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

更新时间:2022-11-12 浏览次数:3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延安讲话》)和习近平在2014年10月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北京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艺性质和意义的理解认知。在现代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两个“讲话”给予了妥当的理论处理,二者虽然所处的社会语境有很大不同,但其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民本位下的民族文化立场。

    两个“讲话”的人民本位意识,首先表现在“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基调上;其次,还表现在二者在语言表述上平民化的修辞与话语策略,极少采用专业词汇,而是采用口语聊天的形式,通俗易懂。

    两个“讲话”的民族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二者均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外来文艺,对外来文化、文艺观念及其作用和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反思;在主导性质和方向上,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在中国化本土文艺话语建构成熟之前,中国文艺话语要么打着欧美国家文艺话语的印迹,要么打着俄日文艺话语的印迹,与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犹若云泥。

    《延安讲话》发表之前,俄苏话语成为左翼文艺界的主流话语。《延安讲话》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强化革命叙事中的农民阶级叙事。《延安讲话》极力提倡工农兵文艺,把那种对外来文艺观念“硬搬和模仿”的行为斥之为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延安讲话》成功破解了文艺理论现代发展中的“话语移植困局”,并以之作为话语阐释符码,成功建构了中国现代第一个本土化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北京讲话》之所以重视文艺发展中的民族本位意识,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是因为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发展面临民族文化自强的迫切要求,且其社会文化语境比20世纪40年代更为复杂。由于缺乏中国化的思维和理论根基,中国文艺学者成为苏联文艺话语、西方文艺话语的兜售者,他们用外来话语对中国文艺对象所作的似是而非的研究分析,很难解释清楚中国文艺的艺术性质和艺术特征,更难以解决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难题。《北京讲话》中的文艺民族本位意识既顺应了世界大势,也顺应了国人民心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求。

    《北京讲话》民族本位下的本土意识较之《延安讲话》论证得更为丰富,也更为充分。《北京讲话》以“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阐释符码为基本叙事单位,使“中国精神”得到了呈现。《北京讲话》不仅要求文艺创作主体在艺术理论和观念的理解上要有“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还要求文艺创作主体在形式和技巧的认知上摆脱对西方文艺创作经验的迷信、依赖,从而在文艺创作活动中提升艺术创造的“核心技术”,锻造文艺领域里的“中国芯”。

    两个“讲话”强调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民族化、中国化或者说“去洋化”,要求中国的理论工作者立足中国文艺的实践,概括、提炼出中国化的文艺理论,并以之对中国文艺的发展及其审美价值作出理解、解释、认识、评价。

    基于人民本位和民族文艺独立性立场的《北京讲话》将对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延安讲话》为解放区建构了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艺现实,其后就涌现了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农民文艺作品,成为理论“创造”现实、引导文艺创作实践的典型例证。《北京讲话》为21世纪的中国人民建构了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艺现实,假以时日,未来中国文艺界必定会有表现“中国梦”的辉煌作品问世。

    (摘编自张清民《两个文艺“讲话”的话语意义分析》)

    材料二: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文艺界知名人士很多,社会影响力不小,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延安讲话》极力提倡工农兵文艺,坚决反对俄苏话语成为左翼文艺界的主流话语,也破解了文艺理论现代发展中的“话语移植困局”。 B . 《北京讲话》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与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发展面临民族文化自强的迫切要求紧密相关。 C . 《北京讲话》强调了文艺发展中的民族本位意识,这有利于改变中国文艺研究的现状,有利于解决文艺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D . 《北京讲话》使“中国精神”得到了呈现,进而把“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阐释符码作为基本的叙事单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现代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都要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两个“讲话”所处社会语境不同,在相关问题的处理上也没有共同点。 B . 两个“讲话”都强调根据国情进行文艺创作,《延安讲话》鼓励文艺创作者围绕农民阶级叙事,《北京讲话》鼓励文艺创作者围绕“中国梦”叙事。 C .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我国当前要想得到高速发展,最重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 两个“讲话”都强调了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民族化、中国化,都要求中国的理论工作者立足实际,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文艺理论,影响深远。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艺的民族本位意识的一项是(   )
      A . 孙犁的《荷花淀》 B . 电影《功夫熊猫》 C . 沈从文的《边城》 D .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4. (4) 材料一首段即提出观点,指出两个“讲话”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人民本位下的民族文化立场。请简要梳理材料一余下内容的行文脉络。
    5. (5) 材料二习总书记的讲话体现出了“人民本位下的民族文化立场”,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南泥湾

    侯发山

    ①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②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面无表情,冷冰冰的,吓得以后我再也不敢提这个话题了。事实上,父亲不是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是他没有印象了。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的底细,父亲是“流浪”到他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当时,受自然灾害的肆虐,好多人缺吃少穿,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勤快,便收留了他。三年后,跟与他年龄相仿的母亲成婚,算是入赘。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③后来,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说他是国民党特务,也有说他是苏联特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不哭了,却还是不住地抹眼泪。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打开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他们以为“铁证如山”,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④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的懂事,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

    ⑤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

    ⑥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才对他另眼相看,不再找他的茬儿。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捡出石头,拔掉杂草,都给弄出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根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菜,或庄稼。我记得有块“地”,年年收四五颗玉米,因为地块太小了,实在不能多种。

    ⑦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榆林市里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榆林市某厂矿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资异常匮乏,父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

    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父亲说:“这里有吃有喝,我已经习惯了。”父亲又说:“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

    ⑨不止榆林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

    ⑩父亲的老家是河南的,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米脂?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老家没亲人了,那地方也难……再说,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父亲说到这里,不自然地挠了挠头。当时母亲也在旁边,撇了撇嘴:“还老实呢。”父亲赧然一笑,算是回应母亲的嗔怪。

    ⑪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曾有过外出打工的想法,都让父亲给堵了回去。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

    ⑫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病,上医院白花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请了村医。村医诊断后,开了点药走了,临走他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

    ⑬没过两天,父亲便溘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

    ⑭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看到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后悔真相知道得太晚了,没早点带他老人家来。

    ⑮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改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想知道父亲的身世,却多方打听均没有结果,这就使文章令人难以琢磨。 B . 父亲的身世在被抄家时大白于天下,父亲因此被人刮目相看,可谓是因祸得福。 C . 第⑤、⑨段均写到“我”想利用父亲的身份捞点好处,意在对比中突出父亲的形象。 D . 父亲自己乐意种地,又拦下想外出打工的“我”来种地,可见父亲是个偏执粗暴的人。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用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简单交代了父亲去世的事实,又巧妙地设置了悬念。 B . 小说对母亲这一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母亲身上农村妇女的懦弱又自私的特点鲜明。 C . 小说运用“我”回忆追述的方法来塑造父亲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厚重。 D . 本文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作者用平和朴素的语言达到了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3. (3) 小说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这几个方面谈谈小说结尾处多次提到“南泥湾”的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董槐,庭植,濠州定远人。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益自摧折,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六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主簿。丁父忧去官。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 , 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明日,乃捕首乱者七人戮诸市,而彦直之家。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

    帝日乡用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宝祐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槐自以为人主所拔,苟可以利安国家无不为。然务先大体。任人先取故旧之在疏远者,在官者率满岁而迁,嗜进者始不说矣。

    景定二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固辞。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赠太子少师,谥文清。

    (节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注释】①李全:南宋叛将。②请:军饷。③乡用:信任。④洊:(jiàn)再度。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槐察其枉,以守           白:报告             B . 吾属将之偿           责:要求 C . 发吾粟之               振:救济             D . 于征发       罢:停止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B . 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C . 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D . 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人的别名,又称“表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古人幼时命名,男女到成年时均可取字。 B . 丁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封建社会,在职官员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结束后即官复原职。 C . 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古代丧葬礼极隆重,耗费财力甚多,届时死者的上司、或亲戚朋友等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 D . 薨,“死”的一种讳称。《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也反映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董槐相貌堂堂,知错能改。他少时谈论事情,慷慨激昂,但他自视甚高,父亲对此很生气,他受到训斥后也能及时改正错误。 B . 董槐明察秋毫,为人正直。他在广德任职时,李桷受人诬陷被抓入狱,董槐与太守据理力争,最终太守上书为李桷翻了案。 C . 董槐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常德发生兵乱,董槐查明事件原因后,当即斩杀了侵占士兵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兵乱得以平息。 D . 董槐善待百姓,颇受赏识。任职江州时让渡江而来的流民有种回家的感觉;皇帝经常向他询问事情,他每次上奏,都得皇帝称赞。
    5. (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②槐自以为人主所拔,苟可以利安国家无不为。

  • 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释】①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②暄(xuā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极目骋怀,写百花凋谢时,只有梅花独自开得热烈而美丽。一个“独”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孤傲的品格等。 B . 颈联,诗人实写眼前“霜禽”、“粉蝶”对梅花的反应,从客观上着重渲染梅花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 C . 尾联,诗人在赏梅中低声吟诗,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别具风情,无须热闹的俗情凑趣,也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 D . 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神韵也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2. (2) 本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2. (2) 《阿房宫赋》中,杜牧仅用“”八个字就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史实写了出来。
    3. (3) 《过秦论》中“”两句形象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 , 同质化现象严重,每年都有不少质量低劣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        , 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       , 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       , 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文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与文中画横线词语“娱乐至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B . 《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C .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 . 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在其文艺批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扁平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可以说是类型人物,给人印象鲜明强烈,如《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始终扮演着一个反衬别人光芒的廉价的丑角。而圆形人物性格复杂,更能使小说逼真。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表现出人生的复杂真相。

    1. (1)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是典型的圆形人物。请写出她的两种相对的性格特征,并举例加以简要说明。(100字以内)
    2. (2)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除王熙凤外,另写出其中的五个女性形象: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曾说:“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上述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