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名校2023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布洛是现代实验美学的代表,他继承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把对传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建立了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他提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保持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利的“我”难以企及的审美之境。

    为了形象地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布洛举了一个海上航行遇上大雾的例子。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能不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因为海雾不仅会耽误行程,还会令人呼吸不畅,让人因置身无边的、未知的恐惧之中而感到惊慌无助。可是,那让人紧张焦虑的海雾也可能会霎时成为趣味与欢乐的源泉。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去看周围的景观,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奇妙无比的美。

    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指的就是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本身的分离,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面就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而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因此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但同时布洛又指出,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在欣赏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脱离出来,抛弃事物的科学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只有将“距离的自我矛盾”安排妥当,才是艺术欣赏与创作的成功。

    “心理距离说”矛盾的二重性强调了“美感的人”“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的辩证统一,认为处于美感经验中的主体也是“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法将其从整个有机体中分离出来。作为“美感的人”,一方面须超脱实际生活,心中不能存有任何外在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这种理论的一大优点是其在像形式主义那样强调审美经验的纯粹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有利于或不利于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而且“心理距离说”将美感经验之前、美感经验之中、美感经验之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合考察美感经验之前及之后的现实生活、伦理道德、实用功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因素对美感经验的影响。

    (摘编自彭志勇《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

    材料二:

    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主体离客体太近,客体的局部相互遮挡会使主体领略不到审美对象的整体风貌造成主体对客体感知的困难。距离太大,离审美对象太远,由于光线漫射、空气浮尘等因素,审美主体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自然就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听音乐时,太远了会听不清,太近了又会觉得震耳欲聋:看电影时,如果坐得太近,屏幕上的画面就会扁平得像一张纸,立体感的消失会使欣赏索然无味。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

    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同样,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旧物、往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往往具有某种美的力量,让人感到情意依依。如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愈久,其情愈烈。

    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回想和体验过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最美妙的艺术家。他不仅洗干净。并且还诗化了回忆。”的确,一件曾经让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也许就会形成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却和司马相如私奔,这在西汉时算是一件秽行丑迹,后世却把这段情史当作佳话。在李贺的诗句“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画一般的幽美。并且,时间距离还能使往日伤痛、悲哀的情感,转变为感人肺腑的艺术创作。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在其妻王弗离世后的第十年写下的悼亡之作,时间的距离,使深切的哀痛变成了情真意切的艺术之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史,除了悼亡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咏史怀古诗同样如此,我想这也是时间距离具有美化、诗化作用的原因吧。

    (摘编自曹熠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审美距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布洛的美学理论承袭实证研究方法,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 B . 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人只要与客体及其吸引力相分离,就会发现一些平时忽视的侧面,震撼心灵。 C .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要适中,距离太小或太大都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 D . 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中,悼亡诗、咏史怀古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这体现了审美欣赏中时间距离的美化、诗化作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布洛以海雾为例,证明审美主体想要体会到独特的审美之境,就要忍受审美客体所带来的危险。 B . 与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美学理论相比,形式主义审美观存在明显不同,它忽视了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 C . 适中的空间距离能够让人领略作品的魅力,而时间距离则不然,时间隔得越久,产生的美感越强。 D . 西汉时被人诟病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的行为,后世却传为佳话,说明时间距离一定会美化过往的事。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观点的一项是(    )
      A . 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而没有迷雾和尘沙的干扰。 B . 在“忆之路”上,走得愈远,愈是有味,这是苦味渐已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 C . 一个人,只有跋涉过漫长的生活道路,才会有各种滋味的回忆。 D . 人们在重温旧事时,便会发现生命之书中最美的一页莫过于其中一些段落所勾起的甜蜜回忆。
    4. (4) 鲁迅说过:“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请结合材料和鲁迅的这段话,从“心理距离”二重性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欣赏《红楼梦》。
    5. (5) 请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 2. (2022高三上·广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永别了,武器(节选)
    [美]海明威

    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

    “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

    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

    “我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

    “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

    “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

    “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简。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

    “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

    “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

    “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他又说了。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

    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薄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

    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找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

    【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战场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 B . 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 C . “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侥幸逃离。 D . 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现了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 B . 小说详细写了胖胖的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甚至荒谬。 C . “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连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显得冷静而客观。 D . 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
    3. (3) 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作者客观、冷静、从容地陈述,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三上·广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凤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 , 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B . 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C . 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D . 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域,汉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的总称,文中“大夏”“乌孙”等皆属西域。《汉书》中记载了苏武出使西域之事。 B . 质子,古代为了表示臣服或守信而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大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文中的安归是被送往匈奴当质子的楼兰王之子。 C . 阙,古代皇宫门前两边的高大望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阙下”同“陛下”,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的“阙”含义不同。 D . 蛮夷,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四夷”也是同样的含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 . 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 . 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楼兰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D . 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他的首级飞马送回大汉朝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②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

    5. (5) 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有哪些危害?请概括作答。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 , 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部属,部下。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老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诗歌第一句中的“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 . 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 . 五、六句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 . 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现了关爱部属的可贵精神,又饱含对现实的感慨。
    2. (2) 本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体现了辛弃疾“怨而不怒,乐观昂扬”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江水蜿蜒千里、山峰林立的两句是“”。
    2. (2) 苏洵在《六国论》中建议要厚待、礼遇人才,先“”然后再“并力西向”,就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3. (3) 假日里,同学们走进美丽的乡村,看到家家户户绿树掩映,不禁赞叹:这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绘的图景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三上·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22年6月17日,     的中国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下水,被国人誉为“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作为海军专业技术杰出人才,在“深蓝”领域,马伟明是      的国宝级专家。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先后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

    电磁弹射技术是利用电磁的能量推动被弹射物体,这项技术如果被装载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在更早的时候,全世界只有美国掌握了这项技术,美国科学家用了21年、32亿美元开发出了这项技术,直接使得美国获得了      的海上霸杈。而马伟明率领他的团队,仅用几亿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和10年的时间,就掌握了电磁弹射技术,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个拥有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的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 被国人誉为“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B . 在“深蓝”领域 C . 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 D . 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项技术如果被装载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B . 这项技术如果被应用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C . 如果这项技术被应用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时间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D . 如果这项技术被装载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时间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 7. (2022高三上·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夏天是场冰与火的修行,各种饮料便成为不少人的防暑神器,碳酸饮料就是其中的一类。炎炎夏日,       , 喝上一瓶碳酸饮料,你马上就感到凉爽多了,也没那么渴了。短时解渴,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喝碳酸饮料常常会打嗝,这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 同时也就将二氧化碳“喝”了进去。而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在体内温度升高时,会从水中逸出,并把体内的一部分热量带出来,      

    碳酸饮料爽口,也能起到一定的补水降温作用,但长期饮用会影响人体健康。碳酸饮料(无糖碳酸饮料也不例外)中的糖分有损牙齿健康,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消化功能,长期饮用会降低食欲,导致营养失衡,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碳酸饮料大部分都含有磷酸,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造成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有资料显示,经常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此外,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总之,饮料虽爽,不可贪喝,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请对上文第二段话的主要意思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莱坞电影总是充满了浪漫的英雄气息,巨石强森、钢铁侠、阿汤哥……在那些虚构的场景中单枪匹马,力挽狂澜,拯救人类于危亡,他们总是让人在惊叹之余膜拜不已。

    云南森林消防队支援重庆,“到了山上后,看了一眼火势,就进去了”。既没有摆拍,也没有作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们身上迸发的英雄气也让我们动容。

    以上内容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