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学...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响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一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歌可铭记性不强。 B . 诗歌韵律的重心不是如何写好诗,而是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 . 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 . 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朱光潜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 . 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中国当代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 . 当代诗读者市场的缩小,是因为创作者不取悦大众读者,以私人性、个人化写作方式有意对抗公共规则。 D . 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第三代诗”反传统、主张口语人诗的做法值得推广。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 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圈子化”倾向。 B . 结合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 . “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 . 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5. (5)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丈夫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

    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

    静兰买了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

    “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

    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

    “静兰,你发痴啦?”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

    “哦!”静兰应了一声。

    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她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画着什么。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

    “哦!”明发没抬头。

    “明发,你看。”

    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画开了。

    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

    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

    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

    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画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

    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她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摆弄一个旧电风扇。

    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

    “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

    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

    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要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谁家的自鸣钟当当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

    “静兰!”

    ②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

    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

    “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

    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

    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

    明发拉静兰走进一家点心店,要了两碗什锦面。

    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

    ③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上。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

    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洒下点儿雨来。

    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

    作于1959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题目“春暧时节”语带双关,表层指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特征,深层指静兰和明发之间隔阂的消除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B . 开会中,静兰总是带上针线,趁机做些针线活;削橡皮时,她想到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 C . 工厂代表发言时拿着皱巴巴稿纸的神情和所念的数字,使静兰不禁联想到明发在家认真写的数字,这使她完全理解了自己的丈夫。 D . 结尾对夜深、风大的描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隆隆的雷响预示着一场期盼已久的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它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夫妻二人在对待家庭的态度、人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B . 作者善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人物,朱大姐告诉静兰有生产会议时,静兰回应了“哦”字,既表现了人物还沉浸在回忆中,也可看出她是随口应付,对开会并不关心。 C . 文章开头明发的“随便”与后面“聚精会神”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可见一个对物质生活要求较低,而专注于社会建设事业的实干者形象。 D . “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在强烈的数字对比中,突出了“七”“一万”对静兰心理形成的巨大影响,也表明他们即将面对的巨大压力与挑战。
    3. (3) 文中画横线句写静兰流泪,每次流泪的心情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4. (4) 在《百合花》中,茹志鹃塑造了小通讯员“平凡英雄”的形象——虽然不是当年所倡导的“典型人物”,但却真实感人。类似的形象特点也出现在本文中,请结合全文,分析静兰的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 , 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旅人绝迹。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翌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

    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

    [注]①阊门:地名。②慊:满足。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B .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C .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D .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丑为平支之一,文中此处指癸丑月。 B . 寺,指教授佛法之地,和尚居住、研修之所,与下文中的“庵”有所不同。 C . 上人,指道德高尚或居于上位的人,佛教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 D . 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 B . 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处秀丽的风景。

      C“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

      D.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瀑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4. (4) 李白说“天台四万八千丈”,但在徐霞客的笔下,天台山却另有特点。请你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尘埃。

    1. (1) 截至目前,我们学过的和《新晴野望》同题材的诗歌为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原野矿”和“无氛垢”六个字,写出经过雨水冲洗,原野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 B . 颔联写千家万户环绕渡口而居,村边的绿树与溪口相连,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雨后新晴野“望”的具体内容。 C . 颈联紧扣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描写田野外的碧水和近山背后突兀而出的青峰。意境清幽明丽,生机勃勃。 D . 尾联写农人在田间忙碌,使人仿佛呼吸到了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田野增添无限生机,丰富诗歌的内容。
    3. (3) 请描述颔联和颈联的景象,并谈谈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
  • 5. 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 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 (2) 《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 (3)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4. (4)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5. (5)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
    6. (6) 朱光潜曾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就拿田园生活来讲,如果离得太近,望得太清晰,见到的可能只是“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 ;如果把镜头拉到隐隐约约的距离,在若即若离中展现田园的截面,见到的则可能是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所勾勒的面貌:“”。
三、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100年风雨兼程,100年风华正茂。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成长为拥有9100万党员的执政党,包涵蕴蓄了生生不息、生机蓬勃的成功秘诀。 从1921年到2021年,百年大党饱经沧桑岁月、历经       、闯过荆棘丛林、穿越飞瀑峡谷,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开展伟大建设、推进伟大改革,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进入一个又一个辉煌,诠释了从“1到100”中来、从“100到1”中去的精神密码。

    “1”以贯之先锋纯粹,传承100年本色作风知行合“1”。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永葆先锋先进、砥砺担当奋进、坚决为民为公,是每个共产党人       追求、处世安身立命的价值底座和精神丰碑。革命岁月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迎难而上,建设时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        , 改革开放“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挺立昂扬,无不是百年大党       、共产党人冲锋陷阵的风貌写照和意志释放。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成长为拥有9100万党员的执政党,包涵了它生生不息、蓬勃生机的成功秘诀。 B . 它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成长为拥有9100万党员的执政党,包涵蕴蓄了生生不息、蓬勃生机的成功秘诀。 C . 它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成长为拥有9100万党员的执政党,其中包涵了生生不息、生机蓬勃的成功秘诀。 D . 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成长为拥有9100万党员的执政党,其中蕴蓄了生生不息、蓬勃生机的成功秘诀。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腥风血雨  九死一生  坚韧不拔  先知先觉      B . 腥风血雨  穷极一生  坚韧不拔  敢为人先 C . 刀光剑影  穷极一生  坚强不屈  先知先觉      D . 刀光剑影  九死一生  坚强不屈  敢为人先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不论在什么时代,怎么读书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时下一些读书类IP走红,聚集起数以亿计的粉丝,________,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此,各界的看法不一。

    从积极的一面看,读书类短视频以读书为内容、以短视频为载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引导更多人去打开一本本好书。此外,与特殊年代的图书紧缺不同,______,读书类短视频至少要能推荐出好的书籍,以免去很多人的选择困难。

    肯定读书类短视频的积极意义,也应清醒认识到,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______。因此,读书类短视频应该努力把人引流向读书本身,而非过度宣扬自身可以“让读书变得轻松有趣”。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优秀的“读书类短视频”应该具备哪些功能?请根据材料概括,不超过25字。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⑶以议论文为文体。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