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卓越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2-02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 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 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 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 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 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 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 忘”(《庄子 · 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 ·齐物论》)的自我陶醉 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 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 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 自以 为是、不 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 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 子 ·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 (《荀子 ·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 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 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 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 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 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 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

    不动也, 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 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 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 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  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  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 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  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  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 ·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  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 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  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  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  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 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  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 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  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  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  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  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 的。 B .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 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 . 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 的有为。 D . 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 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 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 .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 .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 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 .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 发展演化而来。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 项是 ( )
      A .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B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C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D .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 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 2. (2022高一下·临湘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央金归来

    阿来

    阿巴说:云丹来了。

    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

    姑娘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微笑过后,很快就乌云密布。这个美丽的姑娘好像还叫了他一声阿巴叔叔,然后就哭了起来。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两眼中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姑娘的脸上的表情,像是夏日暴雨将临的天空,乌云翻卷,表现出惊喜悲伤交织的好多种深浅浓淡。

    你是……你是?

    那声音像银铃振响:我是央金!姑娘坐在马背上,向阿巴扬了扬只剩半截的腿。

    阿巴知道她是谁了。爱跳舞的,自己截掉了断腿的央金姑娘!

    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

    阿巴说话时,已经带着了哭声。他以为不会再有泪水,但此时眼眶已经被泪水充满。

    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阿巴叔叔,我自己下不了马。

    云丹从马的另一边把她的好腿抬起来,央金姑娘揽住阿巴的脖子,让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阿巴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她依然灿烂地笑着。等阿巴把一碗热茶端到她面前,她依然没往村子那边看上一眼,她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背对着那座已成废墟的村庄。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便抬起头来问阿巴:我漂亮吧?

    她当然非常漂亮,眉眼间还带着她妈妈的神情,却比她妈妈更加生动,更加神采飞扬。涌到阿巴嘴边的话是:漂亮,漂亮,比你妈妈还漂亮!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地震后,这成了云中村人的本能,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阿巴经受不住这么青春艳丽的照耀,把脸转向了别处,转向了村子那个方向。

    又有两匹马从山下上来了。云丹从这两匹马的马背上取下的是姑娘的东西:拐杖、假肢、轮椅,和几只色彩艳丽的大包。

    央金姑娘摘了一枝蓝色的翠雀花,样子像一只只正要奋力起飞的小鸟的翠雀花在手里摇晃着,开始歌唱。她的歌声一会儿兴奋、欢畅,很快又变得孤独凄凉。

    阿巴认出这个姑娘的第一反应是,她肯定会扑在地上大哭一场,他还准备好一套劝解的言辞,而她如此兴奋,如此喜气洋洋反倒让他无所适从了。他只好说:好姑娘,喝点茶,这么长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儿一定渴坏了。阿巴说了一句云中村人才懂得的话。云中村人说饿,说渴时,会说,我嗓子里那个小人儿都想从我嘴里伸出手来要吃要喝了。这是云中村人都懂的一个切口,但央金姑娘没有反应。

    她像是陷入了沉思一样。至少她脸上的表情是安静下来要想想什么问题的样子,陷入某种思绪的样子。

    阿巴起身穿过野草齐腰的荒芜田野,从自己的小菜园里摘来了新鲜的西红柿。阿巴往村里去,又手捧着两个鲜红的西红柿回来,也没能牵动姑娘的目光往村子里看上一眼。只是在一小口一小口咬着西红柿的时候,她的双肩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就那样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谢谢叔叔,我又尝到家乡的味。

    姑娘拿出了手机,把手机上的时间设计为倒计时的状态。上面的数字不断变化,松树上有细微的风声。樱桃树摇晃的枝头上有一只鸟蹲着,声声啼叫,姑娘仰起脸看天,她说:那些云多么漂亮。

    那些云真是漂亮。底部平坦,上部像一座座山,舒卷无定的边缘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姑娘颓然倒在了地上。

    喊她不应。摇晃她也不应声。姑娘双眼紧闭,牙关紧咬。这让阿巴记起了她被埋在废墟下时,也就是这个样子。那时,她的面孔糊满了泥浆,现在,这张脸苍白如纸。阿巴拿来调查队留下的水袋,对着她的脸喷了一口清冽的溪水。

    姑娘睁开了眼睛。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用舌头把唇边的水卷进嘴里,说:好甜啊!

    阿巴流泪了:央金姑娘,你就是云中村的溪水啊!

    (节选自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作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透过阿巴之眼去看重返灾区的央金,反映了云中村人民在经历大地震后产生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心灵痛苦,令人感伤。 B . 央金将跳舞的时间用手机设为“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说明灾难记忆横亘内心难以消除,而她准备面对。 C . 阿巴为人温厚,他既处处留心不让央金因回忆而伤心,又通过家乡“切口”及西红柿慰藉身体和心灵受到双重伤害的姑娘。 D . 小说结尾写阿巴说央金是“云中村的溪水”,赞美央金就像溪水那般清澈、纯真,主要体现了阿巴对她断腿的同情。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央金“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这一比喻写出了她重回家乡时内心的激动、复杂。 B . 小说中“粉红色”“银铃振响”“鲜红”“啼叫”等表现色彩和声音的词语,既是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 C . 小说并未对云中村地震的惨状进行过多的描写,主要是借助人物少量回忆和重返地震现场的表现来反映昔日灾难之重。 D . 央金跳舞是小说节选部分的高潮,是央金内在激烈情绪的宣泄,描写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富有节奏感的短句。
    3. (3) 小说前后多处交替写到了央金姑娘的“哭”与“笑”,请简要分析这些“哭”与“笑”的内涵。
    4. (4) 作家阿来曾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请谈谈选文是如何实践作者“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这一文学主张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

    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 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 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 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劝学》)

    文本二: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

    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 学杂服 , 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

    尸,则弗臣也;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 · 学记》)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 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党,古代民户编制,五百家为党,古有“四闾为族,五族为党”的说法。 B .  经,指儒家经典,清朝时成为古代图书四大类之一。 C .   大学,我国古代成人接受教育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指教育行政机构。 D .   杂服,古代所规定的各色服制。服,指的是衣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B .   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劝学》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很难坚 持终身学习。 C .   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 所不同。 D .   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利用空闲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 信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5. (5) 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 4. 诗歌鉴赏

    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

    杜甫

    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

    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

    遂有山阳作② ,多惭鲍叔知③。

    素交零落尽, 白首泪双垂。

    【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 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 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 B . 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 C . 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 D . 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
    2. (2) 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 5. 名篇默写
    1. (1) 杜甫《登高》中的“ ”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 ”一句,都是用猿猴 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 (2) 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曹操在《短歌行》中认为“ ”,但李白却感叹“举杯消愁愁更愁”。
    3. (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表现了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农耕文明________,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源泉。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的历史,至今保存完整。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

    的村庄,更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各地政府“乡村记忆工程”的带动下, 乡村博物馆、文化馆纷纷建立,________。这些博物馆、文化馆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________, 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民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 ) 。

    乡村振兴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文化的富足。 当前,面对“乡风文明”这一紧迫任

    务,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农民精 神风貌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博物馆、文化馆建设,   其作用并不仅限于唤起并维系 地域乡愁、民族记忆,而是包含了乡村振兴的责任与自信 。因此,乡村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发展, 应在协调乡村的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本土与外部等关系上面下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源远流长           层见叠出           大有裨益            功夫 B . 根深蒂固           层见叠出           锦上添花            工夫 C . 根深蒂固           层出不穷           锦上添花            功夫 D . 源远流长           层出不穷           大有裨益            工夫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拉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留住了乡愁记忆,传承了历史文化 B .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拉紧了,乡愁记忆留住了,历史文化传承了 C . 留住了乡愁记忆,传承了历史文化,拉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D . 乡愁记忆留住了,历史文化传承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拉紧了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其作用并不仅限于唤起并维系地域乡愁、民族记忆,也包含了乡村振兴的责任与自信。 B . 其作用并不仅限于维系地域乡愁、唤起民族记忆,而是包含了激发乡村振兴的责任与自信。 C . 其作用并不仅限于维系地域乡愁、唤起民族记忆,而是包含了激发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自信心。 D . 其作用并不仅限于唤起并维系地域乡愁、民族记忆,也包含了激发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自信心。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 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 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 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

    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 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 乡土本色》)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吗?为什么? 
四、作文 (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边城》中的渡口和摆渡人已经成为文学经典形象。生活中,许多人都曾经或将会遇到“渡口 ”, 也曾得到或将得到“摆渡人”的帮助。

    上面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想象和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 叙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