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14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传媒是文明的载体,文明兴衰的晴雨表。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始终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明和进步。中国式传媒是当下中国新型文明形态的一个窗口,中国新型文明实践决定了中国式传媒发展道路的走向,它直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系统,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媒现代性话语实践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辑,注入了中国式实践的原创性内涵。

    从历时性维度看,中国社会对传播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有着悠久历史。然而,封建时代统治者对于信息传播的认识一般停留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状态,通常采取堵塞信息渠道的办法,控制信息的传播。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深切地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对新闻事业在救国图强中的作用充满期待。此后,各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近代传媒巳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现代化的表征。

    从共时性维度看,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颁布,维护了公民的言论权利,美国出现了“意见自由市场” 与国家现代化取得同步发展的局面, 于是,以西方现代化理念为核心的西方中心论话语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夏威夷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者就断言,只要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传媒的内容,就一定走向现代化。其理论核心.诉求,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效仿西方国家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然而,中国没有按照西方的脚本行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中国传媒扬弃了西方模式,重新定位现代传媒的社会角色,强调传媒政党“喉舌”和人民“喉舌”的双重属性,着眼于文明发展服务现代性要求,依据本土现实特征进行调整。

    自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业以来的西方传媒,无不秉持商业本位,其公共领域建设的诸种努力动机往往源于商业目的。而其以“言论自由”为招牌对高度意识形态议题的操弄,往往是提升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其终极目标不外乎读报率、收视率、点击率等商业指标。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和舆论等手段的控制,新闻界变得煽情而不负责任。中国式传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传媒当作人民的事业来经营,始终坚持人民性的基本立场,以及惩恶扬善的正面取向。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呈现载体,传媒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当代文明的品质。在传规制中,政府规制的努力方向就是确保传媒的良性发展。中国当下传媒内容生产的两种倾向直接影响传媒的品质,动摇传媒的人民性基础。一是基于商业逻辑,将媒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看重其交换价值。二是基于民粹主义逻辑,否定-切精英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将文化的主导权归还给民众,极度推崇反智性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的非智性倾向。两种传媒文化生产逻辑都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文化发展质量。

    媒介深度融合是中国式传媒适应新型文明形态的一种自我调整,它摆脱了西方经验支撑的文化现代性的宿命,将开放、共享、贴近作为与人类新型文明共振的基本内容和姿态,验证了基于西式现代性的传媒角色和发展道路在中国本土的“水土不服”,拓宽了发展中国家文明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媒体深度融合过程既表现为媒体形态的融合,更表现为文化融合,媒介深度融合正是要促成文化的代际融合、民族间融合,最终实现文化共同体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陈龙《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国式传媒的特有气质》)

    材料二: ;

    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颠覆了既有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体面临着新的变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基于其上的新兴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与相应的传播媒介相结合就可能成为一个媒体。这极大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某些个体和团体的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可以更加迅捷地广泛扩散,甚至具有超越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表达力。一方面,传播技术的低门槛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扩大了社会成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人人参与的传播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虚假新闻泛滥的弊端。

    中国媒体该如何应对这一新挑战?从技术上来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就理念上来说,“建设性新闻”应该是一种可供尝试的新选择。建设性新闻源起于20世纪末的公共新闻运动,成型于欧洲,并影响了全世界。这一理念的提出,在于试图回应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泛滥对职业媒体发起的挑战。有鉴于传统的西方职业媒体以往所报道的新闻过多专注于“坏事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以及媒体作为中立者置身于事.件之外,对存在的问题只揭露不治理,中国“建设性新闻”理念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有针对性地着重强调“积极”和“参与”。

    无论是“积极”还是“参与”,都是对传统西方新闻理论所秉持的“坏事情就是好新闻”“媒体记者必须中立”的观点的一种扬弃。由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建设性新闻理念在西方很难成为主流。相反,建设性新闻理念适合中国基本国情,能够成为主流媒体的主流理念。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它是非对抗性的、合作性的、建设性的。因此,在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能够为建设性新闻理念注入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实践,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唐绪军《建设性——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的新追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式传媒反映了新型文明形态,它直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系统,所以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辑,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思路。 B . 依据本土现实进行调整,封建统治者开启民智,兴办报纸,期待新闻事业救国图强,顺应了时代要求,让中国传媒由传统走向了现代化。 C . 应对传播技术低门槛带来的问题,中国尝试实践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将媒体作为中立者置于事件之外,适合中国国情,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D . 中国传媒坚持人民性立场,强调传媒是政党和人民“喉舌”的属性,这有效促成文化间的代际融合、民族间的融合,体现中国智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国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意见自由市场”也取得了同步的发展,它维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与中国将传媒当作人民的事业来经营相似。 B . 长期以来西方传媒加强了公共领域建设,提升了注意力,但秉持着商业的本位,新闻界变得不负责任,这暴露出西式文明现代性的困境。 C . 中国当下部分传媒将媒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或否定一切精英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媒的人民性基础。 D . 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极大地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但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虚假新闻泛滥的弊端。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澎湃新闻客户端打造成目前下载量接近2亿规模的新型媒体互动平台,与之共同发展的澎湃新闻官方微博、微信,也逐渐成长为头部媒体账号。 B . 近几年来,我国多个新媒体平台出现了不少知华友华的国际朋友,他们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内或对外传递中国声音。 C . 《全新周刊》自2013年起停止印刷纸质版内容,采用数字化媒体的方式呈现内容,灵活便捷,方便读者,深受喜爱。 D . 主流媒体及时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深入。
    4. (4) 材料一、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 (5) 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国式传媒特有气质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I

    颠荡和游离

    姚雪雪.

    车站与小镇上的医院仿佛只有百米之遥。这个百米距离是我设想的,我把它设想的比实际距离短得多。站在医院大院的后门,我的记忆伸长颈项,眺望的目光终点最后落在两条锃亮的铁轨之上。

    铁轨与我的距离之间隔着一览无余金黄色的油菜花地。这使记忆穿行的力度富有一种植物特有的气味和暖色。

    铁轨锃亮的瞬间可以达到时间深处,铁的寒光在阳光照耀下神秘而多芒地变幻。一群孩子朝着车站的方向飞奔,一个小女孩落在后头,她重重地摔在地上,眼里滚着疼痛的泪水,发梢上沾着油茱花粉。她爬起来,抬头远远地看到一缕白烟喷进了眼睛里的画框。

    我们的童年是如此青睐火车。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就喜欢被大人带着去看火车,孩子对一切游走着的东西有兴趣,在他们眼里,火车无异于一匹马或者一种更庞大而有力的动物。

    孩子们像一个个赶场的观众,永远激情不息地等待火车开过,等待一幕幕新剧上演。当我们能够奔跑,便多么梦想与火车赛跑。

    小镇的车站旁逶迤着一条小河,从前在修这条铁轨时,在小河上架了专供火车行走的铁桥。可能是在架这座桥时遗弃的旧物,小镇车站的铁轨旁日久天长地卧着车厢那么大的一截桥梁,这是我们的乐园。一群孩子不停地在这架钢梁上攀爬翻腾, A我们在无知无觉的冰凉中感知快乐的热度。攀上钢梁齐排排地面对铁轨坐定,我们就拥有了火车车厢的高度,我们耐心地等待一列火车通过,等待火车钢铁的手臂打破小镇平乏的秩序,等待着能以平视的姿势与心里的仰望对话。

    火车开过时是有十足威慑力的,它咆哮着掀起巨浪,、并且把看不见的气浪的手掌重重地甩到人的脸上。这个神奇威武的动物,我小时候幸福地有很多次机会走进它的身体里。小镇是父母工作的地方,我们以前的家在九江城的南湖边上,小时候我每月都会跟随大人坐火车到距小镇几十公里外的九江。我和所有的远行者一样每-次都急切地等待火车把自己送到远方。“往后靠,往后靠,别被火车吸进去了。”大人总是以同样的话叮嘱我。“吸进去”是一个可怕的动词,轰隆隆笨重而冷漠的车轮以不可阻挡之势将人的身心碾成齑粉,这是一个让人后怕的噩梦。我害怕被吸进去,我长大后更害怕生命中的一切猝不及防;但我喜欢那个无数张陌生面孔闪闪而过的绿色车窗,喜欢车厢茶几上的白色台布,喜欢世界在静止和移动中的急速切换。我跟随火车一次次行走,在无数次相逢与告别中从一个家到达另一个家。

    乘过很多次火车,我的童年依然喜欢观望火车。面对火车,我可以把握与观望的只是视线两头之间的一小段距离。火车的来路与去向盛载了困顿童年的全部冥想。我从铁轨的每一次颤动中感知远方的信息。如果小站是空荡荡的,我们一群孩子在铁轨边上玩耍,趴下身子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能知道世界展现给我们的下一个将会是什么场景,这种预知的游戏十分刺激我们的内心。我听到了什么,我的秘密全都在那急剧起伏的小小胸膛里。

    我十二岁离开小镇时忽然就疏远了火车。我和父母回到了九江,我们的家从此远离火车站,世界给予我的变数几乎再也不靠火车来完成了。但是我的感官不管以什么方式奔回故地,均会与幼年生活过的医院和医院后面的那段铁轨相接。

    我再次挤进的车站已是高楼大厦,人流攒动中的我没有包裹和行囊,我是我自己的包裹。还是这条铁轨,小时候叫南浔铁路。它不断地向南北两头延伸,它被叫做京九铁路。它成为!了中国版图上蜘蛛网一般密集的铁路线.上最有力的一条。我就是被那些必然的象征吸引,而放弃了九江安逸的日子,从报社调到南昌一家出版社开始另一种方式的生活。

    我也重新开始了每周每月辗转于火车的旅行。”我依然是童年时的那个观望者。只是一个是从窗外到窗内,一个是从窗内到窗外。法国作家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一书中写到窗户,他说:“透过开着的窗户看外面的人,永远不会和一个凝视着关着的窗户的人,看到同样多的东西。”我庆幸童年看到的是敞开的多么通透的窗户。而现在,我是一一个透过玻璃窗户看窗外面的人。城市退去后,窗外依然是一片绿色田畴,油菜花在几十年里一直热闹而寂寞地开放着。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人打破一生的沉寂?那是火车吧,我辗转于火车之上我才意识到,是的,是火车,只有火车才具有这样非凡的力量。你可以一次次深入它的内心,去解密一个坚硬外壳者的生命温情。但那钢铁的躯壳似乎永远不适宜长久地与之依偎,更无法一生与它并行。

    火车是必然颠荡和游离的,站台上形只影单的等候、车厢里毫无表情淡漠的脸,暗藏疲惫和痛伤、抑制不住的喜悦与期盼,一切的情绪全在行进的过程中。人生就是由这一截一截的过程组成车厢组成飞跑的火车,把人送到注定孤寂的远方,我想到达的就是那个人生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

    ——(选自《散文》2009年第6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铁轨”这一物象传达个体对童年生活的记忆,铁轨旁的玩耍给予了自己儿时的快乐,)也丰富了困顿年代少年的精神世界。 B . 文中的“铁轨”与“火车”作为特定的意象,蕴藏着丰富的含义,它们见证着生命个体的奔波迁移,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 C . 文中写自己孩童时怕被火车“吸进去”,这是对死亡本能的畏惧,但“火车”又能满足我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使“我”深深迷恋。 D . 火车在作者的精神世界里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以“火车”比喻人生,表达自己困囿于现实生活枷锁中的无奈与失望。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设想车站与医院之间的距离“仿佛只有百米之遥”,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突显了作者与“铁轨"之间的亲密关系。 B . “油菜花”在文中多次出现,这一意象既展现了乡村的生活环境,也具有生命的象征意味,与文章主旨表达密切相关。 C . 这篇散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用倒叙起笔,并在叙事中融入抒情,文章末段又展开议论:由回忆童年转向思考人生。 D . 文章重视叙事中细节的呈现,如“趴下身子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将孩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憧憬表达得极为形象生动。
    3. (3) 文中划线部分引用波德莱尔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标题“颠荡和游离”含义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 , 我自西向。”

    荀淑有孙日或,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昭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诏书下袁绍,责以“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患其有不便于已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鄄城。操拒之。郭嘉往见袁绍,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古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赛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太难定霸玉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志子袁去乎”操召见,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成曰:“绍既新败,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

    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人臣匡世, 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或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或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或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或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①、光②,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或为佐命元功,或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注释]①高:指汉高祖刘邦。②光:指汉光武帝刘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是(   )
      A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B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C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D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面,旧时指臣子拜君王,卑幼见尊长,文中“北面”指投奔已称帝的刘虞。 B . 五伯,即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如《报任安书》中“权倾五伯”的“五伯”。 C . 勤王,指为王事尽力,后世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救援。 D . 九锡,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后来权臣篡位前常要求“加九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地义军布讨伐董卓过程中因为得道多助,曹操由此意识到道义的力量,这是他后来接受荀彧等人提出的“逢迎天子”主张的重要原因。 B . 朝廷下诏责备袁绍,认为他未尽到臣子责任,为此袁绍深感压力,于是上书朝廷进行辩解,提出迁都主张以表达忏悔之情,但被曹操拒绝了。 C . 曹操主张在击败袁绍之后进攻刘表,但荀彧却认为远征刘表会给袁绍残部喘息之机,因而主张在袁绍尚未拜托困境时将其一扫而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

      ②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

  • 4. 古代诗歌阅读

    南海府罢南康阻浅行侣稍稍登陆主人燕饯至频暮宿东溪

    许浑

    暗滩水落涨虚沙,滩去秦吴万里赊。

    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

    离歌不断还留客,归梦频惊已到家。

    山鸟一声人未起,半床春月在天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写水落沙露,照应标题中的“阻浅”,交代了诗人归途中暂停南康的原因。 B . 第二句中的“赊”字突出南康距离秦吴之地遥远,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焦急之情。 C .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第三句即借折柳表达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 D . 尾联写山鸟的啼鸣、春月的朗照,如此美好的春景反衬了诗人身在天涯的苦楚。
    2. (2) 清人金圣叹评论此诗,认为多有“可笑”之语,请对这一观点作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以发人深省的议论总结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仅仅哀叹是没有用的,还要引以为戒,否则只会使悲剧历史重演。
    2. (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来信中的指贵,逐一进行驳斥 ,其中“”,两句表明自己并非拒纳谏言。
    3. (3) “云”具有随风飘荡、游止不定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这个意象来表现游子的漂泊流离、无所依附。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就用“云”暗喻游子,表达离人之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现实中的战争远比电影《长津湖》更为残酷,那是一页令人二_________的历史篇章。志愿军战士们扛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争一线。恶劣的天气、装备的悬殊、匮乏的物资以致于巨大的牺牲,没有什么不能打消他们“必赢”的信心。

    多少英雄烈士血洒沙场,多少忠诚魂魄长眠他乡,可无论饥寒、伤残,还是阵亡,他们依然__________,凭着坚韧不拔的 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硬生生地用血肉之躯、铮铮铁骨铸起了一道捍卫家国的钢铁长城,诠释了什么叫军人荣耀、英雄气概、爱国赤诚。他们普通如小草,他们伟崖如苍松翠植。(      )

    有人说:“《长津湖》电影结束后,等了十几分钟没有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业的题,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是的,,这繁华盛世,是无数革命先辈所憧憬的未来。时光不语,英烈永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吾辈自强,沿着先辈们开辟出来的道路砥砺前行,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传。___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忍卒读       义不容辞     万家灯火      源远流长 B . 目不忍视       义无反顾     灯火阑珊      源远流长 C . 不忍卒读       义无反顾    万家灯火       生生不息 D . 目不忍视       义不容辞     灯火阑珊      生生不息
    2. (2) 仿照材料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再写一组句子。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共有四处表达不当,请修改。
  • 7. 语言文字运用I

    有不少人认为所有微生物都是致病的细菌,因而深恶痛绝,没有一点好感。事实上,____ ,大多数的微生物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对于那些少数致病菌,也有另外一些微生物来克制它们,这些就是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抗生素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大。___ ,医治牲畜传 染病、植物病以及食品保存、发酵时去除有害菌等也都在用它。由于微生物的适应性强,很快就能获得抵抗常用抗生素的能力,所以就不得不再改用另一种抗生素,这就要求_____。还有些特别的病要求

    一些特效抗生素,例如霉菌病、结核病、病毒病及癌症等。( ) 但是 近来研究最多的刺激素是赤霉素,能促进多种植物的发育。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金霉素这种抗生素有促进牲畜生长的效能,很多人都拿它当刺激素喂牲畜,得到良好的效果。 B . 抗生素如金霉素等有促进牲畜生长的效能,很多人喂牲畜时拿它当刺激素,都得到良好的效果。 C . 抗生素如金霉素等有促进牲畜生长的效能,很多人都拿它当刺激素喂牲畜,得到良好的效果。 D . 金霉素这种抗生素有促进牲畜生长的效能,很多人喂牲畜时拿它当刺激素,都得到良好的效果。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J·Janis) 分析了美国历史上若干重大决策成败的案例后,发现了一种“群体思维现象”:“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人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要。”群体思维现象的表现: 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避免意见交锋;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