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

更新时间:2022-10-09 浏览次数:46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滑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 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囵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摘编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材料三: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戴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 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几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选的。昨天雪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练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六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被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咯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

    (摘编自顾颉刚《怎样读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 . 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C . 材料二提到读者对所读之书的错误的观念,和材料三提到的读者的成见,内容是一样的。 D . 材料三提出了读书的一些方法,和材料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光潜先生希望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 B . 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C .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 D . 读书要善于思考、质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3.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 B . “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C .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D .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4. (4) 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夫老妻

    冯飘才

    他俩又吵架了。

    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几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几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頂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几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擦, 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来上沏满热茶的大瓷查,用力摔在地上,老婆子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溃,老婆子气得冲着老头儿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卒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老

    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心惰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捭坏吧?想到这儿,地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图巾、棉帽,走出了房子。

    雪下得正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绒絨、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活鲜鲜的生气了。

    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浑身上下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一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捉起,他听了都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气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

    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者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予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拾起眼看地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莱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节选自《冯骥才小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选择一对老夫老妻作为写作的对象,选择"吵架”这一件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平凡人真挚感情的可贵。 B . 老婆子出门时“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这个貌似不经意的细节,彰显出她对老头儿无微不至的关爱。 C . 老婆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结尾老头儿“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说明了这一点。 D . 老头儿性情急躁却不记仇,这一点从老婆子外出寻找老头儿时的回忆以及文末老头儿回家后的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来。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要以妻子的视角来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她”来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感情细腻丰富,叙述自由灵活。 B . 小说多用心理描写,比如老婆子气得想跟老头儿离婚,希望老头儿已经回家等心理刻画,准确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C .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使用插叙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说明他们有很好的感情基础,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 . 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不仅人物做着朴实的事,说着朴实的话,叙事语言也很朴实。
    3. (3) 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 (4) 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①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②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③,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④,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思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濘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上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器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 , 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褊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夏完淳:14岁随父亲及师父参加抗清活动,父亲死后,他又佐吴易在太湖起义。顺治四年七月被捕,九月就义,年仅17岁。本文是他在南京狱中给嫡母的诀别信。②菽水之养:《礼记檀号下》云“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后世以菽,水之养代指贫家对父母的供养。⑧③九京:本指晋国贵族的墓地,后来泛指墓地。④推千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指父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不得身报母矣

      神遇而不以目视

      B . 死亦何负双慈

      耕者皆欲耕王之野

      C . 身,父之所遗

      舆薪不见

      D . 父得忠臣

      谁为大王此计者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嚣/决不肯舍 B .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嚣决不肯舍 C .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嚣/决不肯舍 D .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嚣决不肯舍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双慈,指两位母亲。古时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 B . 嫡母,宗法制度下妾所生的子女对父亲正妻的称呼。 C . 盂兰,即中元节,为农历十月初一,旧俗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D . 结褊,系上佩巾,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在文中指结婚。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自己是为节义而死,是死得其所的。 B . 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叮嘱母亲“万勿置后”,主要是相信武功甥将来必成大器,即使自己无后,也不用担心死后无人祭祀、供养。 C . 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娇妻,希望武功甥替自己好好照顾妻子,并在末段抒发豪情,侠骨柔肠,尽显其中。 D . 夏完淳表示二十年后转世为人,要再次出师驱除清兵、扫平北方边境,可见他“复见天日,以报大仇”的坚定信念。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②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亿

    休沐欣逄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缘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 . 颈联中“侵”和“寒”两个字直接表达了夜已阑珊、曲终人散的凄凉心情。 C . 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才思之敏捷。 D . 尾联中诗人用“东方曙”“未尽欢”表达人们彻夜欢娱但仍未尽兴的遗憾。
    2. (2) 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纳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开篇用夸张手法,写出阿旁宫占地广阔,具有遮天蔽日的宏伟气势的句子是“。”
    3. (3)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描绘金陵锦绣江山的句子是“”“
三、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
  • 6.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 . 终必不蒙见察 C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 吾属今为之虏矣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B . 构怨于诸侯 C . 导大竅,因其固然 D . 夫人之力不及此
  •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

    ②至于颠覆,固宜然

    ③必其根本

    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以兴除弊

    ⑦想谗邪则思身以黜恶

    ⑧是民也

    A .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 . ①⑧/②④⑤/③⑦/⑥ C . ①/②⑤/③⑦/④⑧/⑥ D . 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 9. 下列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库和序在古代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此外,古代的学校还有太学、书院等。 B . 冠礼,嘉礼的一种,古代男子二十岁时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其举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 C . 避讳,封建时代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而用别的字代替。 D . 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游”,春天出巡为“豫”。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 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子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很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與、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 (1) 下面对语段中标点的几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或特殊含义等。 B . 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 . 丙处“义也”后的标点使用正确,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放在后引号的前面或后面均可。 D . 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B . 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C . 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依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D . 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青砖黛瓦马头墙,雕楼画栋花格窗。这是浙江衢州廿八都给人的最初印象。

    一条青石小街,依村蜿蜒曲折而过。两排几十幢明清建筑,古色古香。周边关隘林立,大山重围,遗世独立,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_________,整条街上,都充满着煮豆腐和蒸铜锣糕的香气。

    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挑浦城担”的中转驿站,民国时期经仙霞古道的浙闽物流,在清湖和浦城之间流动。挑夫们筚路蓝缕 , 靠着一副强壮有力的臂膀,风餐露宿 , 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这条古道留下了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挑夫们的肩上不仅执去了物资,还从福建带来了“燕皮”, 留下了“桂花糖”。食物因交流而获得最大的传播,或许不只是这些食物,还有人们对家最深沉的牵挂。

    人们的脚步,一直在远行,但食物让我们内心安宁,让我们的牵挂变得别样的暖。

    1. (1)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蜿蜒曲折 B . 古色古香 C . 筚路蓝缕 D . 风餐露宿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造就,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 B . 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 C . 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造就 D . 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铜锣糕"和“风炉仔炖豆腐”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紅楼梦》,每个人在读《红楼梦》的时候都看到了自己。单纯善良、争权夺利、默默无闻,①,哪怕只是那一瞬间的对应。可能也正是这种魔力,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一个学派的源头。有人曾说过,如果曾雪芹泉下有知,未必能够想到,在他穷困潦倒的后半生结束后,这部奇书养活了多少人。

    ,关于它的解读就层出不穷,流传的各种版本也令人眼花繚乱,甚至真正的全本(或原本)至今仍是一个谜。小儿女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两小无猜,无故寻愁觅恨;美食家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奇食怪谱,如果不是曹公亲自下厨,恐怕再高超的厨艺也无法还原出真正的味道;③,看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全貌,雕梁画栋与茅屋村舍并存;文人墨客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失传了的渊源文化;政治家看到的是阴谋;企业家看到的是管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写作(60分)
  • 13. (2022高一下·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