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

更新时间:2023-01-18 浏览次数:5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夏天的玫瑰

    史铁生

    雨中的黄昏,很静。郊外的土路又细又长。

    远处的村落里,大喇叭唱着。“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老头儿在竹竿的顶端罩了一把雨伞。每逢雨天他就这样。那只纸叠的小风车儿在灰暗的雨伞下面默默地转着,就像那支歌。

    他抱着那只刚买来的铜牛,拄着一支木拐,慢慢地走着。那铜牛不轻。他不时停下脚步,用衣袖擦去溅在牛身上的雨点。他每天都要到城里去卖小风车儿,每天都这个时候回来。牛身上布满了粗糙的气孔、绿锈和凹凸不平的铸痕,老头儿总觉得那是些伤疤。他早就想买这只牛,牛的高高隆起的肩峰一直吸引着他。吸引他的还有牛的四条结实的腿和牛的向前冲去的姿势。今天总算把它买回来了,老头儿很高兴。

    可他一觉得高兴,就又想起了那个孩子。

    那孩子可真倒霉,刚生下来就这么倒霉!“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是残废”,好几个大夫都这么说。唉,可怎么好……老头儿想着,看了看天。

    老头儿又走了一会儿,然后在路边的土埂上坐下来,把铜牛放在并拢的双腿上。他拍拍牛的结实的脊背,对自己说:“别像个老傻瓜似的胡思乱想了。”“也别净替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瞎操心了。”他又劝自己忘掉那个不幸的孩子。他出神地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真佩服它有那么一身漂亮的肌肉。

    小风车儿像一团红色的雾,在他白发苍苍的头顶上。空旷的田野上空,光是飘着雨。“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隐隐约约还可以听到村子里的喇叭声。放广播的准是个年轻人。

    这歌倒是像唱着老头儿的身世。

    他就靠卖这种纸叠的小玩意儿为生,干不了别的了,老了,而且两条腿的下半截都是假的。晚上,他在灯下把一张张红红绿绿的电光纸裁开,叠成一个个四角的小风车儿,再用大头针把它们钉到白天捡回来的冰棍棍儿上去。他喜欢喝酒,喜欢一边做着小风车儿一边喝酒。他一边咂摸着酒,一边欣赏看那些小风车儿,吹吹这个,吹吹那个,看看它们是不是都转得很好。

    他希望孩子们可别有哪一个将来要得“脉管炎”,这些欢笑着的小脸儿可别有一天要变得悲伤。他默默地为孩子们祈祷。他的腿,一条是在二十岁的时候锯掉的,另一条是在三十多岁,都是因为“脉管炎”。

    雨悄声地飘洒着,“沙沙沙”地落在田野上、土路上和老头儿的雨伞上。他的背驼得很厉害,蓝布褂子的背部让太阳晒得发了白。他的头发也全是白的。竹竿上那只红色的小风车儿显得很鲜艳。老头儿一直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吸引他的还有那对犄角,像一张弓,尖利的两端向前弯去,向前直冲。“真横!”老头儿握住牛的犄角:“老虎又怎么着?老虎也未必经得住它这一下子。”

    老头儿在土埂上坐了很久,撅起来的后衣襟被雨水打湿了。“那对儿小夫妻不听我的,依我说就别再抢救那孩子了。当然啦,谁舍得自个儿的孩子呢?可舍不得他,是为了让他来受罪吗?让人看不起?”他叨叨咕咕地跟自己说着。

    他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事,又欣赏起他的铜牛来。他想买这只牛已经很久了。

    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了这只青铜的公牛。它站在橱窗里,梗着脖子,四只蹄子紧紧地抠在地上,身体的重心全移到了高高隆起的厚实的肩峰上,低着头,两只犄角像是两把挥舞着的尖刀。老头儿愣住了,被牛的骄蛮的姿态吸引住了。牛身上每一块绷紧的肌肉都流露出勃勃的生气和力量,每一条涨鼓的血管都充满了固执和自信,每一根鲜明的骨头都显示着野性的凶猛,使人想到一只被它顶死的老虎,想到它被老虎咬伤的地方淌着粘稠的鲜血,想到它冲向对手时发出的暴怒的咆哮,想到它踏在老虎尸体上时那傲视一切的眼神,它晃着那对刀一样的犄角,喷着粗气,在荒野上飞奔狂跳……他望着那只牛,沉静了多年的血液又在身体里动荡、奔突。老头儿忽然明白了,他常常在梦中看见而醒来又变得模糊的那个形象,正是这样一只牛……

    天黑了,雨仍然没停。远远地看见了一片灯光,他走到了三岔路口。一条路是通向他的小屋的,另一条通向那所产院。老头儿又想起了那个倒霉的孩子。

    “他们还在抢救他呢,”老头儿说。他又在路边的土埂上坐下,犹豫着该不该再去跟那对年轻的父母说说。

    “……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

    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

    一列客车隆隆地开过,车窗里的灯光照亮了那只小风车儿。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多次出现“雨伞”“小风车”“那支歌”,让老头儿凄惨的生活有了诗意,丰富了文章的内蕴。 B . 老头儿从开始听“夏日的玫瑰”这支歌到后来快会唱,体现出歌曲对老人的感染力,也暗示老人想早日得到解脱。 C . 虽然老头儿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现状堪忧,但他却时时关心那个“倒霉的孩子”,更加突出老人的善良。 D . 文中的“岔路口”,既是现实中的路口,更是老人迷茫、忧虑心情的写照,突出老人对孩子命运的担忧。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关于雨和土路的描写,衬托出老头儿的孤寂、凄凉的心境和生活的艰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 第14段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铜牛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语言富有张力。 C . 小说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叙写老头儿对残疾新生儿命运的关心,表现出老头儿淳良的本性。 D . 小说对铜牛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而对老人的经历、孩子的病情等内容几笔带过。详略得当,主次适宜。
    3. (3) 本文以“夏天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妙处?
    4. (4) 文中描写铜牛如墨如泼,细致入微,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艺术地描写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63分)
  • 2. 默背《赤壁赋》全文,完成各题。
    1. (1)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哀吾生须臾              耳得而为声 B . 浩浩如冯虚御风知不可骤得 C . 月出东山之上            寄蜉蝣天地 D . 举匏樽相属              挟飞仙遨游
    2.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食埃土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师焉

      ④或焉,或不焉⑤非能也⑥顺流而也  

      鱼虾而麋鹿  ⑧孤舟之嫠妇 ⑨方其破荆州,江陵

      学而

      A . 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⑨/⑩                     B . 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⑩ C . 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⑩                     D . 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⑩
    3. (3) 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晦:农历每月第一日。 B .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 . 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 .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ー。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4. (4) 下列对《赤壁赋》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 .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 .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 . 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5. (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 3. 课外文言文阅读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攀栖鹘之巢正襟坐而问客曰 B . 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C . 予亦悄而悲輮使之 D . 道士笑 赢得仓皇北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B .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C .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D .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3. (3) 下面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 . 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 . 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 . 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 . 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 (4) 下列对所学古诗文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说”是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体。“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词”从风格上分为豪放、婉约,如苏轼、辛弃疾属于豪放派。 B . “洞天”指仙人居住地;“青衫”为唐代官职低者服色:“青衿”指周代读书人服装;“律吕”即音律;“管弦”“丝竹”借代音乐;“金风”即秋风;“秋士”为古时到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C . “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著作,亦指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诗经六艺”指内容上“赋、比、兴”与手法上的“风、雅、颂”。 D . “建安风骨”的作品大都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派”起源于陶潜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都清新自然、闲适淡远。“桐城派”散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5. (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 4. 课内歌阅读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 (1) 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B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对男女主人公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C . 本词的内容是歌咏牛郎织女的神话。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写依依惜别之情。 D . 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2. (2) 分析这首词的修辞特点。
  • 5. 课外诗歌阅读

    答张十一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十一被贬至郴州临武,韩愈被贬阳山(今属广东)。张十一在任上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有时也指地名。 ③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 (1) 下面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喧闹热烈的氛围。 B . 前四句描写景物上,运用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C .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瘅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瘅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D . 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
    2. (2) 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2. (2) 在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
    3. (3) 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
    4. (4) 苏轼《赤壁赋》指出“ ,”,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我们和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________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_______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________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手拿惯了纸笔的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除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_________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    )。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随波逐流    无可救药    微乎其微    蒙受  B . 自由游弋    无可救药    凤毛麟角    遭受 C . 随波逐流    彻头彻尾    凤毛麟角    遭受  D . 自由游弋    无可救药    微乎其微    蒙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 B . 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进行了生产劳动。 C . 我们不但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进行了生产劳动。 D . 虽然确实我们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但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也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B . 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C . 还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D . 更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有的青年人把影视明星、网红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觉醒年代》播出后,更多的青年人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爱国者作为自己的偶像。这引发了人们对“追星”的思考。

    作为时代青年,你对“追星”现象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