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内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 1. (2022高二上·长安期中) 孟子有言:“诸侯有行(周)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韩非却针锋相对地指出,“故(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并认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两人的言论实质上体现了(    )
    A . 无为与有为之争 B . 王道与霸道之争 C . 民主与专制之争 D . 复古与革新之争
  • 2. 汉初,“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汉初儒士叔孙通主张“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他建议“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在其制定的汉家一代之制下,朝中“无敢欢哗失礼者”。这一现象表明汉初(    )
    A . 新儒学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B . 黄老之学主导地位的动摇 C . 儒学背离先秦礼乐教化观 D . 儒学呈现实用理性的倾向
  • 3. (2022高二上·广安期中) 司马迁自叙其所著《史记》宗旨时有“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之言。东汉学者班彪则认为《史记》“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班彪对《史记》的认识反映了东汉时期(    )
    A .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 . 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 C . 社会等级差异明显 D . 经世致用的治史传统
  • 4. (2023·重庆市月考) 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    ) 
    A . 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 B . 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 . 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 D . 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 5. (2022高三上·朝阳期中) 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   )
    A . 蔑视权威和教条 B . 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 C . 捍卫道学家尊严 D .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 6.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    )
    A . 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 . 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 C . 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 . 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 7. 南宋学者陈亮指斥世儒自以为得正心诚意者,实皆麻木不仁,“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他提出“为士者”要有良好的品行,“居官者”要有处理政事的本领,君主要有“天下为公之心”,“立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据此可知,陈亮(    )
    A . 认为道义与功利相互排斥 B . 倡导义利统一的治国方案 C . 具有一定的民主启蒙色彩 D . 反对儒学吸收佛道的思想
  • 8. 如表为唐到宋各绘画题材两家人数汇总,推动唐宋绘画之变的主要原因是(    )
     

    人物

    山水

    花鸟

    唐朝(上)(618一756年)

    40

    16

    7

    唐朝(下)(757—841年)

    10

    34

    15

    建隆元年—熙宁七年(960—1074年)

    56

    31

    43

    熙宁八年一乾道三年(1075—1167年)

    42

    91

    84

    A . 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B . 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 . 穷理尽性的精神追求 D . 多元一体的民族交融
  • 9. 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行体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人世,使哲学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理学(    )
    A . 兼具佛道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 B . 发展到阐释经书字句为主阶段 C .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D . 整合了儒佛道三家的价值取向
  • 10. 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责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
    A . 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B .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 C .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D . 与西方启蒙思想核心相吻合
  • 11. 如图为元代宫廷画家刘贯道所绘制的《元世祖出猎图》。画面中忽必烈被安排在突出的位置,其威武的身躯与非凡的气势显露无遗。这幅作品(    )

    A . 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靡 B . 体现出统治阶层的尚武精神 C . 展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 . 显示了风俗画作的神韵意趣
  • 12. 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名作《送子天王图》,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佛教故事,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唐代佛教十分兴盛 B . 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C . 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D .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 13. 下图是敦煌魏晋墓《骑竹马》画像砖石。骑竹马作为少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该图体现了(    )

    A . 市民娱乐和休闲生活的情趣 B . 胡汉民众的生活存在差异 C . 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 . 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风貌
  • 14. (2022·全国乙卷) 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 . 小篆 B . 楷书 C . 行书 D . 草书
  • 15.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 . 根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 离不开政府力量的支持 C . 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D .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16.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刻意介绍了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等。对其意图推测合理的是(    )
    A . 学习资本主义制度 B . 批评专制政体的不足 C .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 启迪国人,关注世界
  • 17.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严复意识到引导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女性的体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主张对女性解禁缠足,使之认识到“天下兴亡,夫女有责”,并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这一思想(    )
    A . 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 . 为女性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 C . 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D . 推动了清末新政的深入开展
  • 18. (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 . 儒学地位颠覆 B . 列强侵略加剧 C . 政局变化迅速 D . 西学深入民心
  • 19. 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认为传统史学重视“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近世史学重视“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民史能够起到“激励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据此可知,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旨在(    )
    A . 培植国民意识以挽救民族危机 B . 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 C . 反思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 D . 用近世史学改造社会
  • 20.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梁启超主张对孔子进行宗教化塑造,认同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而1902年他在《新民》上发表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认为孔子是哲学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 B . 封建迷信思想逐步瓦解 C . 对孔子评价标准转变 D . 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解释
  • 21. (2022·全国乙卷)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 . 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 . 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 . 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 . 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 22.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 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B .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 . 动摇传统礼教思想的统治地位 D . 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 23. 1919年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阅《新青年》,甚常长益心智。我很喜欢看《新青年》和《新潮》,因为他们是传播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劳动的福音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认为:“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计的。”这说明《新青年》(    )
    A .   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B . 源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 . 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领导力量 D . 最早在中国传播民主科学
  • 24. 有学者将20世纪20年代前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称为自发传播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看似范围较大,但却孤掌一隅,难成气候”。而20年代开始,进入有组织的传播阶段,大量的文章与报刊纷纷涌现,且传播主体增加并呈现组织化。这可用来说明(    )
    A . 学习俄国革命经验成为社会共识 B .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 C . 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知识分子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 25. 1918年3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以读者名义致函《新青年》,肆意指责《新青年》排斥孔子,废灭纲常,尤集矢于文学革命;刘半农则代表《新青年》逐一批驳。双方各尽意气之能事,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效果。他们这样做(    )
    A .   厘清了文化阵营的分歧 B . 激发了公众舆论的关注 C . 扫除了文学革命的障碍 D . 助长了全盘西化的倾向
  • 26. (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 五四运动后,随着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传入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对诸多“主义”考量后,提出了“中国式主义”,如1920年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指出:“社会主义要在条件合适的国家才能得以实行。”“中国式主义”的提出(    )
    A . 表明社会主义已成思想主流 B . 说明思想界的排外意识浓厚 C . 阻碍了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D . 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 27. 公元前456年,爱奥尼亚人阿拉克萨哥拉移居雅典后,提出太阳并不是一位神灵而是一块燃烧着的巨大石头,因此获不敬神之罪而被放逐。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雅典民主不够完善所致 B . 太阳石头说背离人文精神 C . 希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 . 外邦学说在雅典难以立足
  • 28. (2022高二下·甘孜期末) 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主要探讨自然的奥秘。一个世纪之后,哲学中出现了以研究人类社会为主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希腊(    )
    A . 哲学发展受到阻碍 B . 理性主义引领社会主流 C . 人文精神逐渐觉醒 D . 民主制度保证公民权利
  • 29. 苏格拉底在与智者高尔吉亚讨论法庭的辩论艺术时指出:修辞和论术本在于征服听众的“灵魂”,使其“灵魂”变得更为健康,但由于智者们缺乏对“人是什么”“认识自己”等根本性问题的深度思考,反而使论辩艺术成了毒害灵魂的“药”。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
    A . 注重人文主义的理性发展 B . 反对将辩论艺术用于法庭 C . 强调司法审判要符合民意 D .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 30. 天主教会面对14世纪中期肆虐欧洲的“黑死病”无能为力,大量“神的仆人”和俗人一样死亡,人们开始采用世俗方法研究抵制疫病的措施,这唤起了劫后余生者“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这一历史现象(    )
    A . 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 B . 直接引发西欧宗教改革 C . 挑战天主教会的权威 D . 成为欧洲文艺复兴契机
  • 31.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来斯基在1420一1436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团,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
    A . 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B . 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C . 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 . 欧洲开始告别专制迎来新曙光
  • 32. 1521年,马丁·路德面对皇帝、教皇使节和帝国议会各等级代表的指责,明确答复:“我既不信任教皇,也不信任宗教会议,因为他们经常出错和自相矛盾。只要我还不曾被《圣经》文字或清晰理性驳倒,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话。”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
    A .   倡导科学精神 B . 否定教皇权威 C . 倡导社会公平 D . 否定《圣经》权威
二、非选择题(满分52分)
  •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5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以笔名“中国之新民”发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这位中国现代史学之父,一方面有慨于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现实,另一方面,有感于传统旧史学的弊端,针对当时国民只知“家”,不知“国”,更不了解“国”以外还有一个世界,独树一帜倡导新史学,以启蒙“国民意识”。这篇文章探讨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这一重大命题,是其倡导新史学的一个具体行动。梁启超充分肯定郑和是祖国伟大的航海家,“叹我大国民之气魄,询非他族所能几也”。同时,认为“成祖以雄才大略”,“乃恩扬威德于域外”,“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这不仅是因为他关注航海,而且也是他对中国在世界所处空间位置的定位思考。由此看来,我们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研究自一开始就与中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万明《郑和下西洋研究百年回眸》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3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耳曼派神秘主义者的理论学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渊源之一。他们认为,用经验的方法或逻辑的方法不能认识真理和达到幸福的生活。只有通过直接的“启示”或“灵感”,通过心灵与最高的神的本原直接融合,才能认识真理。从12世纪起,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风靡全欧的异端浪潮,其中尤以法国的阿尔比派为著。阿尔比派运动发生于12世纪中叶法国南方城市的下层群众之中,以阿尔比城为中心。阿尔比派又分为两派:一派是华尔多派,一派是纯洁派。由于阿尔比异端两个派别都反对正宗教会和封建秩序,教皇于1209年组织十字军对他们进行征讨,部分阿尔比派信徒躲进皮埃蒙特的山林,在那儿一直生存到16世纪,当时他们被卷进新教改革的洪流,并把自己看作是宗教改革的先驱者。

    ——摘编自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宗教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