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0-21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诸遗址以良诸古城为核心,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对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下列有关良渚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 B . 是奴隶社会繁荣时期 C . 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D . 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
  • 2. 1979年,在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发现了红山文化石砌建筑遗址、玉器与陶塑人像;1983年,在临近地区又发现了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群并发掘了其中的“女神庙”与积石冢。这两项重大发现对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材料表明:(   )
    A .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 . 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 . 考古发现能够还原历史面貌 D . 考古是历史研究的最佳途径
  • 3. 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2米,其中有10座窖穴堆积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   )
    A . 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 . 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C . 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 . 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 4. 考古学者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数量可达一、二百件。但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由此可推断:(   )
    A . 社会生产与分工日趋精密细致 B . 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 C . 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 . 黄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
  • 5.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 . 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 .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C .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D . 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6. (2021高一上·牡丹江期中) 由于出土了大量文物,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寻找“夏墟”的重大发现。但是史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反映该朝史实的( )
    A . 兽骨 B . 文字 C . 铁器 D . 龟甲
  • 7. 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B .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D .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 8. “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
    A . 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 B . 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 C . 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 D . 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
  • 9. (2021高一下·泗县开学考) 周公东征胜利后,对殷贵族改用分散迁移的办法,在新征服的商代原有王畿、东方夷族地区和北方戎狄地区推行分封制,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诸侯,以便加强控制,并图谋进一步对东、北两个方向开拓和开发。这表明分封制(   )
    A . 维护了贵族利益 B . 拓展了西周疆域 C . 巩固了西周政权 D . 增强了地方实力
  • 10. 《史记·周本纪》正义云:“武王娶太公女为后。”此后,周齐世代通婚,结为甥舅关系。周灵王时期,周王室“求后于齐”,主动向齐国提出联姻。这说明西周:(   )
    A .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B . 以宗法方式巩固政治统治 C . 联姻是西周分封的政治基础 D . 联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 11. (2022高一上·千阳开学考)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 汉字艺术的产生 B . 邻里关系的和睦 C . 多元文化的发展 D . 宗法观念的形成
  • 12. (2020高二上·大庆期末) 它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其评述的是(    )
    A . 君主专制制度的家族性 B . 王位世袭制的必要性 C . 嫡长子继承制的进步性 D . 封建君主制的局限性
  • 13.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王子带作乱,襄王出奔。晋文公出兵护送襄王回王都,杀王子带。晋文公此举是为了(   )
    A . 夺取天子地位 B . 争当诸侯霸主 C . 维护分封秩序 D . 增强王室实力
  • 1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国有律法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秦地即夏地;齐国认为田氏出身的陈国其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自称“夏王”。这说明:(   )
    A . 西周礼乐制度的影响深远 B . 华夏民族的主体开始形成 C . 政权的合法性依赖文化建设 D . 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在加强
  • 15.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 . 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 . 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16. 战国时期,随着列国疆城的扩大,如何处理好“大地域”国家的治理问题,成为各国所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一些诸侯国推行:(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县制 D . 郡国并行制
  • 17. 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针对这一现象,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   )
    A . 恢复周礼 B . 有教无类 C . 无为而治 D . 兼爱非攻
  • 18.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材料反映的政治思想是:(   )
    A .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B . 教化万民,实行仁政 C . 顺应自然,为而不争 D . 祸福相依,物极必反
  • 19.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 . 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 . 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 C . 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D . 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弊端严重
  • 20.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1—10级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1—20级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

    A . 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 . 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 . 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 . 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 21.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 . 统一度量衡 B . 设立太尉 C . 设立御史大夫 D . 设立丞相
  • 22. (2021高一下·泗县开学考) 在中国国度思想即将形成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并进一步铲除了诸侯割据称霸的 制度基础,从此,无论时局如何变迁,各地百姓期盼的都是国家的统一。这种国度思想形成的 关键是(   )
    A . 儒家思想极力维护 B .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C . 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D .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 23. (2020·衡水模拟) 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   )
    A . 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 B . 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C .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 . 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 24. 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
    A .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 .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 .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 .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 25. 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与中国早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下列属于两者不同点的是(   )
    A . 拥有世袭君主 B . 建立国家机器 C . 权力高度集中 D . 设置地方官员
  • 26. (2021·武昌模拟) 西汉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诽谤妖言法、妻奴连坐法、段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这反映出汉朝(   )
    A . 摒弃依法治国方针 B . 践行兼爱尚同精神 C .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 . 强化大一统的思想
  • 27. 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
    A .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B . 引发“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C . 三者观点都不全面,均无价值 D .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 28. 汉初,吴、楚等七国叛乱时,吴王刘濞宣称:吴国坐拥铜山,寡人所铸金钱数量巨大,诸王如有需要,尽管开口。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造成的破坏却不容小视。这反映出当时(   )
    A . 盐铁官营触及诸侯王利益 B . 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在必行 C . 地方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D . 朝廷沿袭前朝制度政策失误
  • 29. 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   )
    A . 加强了经济集权 B . 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 C . 减轻了农民负担 D . 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30. 东汉人崔在写给葛元甫的信中说:“送给你《许子》十卷,“贫不及素(贫穷用不起帛),但以纸耳。”据此判断,当时( )
    A . 活字印剧术已经普及 B . 纸张的推广推动文化发展 C . 民间出版业非常盛行 D . 纸作为书写材料较为常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
  • 31. 【分封制与郡县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作用和影响。
  • 32. 【古代的民本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时,善教得民心”“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化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摘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击奸;去奷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

    ——擒自商鞅《商君书·开塞》

    材料三:战国时期,诸侯争雄,兼并战争连年不绝。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民的价值进一步受到重视。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一步总结道:“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蒙。”“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摘编自张晋藩《民惟邦本:古代治国重要经验》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商鞅两人治国主张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
  • 33. 【汉初的社会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史记·平淮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材料二: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

    ——陈苏镇《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汉高帝五年,异姓诸侯王领22郡,刘邦自领24郡,而高帝十二年,诸侯王领38郡,中央直辖15郡。7个诸侯王国的封地,不仅占据了当时汉朝整个疆域的一半,而且还是位于汉疆东部最富庶的地区。

    ——葛剑雄、李晓杰《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疆域与政区》

    材料三:在中原种族四周的诸种族中,尤以北方的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最大。楚汉之际,“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他们“东击东胡”,“灭东胡王”,“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侵燕、代”,征服了北部大片土地。……其领土南缘最接近中原政权的中心,所以总是弯弓跃马,南侵中原。

    ——吕思勉《西汉大历史》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如果你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针对上述情况,你会向刘邦提出哪些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提两条建议。建议明确,理由充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