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3-02-06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 1. (2022高一上·荆州月考) 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2米,其中有10座窖穴堆积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   )
    A . 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 . 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C . 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 . 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 2. (2022高一上·荆州月考)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 . 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 .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C .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D . 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3. (2021高三上·天津月考) 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开始,直到清王朝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
    A . 以血缘为纽带 B . 以年龄为准则 C . 以等级为核心 D . 以德才为标准
  • 4. 《晚清七十年》中将四千多年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 .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 .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D .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 5.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周代的土地所有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者、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者,会削夺他们的土地。这些规定(   )
    A . 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B . 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 C . 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 . 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
  • 6. 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诗歌为最多。这说明( )
    A . 嫡系血缘关系受到重视 B . 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 C . 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 D . 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
  • 7.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 非常重视祭祀 B .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8. 某学者认为,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喷。这个“创造的时代”是(  )
    A . 夏朝时期 B . 商朝时期 C . 春秋战国 D . 秦汉时期
  • 9. (2022高二上·福安月考)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 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 B . 政体中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 . 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 D . 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 10. 有学者用一关系式说明墨子的“兼爱”思想:“仁+仁+仁……=兼爱”。这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该学者意在强调墨子的“兼爱”思想( )
    A .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C .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 11.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学派;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 .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 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 .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 . 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 12. 老子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由此可知,两者都( )
    A . 认同德主刑辅 B . 主张顺应民意 C . 代表平民利益 D . 具有辩证意识
  • 13. (2022高一上·荆州月考) 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
    A .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 .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 .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 .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 14. 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朝和汉朝( )
    A . 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 . 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 . 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 .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15. (2021高二下·湖北月考) 古代皇帝冕服上的十二章花纹各有不同的寓意,如,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山是比喻王者威重四方,为众人所仰望;华虫(雉)取其文采,象征文德;彝为宗庙礼器,雕虎猿花纹,表示威猛、智慧和孝行;水藻喻以水清玉洁,品行高尚。据此可知,皇帝的冕服(    )
    A . 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 B .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 . 宣扬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 D . 反映了农业文明生产方式的落后
  • 16. 历史上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焚书的建议,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关于材料所涉及事件下列说法最准确的说法是( )
    A . 所焚之书内容不可靠 B .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C . 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 D . 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 17. 古代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两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之中:一是国家权力直接统治原子化的个体臣民;一是大量人口沦为世家大族或地主的私属。为解决此类矛盾,秦朝着重( )
    A . 依据血缘关系建构国家权力 B . 推行郡县制度抑制地方势力 C . 摒弃等级制度凸显君主集权 D . 改革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
  • 18. 汉代郡国并行,郡设守(太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尉、国中尉协助郡守、国相分管军事。郡丞、国内史,辅佐郡守、国相管理行政及刑狱事务。汉武帝时,还增设十三部州刺史监察郡国官吏。这反映了汉代( )
    A . 具有较严密的地方管理系统 B . 中央集权受到地方势力威胁 C . 黄老思想导致国家管理混乱 D . 多元大一统的国家政治格局
  • 19. 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
    A . 贯彻了“推恩令”政策 B . 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C .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 . 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
  • 20.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从政治制度上对诸侯王国做了如下调整(下表),这本质上反映了( )

    人事权归中央

    诸侯王国只有权设置四百石以下低级官员,中高级官员均由中央选派

    财税权归中央

    诸侯王只能获取土地收益和市租收益,原有诸侯王国的各种赋敛权全部收归中央

    事务权归中央

    诸侯王不得参与社会地方治理,不得审判案件

    军事权归中央

    诸侯国不再具备军事权

    A . 诸侯国行政权大大缩减 B .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 . 王国问题已经彻底解决 D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21. 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 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 . 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C .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 .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 22. 东汉人崔在写给葛元甫的信中说:“送给你《许子》十卷,“贫不及素(贫穷用不起吊),但以纸耳。”据此判断,当时( )
    A . 活字印剧术已经普及 B . 纸张的推广推动文化发展 C . 民间出版业非常盛行 D . 纸作为书写材料较为常见
  • 23.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马铃薯等新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的制造技术。上述传播(    )
    A . 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物质内涵 B .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 C . 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 D . 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
  • 24. 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 )
    A . 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 B . 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 C .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 D . 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末年,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异军突起,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秦国的崛起是制度的胜利。《史记》记载:秦朝统一后,“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还记载:“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十四县”。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但秦朝仅经历“两帝一王”的短短14年就灭亡了。

    ——摘编自陈忠海《从另一个角度看秦朝的统一与速亡》

    材料二: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有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遗憾。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的原因,并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造就“盛世”的相关政治制度。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
  • 26. (2021高一上·麻城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 (1) 材料一图一图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史实?图三反映社会哪两大新阶级的出现?
    2. (2) 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 (3) 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 27. (2022高一下·潮安期中)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 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 (2) 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