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

更新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3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上·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存在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存在形式,决定了人类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不存在有共性的人类文化。 B . 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既为人们从事文化创造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文化创造的自由性带来限制。 C . “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所以各文化体系应保持独立,而不能相互吸取、借鉴。 D . 文化误读难以避免,而且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而对待文化误读应顺其自然,无需刻意避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是“有古今无中外论”这一论调的根本错误。 B . 不同文化的发展成果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可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C . 民族文化的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文化都要固守不变。 D . “文化相对主义”是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最合理、最正确的态度,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司马迁 B .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C .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沈宗骞 D .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鲁迅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应如何对待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嘱咐

    孙犁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家近了,就要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不成声音。那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挺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的升起,又幸福的降落。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是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一家团聚。”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晋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的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杆。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8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面前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铺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8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得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有删减)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女人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句,说明女人面对归来的丈夫从心里充满了怨恨之情。 B . 水生之所以猜不出妻子和孩子想他的那段苦情,主要是因为他忙于抗战,顾不上思念家人,缺少思念家人的体验。 C . 在听到水生说第二天早上就要去参加战斗后,“女人呆了”,这表现了女人对丈夫只想革命而不顾家庭的绝望。 D . 小说借助女人的叙述,巧妙地点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个理解革命、支持革命、盼望胜利的老人形象。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段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水生即将到家时的复杂心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水生为抗战所做出的牺牲。 B . “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不是她生的”,通过神情描写,表现了女人长期在生活重压之下产生的错觉。 C . 小说以妻子与水生分别前“嘱附”做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表现了水生妻的深明大义,同时也深化了小说主题。 D . 小说中的人物平凡而又高尚,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有着最美好的心灵,这体现了孙犁小说创作独特的审美追求。
    3. (3) 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 (4) 小说以对话作为主要叙事方式,这样叙事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 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 , 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B . 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C . 谓齐王日/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D . 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B . 寡人,意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 弊邑,破旧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 . 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无理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求救。 B . 颜率为了让齐国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 .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 . 颜率见到齐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之难,最终打消了齐王索要九鼎的念头。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②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5. (5) 颜率前往齐国借兵、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注】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远烧,远方的落日好似燃烧的烈焰。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孤云”“归鸟”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 B . 额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思念家乡而长久不得归的惆怅、伤感。 C . 尾联写诗人在水边徘徊,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 D . 此诗采用情景分写法,即在每两联中先写景后抒情,构思颇具匠心,耐人寻味。
    2. (2) 请从炼字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 5. (2022高二上·安徽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借月烘托了离别之情。
    2. (2) 苏洵《六国论》中表达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3. (3) 洞庭湖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孟浩然曾咏叹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杜甫在《登岳阳楼》也曾称赞过它“”的壮美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从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到与“燕京文化”间_________的联系,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誉为“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作为候鸟的雨燕为何热衷于扎堆北京?因为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长着,适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从紫禁城、天坛,到钟鼓楼、箭楼,从景山、颐和园,到前门、正阳门 , _________的旧时皇家建筑,其飞檐翘角,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过来,那许许多多轻盈洒脱、_________的雨燕,又为北京的古建筑注入了难得的灵动和生气,二者相伴相生、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千丝万缕    鳞次栉比    不期而至    相得益彰 B . 千头万绪    星罗棋布    不期而至    相辅相成 C . 千丝万缕    星罗棋布    如期而至    相得益彰 D . 千头万绪    鳞次栉比    如期而至    相辅相成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 B . 拟南芥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C .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D . 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紫禁城、天坛、钟鼓楼、箭楼、景山、颐和园、前门、正阳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血管内壁开始出现脂质条纹,就像金属管道里面生的锈。在年龄和各种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指标异常)的作用下,      , 从而开启了漫长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展过程。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干预,就会加速斑块的长大增多。

    斑块形成早期还不至于影响血流,但随着斑块增大和斑块内脂质的堆积,      。尤其当人运动时,器官对氧的需求增加,氧气供应却因血管的狭窄而受限,会出现器官缺血的表现,如心绞痛、间歇性跛行等。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斑块大小,      。就像馅大皮薄的饺子容易煮破一样,不稳定的软斑块特别容易发生侵蚀和破裂。斑块破裂进而形成血栓,将动脉血管迅速堵塞甚至堵死,血流过不去,器官组织得不到血液和氧气,就会坏死。这种情况无论发生在哪一根动脉上,都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和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者甚至死亡,医学上称之为血管性死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简要概述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的致病过程。不超过60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上·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市面上,有太多的励志故事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命题:非凡者是孤独的。这些故事都有着统一的叙事框架、煽情的文学语言和雷同的逻辑:因为孤独,所以不凡。故事中,他们选定了自己的道路,没人理解、缺少支持,甚至迷茫无助,最终却在与自己的对话中成就了自我、收获了成功。仓促中,有人得出结论——凡人离非凡就差了一个”孤独”。于是,有些人开始向往孤独,甚至以孤独自诩,展示着孤独,沉溺于孤独。

    正值青春的我们,更容易产生孤独。如何对待孤独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