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徐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

更新时间:2022-10-22 浏览次数:52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陶器纹饰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科学问题,尚需深入探索。但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同时,这些从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并不是纯形式的“装饰”“审美”,而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即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感情”,而“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我以为,这一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如果加以上述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就可脱出这个论证的恶性循环。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当它演化和积淀为感官感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不可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某些心理分析学家企图用人类集体的下意识“原型”来神秘地解说它。实际上,它并不神秘,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了。

    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如果说,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物态化生产的外部形式或外部造型,也仍然与物化生产的形式和规律相关,只是它比物化生产更为自由和更为集中,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在这里呈现得更为突出和纯粹。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和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在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社会,劳动、生活和有关的自然对象(农作物)这种种合规律性的形式比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社会呈现得要远为突出、确定和清晰,它们通过巫术礼仪,终于凝冻在、积淀在、浓缩在这似乎僵化了的陶器抽象纹饰符号上了,使这种线的形式中充满了大量的社会历史的原始内容和丰富含义。同时,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个时间过程。那么,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那些波浪起伏、反复周旋的韵律、形式,岂不正是原始歌舞升华了的抽象代表吗?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陶器上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并且具有非常深的寓意。因为没有文字,纹饰的出现更像是作为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表面看来的那么的随意自在。

        原始陶器纹样中有较多动物形象及动物纹样,以鱼纹为普遍。鱼,在古代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的意义。而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决定一个部落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这些鱼纹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希望子孙繁衍,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社会在发展,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人民审美性出现提高的一面,也有人认为几何装饰成为主要的潮流,各位学者对纹饰的演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中有一种看法特别的深刻和正确: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比如说漩涡纹似蛇的盘曲,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当然,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

        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作为生产劳动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存在,人们自觉培育出了美的形式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在线的装饰上运用的更加纯熟和自然,变化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对称、连续、交叉、疏密等。这种规律性的形式比之前更为清晰。因此在彩陶产生之后,陶器已逐渐从一个实用性的生活物品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工艺品,而纹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纹饰的基础。

    (节选自成文静《浅析原始社会陶器纹样的特性》,《锦绣》2021年第5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关于陶器演化趋向和规律的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 B . 克乃夫•贝尔关于“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观点,虽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但是因为其因果互证的恶性循环而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理论。 C . 早期的几何纹饰因其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重复仿制而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但是却逐渐失去了其中包含的特定的审美感情。 D . 陶器纹饰的演化,具有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等种种特征。而在制作的过程中,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被人们主动地创造出来。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大量且种类众多的物质生产,是实现由旧石器时代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向新石器时代对线条的审美感受的提升的必由之路。 B . 既然线条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那么对陶器上的纹饰中包含的审美情感的认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C . 陶器纹饰由动物纹样发展为几何纹样,这是一个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前提的。 D . 陶器纹样运用更加纯熟自然、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直至彩陶的出现,暗示着陶器的实用性有所减弱,而其审美性却愈加清晰。
    3. (3) 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一中“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的彩陶,造型优美,纹样丰富,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 B .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将军崖岩画,刻有人面、兽面和禾苗图案等,粗率劲直,作风原始,考古价值极高。 C . 甘肃敦煌壁画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其中飞天的形象尤为精美,深入人心。 D . 内蒙古的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等内容。
    4. (4) 两则材料中对于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有何异同?
    5. (5) 在对原始社会陶器制作实用性和艺术性二者优先地位的讨论中,你持何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说明。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灵与肉

    张贤亮

        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

        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而在那儿,在那黄土高原的农场,窗口外就是绿色的和黄色的田野,开阔而充实。他到了这里,就像忽然升到云端一样,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穿着一套花呢西装,翘着腿坐在沙发上。“我一到大陆,就学会了一句政治术语,叫‘向前看’,你还是快些准备出国吧!”

        他想,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但又怎能忘记呢?

        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的东西都卷走,单是撇下了他。以后他搬到学校宿舍,靠人民助学金上学毕业了,他成了一名教师,却用为学校要完成抓右派的指标,就又把他归到父亲那一边去。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

        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

        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而他呢,经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的颠簸才到这里的。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上面放着他的尼龙网袋,里面装着他的牙具和几个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

        吃完晚饭父亲把他带到舞厅。在柔和的乳白色的灯光中,一些男人和女人像月光中的幽灵似地在他来边浮荡,他感到不安起来刚才在餐厅里,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在他那儿,上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

        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这些人就这样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起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他们弯着腰,从右到左,又从左到右不停地摆动上肢。偶尔,他们抬起头向远远的担子嘶哑地喊着:“喂,水,水!”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

    “您会跳舞吗?许先生。”忽然,他听见密司宋在旁边问他。他刚捕捉到的一点味儿马上消失了。

    “不,不会。”他心不在焉地向她笑笑。他会放马、会犁田、会收割,会扬场……为什么他要会跳舞——跳眼前这样的舞呢?

    “你别为难他了,”父亲笑着对密司宋说。

    “你还要考虑什么呢?嗯?”父亲又燃起烟斗,“现在办出国签证还比较容易,以后怎么样,就很难说了。”

    “我也有我所留恋的。”他转过身来面对着父亲。

    “包括那些痛苦吗?”父亲意味深长地问。

    “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

    “是吗?”父亲抬起头来。

        是的。他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家可归,于是被留在农场放马,成了一名放牧员。

        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册栏打开。牲口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有时,阵雨会向草场扑来,他必须把马群赶到林带里去。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呵叱和指挥离群的马儿。于是,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他终于回来了。汽车沼前面横着全县唯一的柏油马路。那上面仍然蒙着一层薄薄的黄尘,风一吹,就在商店、银行和邮局门口打旋。两边,仍然是东倒西歪的土房,有的门上还能看到古老的雕花门楣。

        但是,他一下车,就是一种像是从降落伞落到地面的感觉,他的脚又踏着实地了。

        他家门口正站着几个人向大路上眺望。秀芝的白布围裙,在柔和而苍茫的暮色中就像一点皎洁的星光。很快地,那里人越聚越多,最后,他们看出了是他,全都向大路上奔跑。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女孩,她就像迸射出的一团火,飞也似地向他扑来。她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近……

    (选自张贤亮《灵与肉》,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父亲带许灵均到高级餐厅、参加舞会,向他展示贴满标签的箱子,既想补偿他,也想诱使他出国。 B . “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里包含着许灵均的委屈、怨恨、期盼和久别重逢后的惊喜。 C . 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些曾经的痛苦都是让他留恋的宝贵财富。 D . 从“升到云端一样”到“降落伞落到地面”,这种感觉的变化体现出许灵均回到草原后内心的踏实。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开头通过许灵均的观察和联想,展现了饭店和农场窗外的风景,“空漠”“开阔而充实”传递出人物的主观情感。 B . 小说插叙许灵均被父亲遗弃的情节,既补充交代父亲的遗弃带给他的痛苦,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 C . 小说用对照的手法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生活样貌,草原的贫瘠、落后与父亲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 D . 小说结尾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小女孩向着许灵均“越跑越近”,隐喻他和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 (3) 小说中关于“茶叶蛋”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8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亥,皇帝即阼 , 谒高庙。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

        壬子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前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菑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B .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C .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D .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即阼,“阼”,本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文中“即阼”,就是登上阼阶主持祭祀,意指皇帝登基。 B . 壬子,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纪年纪月纪日,按照此法,文中“壬子”用来纪年,应为“辛亥”后两年。 C . 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常组成“耳目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文中即为此意。 D . 霸陵,是汉文帝陵寝,依霸河而建,因此得名。霸河有桥曰霸桥,古人送亲友离别,常常以送到霸桥为止。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而主管官员也赞同了汉文帝的看法。 B . 汉文帝认为出现灾异现象是上天在谴责自己无德,于是他恳请臣子帮助自己找出过失,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 C . 汉文帝认为治理天下要打通途径,让大臣能随时说真话,百姓因愚昧无知而诅咒皇帝或者诽谤朝廷,一律不予审理,不予治罪。 D . 汉文帝即位以来,建议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让太仆掌管的马匹只留下一部分够自己使用,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②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5. (5) 请简要概括孝文帝“止露台,衣绨衣”的用意。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大器,字俨若,遂宁人。崇祯元年进士。援行人,擢吏部稽勋主事,更历四司,乞假归。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出为关南道参议,迁固原副使。巡抚丁启睿檄大器讨长武贼,用穴地火攻法灭之。大器负才,性刚躁,善避事。见天下多故,惧当军旅任,力辞,且投揭吏科,言己好酒色财,必不可用。帝趣令入京,诡称疾不至,严旨切责,亦不至,命所司察奏。明年三月始至,命以本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时畿辅未解严,大器及诸将和应荐、张汝行驰扼顺义牛栏山。总督赵光抃集诸镇师大战螺山,应荐阵亡,他将亦多败。大器所部无失事,增俸一等。十七年四月,京师报陷,南京大臣议立君。大器主钱谦益、雷縯祚言,立潞王,议未定而马士英及刘泽清诸将拥福王至。福王立,迁大器吏部左侍郎。大器以异议绌,自危,乃上疏劾士英。言其拥兵入朝,䩄留政地,翻先皇手定逆案,欲跻阮大铖中枢。其子以铜臭为都督,女弟夫未履行阵,授总戎,姻娅越其杰、田仰、杨文骢先朝罪人,尽登膴仕,乱名器。疏入,以和衷体国答之。未几,泽清入朝,劾大器、縯祚怀异图。大器遂乞休去,以手书监国告庙文送内阁,明无他,士英憾未已,令太常少卿李沾劾之。遂削大器籍,复命法司逮治之。以蜀地尽失,无可踪迹而止。大器既去,沾得超擢左都御史。谦益亦以附士英、大铖,得为礼部尚书。独縯祚论死。明年,宗室朱容藩自称天下兵马副元帅,据䕫。大器檄占春、大海、云风讨杀容藩,大器至思南得疾,次都匀而卒,王谥为文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 B . 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 C . 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 D . 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畿辅,“畿”是京都,“辅”是护卫,畿辅指环绕京城之特殊行政区域。 B . 告庙,庙,供祀先祖的处所,君王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C . 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统辖博士和太学。 D . 夔州,巴蜀东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治地即今日重庆奉节。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吕大器负有才能,征讨长武的贼寇,他采用挖地洞火攻的办法消灭了贼寇;螺山一战,别的将领或死或败,而他的部队没出过什么事。 B . 吕大器懂得避事,他看到天下大乱,就力辞军队中职务,且以贪爱酒色财为托辞;得罪马士英又被刘泽清弹劾后,他也主动请辞官职。 C . 吕大器行事周密,他在辞官回乡之前,亲手把监国告庙的文件抄一份送到内阁,表明自己别无他念;返乡后又藏匿行踪,得以避祸。 D . 吕大器不阿不谀,他与钱谦益主张拥立潞王,但马士英及刘泽清等拥立了福王,他却不像钱谦益那样,曲从依附马士英,谋求高位。
  • 5. (2022高二下·高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B .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C .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D .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书令,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 B . 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车驾”“万乘”“九重”“天子”“皇舆”等同为帝位代称。 C . 践阼,“阼”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故文中的“践阼”指的是天子即位。 D . 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与此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宰相,为此询同张九龄,张九龄因提否定意见被李林甫嫉恨。 B . 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 . 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志;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D . 严挺之颇受张九龄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因为严挺之把他推举的萧炅贬了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②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5. (5)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自是谏争路绝矣”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楼梦》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删繁就简,____,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这是因为,(  )。大观园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讲究细节的丰缛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

        宋淇是唯一曾经把曹雪芹与荷马    ____的人,因为小赫胥黎指出荷马的伟大就在于能够将事物的整个真相全盘托出,这在宋淇看来,一如曹雪芹的    ____,遍观圆照。如此看来,《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    ____是不是比《水浒传》要高出许多呢?不能这么说。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水浒传》是行动中的诗,好汉们走的都像是一条空荡荡的路。不是从作者看来,而是从人物看来,途中没有什么好瞧的,安全走到就不容易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一呵而就   相提并论   铁面无私   品味 B . 一气呵成   相提并论   明镜高悬   品位 C . 一呵而就   一概而论   明镜高悬   品位 D . 一气呵成   一概而论   铁面无私   品味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显著不同 B . 《红楼梦》的整体内容更需要工笔 C . 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是不相同的 D . 《红楼梦》的内容比《水浒传》更需要工笔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报任安书(节选)》中,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2. (2)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两句描写了秋山秋水,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3. (3) 《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4. (4) 《贺新郎》(国脉徼如缕)中,“”两句鼓舞爱国志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
    5. (5) 《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伤心落泪的两句是“。”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8. (2022高二下·珠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如恭谨谦敬之心,小则小矣,却能怀苍生,观大势;自矜骄纵之心,大则大矣,却只会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然而心忧天下固难,做好琐碎之事亦难。有人不屑做小事,又不能做大事。做人做事,有时需要“大心”,有时又要“小心”。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学校正举行“用心书写新时代”征文活动,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心”的“大”和“小”关系的思考与权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