。( ),这也就导致各地农机保有量存在一定 , 跨区作业的“稻客”“麦客”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 , 流动的“稻客”,是中国人用勤劳双手致富的最好应证。一辆货车载着一台收割机,“稻客”们踩着四时节令,追随农作物成熟的脚步,如候鸟一般南北迁徙。为了节省开支,大部分“稻客”吃在车里,睡在车里,有时连停车、用水、洗澡都成了问题。这群披星戴月、 的人们,为稻农、棉农带来丰收的希望,用勤劳撑起家的脊梁。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穿越 差异 蜂拥而至 风尘仆仆 B . 穿梭 差异 应运而生 风餐露宿 C . 穿越 差距 应运而生 风尘仆仆 D . 穿梭 差距 蜂拥而至 风餐露宿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虽说当前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越来越高,但对于种植规模不大的“散户”来说,租赁农机收割作业比购买农机作业更经济、更有效率 B . 对于种植规模不大的“散户”来说,租赁农机收割作业不但比购买农机作业更经济、更有效率,而且当前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越来越高 C . 对于种植规模不大的“散户”来说,当前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越来越高,而且租赁农机收割作业比购买农机作业更经济、更有效率 D . 由于当前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越来越高,对于种植规模不大的“散户”来说,租赁农机收割作业比购买农机作业更经济、更有效率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横线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 B . 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这其实是一种寄生菌。 C . 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 D . 所谓“自私”,就是为自己打算,怎样打算法却还是从社会上学来的。
四、课内知识(本题共5 小题,15 分)
  • 8.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不可以    已:停止               吾道也      师:学习 B . 于物也     假:借助              郯子之 , 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C . 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 D . 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全面
  • 9.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万顷之茫然(越过)

    ②击空明兮流光(顺流而上)

    ③纵一苇之所(往)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雾若带然(停留)

    A . ①④⑤ B . ②③⑥ C . ①③⑥ D . ②④⑤
  •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苏子愀          何为其 B . 苍苍         客亦知夫水与月 C . 寄蜉蝣天地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D . 哀吾生须臾         惟江上清风
  • 11. 下列句子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不拘于时 C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白露横江 B . 至于泰安 C . 凌万顷之茫然 D .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五、写作(60分)
  • 13.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人生无法避免重复。不过,当有些人在重复中迷失自我的同时,总有人能在重复中获得新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