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外经贸大学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2-11-16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默写(共26分)
  • 1. 按诗文内容填空。
    1. (1) 《静女》中,描写男子焦急等待的句子是:
    2. (2) 李清照的 《声声慢》 中的:。三句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了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3. (3) 《登高》的颔联是:
    4. (4)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两句表达了自己与琵琶女处境相似,因而有同病相怜之感。
    5. (5) 从古至今赞美英雄的作品不可胜数,苏轼笔下英武豪迈,雄姿英发的周瑜“谈笑间,”,风神潇洒。
    6. (6) 《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7. (7) 《琵琶行》中以“东船西舫悄无言,”烘托了琵琶女演奏之高妙。
    8. (8)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险要、壮阔形势的语句是:
    9. (9) 李清照《声声慢》中“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凉的基调。
    10. (10) ,雨打风吹去。
    11. (11)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裕之典,来赞美他的壮志豪情。
    12. (1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矣。”
二、单选题(共24分)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衿.(jīn) 樊.笼(fán) 拾(cuò) 弄巧成拙.(zhuō) B . 筵.席(yán) 暧.暧(ài) 敛.容(liǎn) 周公吐哺.(pǔ) C . 纶.巾(guān) 红绡.(shāo) 赠遗.(yí) 东船西舫.(fǎng) D . 机杼.(zhù) 羁.鸟(jī) 匝.道(zā) 钿头银篦.(bì)
  • 3. 对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艰难苦恨繁.霜鬓 繁:多,浓 B . 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手:随手 C .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忽然,一下子 D . 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依次
  • 4.  对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 . 的一项是(    )
    A . 采之欲遗.谁 遗:赠送 B . 自牧归.荑 归:赠送 C . 暮去朝来颜色故. 故:旧、老 D . 爱.而不见 爱:依恋、爱慕
  • 5. 下列诗句中,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三句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明月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王维《《桃源行》》) B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涧鸣》) C .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王维《燕支行》) D .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王维《登河北城楼作》)
  • 6.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铮铮然.有京都声 ②曲罢悯然. B . ①因长句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C . 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巨(吴巨,人名)是.凡人 D . ①歌以.赠之 ②何以.解忧
  • 7. 下列与“主人下马客在船”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秦时明月汉时关 B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D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 8. “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用“樯橹”代指战船。下列诗文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铁骑突出.刀枪鸣 B . 门前冷落.鞍马稀 C . 整顿.衣裳起敛容 D . 凄凄不似向前.声
三、文言文阅读(共15分)
  • 10.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②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③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 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④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

    ⑤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注释:①“畏”,此处是拘囚的意思。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匡地。 匡地曾遭受鲁国阳货的侵扰暴虐。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匡人以为是仇人阳货来了,便将他 包围,拘禁了五天,想杀他。后来弄清真情,才放了他们。匡,今不详何处。一说即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十五里的匡城。②兹:这,此。这里指孔子自己。 ③后死者:孔子自称。与:给予。于:介词,把,拿。与于:即“把斯文给予…”。 ④如予何:把我如何,能把我怎么样。“予”,我。⑤八佾:佾,行,列。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佾,是八个人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按周礼规定,天子的乐舞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 士用二佾。按季氏的官职,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竟敢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的规格,在 孔子看来这是不可饶恕的僭越行为。

    1. (1) “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水深就穿着衣服涉水,水浅就提起衣襟涉水。这两句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请分析荷蒉者引用该诗句有何深意? 
    2. (2) 结合上面几则材料,概述孔子是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四、诗歌鉴赏(共23分)
  • 11.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 . “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C . 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 D .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2. (2) “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
      A . 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 B .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C . 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徐积《渔父乐》) D . 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刘仙伦《满江红》)
    3. (3) 本诗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 12.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①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须豪客 , 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 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 , 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释】①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②牛角

    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髯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

    折服于李世民事。③燕然:即燕然山。《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 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④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 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1. (1) 下片“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 .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登科后》) B .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乙亥岁》) C .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D .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2. (2) 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五、现代文阅读(12分)
  • 13.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 , 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 . 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时,众大臣惶恐无 , 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 识人可谓鹤唳鸡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 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 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 , 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 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 “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 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 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 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 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 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 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虚伪和混乱,经不 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 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 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 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 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是否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一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 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 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1. (1) 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 . 《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 . 《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 . 《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2. (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 B . 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 C . 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D . 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
    3. (3) 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B . 帝室之胄:胄,从由从月,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胄”即帝王的子孙。 C . 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是文明中心,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D . 以臣弑君:弑,从杀,式声,古代专指臣杀君,“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自己的君王,曹操即典型代表。
    4. (4) 下列对《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三国演义》的“贬曹”倾向既是作者罗贯中自身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反映,也是他对

      广大民众“尊刘贬曹”心理顺应的结果。

      B . 民间的“贬曹”倾向源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

      望,而奸诈残忍的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

      C . 封建正统观念中“嫡长子继承制”的继位标准也使得人们对于曹操的“窃国”行为大为

      不齿。

      D . 曹操不仅具备某个人物的基本特征,而且涵盖了某个群体的复杂品性;集真伪、善恶、

      美丑等矛盾对立的方面于一体。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