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

更新时间:2022-09-18 浏览次数:64 类型:期中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 . 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 . 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 . 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B . 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 . 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 . 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 . 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 . 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 . 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 2. (2020·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3月3日,国家文物局接到举报,称日本某拍卖公司拟于近期拍卖的8件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疑为我国非法流失文物。当日,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工作。通过鉴定研究,基本认定该批青铜组器应为湖北随州枣树林一带曾国高等级贵族墓葬被盗出土的文物。

        仅仅三天的时间,国家文物局就获得确凿的证据,认定该批青铜组器为近年来被盗出土且非法出境的文物。当时,拍卖公司还公布了一封民国时期的信件,以证明这批青铜器是在民间流传的。国家文物局也用翔实的证据证明,这封信是伪造的,为后续文物追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月6日,国家文物局启动该批青铜组器追索工作。3月7日,公安部刑侦局根据国家文物局提供的文物研究报告,以及该组青铜器曾在上海出现的线索等开展调查。3月8日,上海市公安机关查明该组青钢器的委托拍卖人和实际持有人周某有重大犯罪嫌疑。3月9日,国家文物局紧急照会日本驻华使馆,向其通报流失文物信息,依据中日两国共同加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规定,提请日方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协助中方解决文物返还问题。

        取得阶段性进展后,国家文物局与日本驻华使馆保持密切沟通,多次重申依法追索文物的坚定立场,日方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协助。

        8月20日,国家文物局、公安部派出的联合工作组,在我驻日本使馆和日本外务省代表见证下,于我驻日本使馆完成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实物鉴定与接收工作。

        (摘编自李韵《国宝神速回归记》,《光明日报》2019年09月11日)

        材料二:

        早在2002年,国家文物局就设立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每年拨款5000万元人民币,用以购买具有代表性、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然而,一件北宋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手卷,就花去2999万元人民币。同年10月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则开始允许私人收藏艺术品,这一藏宝于民的政策也促进了流失文物的回流。此外,中国民间公益组织也在同时发力,开始有组织地开展流失文物回归工作。

        然而十余年过去了,流失文物的回归仍面临着诸多障碍。现在人们谈及文物回归,较多引用的一句话是“根据国际公约,被抢掠的文物都应归还原属国”。但是,无论是1954年公约还是1970年公约,都在追索文物的过程中表现得苍白而又无力。“法不溯及既往”的国际法原则,很大程度上让这些国际公约失去了效力。公约基于自愿原则而缔结,一般仅在缔约国之间才产生约束力,而英国等主要“文物流入国”以“文物国际主义”“人类共同享有遗产”为由并未加入公约。另外,要实现流失文物“回家”,须对追索的文物定性,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文物流出的确切证据很难搜集,成为法律技术上的瓶颈。

        (摘编自《文物回家路无“法”护送,道阻且长》,《法治周末》)

        材料三:

        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中国人民质朴深沉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中国一向重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已先后与美国、意大利、印度等21国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的文化财产双边协定。

        国家文物局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时,就包括制定实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方案。按照计划,国家文物局将健全部门合作机制,完善工作体系,加强文物进出境监管,推动扩大享受进口免税待遇的公益性收藏单位名单,,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新成果。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表示,文物追索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作,但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努力下,文物回家成果丰硕。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等志愿帮助搜集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情况,各级博物馆等的展出条件也更加完备,这都有利于形成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力的增强、国际交流经验的不断成熟,“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中国在文物追索和保护方面的声音更加受到国际社会重视,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回到祖国。

    (摘编自《中国流失文物回家了》,《人民日报》2019年4月11日)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短短5个月,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神速”回归祖国,这是文物部门、公安机关、驻外使馆通力协作的结果。 B . 不法分子想方设法为盗挖、走私出境的文物“洗白”,给本身就困难重重的追索工作制造了障碍。 C . 虽然国家或个人高价回购流失文物耗费巨大,但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失文物的回流。 D . “法不溯及既往”的国际法原则,使国际公约对包括英国在内的非缔约国没有约束力,大大限制了公约的效力。
    2.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近年来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相比,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流失文物追索工作难度更大。 B .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回归启示我们,在文物跨国追索中充分利用外交手段比获取关键证据更重要。 C . 随着国力的增强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更多的响应,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国声音,这有利于流失文物“回家”。 D . 文物追索工作艰巨而复杂,面临着包括法律在内的诸多障碍,但相信在多方努力下,我国流失文物回归前景向好。
    3. (3) “文物追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那么如何能让文物顺利“回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3. (2020·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水心里疏疏几根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迎面吹来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

        “啊……不怎样。”

        “不怎样!眼见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找蒋天贵去。”他背过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天啊!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小鸡了!”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围裙蒙着脸哭了起来。

        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上正蓬蓬地冒着炊烟,熏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进笼里,低低地、咯咯地叫着。

        后天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几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丛中露出一个个圆圆的土馒头,牵牛花缠绕着坟尖,把它那粉紫色的小喇叭直伸进暴露在黄泥外的破烂棺材里去。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人唱着歌经过它们。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

        到目的地时,放牛的孩子负着主人的使命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开了他们。他开始赶牛,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禄兴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那柔驯的战抖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用打颤的声音说:“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写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境,同时交待早春时节,为后文写借牛耕地作铺垫。 B . 小说善于以细节传神,文中禄兴娘子穿着“蓝布围裙”,与鲁迅写祥林嫂穿“蓝夹袄,月白背心”一样,都是以外在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身份特征。 C . 面对不听话的牛,禄兴焦躁地骂“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个性化特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粗暴蛮横、言行粗鲁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形象。 D . 作者两次写到“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的景象,小说将不变的景物和变化的人事相对照,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禄兴娘子的内心情感以及命运的悲苦。
    2. (2) 小说三次写禄兴娘子流泪,每次流泪的具体表现都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3. (3) 本篇小说中的“牛”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 4. (2020·石家庄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改隶张国梁麾下,从克镇江、丹阳,尝一日夷寇垒七十余。国梁拊其背曰:“子勇,余愧弗如!”积勋至副将。国梁殁,代领其众。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莅镇六载,待士有纪纲,士亦乐为所用。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七年,还广西。明年,称疾归。

        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薪(通祈)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巳,闻树声贤,诣广州。逾岁,朝命佐广西边外军事。其时苏元春为督办,子材以其新进出己 , 恒悒悒。闻谅山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龙州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乃令筑长墙,萃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法军攻长墙亟,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斩法将数十人,追至关外二十里而还。越二日,克文渊,被赏赉。

        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子材招慰安集之,定剿荡北圻策。越人争立团,树冯军帜,愿供粮运作乡导。于是率全军攻郎甲,而罢战诏下,子材愤,请战,不报,乃挈军还。去之日,越人啼泣遮道,子材亦挥涕不能已。入关至龙州,军民拜迎者三十里。命督办钦、廉防务,会办广西军务,晋太子少保。未几,卒,年八十六,谥勇毅,予建

        (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B . 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C . 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D . 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称疾,古代官员因为身体生病而不得不辞去官职,类似的说法还有致仕、乞骸骨等。 B . 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文中便是保留了这个用意。 C . 少保,职官名,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少师最尊,少傅次之,少保为末。至明、清两代列为一品,但仅为荣衔,无职位。 D . 祠,古代朝廷、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有时也可以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堂。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子材作战勇敢,带兵有方。他作为部下因战绩突出,受到主将的由衷夸赞;自己担任一方主将时由于带兵有方而受到属下的拥戴。 B . 冯子材敬重贤能,而轻视新官。他因敬重张树声的贤能而到广州任职,又因为苏元春是刚刚作官而看不起他。 C . 冯子材作战身先士卒,执法森严。在坚守“长墙”时,他虽年事已高,却能率子杀人敌阵。对那些临阵退缩者毫不留情。 D . 冯子材深得民心,也为朝廷看重。他无论在越南还是在龙州都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最终也得到朝廷极高的褒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隶张国梁麾下,从克镇江、丹阳,尝一日夷寇垒七十余。

      ②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8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节选)

    岑参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诗歌开篇描写秋季边地独有的特征来表现边塞的苦寒荒凉,以营造出送别的悲凉气氛。 B . 第三句用“月欲斜”来点明时间,与上文联系紧密,说明寒气逼人,北风猛烈的原因。 C . 第六句写诗人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因云遮雾障而望不见,流露出诗人的惆怅之情。 D . 诗中的“萧关”“天山”“昆仑山”泛指边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饱含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2. (2) 诗中的“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都写到了边地的乐器,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请从手法、情感上,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7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2. (2)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乐音效果。箜篌声使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高高在上的天神也被打动。
    3. (3) 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其怅惘痛苦之情的句子是“”。
    4. (4) 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
    5. (5) 陆游在《书愤》中,借用檀道济的故事,“⑤,⑥”,写出了壮志未酬的苦闷。
    6. (6) 《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
    7. (7) 《将进酒》中写曹植设宴饮酒、豪情满怀的两句:“。”
七、课内文言知识点选择题(16分)
  • 7.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浅(fū)   逻(jì)   竹(sǔn)   闭眼睛(sè) B . (zhūn)   勘(jiào)   治(zhěn)   生吞活(bāo) C . 种(miù)   差(qīn)   滥调(làn)   有的放(shǐ) D . 造(yì)   雕(zhuó)   众(huá)   而不实(huā)
  •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斯语矣      不足以父母 B . 人以利其身       其君者也 C . 当察乱自起         是 D . 得不禁恶而劝爱      物或
  • 9. (2020高二上·天津月考)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何莫学诗                 微人之力不及此 B . 死而后 , 不亦远乎?       学不可以 C . 天下仁焉                 自牧荑,洵美且异 D . 见不贤而内自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

    ②自者无功                伐:讨伐

    ③自是者不                彰:明显

    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处:为,做

    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⑥吾为其无用而之            掊:击破

    ⑦夫子固于用大矣            拙:不善于

    ⑧我树之成而五石            实:充实,填塞

    A . ①⑥ B . ②⑦ C . ③⑤ D . ④⑧
  •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  ②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

    ③天下仁焉      归:归属,归依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安逸

    之事父      迩:近  ⑥君子于义    喻:比喻   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⑧恻隐之心,仁之也    端:萌芽,发端

    A . ①⑤ B . ②⑦ C . ③⑥ D . ④⑧
  • 12. 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 . 我世世为洴澼絖      若火之始然 C . 曰余食赘行     故不孝不慈亡有 D . 其脆易泮        当察乱何自起
  • 13.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 .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之成而实五石                        ②是以圣人不欲

    ③吴王使之                            ④不难得之货

    ⑤夫子固拙于用矣                        ⑥其不能自举也

    A . ①③/②④/⑤⑥ B . ①③/②/④/⑤⑥ C . ①②③/④⑥/⑤ D . ①/②③/④/⑤⑥
八、选择题组(6分)
  • 15. (2020·东北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3:0完胜日本女排,3:2力克劲敌巴西女排,3:0横扫美国女排之后,①今天中国女排迎来开赛八连胜,再一次为球迷们展现出历久弥新的中国女排精神。

    回想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大赛冠军的情景,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女排魅力30多年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是因为总赢球吗? ( )但是女排有性格,有那么一股劲。用郎平的话说“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应发扬永不放弃的精神去战胜它”。②咬紧牙关拼到底,正是女排精神的内核。女排在雅典2004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2016年奥运会,绝地逆转的奇迹都上演过。女排精神有一种魅力:就是无论形势多严峻,总会拼到底---永远保持向上奋斗的姿态。③女排精神植根于中华历史文化的沃土,女排的性格是中华民族性格的灿烂映射。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一脉相承绵延至今的只有中国,5000年里数不尽的挫折、生成了中华民族永不低头的倔强愈挫愈奋的耐力、从容应对的智慧。④精神强大是民族复兴的开始,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然。30多年来,中国女排创造了“五连冠”的神话,9次获得“世界冠军。”⑤显露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英者风范,成为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艰辛而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女排姑娘们的勇毅和坚定,极大激扬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女排很少轻松取胜,还经历过漫长低谷输过比赛,丢过冠军 B . 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女排输过比赛,丢过冠军,很少轻松取胜,还经历过漫长低谷 C . 女排很少轻松取胜,经历过漫长低谷,还输过比赛,丢过冠军,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 D . 女排输过比赛,丢过冠军,还很少轻松取胜,经历过漫长低谷,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⑤ C . ①③⑤ D . ②④⑤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女排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2016年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绝地逆转的奇迹都上演过。 B . 女排在雅典2004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2016年奥运会,都上演过绝地逆转的奇迹。 C . 在雅典2004年奥运会.里约热内卢2016年奥运会,女排都上演过绝地逆转的奇迹。 D .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女排都上演过绝地逆转的奇迹。
九、语言表达(7分)
  • 16. (2020·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双音节词语,概括“刷脸付”的四个亮点。

    2019年10月20日,由中国银联携手各大商业银行共同推出的“刷脸付”正式亮相。“刷脸付”产品具有四大亮点:一是,用户支付时无需携带手机、银行卡等物理介质, 轻松便捷享受支付服务;二是,用户通过刷脸和输入支付口令即可快速完成支付;三是,通过数据脱敏、活体检测、实时风控等措施,既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同时又优化了完善风险赔付机制,全方位保障用户利益;四是,用户可通过银联“刷脸付”合作收单机构布放的终端享受统一的支付服务。

  • 17. (2020·东北三模) 下列三副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从备选节气中选出相应节气填在横线上。

    备选节气:立春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大暑  立秋  冬至

    ①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乌    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节气:

    ②问时已流七月火    得信先通一叶桐   节气:

    ③闻得春雷动,虫醒桃开莺恰恰  说来地气苏,牛耕日暖雨微微    节气:

十、材料作文(60分)
  • 18. (2021·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说,“应当时时考查自己的缺点,谨防暮气深入我们的军队中间,然后可以常保作战之能力”。

    材料二: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他在部队,保家卫国;在地方,为民造福。他朴实纯粹、淡泊名利、奉献社会,是新时代的道德楷模。

    材料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钟南山院士率先做出专业判断,领导撰写诊疗方案,凭借专业能力在防疫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205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你将以怎样的姿态加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呢?请你在18岁成人仪式上,给2050年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