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高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02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当涉及国家身份时,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又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城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曾长期受西方国家殖民统治,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合。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感到骄傲,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内战所造成的分治导致的。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痉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B . 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须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 .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 .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B . 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 .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D . 中国要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 (3) 根据材料的理解,国家认同不包括(   )
      A . 一种国际社会的政治构建,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合法性逐渐得到认同的过程。 B . 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 C . 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 D . 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的认同。
    4. (4) 结合材料分析,在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台湾和香港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
    5. (5)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当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2021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食

    宋以柱

    地瓜面煎饼我们叫它黑煎饼,玉米面煎饼我们叫它黄煎饼。我和张里是吃黑煎饼长大的。黑煎饼烧胃,胀肚子。黄煎饼就不同,它有让人眩晕的黄色和香味,而且不胀肚子。张里他爷经常吃黄煎饼。张里和他六个姐姐,都吃黑煎饼。我永远记得张里他爷举着黄煎饼的样子,黄煎饼在张里他爷的黑手里攥着,攥得我的心生生地疼。我只能干咽唾液。那天,我咽下两个黑煎饼,去叫张里上学。张里从他家的粪篓里掏出一个黄煎饼,掖在怀里,拉着我飞跑进村南的小树林。张里对我说:“我偷的,咱俩分着吃了,千万别说,说了俺爷能敲死我。张开手接着,别掉了。”我大张着两只小手,张里小心翼翼地撕开,把大一点的一块递给我。我双手端着大半个煎饼,兴奋得发晕。吃下第一口,我浑身战栗。尽管那半张煎饼上还粘着几点黑黑的猪粪。
           说着说着我们就长大了。
           张里是属于绝顶聪明的那种,我们初中三年,张里一边玩一边学,没费什么力气就读了中专,上的是省城的银行学校。你想想,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能到省城读中专的有几个?而且学的是数钱的专业,参加工作后天天对着钱。村里的老少爷们想到这一层,眼球里都像铺了一层青苔,绿莹莹的。我笨一些,只能复读了一年,然后上了高中,等到我费尽力气考上专科师范,到乡镇初中教书时,张里已经是我们那个市银行管着往外发钱的科长了。张里给我打电话,说黄煎饼天天吃,但是很小,四四方方的,小巧玲珑的,什么时候你来,我请你。我就笑,然后心就不听话地乱跳。据说局长们、县长们都盯着张里的钱,苦于没门路。但我对于我和张里的关系,闭口不谈,熟悉的人问起来,我只是说已无往来,他们都信,因为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学校里我工作不顺也没有找张里帮忙。
           后来,我见到了张里,是在张里组织的初中同学会。在这之前,我几次梦到过他,他的高大魁梧和他的递给我黄煎饼的修长手指。那一次,是在市里最好的一家酒店,我去的时候,张里正在和一个小姑娘说笑。她不是我们的初中同学,但比我们的初中女同学要漂亮得多,包括我。我注意到张里修长的手指,正夸张地扒在小姑娘的肩上。张里看到我的时候,过来抱住了我。张里跟我说:“跟了我吧。”我迅速逃出他的怀抱,虽然我曾经渴望过。我笑着说:“张里,你太白了,我不喜欢白皮肤的男人。”酒宴的始终,我一直听到张里的声音。他的声音过于夸张,他对我们班的男同学们说:“放心玩乐,有你想不到的快乐。”那一刻,我正举着一块黄煎饼,就是张里说的那种,四四方方,小巧玲珑,有着让人眩晕的黄色。听到这话,我差一点吐了,好像十几年前那块煎饼上的猪粪才开始散发臭味。当看到张里歪歪扭扭往楼上走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主意。那次聚会回来,仅半年时间,我就和一个同事结婚了,这更说明了我的笨。我是经常回老家的。回去就有人说我,还有张里。说张里的时候,全村的人就一个表情,馋。我就强装笑脸,历数自己的学生,还有自己的一大摞证书。张里他爷已经不在了,那个全村第一个吃黄煎饼,也是吃黄煎饼最多的人,在张里飞黄腾达的时候溘然而逝。
           在村里我也见过一次张里,他因臃肿不再魁梧,修长的五指变得短而白,那时他已经是副行长。看到他艰难地把自己塞进小车时,我的心不再有以前的疼痛感。后来再回去,就没人跟我说张里了。“张里给逮住了。”这是张里他娘跟我说的。我经常去看她。她抓住我的手对我说:“妮子,你替我去看看张里吧,我走不动了。”她坐在夕阳下自言自语:“他是不是让人给祸害了?张里那么听话,他怎么会拿公家的钱呢?妮子,张里到底咋了?”隔着一张厚玻璃,我见到了张里。我带去一摞黄煎饼,是张里他娘给的。她说张里都当上官了,还是喜欢吃她摊的黄煎饼。张里看到黄煎饼,竟然笑了一下,它再一次让我的心疼起来。走出那扇大铁门,我才想起给他买的那盒烟。大中华牌的。那次聚会后,我知道他喜欢抽这种烟,但我不知道它贵得这么离谱。
           我回去时,张里还没回监号,我看到他正把一块黄煎饼往嘴里摁。
           那一刻,张里像极了一个偷食的孩子。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我”与张里是小时候的伙伴,但因为不同的人生轨迹,使得“我”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而张里成了一个令人唾弃的犯罪分子。 B . “我”对张里看法的根本转变,源于那次初中同学的聚会;聚会上,张里的表现让“我”看清了他的变化,“我”决定再也不跟张里交往。 C . 小说中张里小时偷黄煎饼,大时偷公款,是性格使然,应了一句“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D . 小说中张里对“我”的爱始终不变。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偷食”含义深刻,一语双关,既指小时候偷吃黄煎饼的事情,又暗指张里“偷食”公家财产,还构成了故事悬念,让读者产生了阅读的兴趣。 B . “黄煎饼”作为小说中的一种物象,意蕴丰富,它是人们欲望的一种象征,是人物关系的见证,是情感变化的见证,是过往生活的一种寄托,一种怀念。 C . 小说第三段开头的“说着说着我们就长大了”一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我”和张里的关系,又为下文对“我们”成长后事情的叙述做了铺垫。 D . 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和张里的交往及关系变化的过程;暗线是张里贪欲不断膨胀,人生由追求到辉煌,最后覆灭的历程。
    3. (3) 小说中的“我”对张里的情感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4. (4) “我”作为小说中的“主线”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遭父忧,服阕 , 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务存质俭,以易民听。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元嘉元年,迁司空。琼以前左雄所上孝廉之选,专用儒学文吏,于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乃奏增从政者四科,事竟施行。和平中,以选入侍讲禁中。桓帝欲褒崇大将军梁冀,使中朝二千石以上会议其礼。特进胡广等,咸称冀之勋德,其制度赍赏,以宜比周公,锡之山川、土田、附庸。琼独建议曰:“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朝廷从之。冀意以为恨。会以地动策免。复为太仆。永兴元年,迁司徒,转太尉。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虽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亦不加命。延熹元年,以日食免。复为大司农。明年,梁冀被诛,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复拜琼为太尉。以师傅之恩,而不阿梁氏,乃封为邟乡侯,邑千户。琼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恻,乃许之。梁冀既诛,琼首居公位,举奏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海内由是翕然望之。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四年,以寇贼免。其年复为司空。永兴七年卒,时年七十九。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黄琼传》有删改)

    【注释】五侯:东汉桓帝时五名同时被封侯的宦官。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B . 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C . 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D . 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 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 B . 孝廉,汉朝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任以官职,被任官职的人称为“孝廉”。 C . 禁中,也作“禁内”,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得名。 D . 特进,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明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正一品,清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琼屡召不仕,后勉强做官。他出身官家,官府连年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公卿大臣推荐他,有官员弹劾他对朝廷不敬,最后做了官。 B . 黄琼知识渊博,能力很强。自幼跟随父亲在尚书台学习,了解朝廷的许多典章制度和文献资料,出仕为官后,办理公务娴熟练达,在朝中议政没有人能跟他抗衡。 C . 黄琼刚直不阿,反对滥赏。皇帝打算褒扬大将军梁冀,胡广等人附和,把梁冀捧得很高,而黄琼提出理由,表示反对,最终朝廷采纳他的意见。 D . 黄琼不附权贵,惩治贪腐。梁冀请托黄琼任用的人,黄琼都不用;梁冀被杀后,黄琼却因自己师傅的恩惠而被封赏;他赏权后,下令惩治贪腐分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亦宜顾省政事,务存质俭,以易民听。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

      ②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

    5. (5) 顺帝接到黄琼关于旱情的奏疏后是如何做的?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欧阳修

    猴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揺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前三句,先点明旅途、时节,再写草熏、风暖、征辔,进一步用关合离情的特定景物作渲染、铺垫。 B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即景即情,用流水喻离愁,写出离愁之绵长。 C . 下片前三句,实写了闺妇柔肠痛断、情景交融,也有直抒胸臆。 D . 这首词既有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也有直抒胸臆。
    2. (2) 词的最后二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俞平伯说“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你是否同意?请作说明。并赏析这二句词。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的《蜀道难》诗中,写出了蜀道的高险,连动物翻越都感到愁怕的两句是:“。”
    2. (2) 李煜的《虞美人》中“”这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体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与愁情。
    3. (3) 郦道元的《三峡》中,三峡常有高猿凄异的长啸,所以渔者作歌说:“。”
六、选择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聆听。

    譬如在大自然中我们寻觅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韵致,寻觅那“禅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觅那“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聆听轻风喁喁低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细细鸣叫,聆听山林中鸟儿欢啼。一颗亮露滴落好似那脆灵灵的音符,使你的心中也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

    ……

    (   )他们过于浅薄,过于功利,过于狭隘,过于世故。他们缺少颖悟的耐心、适度的宽容、舒展的心灵、好奇的天真。他们所能听到的只是铜臭的撞击、生活的噪音。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会沾沾自喜,他们         , 妨碍了他们的见识;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会浮在表面,他们             , 缺少深厚的内涵。

    学会聆听才不自满,才不孤独,才开眼界,才见学问;学会聆听才善于思考,富于创意,从容冷静,            , 这个民族才变得            , 充满魅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坐井观天   浅尝辄止    虚怀若谷    生机勃勃 B . 坐井观天   食古不化    韬光养晦    欣欣向荣 C . 博大精深   食古不化    虚怀若谷    生机勃勃 D . 博大精深   浅尝辄止    韬光养晦    欣欣向荣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那脆灵灵的音符好似亮露一颗滴落,你的心中也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 B . 那脆灵灵的音符好似亮露一颗滴落,使你的心中也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 C . 那脆灵灵的音符好似一颗亮露滴落,你的心中也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 D . 那脆灵灵的音符好似一颗滴落亮露,使你的心中也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利欲熏心的人不会聆听,心情浮躁的人不会聆听,心胸如豆的人不会聆听,老谋深算的人也不会聆听。 B . 心情浮躁的人不会聆听,利欲熏心的人不会聆听,心胸如豆的人不会聆听,老谋深算的人也不会聆听。 C . 心情浮躁的人不会聆听,利欲熏心的人不会聆听,老谋深算的人也不会聆听,心胸如豆的人不会聆听。 D . 心情浮躁的人不会聆听,心胸如豆的人不会聆听,利欲熏心的人不会聆听,老谋深算的人也不会聆听。
七、选择 简答
  • 7. 请阅读下面9副对联,然后回答问题。

    ①平凡世界,回首时,苦辣酸甜忧乐喜;潇洒人生,会心处,之乎者也亦焉哉。

    ②寥寥线条,勾勒智慧人生;小小平面,铺就美好前程。

    ③喜怒哀乐,舍弃过去时;酸甜苦辣,把握将来态。

    ④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⑤究天机,乐与有机无机做伴;培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

    ⑥生为人杰,仁义礼智大综合;物以类聚,门纲科目细分析。

    ⑦览世事沧桑,洞晓社会变化规律;看国家兴衰,窥破未来发展先机。

    ⑧通览古今,华夏儿女共创华夏文明;遍听内外,世界豪俊同谋世界和平。

    ⑨抬眼望,日月星空,雷雨雪霜;低头看,山川土地,江河湖海。

    1. (1) 以上9副对联是由不同学科的老师创作的,请你找出语文、历史老师的作品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2. (2) 这两副对联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副呢?请说明理由:
八、语言表达
  •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3月24日公开发布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如图:

    请分别说明活动标识的构图元素及其寓意:

    1. (1) 构图元素:
    2. (2) 寓意:
九、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近日,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黄国平在“致谢”中回顾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他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大寅镇,从仪陇县走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走到中科院自动化所……透过黄国平朴实无华的文字,人们“看到”这位“从大山走出来”的青年承受的少年丧亲之痛、经历的贫穷困顿之苦、背负的自尊心受挫之辱,不禁暗暗为之动容。所幸的是,一路过来,尽管吃尽了苦头,“记不清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但他最终挺了过来,完成了命运的逆袭。这样的结局,令人欣喜。据报道,论文作者黄国平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现就职于某知名互联网公司。

    有人说是贫穷成就了今天的黄国平,有人说是苦难锻炼了他,使他走向成功,也有人认为是命运让他越挫越勇,从而实现逆袭。对于黄国平的成功,你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