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考试...

更新时间:2022-09-07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 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 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 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 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 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 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 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 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 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 “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 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 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 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 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 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 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 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 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 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 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 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 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 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 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 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 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 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 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 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 “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 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 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 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 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 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 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 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 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 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 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 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 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 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 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 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 刻魅力。

    (选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 B . 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 C . 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 D . 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
      A . 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 成为怎样的人。 B . 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 递出的思想光辉。 C . 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 定下了标准。 D . 《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
    3. (3) 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 样说的原因。
    4. (4) 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 “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下课之后,我回到宿舍,见了他的铺位搬得精光,知道他拒绝我的送车了。

    我同他在这间屋子里住了将近一年,讲话却在一个月以前,他从医院归来,我才向他开始。他说,医生说虽然吐血,并非痹病。然而他渐渐黄瘦下去了。

    朋友们当作问好很郑重的问他:“这不是玩的!”他好像优游不过,答着:“不要紧。” 然而他的眼睛张大而发亮,每每于朋友走开之后,抬头觑着挂在墙上的镜子。我微笑而低 声的告他“今天好得多”,他的答语却是“未见得”,便是正在那里收拾药瓶或写家信, 也即刻停止,掉转身来,现出“这可当真?”的神气。

    当着同住的朋友,他总是说着不久就归家的话。公用的痰盂,在去年初进来,我们彼 此连名姓都不知道的时候,便已决议:放在适中地方,不得距离谁更近或更远;现在当然 谁也不便推翻,他却暗地嘱咐听差,稍为偏近他那一方。每逢清早听差拿出去泼倒,在他 似乎索性自己做了主(为)爽快,然而他又没有这样宣言,有事喊叫的时候,较别位先生 和气而吞缩一点罢了。

    没有自己顶要好的朋友住在里面作介绍,想插足于宿舍,颇不是一件容易事。他还只 是说着“回去”,同住的一位便当着我们申明,“我已有一个朋友填缺”,随即把那朋友 带进来同我们结识,——首先当然要结识他。他同结识一切朋友一样,满脸陪笑;眼睛呢, 衬着苍黄的面色,更大而亮。轮到结识我的时候,我说,“你权且不必忙,他是病人。行 止不能像我们斩截,而且他的家很远,还得觅伴。”这朋友此时也连声称是,随后间几天 进来一趟,我很窘,他病人,仍然总是陪笑。他决定走的日期了,伴却没有觅着。动身前 一晚,候补人这才很安心的走进来打量怎样布置。忽然正在高声嚷着英文读本的声音停住 了,走出一位平素最热心于赶机会的英雄,好像不如此不足以表明懊丧与满足的真情,提 议明天到市场去买点心,合欢聚会。被迎者极力称谢不敢;他,被送者,没有听见发言。 其时我倒在床上,然而我的脑里已经绘出他的图形来了。

    果真如他向我所说;记着家里母亲呢,还是另有不得不回去的原因?在我颇是一个疑问。那天早晨,我帮着他收拾东西,他再三催我上课。他很讲究整洁;吃药罢,也要用精 致的杯碟;药瓶排在书架上,很像是医院里陈列的卖品。我却最是疏简;看他把衣服分作 寒暑,很平展的垒在箱里,完全没有我动手的必要,所以名义上是帮助,其实是搅扰;然 而他好像很乐意我的搅扰。

    捡到皮袍,他忽然住手了,很踌蹰的用了仅能听见的声音:“没有晒。”“既然预备 回去,为什么不晒?”我突然很粗重的这样说,把刚才小心侍候的私心,统行忘却了。随又笑道,“不妨,留着将来放在我的箱里。”从书夹中偶然翻出一张相片的时候,我又很鲁莽的喊起来了:“好胖!”他也摔开衣服,仔细看了一看:“送你罢,还是去年的。”

    我极力劝他不要多带行李。他并不明言反对,只是低着头把预备带走的柳条箱同网篮 装得满满。我气愤而且埋怨,“你不知道!你是病人!”马上又责备自己的唐突了。他好像也有点奇怪:“以前连话也不多讲的。……?从休息的时候偶然用询问的眼光向我一瞥,可以认识得出来。最后我告诉他,下午有两点钟功课,待我回来,一路到车站。他很冷淡 的说着“不必”;我只当是照例的推辞,吃过午饭,同别的朋友一路上课堂。

    为什么拒绝我呢?难道不愿吃他们的点心,拒绝我因而好拒绝他们吗?我不知道他们 买与不买,买回了,也还有被款待的人在;只是我,见了这搬得精光的铺位,同剩下的几 个空药瓶,禁不住怅惘。

    (摘编自《废名集》)

    材料二:

    废名在六七岁时患过一场大病,当时称作瘰疬,西医的称谓是淋巴结核或淋巴结炎, 这场病痛不仅在他的脖子上留下了累累的疤痕,声音也因此变得喑哑低沉,更重要的是给 他留下了深深的病痛记忆:“六七岁时大病一次,便没有上学了,留下一个阴影,或者因 为从此病了,或者因为这章书难读,空气很是黑暗。这一病有一年余时间,病好了,尚不 能好好地走路,几乎近于残废,两腿不能直立。”

    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病”“病人”“病痛”“养病死”一类跟患病 有关的词汇大量出现。在《少年阮仁的失踪》《病人》《半年》《阿妹》《去乡》《桃园》中, 乃至《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时期,他一直在不失时机地强调这段童年记忆,使这些作 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传性色彩。可见这一患病经历对废名的挥之不去的深远影响。相对 于精神上的苦痛而言,肉体上的病痛算不了什么。关键是肉体的病痛使一个曾经健康的、 独立的人变成了弱者,连像洗衣服、提箱子这样的日常琐事也成了难事,以至于无奈而流 泪。病痛使患病者变得敏感而自卑,同学的关心、建议、帮助、说笑被理解为嫌弃与嘲笑, 挑夫们正常的讨价还价也使“我”感觉被轻视、欺侮……总之,一切正常的与人的交往都 变得非常沉重、压抑。

    (摘编自石明园《“病人”角色与废名小说创作个人化倾向的形成》)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同“他”在这间屋子里住了将近一年,讲话却在一个月以前,主要表现“我”的孤独 与封闭。 B . “他”对前来填缺的同学总是赔笑,表现“他”的和气柔弱;吃药用精致的杯碟等行为, 表现“他”讲究整洁。 C . 要来宿舍填缺的同学,不听劝告,隔几天就来宿舍一趟,“我”对那位同学的自私行为 很生气。 D . 临行前一天,一位平素最爱赶机会的同学为了对新同学表示欢迎,提议到市场买点心 举行聚会。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了“他”搬得精光的铺位,结尾再次聚焦搬得精光的铺位,这种情境式设置, 富有视觉冲击,渲染了一种失落的心境。 B . 这篇小说带有作者的自传性色彩,因为作者早年经历过病痛的折磨,所以文中的“我” 对病友有一种本能的同情与关注,从“我”的视角去感知病友的苦痛。 C . 离开那天早晨,“我”帮“他”收东西,“他”的讲究精致与“我”的粗疏鲁莽不断形成对比, 突出了“他”的敏感细致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我”的不懂事理。 D . 小说的结尾主要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推测“他”拒绝送行是害怕面对众人的快乐,只 有“我”能理解“他”的落寞与悲伤,精光的床铺与空药瓶,含蓄蕴藉。
    3. (3) “我”在叙述与病友最后一个月的交往时,运用神态、细节描写捕捉病友的状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4) 材料二说,病人因为敏感自卑,同学的关心、建议、帮助、说笑被理解为嫌弃与嘲笑, 一切正常的与人的交往都变得非常沉重压抑。试从材料一中概括相关情节,简析病人在与 同学正常交往中的敏感和自卑的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 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 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二)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 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 , 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 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千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古人以俭为美 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 未尝不置酒。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 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 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 . 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 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 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 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呜呼!大贤之 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根本                 固:使……稳固 B . 永保无疆之                 休:休止 C . 一花                     簪:簪子,活用动词,插 D . 人之常情                 顾:只是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B .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C .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D .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器,指神秘莫测、威力无穷的器物。泛指兵器或借指帝位、政权;本文指“兵器”。 B . 科名,指古代选拔官吏后备人员的科举考试,本文为考取了进士的名分。 C . 域中,指天地间,语出《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D . 掌书记,指节度掌书记,是唐代官名,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机关中的僚属。
    4. (4)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魏文借助“水”与“木”,用了比喻及对比论证,警示太宗“忘本”“忘危”的严重后果。 B . 司马光通过多个“生活实例”来对比论证,为结尾告诫子孙“勤俭持家”提供了依据。 C . 《训俭示康》主要从自己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来论述“奢俭”与事业成功与失败的道理。 D . 《谏太宗十思疏》论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君主才能实现“垂拱而治”的局面。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②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 4. 古代诗歌阅读

    咏白海棠

    贾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②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

    1. (1)
      下面对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贾诗”首联以白海棠生长的环境,“斜阳寒草、苔翠盈盆”的清幽暗寓贾探春出身卑微。 B . “林诗”首联以“半卷”“半掩”写赏花人娇媚含羞之态,为后面抒发幽怨情感作铺垫。 C . 两诗都是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其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神韵各有不同。 D . 两诗均采用拟人、比喻、夸张以及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海棠神韵融合。
    2. (2) 请结合探春、黛玉“海棠”诗,赏析探春与黛玉形象特点的异同。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写宫车隆隆 驰过而不知所往,同时隐约再现了宫女们的倾听之姿与推测之思。
    2. (2)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 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直接抒情,凭吊古人,追述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 满之情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I

    ①家长制家庭,是由家长与家属组成的家庭,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它是生 产和消费的单位,存在着较强的凝聚力。家长对内统辖家政,对外代表家庭,这使父家长 制形成了如下特征:其一, ;其二,;其三,家庭结构以宗法的等级格 局为特征;其四,

    ②耐人寻味的是,贾府的男性家长都是不成器的货色,女性代管家政便是现实的需要 和历史的必然。这种状况在贾府的水字辈和代字辈两代人中是否如此,小说文本中没有交 待,也无从考证。但从文字辈、玉字辈开始,确实是阴盛阳衰 , 一代不如一代。荣国府的 两个儿子:贾赦袭了官,贾政当了员外郎;一个是老色棍,一个是家务疏懒,不惯于俗务, 只是下棋赏花,乐得清闲;一个品劣,一个才庸。代管家务的贾琏,是现捐的同知,也不 肯读书,不喜正务。“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竟是 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王熙凤的能力不知比贾琏强多少倍。 ③贾母是诰命夫人,作为宁荣二府惟一健在的老祖宗。她是封建宗法家庭的象征性人 物,享有至高无(shàng)的权威。祖母福寿双全,德高望重。若以古训“夫死从子”来看, 她不该出山的。可是贾家的现实是,男人一个个不成气候,她虽年老,但是不能不管不问, 从幕后走到前台。只有她能承担起宁荣二公的嘱托,支撑起“死而不僵”的封建大厦。因此, 大事都由她决策,王夫人、王熙凤具体执行。她决定了的事,宁府也要贯彻执行。如此一 来,女性代行家长的职权。在荣府,本是贾政为家长,可贾政甩手不管。家政大权由王夫 人、王熙凤掌管,这确实是个不同时俗的现象。荣宁二府在家政大事上出现了乾(kūn) 再造式的转变,女权“颠覆”了男权。……她们都是按照祖宗的规矩行事。贾母作为最高 统治者是代夫代祖宗管好贾氏家族。王夫人、王熙凤等是贯彻贾母的意图,具体执行。归根结底,还是执行着封建父权制的权利 , 他们的角色定位不过是代理人而已。

    (改编自张雷远《<红楼梦>家族文化探赜》)

    1. (1) 根据注音填上恰当的汉字。

      至高无 shàng(    )   乾 kūn(   )再造

    2.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阴盛阳衰 B . 称颂 C . 德高望重 D . 权利
    3. (3) 依次填入第①段(甲)(乙)(丙)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父子是家庭的主体、核心,父子关系最为密切

      ②父权占有支配地位,父家长处于至尊地位,在家庭中实行专制

      ③家长制家庭对外是一个排他性的封闭小团体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③②① D . ②③①
    4. (4) 根据上文内容,概括贾府封建父权制的特殊性,不超过 20 字。
    5. (5)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回目),“贤”“俏”, 堪称作者曹雪芹对人物的“一字评”。从“熙凤、宝钗、宝玉”中选择一人,试用一字概括其 特点,并结合相关情节阐述。100 字左右。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 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 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 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 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       , 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 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 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       ,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 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 . 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 . 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 . 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红楼梦》的思想价值,曾经讨论得相当广泛,而鲁迅早年的观点至今依然具有 启发性。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论述道: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 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 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 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是和缠绵, 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学期即将开始,班级计划举行《红楼梦》读书会,请从贾政、贾探春和薛宝钗三人中 任选一人,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