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

更新时间:2022-08-31 浏览次数:36 类型:单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作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机关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的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 . 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 . 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重走长征路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做法。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 B . 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还原。 C . 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 . 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 . 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在“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 . “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 D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4.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混蛋!讨厌的混蛋!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混蛋!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混蛋!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混蛋!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齐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混蛋!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村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它又采取守势”“又是一下冲撞”“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暗示前面曼纽尔和公牛之间就有过多次决斗,公牛以守为主,曼纽尔以攻为主。 B . “它全身都是骨头”,通过对旁观者埃尔南德斯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瘦骨嶙峋的特点,在提示曼纽尔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 . “挥动着”“收起红巾”“拔出剑”“扎下去”“身子一闪”“躲开”等动作一气呵成,体现了曼纽尔斗牛技术的高超以及骨子里的坚强与勇敢。 D . “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混蛋”“你这混蛋”“你们这些混蛋”,前两者是对狡黠而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后者则是对观众的愤怒的反击与蔑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 B .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 C . 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曼纽尔一次次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从观众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 D . 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3. (3)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4. (4) 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 , 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释】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B .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C .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D .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东,一般指地区名。秦代以后习惯上称长江芜湖、南京段以下南岸的地区为“江东”。 B . 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 C . 左衽,衽,衣襟。古代中原一带人民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的右衽。 D . 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秦进犯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桓冲对谢安的行为感到不安。 B . 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阳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已经显露败象。 C . 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 D . 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一个细节描写却反映出谢安内心是非常兴奋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

      ②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5. (5) 文中苻融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解去叶县尉职务时所作。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②“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中的"怀"字具有丰富的意蕴,既指对在异地的友人的怀念,也指对自己和友人相似处境的感怀。 B . 颔联中,作者先实写自己在汝水边上,心境随水波荡漾,然后想象友人在并州也有很高兴致。 C . "千里马"与"九方皋"对仗工稳巧妙,看似直白,实际包含着无限深意,显示了作者"点铁成金"的创作能力。 D . 此诗各联之间跳跃性较大,表面没有明显关联,但在章法上,首联开宗明义,中间两联议论,尾联收拢,浑然一体。
    2. (2) 本诗最后一句“花落故溪深一篙”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的句子是“”。
    2. (2)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 (3) 在诗词史上,酒是诗人吟咏叹息的灵感源泉,其中“清酒”和“浊酒”代表了不同的现实境遇和人生情怀,如“清酒”的“”,“浊酒”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__________,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__________;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__________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__________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釆用繁笔。《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我相信像上列几个例子,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言简意赅     原形毕露     乱用     点染 B . 简明扼要     原形毕露     滥用     渲染 C . 简明扼要     穷形尽相     乱用     渲染 D . 言简意赅     穷形尽相     滥用     点染
    2. (2) 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应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句中的逗号应改为问号因为“呢”是表疑问的语气词。) B .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句中的分号表示并列关系。) C . 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句中的引号表示强调。) D . 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句中两个双引号之间必须用点号隔开。)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相信像上列几个例子,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 B . 我相信像上列几个例子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 C . 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 D . 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如果说社会心理体系包含理性层面的认知评价和①_________,那么,在幸福感中,情绪感受这一感性层面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幸福感有时是一种很个体化的主观领域。因此,在实践领域中,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但②_________。在这里,关于幸福指数一种可能的误读就在于,认为幸福指数能够作为体现个人生活质量和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绝对性指标,从而忽视了对于社会发展内涵和人的精神领域的丰富性的考虑。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③_________,内心就会长戚戚。

    1. (1) 下列各项中,与划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些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B . 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 C .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 .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在他的《匠人》一书中说,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匠人,因为匠心——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是根植于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冲动。但是我们所见的现实是,匠人精神却始终是一种稀缺的品质,以至于成为情怀的象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人们常常会把创新者和匠人拿来进行对比,似乎求新求变,才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才是价值所在。

    对上面语段阐述的观点,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