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六单元 /10 /10.1 劝学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6.10.1 劝学...

更新时间:2022-08-11 浏览次数: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 (róu)以为轮金就(lì)则利(zhì)明而行无过矣 B . 虽有槁(bào)须(yú)(nú)马 C . (jià)于物(kuǐ)步金石可(1òu) D . (qì)而望骐(jì)(zhǎo)牙
  • 2.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 君子生非异也。 C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3.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 对“而”的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关系) B . 吾尝终日思矣  (连词,表修饰关系) C .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连词,表顺承关系) D . 蟹六跪二螯  (连词,表转折关系)
  • 5.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其曲规 (合乎、符合) B . 声非加也 (洪亮) C . 而闻者 (明显) D . 舆马者 (借助)
  • 6. 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我很幸运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今天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 . 兹介绍我校王丹宁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接洽为荷。 C . 垂垂老矣,年华已逝,衷心地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 . 十年同窗,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愧领。
  • 7. 把下面五句话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任何新的知识,取得的途径只有一条,那便是学。

    ②只学而不“习”,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是不牢靠的。

    ③但是学了,懂得了,并不等于掌握和拥有这些知识。

    ④要使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习”。

    ⑤有人不理解“习”的重要性,学得多,甚至什么东西都学,却不肯付出时间经常温习,结果是随学随忘,收不到成效。

    A . ①③④⑤② B . ①⑤④③② C . ②⑤④③① D . ⑤②④③①
  • 8. (2018·浙江模拟) 下列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 . 该段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B . 文章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 C . 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也将一事无成。 D . 该段中既有比喻论证,又有对比论证,同时在语言上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说理透彻,生动有味。
  • 9. “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二、阅读理解
  • 10. 阅读下列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1. (1) 注音

      ①衢

    2. (2) 解释加点的词

      ①无冥冥之志者:

      ②无赫赫之功:

      两君者不容:

      人君子,其仪一兮:

      ⑤心如兮: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②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4. (4) 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5. (5) 这一段的论点是:
  • 1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1)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利足也,而千里 ②非能水也,而江河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也 ④驽马十驾,在不舍

      A . 达到 隔断 猛烈 功劳 B . 得到 渡过 大 成绩 C . 得到 断绝 快 功绩 D . 达到 横渡 强 成功
    2. (2) 为下面句中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解释。

      驽马十在不舍。( )

      A . 量词;功劳,功勋 B . 驾驶;工作,事情 C . 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 . 量词;功能
    3. (3) 下列各句中的“而”和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
      A .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B .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C . 非能水也,绝江河 D . 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4. (4)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 . 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 . 木与金石相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 . 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5. (5)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劝学(节选)

    荀 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注释】 ①苇苕:芦苇的穗。②句意: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带它。渐(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带。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意义略等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B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D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干越夷貉:干越,泛指当时我国南方各族。夷貉,泛指古代中国境内北方的民族。 B . 衢道: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C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D . 桀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3. (3)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B . 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 . 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D . 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②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三、综合表达
  • 13. 老约翰过去是个商人,但后来破产了,他孤身一人搬到约克镇的乡下,过着冷清的生活。一天晚上他在卧室中生了一个炭炉,接着便睡觉了,他做了一个恶梦,梦见一个原来的仇家趁他不备,用绳子勒死了他。

    第二天早晨邮递员进一封电报,却发现老约翰家门窗紧闭,敲门里面没人应。从卧室的窗户看到老约翰已经倒在床下死了。警方没有找出任何他杀的痕迹,便断定老约翰是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上面叙述的老约翰临死前和死时的情况,都是约克镇的乡民们讲述的。细心的读者,你发现其中的谬误吗?

  • 1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为荔枝写下的名句,表达了对这种水果的特别喜爱。然而,如果真的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每天吃下数百颗荔枝,恐怕是会患上“荔枝病”的。也许你会奇怪,荔枝那么甜,,怎么会让人患上低血糖呢?实际上,荔枝所含的糖是果糖,必须经由人体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如果过量食入荔枝,人体内的转化酶就会供不应求,多余的果糖,,还会刺激胰岛细胞释放大量胰岛素,引发低血糖反应。此外,荔枝中含有的α­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也有降低血糖的效果。吃“糖”不补“糖”,还让人缺“糖”,这仿佛是一个隐喻。吃,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补, 。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吃上,就容易被表象迷惑,想当然地以为消化了、吸收了,并且于己有补。而实际上,可能非但不是如此,还有截然相反的效果。

  • 15. (2017·深圳模拟) 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推荐一条,并说明推荐理由。(注意:①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②一定要写出作者。)

    示例: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理由:它提醒师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16. (2016·成都模拟) 下面是2010~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名句考查一览表,完成后面题目。

    2010~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名句考查一览表。

    类别年份

    篇        名

    题料来源

    体裁

    作    者

    初中

    高中

    诗词

    散文

    2010

    《劝学》《马说》《游山西村》

    2

    1

    1

    2

    荀子、韩愈、陆游

    2011

    《论语》《蜀道难》《醉翁亭记》

    2

    1

    1

    2

    孔子、李白、欧阳修

    2012

    《孟子•告子上》《师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2

    1

    2

    孟子、韩愈、辛弃疾

    2013

    《观刈麦》《阿房宫赋》《赤壁赋》

    1

    2

    1

    2

    白居易、杜牧、苏轼

    2014

    《离骚》《蜀道难》《春望》

    1

    2

    3

    0

    屈原、李白、杜甫

    2015

    《离骚》《使至塞上》《念奴娇•赤壁怀古》

    1

    2

    3

    0

    屈原、王维、苏轼

    1. (1) 请根据图表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命题特点。要求:①答出三个特点;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③不超过60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