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高考地区2022年上学期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

更新时间:2022-09-13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内卷”,一个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如此理直气壮地进入大众媒介的视野,还能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肯定是因为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东西触碰了人们的切肤之痛。

    “内卷”的第一种含义:是指特定社会族群或文化内部陷入封闭循环的情形。清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人口增加,依赖手工技术的支柱产业,如茶叶、瓷器、蚕丝等,都可以依靠人力的增减解决诸多问题。于是,人的劳动不值钱,也就不会开动脑筋创造工业化技术。最后,人的技能要求渐高,人力投入渐多,人们也愈加努力,却没有带来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反而令生活更加辛苦。

    这也就引来了“内卷”的第二种含义:在无法控制竞争结果并难以建立新的发展模式的时刻,人们会陷入“囚徒困境”,做出种种充满力量的无效行动。目前,内卷与其说来自封闭循环,毋宁说体现为爬升焦虑。恰如学生拼命努力,考试分数普遍高了,但考入理想学校的机会没有增多,反倒增加了竞争的难度。

    今天内卷之出现,并非晚清经济和社会困境的再现,而是人生欲望与想象困境使然。它不是为了解决困顿,而是为了掩盖焦虑;它不是要解决囚徒困境的出路,却成为阻碍出路出现的最大障碍。于是“内卷”或“内卷化”都指向了这样一种情景:疯狂地做没有意义的努力,才能掩盖这种没有意义的努力所带来的焦虑和困顿。

    之所以出现疯狂的内卷,我认为还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他证社会”的体系中。每个人的能力和价值都不允许被自己证明,而需要他者印证。墙上要挂满各类金光闪闪的奖牌,嘴里要说起伟大人物的会见……学术要向行政证明,官员要向上级证明。错位的管理方式,让人的自我评价完全没有了意义,人的价值、卓立意识被破坏,无时无刻不在努力获得他证的材料。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学会自证自治。如果说“他证社会”看重的是“符合”,那么自证社会首先看重的是“独创”,但目前我们社会中的特立独行甚至卓然不群的精神太少了,与社会同、与群体同的欲望又太强烈了。于是,人们会很容易陷入只有超越别人才能获得自我的情绪陷阱。

    我想,内卷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文化政治层面上的循环困境,也是每个人的自我困境。在内卷化流行的时刻,如何在他证体系中,坚定不移地相信自我肯定和自得自洽,乃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做一件事或者说一句话,不仅仅是向他人负责,也是向自己负责。不做囚徒,不把自己作为社会成功的符号进行装裱,回到坦荡自洽的境地,尽管很难很难,但未尝不是化解焦虑的最好方式。

    (摘编自周志强《当“内卷”遇到“奥利给”》,有删改)

    材料二

    内卷(involution)与之对应的是evolution,即演化。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生活中许许多多低水平的重复的工作,大家都按部就斑埋头苦干,貌似精益求精,但只在有限的内部范围施展,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向外发散的,这就叫内卷。

    比如会议厅桌面上摆的几百只茶杯,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那是很多工作人员花很长时间用绳子逐一定位折腾出来的。相对于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而言,这种严格和精准的摆设起不了什么作用,这就叫内卷。

    人们为什么会身处内卷困境而无法自拔呢?

    囚徒困境理论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按照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制度的压力下,人如同囚徒在困境中,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配合”的方案,并乐此不疲地与小范围内的相关人员进行零和甚至负和的博弈。大家争来争去,累死累活,不管你再努力,付出再多,利益总量不会增加,还是这么一点点。

    再从文化基因上看,两千多年的帝王文化驯化出无数的“顺民”。所以,中国人从小就要求听话,要求坐言起行都规规矩矩。大家习惯于内部竞争,习惯于在狭隘的人际关系里寻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而缺乏向外开拓创新的勇气。从文化的另一个角度看,传统文化到了某个阶段而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后,就容易走偏,走进死胡同,既然无法适应外来文化的挑战,只好在内部不断深挖,寻找寄托。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诸多规矩、讲究、禁忌就是内卷,封建迷信更是将内卷发挥到了极点。

    人性是闲不住的,若是没有新的思想产生、没有新鲜事物可以期待,就必然会琢磨出一些东西来折腾,如微雕、微刻和书法等,增加一点生活的花样,这也是内卷的成因之一。

    内卷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它慢慢消耗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磨平了个人的锐气;对社会或机构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只有跳出圈圈,站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向外突破、创新和创造,才能不让那种精致的、繁复的、看起来特别敬业的内卷化状态困扰我们,才能回归到向上勃发的新常态上来。

    (摘编自丘小海《社会内卷化的根源》,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内卷”一词在某种程度上触碰到了人们的切肤之痛,比如拼命努力却没有意义,被磨平了个人锐气,浪费了才智、年华和资源。 B . 清中叶后,人口增加,依赖手工技术的支柱产业,人力投入渐多,人们也愈加努力,但生活却更加辛苦,社会进一步衰败落后。 C . 今日的内卷,从某个方面来说体现为爬升焦虑,所以不把自己作为社会的成功符号进行装裱,未尝不是化解这种焦虑的最好方式。 D . “他证社会”体系让每个人必须时刻努力获得他证材料,由他人来印证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易让人丧失自我价值和卓立意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会议厅桌面的几百只茶杯,花很长时间用绳子逐一定位,摆得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这种严格精准的摆设,是毫无任何意义的消耗。 B . “囚徒困境”是比喻,比喻大家在封闭的范围内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而相互竞争,结果可能是零甚至负数的情形。 C . “顺民”心理让大家习惯了配合制度,习惯了内部竞争,在狭隘的人际关系里寻求生存,很少会跳出圈圈,主动建立新的发展模式。 D . 没有新思想、新事物的出现又想生活增加一点花样,于是我们折腾出了如微雕、微刻、书法等艺术形式,这是我们向外的大胆突破。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情形中属于“囚徒困境”下的内卷的一项是(   )
      A . 厨师做菜,在食材不变的情况下,不断调整刀工、配料、配色以求菜肴更可口、更美观精致。 B . 以前过年有很多规矩,如忌打破碗—破财破运,忌早上洗澡洗头、洗衣物—洗去财运等。 C . 个别员工延长工作时间以求获取更多奖励,于是大家都留下加班,后奖励取消,加班成常态。 D . 一两百年来,不少学者深入研究《红楼梦》,从管理学、经济学甚至到颜料、菜谱进行研究。
    4. (4) 作为个体,我们如何摆脱“内卷”带来的困扰?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2. 现代文阅读Ⅱ

    接头暗号

    王伟锋

    拂晓,老钟起床,腰里塞着短斧,悄悄摸上野马岭。

    老钟隐身伏在一块大石后查看。野马岭上,血迹斑斑,可见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但老钟仔细看了,没发现游击队的踪迹,或者有价值的线索。很显然,战场被清理过。老钟暗自懊悔,自己来晚了。

    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侧耳倾听,坏了,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下山的路上,他想起一处隐秘的山洞,摸了进去。山洞里的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老钟认识,是游击队的李队长。老钟的儿子,也在队伍上。李队长几乎用尽最后的气力,交给老钟一个绣着荷叶的烟荷包,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去镇上裁缝铺,接头暗语是:“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答:“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暗号对上了,就把这个烟荷包交给对方。

    “要是……裁缝铺……有敌人,就去找疯,疯……”

    “风什么,李队长,风什么?”

    然而,无论老钟怎么呼喊,李队长再也没有任何声息了。

    老钟紧紧攥着烟荷包,抹着眼泪下山。离开前,他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说,李队长,对不起了,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

    老钟回家换了衣服,乘渡船来到镇上。镇上倒显得平静,除了鬼子、二鬼子正常的巡逻,就是为数不多的乡亲低头匆匆购买些日用急需品。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老钟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觉得没什么异样,又摸了摸腰间的烟荷包,这才决定前去接头。他压低头上的斗笠,若无其事地踩着石板路,低头慢慢向裁缝铺走去。

    快到裁缝铺时,一阵吵嚷声传来。

    “疯婆子,找死啊!快滚,滚远点儿!

    随着一声呵斥,只见两个衣着体面的人,推推搡搡地把疯婆子从裁缝铺轰了出来。疯婆子跌倒,手里的竹竿和豁碗摔在地上。那碗骨碌碌的,在青石板上滚出去老远。老钟吃惊地左右看看,心知有变。

    老钟赶上前去,替疯婆子捡起竹竿,又把滚落的豁碗追回来。

    疯婆子唠唠叨叨,对着那俩人骂个没完。看到疯婆子,老钟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他把豁碗递过去,说:“老人家,您在哪儿安歇?俺送您过去。”

    疯婆子夺过豁碗,抱住,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

    老钟一惊,看起来瘦弱的疯婆子,竟是有把子力气。

    疯婆子目光一凛,迅疾低声道:“别说话,跟我走!”

    出镇子很远,确定安全无虞了,疯婆子才指指老钟腰间的烟荷包,举起竹竿作威胁状,厉声道:“说,哪里来的?”见老钟慌乱,又压低声道:“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老钟恍悟,回道:“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李队长的遗言里,万一裁缝铺有变,应是要他找这疯婆子。老钟遂镇定下来,将烟荷包从腰间解下,郑重交到疯婆子手里。

    “李队长呢?”疯婆子急切地问,“他怎么样了?”

    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

    第二年,抗战胜利,镇上插遍了红旗。

    渡口的老船工年事已高,老钟接替他撑起了渡船。大军南下的时候,老钟和乡亲们摇着橹,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看着这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面孔,老钟就想起牺牲在前线的儿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夜来大雨,湍急的河水,迈着铿锵的脚步奔向远方辽阔的江面。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急剧的咳嗽声不时从船舱里甩出来,老钟听得心惊肉跳。老母亲病势严重,总不见好,老钟隐隐有些担心。

    “船家,过河吗?”岸上忽听有人喊。

    老钟抬起头,眯着眼,隔着稀薄的河雾打量。来人穿军装,女的,有些面熟。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女人说着,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泪水。

    老钟忽然就泣不成声了。他极力按捺起伏的心绪,站起身高声回答道:“有,有啊!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这句话,老钟在睡梦中,已经自问自答不知多少遍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枪声由密集变稀疏、战场“血迹斑斑”并被清理过等细节,都体现战斗的惨烈,为老李受了重伤埋下伏笔。 B . 老钟冷静地观察裁缝铺是否有异样,未确定疯婆子的身份之前决不交出荷包,这些都反映他的斗争经验很丰富。 C . 疯婆子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并迅速将他带到镇外的安全地带,因为她已认出老钟就是前来接头的自己人。 D . 小说三次写到老钟流泪,前两次流泪是因痛失战友、想起牺牲的儿子,第三次流泪则因与故人重逢而心绪难平。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队长还来不及说出接头人便牺牲了,疯婆子还没有亮明身份便转身离开,这些都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浓得化不开的夜”和“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描写不同的景物,既渲染不同的气氛,寄寓不同的情感,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味。 C . 小说用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述,有利于把所有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展现出来,也可以更好地揭示每个人的内心活动,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D . 解放后女人要接李队长“回去”,与老钟之前“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的诺言相互呼应,含有以胜利告慰英灵之意,也使得故事更完整。
    3. (3) 为了使人物更真实、更立体,小说有意表现“女人”形象的多面性。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接头暗号”,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初,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闻陈胜等作乱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秦已破灭,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陆贾至,尉佗魋结箕倨见陆生。陆贾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今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五年之间,海内平定。天子闻君王王南越,将相欲移兵而诛王,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汉诚闻之,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帝大悦。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五年春,佗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败数县而去。文帝元年,帝复使陆贾使南越,赐佗书曰:“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伤良将吏,寡人之妻,独人父母,朕不忍为也。今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五领以南,王自治之。愿与王分弃前恶,终今以来,通使如故。”贾至南越,南越王恐,顿首谢罪,下令国中曰:“汉皇帝贤天子。自今以来去帝制。”因为书称:“老夫,故越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越王。高皇后削去南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今陛下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不敢为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闻陈胜等作乱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B . 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闻陈胜等作乱/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C . 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闻陈胜等作乱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D . 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闻陈胜等作乱/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移檄,“移”和“檄”在古代都是指官方的文书。意思是发布文告晓示民众。 B . 箕倨,同“箕踞”,即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这是一种表示亲密的坐法。 C . 剖符,古代帝王封赏诸侯、功臣,把符节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作为凭证。 D . 关市,关隘与市场,汉代指设在边境上的互市,文中指南越与中原铁器交易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朝时,赵佗在龙川任县令,得到了南海尉任嚣的信任,任嚣病重后,他代理南海尉的政事;秦朝灭亡后,赵佗就自立为南越武王。 B . 汉朝建立后,为了保持南方的安定,避免战争,汉高帝刘邦派遣陆贾前往南越,劝说赵佗归顺汉朝,并且拜南海尉赵佗为南越王。 C . 高后执政期间,听信谗言,断绝与南越的贸易,于是,赵佗发兵攻打长沙,攻占了好几座县城后,自立为南越武帝,与汉朝抗衡。 D . 汉文帝执政时,派遣陆贾前去南越劝说赵佗,赵佗被说服,认为文帝是“贤天子”,最终他顺应大势,废弃帝制,归顺汉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②寡人之妻,独人父母,朕不忍为也。

    5. (5) 陆贾第一次前往南越说服赵佗归顺,运用了什么策略?
  • 4. 古代诗歌阅读

    读书(节选)

    陆游

    贾生痛哭汉文时,至今读之有余悲。魏征嘻笑封德彝 , 生亦岂责绛灌知。

    穷秋风雨卧孤馆,万世悠悠百年短。垂死成功亦未晚,安知无人叹微管

    注:①魏征认为“大乱之易治,譬饥人之易食也”,大臣封德彝反驳其书生虚论,徒乱国家。②汉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的并称,二人出身布衣,鄙朴无文,曾谗嫉贾谊擅权乱政。③齐桓公不以兵车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子认为这是管仲之力。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从历史人物的政治遭遇入手,借以观照自我的人生境况。 B . 作者认为平生若能有所建树,就无须责备曾经嘲讽谗嫉自己的人。 C . 深秋风雨时节,作者卧居孤寂的客舍,感叹时间永恒而生命短暂。 D . 即使临近死亡而事业有成,作者坚信犹未为晚,以此表明心志。
    2. (2) 陆游云:“吾曹赖书见古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见古人”的感情。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为了从师问道,行走于深山巨谷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数尺,“”,等回到住处,才发现“”,直到服侍的人用热水浇灌,用被子包裹,才慢慢暖和过来。
    2. (2)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听到琵琶声便移船相近,摆设酒席邀请演奏者过来,琵琶女“”,然后,转轴拨弦的几声试弹,已极富情致。
    3. (3) “角”是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古代军营常用吹角来发号施令。“角声”作为一个声音意象,常在唐诗中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1高三上·宝安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人类历史上,是夜空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文明曾因暗夜与星空孕育出最精彩的故事。然而在现代化城市,灯光驱逐了暗夜 , 月亮和星星也黯淡了光芒。人们对夜幕降临的感知不再是仰望天上的明月繁星,而是灯火璀璨的摩天大楼和          的霓虹广告。人们往往对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显性污染比较敏感,而对光污染危害却           。事实上,亮如白昼的夜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文化美感及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危害           。

    因此,在现代化城市中,有必要 划定“暗夜保护区”,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只有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才有望让人们欣赏皎洁月色、淡淡树影与闪烁星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流光溢彩   浑然不觉    不可胜道    因地制宜 B . 光彩夺目   视而不见    不可小觑    随机应变 C . 光彩夺目   视而不见     不可胜道    随机应变 D . 流光溢彩   浑然不觉     不可小觑    因地制宜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减少光污染的危害,有利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现实和长远的积 极意义。 B . 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在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C . 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 D . 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使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到本世纪末,人类可能将面对一片没有珊瑚的海洋。研究发现,新生珊瑚数量比历史同期下降了89%。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珊瑚的减少?这要从珊瑚的生长机制说起。(    )。虫黄藻能为珊瑚提供能量物质。但这要在温度适宜的海水中。当海水升温到一定程度时,虫黄藻不再生产能量而产生有毒物质,珊瑚就会将虫黄藻全部吐出体外,迎来死亡结局。    海洋酸化的危害更大。海洋酸化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珊瑚虫是通过合成、分泌碳酸钙形成珊瑚礁的。而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造成全球海洋表层的pH值降低,     , 合成碳酸钙所需要的能量就会变高一点。而珊瑚虫正是通过合成碳酸钙形成珊瑚礁的。珊瑚虫合成碳酸钙消耗的能量越多,相应地,用来抵御病虫害、抵御环境压力甚至是    的能量就会越少,随之其寿命会进一步缩短,出生率也会进一步降低,最终珊瑚就会濒临灭绝。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珊瑚的缤纷色彩主要源于体内共生的单细胞生物虫黄藻 B . 虫黄藻这种体内共生的单细胞生物形成了珊瑚的缤纷色彩 C . 形成珊瑚的缤纷色彩的是虫黄藻这种体内共生的单细胞生物 D . 体内共生的单细胞生物虫黄藻形成了珊瑚的缤纷色彩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1高三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二代”:富二代、贫二代、拆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但你听说过“航二代”吗?杨科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的“大拿”级人物,他和同事们研制的产品,成功应用于北斗卫星、神舟飞船、嫦娥探测器的研发。

    杨科的父亲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最早的一批高级技师之一。在杨科的记忆里,父亲经常加班、出差。一次父亲被紧急派往基地工作,当时父亲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次任务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我时刻准备把生命交给党”。这句话,让年幼的杨科顿为震撼,他意识到,父亲在进行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他立志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想起父辈们那种不服输、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就热血沸腾。”杨科遇到过大大小小无数的困难,当想要放弃时,父亲纸条上的文字就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告诉他绝不能退缩。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