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

更新时间:2022-09-28 浏览次数:3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记事文体的“传”,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先秦对孔 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传注行为 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②《公羊》《谷梁》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但侧重于对 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而《左传》的作者是以“史”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传”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

    ③《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重耳出亡、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④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也当与《左传》称之为“传”有密切关系。《史记》“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先秦的“传”多用于经典的注释。《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到了不少人物的生平行事;它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故《史记》“列传”之“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传”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记载人物之“传”,是经典的传注之“传”的进一步发展。

    (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的产物,但由于三传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三传的写作方式各不相同。 B . 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 C . 《国语》在叙骊姬之难时,角度较为单一,不及《左传》视角广、故事完整,没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D . 《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二段将《谷梁传》《公羊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B . 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待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叙述事件大的历史背景。 C . 第四段列举《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证明司马迁《史记》将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头“传”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 D . 文章论述“传”的生成和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同样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 B . 《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作。 C . 《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释,在“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 D . “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如旅行

    李永海

    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快节奏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周围的人们多了浮躁、少了温情,多了竞争、少了感悟。一路走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税官;从农村到县城,从青年到壮年。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直是渴望着被在乎的,只是逼着自己放弃,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终于有一天,我们都会想不起来,曾经心痛的感觉……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经历许多事情,也要承受太多的苦难。行走在这个布满荆棘同时也开满鲜花的人生之旅中,我们的心里才会充满希望和阳光。

    ⑦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在名利中穿行的芸芸众生,让生命的节拍慢下来,给心情放个假,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这需要一种豁达、率真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需要经过一番历练。岁月汩汩流淌的是青春的激情与率性,我们每个人都要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阳光的情感去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⑧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我以一种深情、豪迈的姿态整理好行李,理了理思绪,盼望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以虔诚的心去迎接新的挑战。

    ⑨细雨暮色中,放慢匆匆的步履,我已不是过客,是归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③段写了旅行时人们候车及乘车的情形,既表达了对人生际遇不同的感慨,又表现了作者的迷茫心态。 B . 文章以“人生如旅行”为主线进行选材剪裁,写了人生旅途的种种情况,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 .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彻悟;时光易逝,自己会调整好心态,勤勉地走向下个旅程。 D . 文章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将旅行与人生相结合,由此抒发自己的感悟,文章内蕴丰富而深厚,可读性强。
    2. (2)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 (3) 作者认为“人生如旅行”,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二、诗文阅读(51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国以远    鄙:边邑 B . 之有    厌:满足 C . 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D . 之速也    移:改变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若亡郑而有益君    立谈之间存郑将亡 B . 微夫人力不及此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 C . 夜缒出     文武并用,垂拱 D . 还也     杳不知所之也
    3.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在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的情势下,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 B .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 烛之武善于审时度势。他利用秦晋间的微妙关系,指出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而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的事实。 D . 秦穆公善于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他会因更大利益的出现改变,可见如果事情因利益而合作的,也会因利益而分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 马 ①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 年 4 月)

    1. (1) 选出下列各句中分析不当的一项(   )
      A .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 . 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体现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 . 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 . 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 (2) 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如何理解?(   )
  • 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2)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 (3) ,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4. (4)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戴望舒《雨巷》)
    5. (5) 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6. (6) 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7. (7) 芭蕉不展丁香结, 。(李商隐《代赠》)
    8. (8)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
    9. (9) 孔子曾对“学”与“思”两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 。”(《论语》)
    10. (10)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1. (11) 《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刘备兵败长坂坡之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出师表》)
    12. (12) 《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是:。(《桃花源记》)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6.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gě)    青(xìng)    荡(yàng)    嵘(zhēng) B . 徨(páng)  深(shuì)   漫(sù)      彳亍(chì chù) C . (lóu)  寥(guō)     (niǔ)怩     颓(pǐ) D . (jué)  目(chēng)    变(zhǐ)    逆(wǔ)
  • 7. (2017高一上·天水开学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装饰   斑斓   静默  书生义气 B . 凄惋   寂寥   长篙   天纶之乐 C . 笙箫   窗扉   荆棘  激浊扬清 D . 愁怨   苍桑   揉碎   风华正茂
  • 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 . ①②⑤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⑥
  • 9. (2017高一上·扶余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 .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 .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 .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 10. 下列各句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B . 新月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命名的现代新诗流派,因为重视诗歌“音乐美、

    绘画美、结构美,又称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人。

    C . 万乘,古代将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代天子、帝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也称“万乘”。 D . 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男子年满 20 岁,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四、作文(60分)
  • 11. 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痕迹

    (英)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只是这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怅惘……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