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开学联...

更新时间:2022-09-23 浏览次数:27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生存方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而且,新的生活内容也被“纳入”了旧的模式,并被赋予了“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看到“反复”和“重现”。

    ②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 文化传递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即世代相传和相互传播。世代相传,是一个文化模式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机制,文化的稳定性也因此而获得。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

    ③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真正的传统,不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民族性格。人们不可能像对待某种自身的“异物”那样对待它,更不可能像对待旧衣服那样将它任意换掉。

    ④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通过每一代人创造性的活动,传统得以发展和改变,所谓稳定只是相对的。但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却又总是“在过去的掌心中”。

    ⑤传统是使文化模式保持其稳定性的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本身也是被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文化模式就会发生变迁。

    ⑥这意味着文化改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来自外界的干扰。生存环境的改变,是这种干扰最基本的形态。从古至今,人类文化变迁的速度一直以一种恒定增加的速率发展着,这说明,外界千扰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不管怎样,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对于文化传统的保持,至少是一种重要条件。

    ⑦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一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发展与其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改变,始终都保持着有差异的同一。这种差异就表现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在根本上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合;而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虽然与该社会的生产力有关,并且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相联系,但这种关联相对比较特别。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总之,我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形态是由我们的文化模式所塑造的,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作为这种生存方式生生不息的担当者和传递者,文化模式才得以保持其稳定性。

    ⑧文化的稳定性是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的。在一个价值单一的内向型封闭社会中,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本能,也就是所谓文化本能。当一个群体成员的这种自发反应保持着一致性时,个人或者某种来自外部的力量要想冲破文化习俗是很难的,而文化就由此获得了一种稳固性。如果是在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复杂社会,自发行为改变的可能性会高许多。

    材料二:

    《周易·家人·彖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痕迹。《内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记·坊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非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

    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礼记·杂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叔嫂不通问。”《礼记·奔丧》:“无服而为位者,唯嫂叔。”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中,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

    (摘编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

    材料三:

    Oswald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浮士德式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代替了家庭,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④段加点的“在过去的掌心中”在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有了新的生活内容却保持着旧的模式。 B . 材料一告诉我们:传统的保持总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 C . 《内则》所言:“非祭非丧,不相授器。”言下之意是在祭祀和丧事时,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 D . 古代男女不仅居处隔离,言论上也是隔离的,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有着密切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应该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 B .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复杂社会,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自发的本能反应。 C . 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阿波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激动的、热烈的感情。 D . 在中国乡土社会,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可同性原则比异性原则更重要。
    3. (3) 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现代社会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离婚率不断升高等均可看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在由传统的阿波罗式向浮士德式转变。 B . 男女的结合基于异,在此基础上求相互充分了解是困难的,而且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求同的阻碍也越来越强大。 C . 一种文化中的个体自发地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规则行动,这于人于己都是好的。乡土社会为了社会的安稳,采取两性隔离的方式,隔离产生距离,甚至筑下鸿沟。这是对个性的抹杀。 D . 没有推陈出新,恋爱便难以为继。“恋爱是一项探险”便是对这一观点的形象表达。
    4. (4) 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根据文中划线句,请借助“阿波罗式”“浮士德式”这两种婚恋模式分析《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宝钗与宝玉)和“木石前盟”(黛玉与宝玉)。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拉斯金·邦德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刚刚瞎了眼的盲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世界,我感到更多的是对一望无际的黑暗世界的无奈,于是我选择在空闲的晚上,找一个无人的角落,坐上这班通往穆索里的列车,不必感受大白天的人来人往,只有车轮轧过铁轨时发出的富有律动的声响……以及这车厢内挂着的盛开着大丽花的秋日穆索里的美画。在充满幻想与静谧的夜里,我就能忘记自己已经全然陷入黑暗的现实。

    我不知道这位刚上车的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 列车上的大长椅轻微地向下抖动了一下,我断定她已坐下了。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充满了诗意,就像这车上的画一样,你也觉得这画里的穆索里美得很别致,对吧?”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远山在青黑色的夜幕里只剩依稀可见的几条弧线。偶尔能听见露水从松针上滑落的声音,然后落地,绽开,又归于平静……就象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还是说她也沉浸在这画中的穆索里了呢?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

    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晚风扑在脸上,似乎要把微凉的信息传达到我脸上的每一根绒毛。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象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

    “这是常有的现象。”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

    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

    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象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地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车门附近传来一位妇女的尖嗓音,那想必是姑娘的姨妈了。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

    门口有人相互撞了一下,只听见一个进门的男人和姑娘几乎同时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声“对不起”。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

    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

    “哦,我只是和她聊了聊天气,以及这辆车的目的地。”我不动声色地接话。

    “是穆索里吗?那个美丽的地方。”

    “是啊,很美的一个地方,就像这车里的画一样,漫山遍野的大丽花……”

    “您也很喜欢以前这车里的画对不对?”那个男人问道,“不过一个月前换上的这幅夕阳下的恒河也很美呢!”

    正准备发挥精湛演技的我听到这话愣住了,我本打算好说出口的有关穆索里的一切风景在这一刻都被我咽回了肚子里去。

    “可刚刚那位姑娘……”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哦,那姑娘很有意思……”他说。

    “您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您注意到了吗?”

    1. (1) 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我”经常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提到穆索里美丽的山和大丽花,这是令失明前的“我”格外印象深刻的景物,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以及对自己已然失明的惋惜之情。 B . 在询问窗外天气的过程中,“我”与那位姑娘实则在进行一场心理博弈,都刻意避开了对可见事物的直接回答,以此隐藏自己是盲人的身份。 C . 文中的“我”因为某种原因成为了一个盲人,这使得“我”的内心出现了些许厌世的情绪,这也是“我”在车上不断“小施骗技”的原因。 D .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这句话并非对上文姑娘的询问做出的回答,却是“我”的内心写照。“我”的旅程因为有了与姑娘的谈话变得有趣,使得“我”不希望这段美好的时光早早结束。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用了补叙的情节叙述手法,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及夜晚出现在列车上的原因,对小说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 B . 小说运用了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既丰富了小说的细节,使得文笔细腻生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作为一个盲人的身份。 C . 小说中穿插了“我”的心理描写,反映了一个盲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推动了“我”与姑娘的对话,进一步丰富了“我”的人物形象。 D . 小说结尾实现了突转,使得小说情节出现波澜,增加故事性的同时也使得“我”在列车里与姑娘的对话变得合理且耐人寻味。
    3. (3) 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4. (4) 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在情节安排和叙事上的艺术。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 , 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 , 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 , 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释】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B .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C .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D .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旬九食,即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意为家境贫困,得食困难。旬,十天叫一旬。 B . 洪武,年号,一个皇帝可用一个或多个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C . 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明为从五品,清为从四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校。 D . 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在古代干支依次相配也被用来纪年和纪月,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 . 明太祖非常欣赏方孝孺的举止端庄严肃,并嘱咐皇太子要任用他到老,于是聘用他为世子师,受到重用。 C . 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后,惠帝自焚而死,方孝孺被下狱。 D . 方孝孺忠于故主,拒绝配合成祖。他批驳成祖篡位的辩解,三次质问成祖,拒不同意起草登基诏书,激怒明成祖而被处死。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②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5. (5) 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孝孺的文学才能。请列举两点。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元好问(金朝)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 , 辛苦梅花候海棠。

    【注释】①西园:原指铜雀园,三国魏曹植置之,以招文士,这里指文士雅集的庭园。②相思树:出自东晋干宝《搜神记》,后以此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候馆灯昏雨送凉"既点明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也渲染了氛围,体现了传统的诗词开头方式。 B . “今夜还如昨夜长”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受着相思的煎熬,故觉夜长;二是夜夜相思,不止一天了。 C . 结尾两句意为将像梅花那样熬过寒冬,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在自我宽慰中,希望与悲感交织。 D . 这首词用词绮靡甜腻,语言含蓄绮丽,富有表现力。
    2. (2) 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 (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2. (2)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殿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整。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覆亡相继。
    4. (4) 屈原在《离骚》中写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奉为信条的两句是
    5. (5) 《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当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就成为了屏蔽试验反应堆设计建造者之一。当时中国(  ),科研条件艰苦,生活设施落后,且各国都对反应堆的研究保密,没有资料可以借鉴。他们从零起步,(  ),历经6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攻克关键技术不可能(  )。”王大中说。

    2021年,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核电技术要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40多年前王大中就认定了发展方向,这也显示出他的( ),“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有时候近乎神奇。”张作义如此形容他的恩师。

    回首来路,王大中感慨,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克服困难需要什么?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面向未来,86岁的他初心不变:“科技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穷二白   攻坚克难  一蹴而就  远见卓识 B . 一文不名  攻坚克难  一蹴而就   远见卓识 C . 一文不名  首当其冲  一挥而就  卓尔不群 D . 一穷二白  首当其冲  一挥而就  卓尔不群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 , 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向地而生,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没有了上下之分,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 , 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

    1. (1) 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 B . 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 C . 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 D . 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题(本大题共60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

    2022年7月25日B站发布了up主@衣戈猜想的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里平凡而坚韧的跛脚“二舅”,在网络上掀起了刷屏热潮。

    材料二:

    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疲惫。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习惯拖延与空想,自我怀疑与否定,纠结过去忧虑未来……都属于精神内耗。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减少精神内耗 勇敢面对高考”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