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皖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3-01-21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但是,他没有给出一个关于乡土中国基本特征的架构。在我们看来,乡土中国的特征可以从农民与土地、农民与村庄的关系梳理出,因为人的行为与制度规则嵌于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村庄的关系之中。

    乡土中国的根基是农本立国。农业始终在传统经济中占绝对比重。据麦迪森估算,到1890年时,农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8%以上,农业部门使用了全部劳动力的4/5。80%左右的耕地用来种植粮食,粮食生产一项占到经济总产值的60%。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约束增强,传统农业通过经验技术的累积性改进和制度演化,实现了“长期的自我维持”,伴随公元8~13世纪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粗放式旱地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水稻农业,支撑传统农业高产的诸主要因素得以奠定。传统中国的农业不仅支撑了15世纪以后400年间的人口增长,也使得人均生活水平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都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并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费孝通,1998)。悠久的农业文明滋养和催生了如此庞大的人口,也使以农为本的帝国秩序得以维系并强化。中国明清6个世纪间,尽管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其间粮食产量的增长有一半归于土地单产的提高,但劳动生产率却不断下降,陷入所谓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由于无法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前现代增长实质上成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黄宗智,2000)。

    来自土的束缚还造成一种无法从土中挣脱的结构。就城乡关系而言,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城市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与军事,所要管理和预防的恰恰是广大农村社会及有可能从中孕育出来的农民抗争。城市拥有的商业功能主要是基于农村一层层向上集聚而成的中心市场。传统城市的城内以及周边由居民耕种的农田与菜园包围,很多城市居民本身就是在农村地区拥有土地的城居地主,他们并没有真正离土而居,依旧处于与乡村社会类似的宗族与村落组织网络之中(施坚雅,2000)。换言之,传统中国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独立于农业文明的“城市文明”,依然是乡土中国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过半,长期困扰转型的城乡关系也出现改变,一些新的特征已经显现,且在城乡中国阶段越来越明显。

    在城乡中国阶段,要矫正单纯城镇化导向的公共政策。相当长时期的一个误区是,将城镇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目标,以为城镇化能带来乡村问题顺其自然的解决。事实上,单向城镇化的结果不仅导致大量的城市病,而且导致乡村问题加剧。城乡中国阶段的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但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英《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一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

    材料二: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费孝通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理论建构的高潮,推动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复兴。尤其是费孝通较早发现并指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征,后来成为指导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经典理论。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社会运动先后实践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合作化、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不同时期的土地所有和经营形式,彻底重塑了中国传统乡村内部的阶层结构。20世纪末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及精准扶贫战略使中国传统乡村外部基础条件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会促使乡村由内而外地实现实质内容与建设形式的有机统一,整体进入乡村建设新时代,实现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转型。

    传统乡村社会研究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如下三个领域展开研究。一是人才要素论。学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要引能干人、留年轻人、聚有钱人;或是培育民族地区农村新乡贤,提升其政治建设能力、经济建设能力;或是认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二是产业推动论。郭景福、赵奥提出,应以乡村旅游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吴忠军等结合资源禀赋理论总结了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的“龙脊模式”;王林生认为民族地区要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三是整体布局论。李忠斌、陈剑认为民族地区走特色“村寨镇化”道路;徐俊六提出边疆多民族地区“族际整合、经济转型、文化交融与协同共治”的路径;杨华因此指出乡村振兴要视东中西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以东部地区的乡村发展经验来硬套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路径、布局等方面皆有启发,但有两点关注不够:一是虽有学者提出以美丽乡村来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但对美丽乡村建设时代延续性考量不足;二是从整体乡村建设来看,欠缺过渡与衔接,致使乡村振兴选择的“点”与区域布局的“面”之间关联较弱。

    (摘编自谭志喜《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清6个世纪间的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达成高水平均衡发展,但劳动生产率却不断下降,实质上成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B . 梁漱溟、费孝通等人掀起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理论建构的高潮,其中费孝通的一些理论成为指导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经典理论。 C . 1949年后我国经历了土地私有制、合作化、包产到户等不同时期的土地变革和社会运动,十九大后我国乡村社会将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D . 赵奥认为应以乡村旅游助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走有特色的“村寨镇化”道路,促进“族际整合、经济转型、文化交融与协同共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经济中心南移等因素的影响,粗放式旱地农业逐渐向精耕细作的水稻农业转变。 B . 传统中国的农业促进了15世纪以后400年间的人口增长以及人均生活水平,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束缚。 C . 传统中国的城市成为乡土中国的组成部分,而如今的中国已经告别了乡土中国,处于城乡中国阶段。 D .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步伐,实现乡村振兴,可以从路径、布局等方面入手,其中整体布局最为重要。
    3. (3)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有人记述,乾隆时,“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清代以来,大批地主开始城居,成为一种时尚。 B . 对于自己三十年代的田野调查止于乡村而未能涉及城镇,费孝通先生心存遗憾,后来曾解释说那是因为当时他缺乏研究城镇的条件:“一是时间不够用,二是我一个人单干不行。” C . 《周礼考工记》提出“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D . 宇文恺建都前考察了南朝的建康故城,建立新都名大兴城,至唐朝开国,改大兴城为长安。唐长安的城市制度与布局影响到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的建设。
    4. (4) 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 (5) 上述材料对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有何启示?请简要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Ⅱ

    中国面馆

    陈敏

    姜东在美国洛杉矶开了一家中国面馆。

    面馆的生意一直不好,后来有了转机是因为一个非裔女人。

    那天,姜东正忙和面,门外突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叫声:“这炒面坏了,难吃!太难吃了!”

    姜东挺惊讶,这谁啊?便走出来看。是一个非裔女人,她已经吃光了盘里的面,正将最后一根面条高高挑在空中,大喊大叫太难吃了,还嚷嚷着让他退钱。

    姜东将她唤到厨房内,问:“你要退钱,是吗?”

    她说:“当然!”

    姜东说:“这面五元一盘,我退你五元,我不仅要退你钱,还要再送你一盘面!你看行吗?”

    非裔女人听后,说:“OK!”

    姜东又说:“不过,我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非裔女人问。

    “你得到门外面像刚才一样,大声喊叫,说我的面条好吃!”姜东说。

    “那当然了!没问题!”非裔女人爽快答应。她拿了钱,又拿了盘面,转身出去,站在门外面,摆动着胖胳膊,扭着屁股,扯着嗓门高叫:“这炒面太好吃了,它是我今生吃过的最好的面!太好吃了!太香了!”之后,连筷子都省了去,直接用手抓来吃,三下两下,狼吞虎咽地将一盘面顷刻扒拉进了嘴里。

    第二天,非裔女人又来了,这次还带着她的儿子。

    女人对姜东说:“老板,我再吃一盘,行吗?我还给你做广告!”

    姜东点点头同意了。

    她又问:“我儿子可以吃吗?他叫迈克,正饿着!”

    姜东说:“没问题!”姜东盛出两盘炒面,递给他们。

    非裔女人举着面条,在餐厅门前一边吆喝一边吃:“这炒面太好吃了,它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的面!太好吃了!太香了!”边说边用手往嘴里扒;儿子迈克也在门前举着面盘,扭摆腰臀,腾空跳踢,边唱边舞,自由奔放的舞姿与唱调引来了不少围观的路人,不一会儿,进店品尝炒面的人就排起了长队。

    姜东也出来观看。原来,那非裔小伙子迈克是个饶舌歌手,他为姜东的面条编了个绕口令,举着盘子,边唱边跳,还配着背景音乐。围观人群纷纷给他喝彩,还给了他小费。迈克越唱越来劲儿,一盘面的工夫,便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从此,中国面馆的生意大好起来。

    迈克天天来姜东的中国面馆吃炒面,日子一长觉得有点儿难为情,就帮姜东打些零工:切葱头,切土豆,洗车,倒水。周末,迈克的妈妈外出会朋友的时候,他就住在姜东家,晚上和姜东抵足而眠,俨然成了姜东的儿子,这一干就是六年。迈克得到姜东家人的信任,不仅让他采购、炒菜、送外卖,人手不够时,还让他在前台收银。

    一天,姜东上洗手间,无意中发现了迈克一个不高雅的举动:迈克在洗手间的格挡里坐着,手里哗啦哗啦地数着一沓钞票。他抬头看见姜东,目光对视的一刹那,迈克顿时垂下了眼,双手和嘴唇同时哆嗦,颤抖。

    迈克低下头说:“对不起,我保证今后再也不干了!”

    姜东问:“你干什么了,孩子?”

    他说:“我偷了你的钱!”

    姜东缓缓拉住迈克的手,问:“迈克,你跟我干了几年了?”

    他说:“六年!”

    姜东说:“六年来,你在我这里吃住,干活,跟一家人似的,我早就把你当成我家的一员了,既然是一家人,在我面前永远都不许说‘偷’这个字,不管拿了我多少钱,只能说‘借’,不许说‘偷’。”

    之后,又问迈克“借”了多少钱,迈克说三四次下来,大概五千多块。

    姜东说:“这么点儿钱,才五千块。记住了,你欠我五千块,以后必须还上,但在你没有还上我这笔钱之前,你先别在我这里干了,可以吗?”

    迈克红着脸,说了声“OK”,拿着钱,背了包就离开了。这一去就是三年。

    一日,迈克的母亲,那个非裔女人兴致勃勃赶到姜东面馆,请求姜东和她一起观看她儿子的冠军选秀。原来迈克参加了洛杉矶的一档电视节目,节目遴选歌手,迈克多轮胜出,有可能成为冠军。他的妈妈好高兴,邀请姜东和她一起为儿子捧场,姜东没来得及换掉沾满油垢的围裙,就被她拽上了车,赶到演出现场。

    迈克已经唱完了歌,好像已经获了奖,他正拿着话筒,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自我出生以来,我就没见过我的父亲,我没有过父亲的榜样,在我的印象中,我唯一父亲的影子是个中国人,他开着一家中国面馆,在我饥饿时,他给我饭吃,还让我在外面唱歌,我一唱,就有人给我小费,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我具备唱歌的天赋,从此一步步走到现在,今天,我有了一个中国爸爸,他就在台下!”说后,迈克跳下来,给了姜东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个感动啊,姜东终生都忘不掉。

    事后,迈克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递给姜东,说:“爸爸,这是我还你的钱,我有钱了,我有很多很多的钱了。是你的善良和宽容,让我赢得了人生!”

    迈克成了明星,在洛杉矶家喻户晓。

    迈克成了明星之后,也常来中国面馆。高出姜东半个头的迈克,搂着姜东的脖子,在中国面馆门前唱他新编的中文顺口歌:中国的面,味道行,大厨的名字叫姜东;姜东的面,实在多,吃着吃着热心窝……

    后来,姜东的中国面馆在洛杉矶与迈克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

    (节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四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裔女人虽然说姜东的炒面很难吃,但又把盘里的面都吃光了,可见中国面馆的炒面并非是真的难吃。 B . “太好吃了!太香了!”在文中两次出现,非裔女人极力宣传炒面的美味,可以免费吃面、金钱是部分原因。 C . 姜东的中国面馆出现的两次转机都与非裔女人有关。第一次是非裔女人和儿子的吃面表演吸引了顾客,第二次是非裔女人在电视上的宣传。 D . 迈克新编的顺口歌中,“热心窝”一词体现出他对姜东的赞美和感激,还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对迈克的影响。
    2. (2) 文章多处描写生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非裔女人的叫嚷退钱,“姜东将她唤到厨房内”,答应退钱送面,进而提出自己的要求,通过动作、语言展现姜东机智、沉着的形象。 B . “直接用手抓来吃”“边说边用手往嘴里扒”通过动作上的细节描写,展现出非裔女人的夸张行为,引人注目。 C . “顿时垂下了眼,双手和嘴唇同时哆嗦,颤抖”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迈克偷钱被姜东看到后的紧张、愧疚。 D . 通过“就被她拽上了车”中的“拽”字,可以感受到姜东的不情愿,由于迈克的忘恩负义,他并不想再看到非裔女人和迈克。
    3. (3) 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段落的作用。
    4. (4) 《小说林》评价此文“写出了复杂、有质感的人性”,“人性的复杂”体现在哪些人身上?“有质感的人性”指的又是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珪字正甫。中进士第 , 不求调,久乃除澄州军事判官,迁三河主簿。丁父忧,起复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在职八年,改户部员外郎,兼太常丞。珪号为辨博,凡朝廷制度损益,珪为编类、详定、检讨、删定官。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俗传六国时燕王及太子丹之葬,及启圹,其东墓之柩题其和曰“燕灵王旧”。“旧”,古“柩”字,通用。乃西汉高祖子刘建葬也。其西墓,盖燕康王刘嘉之葬也。珪作《两燕王墓辩》,据葬制名物款刻甚详。安国军节度判官高元鼎坐监临奸事,求援于太常博士田居实、大理司直吴长行、吏部主事高震亨、大理评事王元忠。震亨以属鞫问官御史台典事李仲柔,仲柔发之。珪与刑部员外郎王翛、宛平主簿任询、前卫州防御判官阎恕、承事郎高复亨、文林郎翟询、敦武校尉王景晞、进义校尉任师望,坐与居实等转传教,或令元鼎逃避,居实、长行、震亨、元忠各杖八十,翛、珪、询、恕、复亨、翟询各答四十,景晞、师望各徒二年。久之,除河东北路转运副使,复入为修撰,迁礼部郎中,封真定县男。珪已得风疾,失音不能言,乃除潍州刺史。同辈已奏 , 珪独不能入见。世宗以让右丞唐括安礼、参政王蔚曰:“卿等阅书史,亦有不能言之人可以从政者乎?”又谓中丞刘仲诲曰:“蔡珪风疾不能奏谢,卿等何不纠之?人言卿等相为党蔽,今果然邪。”珪乃致仕 , 寻卒。珪之文有《补正水经》五篇,《南北史志》三十卷,《续金石遗文跋尾》十卷,《晋阳志》十二卷,文集五十五卷。《补正水经》、《晋阳志》、文集今存,余皆亡。

    (节选自《金史·蔡珪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 B . 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 C . 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 D . 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第,即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照成绩排列的等第。 B . “坐与居实等转相传教”的“相”指互相,与《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的“相”相同。 C . “同辈已奏谢”的“谢”指谢罪,除此之外还有谢恩、推辞、告别等含义。 D . 致仕,即致事、致政之意,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蔡珪因父死离任守丧,丧期未满又被起用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后又改任户部员外郎,兼太常丞。 B . 蔡珪以博识明辨著称,凡朝廷制度有所删改增补,他都担任编类、详定、检讨、删定官。 C . 高元鼎因长官违法行事而受牵连,向田居实等人求援。蔡珪叫元鼎逃避,后被罚打四十。 D . 蔡珪担任河东北路转运副使,后又入朝任修撰,再次升官。由于患病,就改任潍州刺史。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等何不纠之?人言卿等相为党蔽,今果然邪。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 (5) 蔡珪是如何分辨两燕王墓的?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 只照逃亡屋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注】①心头肉:身体关键部位,这里喻指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②绮罗:这里指穿绫罗绸缎的人。筵:宴席。③逃亡屋: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留下的空屋。④劚:用大锄挖。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咏田家》前两联描绘农民生活的惨状:用卖丝粜谷的钱来治疗眼疾,却还要被官家剥削。 B . 《咏田家》尾联运用对比手法,“绮罗筵”“逃亡屋”体现出封建社会不同阶级的贫富差别。 C . 《田家》前两句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 D . 两首诗都以“田家”为写作对象,都融情入事,真诚感人,体现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2. (2) 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
    2. (2)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多处写到月,如“”一句借月倒映水中之景色做进一步的烘托,抒发离别之情;曲终“”则借月色这一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3. (3) 韩愈在《师说》中,写当时的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己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山势西来断,江流北去平。万家深树里,闻是吉州城。”明代诗人李东阳用寥寥数笔,便将一座山水环绕、绿意盎然的古城吉州描绘得生动传神,令人     

    江西吉州山川秀美,自古有“八景”美誉。以赣江中的白鹭洲书院和青原山净居寺为代表的山水风光,成为古城人口耳相传的“智水仁山”。除了      和丰富人文,吉州的红色印记也     

    进入陈列馆序厅后伴随左右两边描绘红军主力和吉安工农武装“九打吉安”的战斗场景而位列中间的展现吉安儿女冲锋陷阵的革命形象的四组令人震撼的浮雕首先映入眼帘。展厅的重,点为二楼的“九打吉安”部分。从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红军发起了九次攻打吉安的战斗,第九次攻打吉安取得重大胜利。“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毛泽东这段诗词气势磅礴,记录下九打吉安的历史背景。九打吉安的胜利,为中央苏区开辟了广阔的疆域。红一方面军攻克吉安后乘势连克多县,为中央根据地的框架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语段开篇引用李东阳的诗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深入“三害”第一线,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斗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兰考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掌握了“三害”的发展规律。由于长期劳累、积劳成疾,      。直至肝癌晚期,      。人们发现焦裕禄的衣服上第二、第三个扣子一直不扣,后来才知道,这样方便他把手伸进去,摁住肝部,压迫止疼。在办公室,钢笔、鸡毛掸子、茶杯盖都成了他用来压迫肝部的工具,时间长了,他竟把藤椅顶出了个大窟窿。弥留之际,他向组织提出      , 以便看着兰考人民把“三害”治好。

    1. (1) 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铁凝是中国作协主席,她的作品曾经6次获“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 B . 杜甫在《登高》中使用了“风”“猿”“飞鸟”“落木”“江水”“酒杯”等意象。 C .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D .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二十大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成为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学习”。

    中国的古诗文中蕴含着诸多有关学习的启示。孔子曾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了应多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身不足;孟郊在《劝学》中写道“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阐述了学习的作用;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体现了学习要讲究方法……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