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试...

更新时间:2022-08-09 浏览次数:4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苏轼不仅是大自然的出色歌手,而且对自然美有独特见解。苏轼指出,客观的山水自然美同诗人耳目相接,触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令诗人情不自禁地歌唱他、赞美他,这是作家创作自然诗的源泉,这种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的观点与前人一脉相承。

    苏轼强调诗文创作,特别是自然诗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要有真情实感和创作冲动。苏轼在《读孟郊诗》中说:“诗从肺腑出。”对于自然诗来说,首先要求对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对象满怀真挚、亲切之情,甚至要把它们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知心朋友来对待。其二,主张诗要自然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他认为诗文创作“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也反感“好为艰深”,“以文浅易”他赞赏诗的“奇趣”,却严厉指责那些“求深务奇”,以至“怪僻而不可读”的作者;他爱好豪迈风格,但又痛斥那种以狂怪来冒充豪放,认为“奇怪”应该是自然“溢出”,不能人为地强求。

    自然诗的描写对象是自然类,自然万物都是按照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因此,苏轼非常强调亲自阅历,广泛深入地体验和研究大自然,他把这一点看作是自然诗创作头等重要的前提。他在《怀西湖寄晃美叔同年》诗中,具体叙写自己长期深入地观察和研究西湖的体会,他说西湖之景“谁能识其全”,“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为了认识西湖美景之“全”和“妙”,苏轼幽寻穷年,遍游祖国诸地。

    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可以发现美,但山川自然景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因而自然美具有不稳定性。苏轼能清晰地认识到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并从哲学上对此作了理论概括,具体指出:“人禽室宫器物皆有常形”,而山石竹木,水波烟云“均无常形”。他在著名的山水哲理诗《题西林壁》中形象地表述了这一观察事物的方法,他认为要认识自然乃至世间万事万物,固然要“游于物之内”,才能洞悉幽微,但如果只顾深入其内,或视野狭小,或囿于私利,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陷于主观性和片面性。苏轼正是成功地运用“以静观动”和“观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的方法,去观察和把握山水自然美。

    客观存在的自然美是自然诗的源泉,这是自然美的客观性,但是,自然诗并不是现实中的自然美的简单重复,而是诗人创造性劳动的成品。客观自然美是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苏轼多次论述自然美的丰富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他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又说“江河之大,与海之深兮,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苏轼提倡在山水诗画中创造这样一种“清雄奇富,变态无穷”的意境美,他认为这是艺术上最难的课题,也是最美的境界。

    (摘编自夏玲《谈苏轼“随物赋形”与“自成文理”的艺术自然美学观》)

    材料二:

    在谈到绘画的创作过程时,东坡提出“随物赋形”的命题,在《书蒲永升画后》中,东坡说:“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东坡赞赏蒲永升所画之水为“活水”而非死水,因为画家性情与画融合一道。东坡又谈到此前以画水著称的画家都能画出水的变态,号称神逸。

    “随物赋形”作为画论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其所主张之意,一在于画家在创作时要应物随机,不主故常;二是赋形有充分的主体性,是画家在随物应机中摄取对象之形而予以艺术表现,融合了创作者的生命力及精神品格。“物”是指事物的本然状态,“形”则是指创作的应然状态,这是一个由本然而应然、由形似而神似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率性而为的过程。

    形神是一对不可孤立、单独看待的美学范畴。不能脱离形似单论神似,也不能拘泥于形似而忽略神似。对于绘画而言,“形”是必不可少的,无形似则无神似!这个形,是画家笔下的形,而非外在物象之形。作为文人画意识的代表人物,苏轼主张传神而超越形似,他所说的“传神”,并非静态的,而是因其随物赋形而生成的效果。如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所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又指出人物画的“传神”,不是在于其形貌描写之外,又有神韵附焉,而是就在所画人物的自然神态之中,也即在人物的一颦一笑之中。画家达到自由的境界,随物赋形,运斤成风,即会达到“传神”的效果了。

    (摘编自张晶《“画以适意”与“随物赋形”——苏轼画论撷要评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水自然之美是作家创作自然诗的客观条件,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这一观点是苏轼独创的见解。 B . 苏轼赞赏“奇趣”,但指责那些“怪僻而不可读”的作者;他爱好豪迈风格,但痛斥以狂怪冒充豪放的做法。 C . 苏轼强调,要亲自阅历,广泛深入大自然,真正认识到自然奥秘,从而为创作优秀的自然诗奠定基础。 D . 自然之美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自然诗的作者需进行一系列创造性劳动,才能创作出诗词的意境美。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然诗需要将真情实感以自然的方式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因此创作过程中不太追求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 B . 从苏轼诗句“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可看出诗人对自然的真情实感。 C . 苏轼在绘画时十分重视画作的传神,他对所画对象的外在形态并不看重,主张画作要传神从而超越形似。 D . “赋形”具有充分的主体性,是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像苏轼这样的画家的创作活动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符合文中苏轼诗画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
      A .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B .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C .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D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苏轼提出了“随物赋形”的美学观念,请结合材料谈谈自然诗和绘画创作应如何体现这一观点。
  • 2. 现代文阅读II

    南有樛木

    陈小雯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我已经209岁了,平阳县人民政府2017年在我身上挂了块牌,上面有我的名字、编号以及年龄等数据。

    “阿姊,三月三要再来吗?”

    “阿姊,一串翅果耳坠,漂亮吧!”

    三月三?到了吗?翅果……这是一个难得认得我的姑娘。

    我忍不住睁开眼,见她正探出身子伸手摘我身上一串串垂挂下的果实,清秀的身影倒映在睦源溪水中。被唤作“阿姊”的女娃则十分好奇地欣赏着我的果实,连声说:“好神奇啊,这翅膀!它的每一粒种子都想飞啊!这枫杨大概做梦都想飞起来。”我不禁笑了,长翅膀难道就一定是为了飞吗?

    同样,当地畲族已婚妇女头戴凤冠,额垂龙髻,不代表她就是“三公主”。

    只是,雷老爹这几天上山下山盘笋,却的的确确想当“笋王”。他家丫头后天出嫁,日子看在三月初三,正好那天镇上举办“笋王大赛”。为女儿的婚事,雷老爹和他妻子雷美凤没少吵架。雷美凤要女儿招个上门女婿。雷老爹死活不同意,他自己已经是赘婿了,不想女儿也过她母亲那样的生活,没有婆家可去,没有娘家可回。

    雷老爹原来不姓雷,畲族族规一般同姓不婚配。雷老爹原是平阳民间“高昆乱弹,和调讨饭”中的一员,原名林翔。只是入赘雷家后改随雷姓,叫雷翔。林家兄弟姐妹多,林翔自幼嗓子好,便跟着叔伯四处卖艺了。雷老爹林翔就是在三月初三这天认识雷美凤的。这天,平阳畲乡娘娘宫和旁边的杨府殿要整一出“弄堂会”,同斗一台《摆生祭》。《摆生祭》又称《洗马桥》,出自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林翔当然不唱主角刘文龙,他唱的是刘文龙表弟宋湘。他没有“刘文龙”那样的俊俏外表,他只能唱个配角。

    林翔同情宋湘,讨厌刘文龙。他时常私下调侃“刘文龙”为人不厚道,一个大男人偏偏要守身如玉,为了自己的名节耽误了四个人人生最美好的16年。那时的雷老爹还年轻,他遇见雷美凤后,雷家要求他入赘,他是欣然同意的。一方面,他是喜欢雷美凤的。另一方面,许是出于对刘文龙的鄙视,对剧本人生的叛逆。他直到十几年后才想明白,为什么刘文龙不入赘匈奴,不当驸马,宁死也要逃回家乡。除了对发妻的承诺之外,还有那该死的对自由的向往。

    戏台上,林翔演完宋湘,黯然离去。这出戏他演了太多遍了,都麻木了。他再不想和宋湘一样被人安排,守着无望的生活。从13岁跑戏台,今年29岁,已经16年了,宋湘都离开了。林翔沿睦源溪独自踱步。我这棵百年老树除了遮阳外,还是能为年轻男女的相遇增添一点浪漫元素的。

    古树下,迎面走来的那一姑娘,显得十分娇俏。时“三月三”,畲族的传统节日,畲族姑娘喜欢穿自己的传统服饰去野外踏青,夜晚祭祖。

    雷美凤在睦源溪边出神。年轻的姑娘碰到带妆的“宋湘”,大胆地问了一句:“你家住哪里?”林翔一愣,《摆生祭》第四出,萧月英问刘文龙:“家住哪里?”刘答道:“小生在府前街居住。”此时,林翔却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老实答道:“戏班住哪,我就住哪。”这个回答让雷美凤很满意,既符合了她的想象,又满足了她的好奇心。“那你一定去过很多地方了!……”那晚溪边的聊天,我都听见了,无非就是一只好奇的猫和一条鱼的对话。最后这只猫把这条鱼带回家,养在了家里。

    小年轻的婚后生活倒也无忧无虑。一个戏台上的小生,自是不会干农活。雷翔最好做的事就是上山下山,寻花问柳。他的花和柳是真的花,真的柳。雷老太早年丧夫,就雷美凤一个女儿,生活练就雷老太一身霸气。有一个强势的母亲,雷美凤自然乖巧懂事,对雷老太百依百顺。雷老太掌握一切大小事务,雷翔这个赘婿在生活上受到很好的照顾时,也被管得喘不过气来。

    孙女出生后,有关孩子的吃穿教育问题,雷翔是没有发言权的。雷翔唯一做出的反抗是坚决不要第二个孩子。这一晃,就是32年,两个16年,雷翔变成了雷老爹,雷老爹60岁了,女儿26岁,后天就要出嫁了。

    这个雷老爹近年来和满山的竹子、竹笋磕上了。雷老爹对今年的“第三届笋王评比大赛”志在必得。参评的竹笋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是青街畲族乡本土5公斤以上的鲜笋,黑笋、黄笋、死笋以及竹筒笋皆不能参评。雷老爹寻思着后天清早五点就得出门了,他要上山把物色好的那棵笋锄出来;媳妇美凤也想着后天三月三,五点就得起床了,她要安排好女儿的出嫁事宜;女儿雷果掰着指头数着时辰,五点就得起床,她要去婚纱店化妆,八点杭州的迎亲车队就要来接人了。此时的雷果心思怕早就飞到青街外头去了。

    “阿姊,快过来,这里有一面大大的“喜’字。”

    “快去,给你拍张照,说不定今年就嫁出去了。顺便去娘娘宫里拜一拜,求个好姻缘。哈哈哈……”一串放肆的笑声在双合殿前爆开。

    看着两个轻快的身影飞进双合殿,我又闭上了眼睛——我看见我的一颗翅果,两片透嫩的绿翅膀抖啊抖,像极了从溪面上掠过的雀儿。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平阳县睦源溪水边生长了一棵200多年的老树,虽然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却由于地处偏僻,真正认识古树的人很少。 B . 年轻时代的林翔讨厌“刘文龙”,认为“刘文龙”为了自己的名节耽误了四个人的美好人生,出于对剧本人生的叛逆,他欣然答应人赘雷家。 C . 林翔对“刘文龙”前后态度不同,在演宋湘时对其鄙视、不满,人赘雷家后则开始慢慢理解,最终明白了刘文龙的选择。 D . 面对雷美凤的突然询问,林翔“戏班住哪,我就住哪”的回答,既巧妙化用了戏剧中的台词,也抓住了雷美凤喜好浪漫的心理。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首尾巧设照应,以姑娘与阿姊在枫杨树下的对话展开,又以两人谈话收束全文,同时老树“忍不住睁开眼”与“又闭上了眼睛”相呼应,结构完整。 B . 文中几次出现“16年”,强化表达效果。刘文龙坚决不入赘匈奴,为名节坚守16年;林翔跑戏台16年,婚后经过两个16年,人生被安排,过着没有多少希望的生活。 C . 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如“无非就是一只好奇的猫和一条鱼的对话”采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雷翔最好做的事……真的柳”则显得风趣活泼。 D . 文中画线句使用排比,写出了雷老爹一家三口的心理活动,“寻思着”“想着”“掰着指头数着”虽然各自心理不完全相同,但都是人物内心最真挚、美好的期盼。
    3. (3) 小说在行文中写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请简要概括。
    4. (4) 文中的古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帝遣偏将军冯异讨赤眉,车驾送至河南,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丑,元元涂炭,无所依诉。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营堡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桑,坏其营壁,无使复聚。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布威信,群盗多降。闰月 , 冯异与赤眉约期会战,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少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大破之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赤眉余众东向宜阳。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陈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谓,乃乞降曰:“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丙午,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赤眉众尚十余万人,帝令县厨皆赐食。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帝谓樊崇等曰:“得无悔降乎?朕今遣卿归营,勒兵鸣鼓相攻,决其胜负,不欲强相服也。”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戊申 , 还自宜阳。帝令樊崇等各与妻子居洛阳,赐之田宅。徐宣卒于乡里。帝怜盆子,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宫地,使食其税终身。

    臣光曰:昔周人颂武王之德曰:“铺时绎思,我徂惟求定。”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已。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岂不美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赤眉》)

    【注】①盆子:赤眉军领袖樊崇等拥立的伪帝刘盆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 B . 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 C . 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 D . 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辅,汉朝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也可泛称京城附近地区,文中指的是后者。 B . 顿首,行礼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通常在下对上及平辈间使用,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 . 闰月,农历一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相比,有一定的差数,将所差之数累积起来,设置闰月。 D . 戊申,属于中国传统纪年历法中的干支纪年,即古代把十二天干十地支依次相配来纪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异讨伐赤眉军之前,光武帝送他至黄河以南,叮嘱他要毁掉赤眉军的营垒,不要让他们再聚集,要努力保护好百姓。 B . 光武帝亲自率领大军出征,与赤眉军相遇,赤眉军震惊惶惧,向光武帝乞降,后刘盆子君臣袒露出自己的臂膀上交玺绶,俯首称臣。 C . 光武帝在洛水边陈列兵马,请刘盆子等人观看,并问樊崇等人是不是后悔投降,徐宣等表示归降光武帝毫无遗憾。 D . 刘盆子投降时,光武帝承诺免他死罪并给予优待,后任命他为赵王郎中,到刘盆子失明时,又赐给土地、住宅,让他终身享用租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营堡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

      ②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大破之于崤底。

    5. (5) 文末作者司马光说“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请根据文本概括光武帝刘秀“用是道”的做法。
  • 4. 古代诗歌阅读

    秋夜泛舟

    刘方平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该诗写秋天景色,却不落窠臼,避开秋山、秋叶、秋菊等常写之物,而专写秋声和月影。 B . “虫响荻飕飕”借助叠词描摹声音,写出了秋夜生命的律动,彰显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 C . “皆因”“各为”把看似无关的自然现象理出了因果关系:影是果,月是因;声是果,秋是因。 D . 《春江花月夜》中“月”是登场的主角,被渲染得出尽风头;而本诗没有正面写月,但月隐含其中。
    2. (2) 该诗后两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表示自己并没有让树长寿繁茂的才能,只是“”。
    2. (2)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是广为传颂的名句,写得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丽生动的春光图。
    3. (3) 古代有很多以“空”营造意境氛围的诗句,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中科大少年班2011级学生周昊欣,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杂志发表两篇正刊。蛰伏七年,厚积薄发 ,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蚕蛹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2015年,他从少年班毕业。此后7年,从未发表过一篇通讯或一作论文。不少网友直呼: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网友的惊叹让我们反思,在快生活节奏中的我们,好像很少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铺天盖地的新闻、步履匆匆的脚步、处理不完的任务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反复衡量怎样用最快的时间、最少的付出得到最丰厚的回报。却不知,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精致的计算中失去了自我,沦落为自己曾经最不屑的功利主义者。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数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突破国外封锁,传承前辈科技薪火袁隆平“一介农夫,淡泊名利”,五十载坚守农业科研第一线,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前辈们为我们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声明:只要真正坐得住冷板凳,就能做得出真学问、真研究。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比前一百米谁跑得快,而是比谁一直在坚持,跑到最后的才是胜利。也许周昊欣是天才,但我们更愿意相信是坚持和汗水成就了现在的他。

    1. (1) 文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厚积薄发 B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C . 铺天盖地 D . 目不暇接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前辈们为我们用实际行动一次次证明:只要真正坐得住冷板凳,就能做得出真学问、真研究。 B . 前辈们用实际行动一次次为我们声明:只有真正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做得出真学问、真研究。 C . 前辈们为我们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声明:只有真正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做得出真学问、真研究。 D . 前辈们用实际行动一次次为我们证明:只有真正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做得出真学问、真研究。
    3. (3) 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前面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将沈从文的作品和其他小说家笔下的30年代的中国社会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第一, ____________。从祥林嫂、闰土,到《春蚕》,都写农村破产。所以,“乡村苦难”是30年代中国文学的大背景。第二,大城市看似繁华, ___________。无论是左翼的《子夜》,还是新感觉派的《上海狐步舞》,上海都是建在地狱之上的天堂。

    在巴金、曹禺他们看来,中国社会太腐败了,传统衰落是没有悬念的,沈从文却觉得乡土人伦秩序仍然美好。沈从文和30年代主流的主要分歧,是即使面对乡村苦难、城市危机,他对古老中国传统, ___________。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小说,美丽、忧郁、凄凉。按照夏志清的观点,沈从文“对古旧中国之信仰,态度之虔诚,在他同期作家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小城淳朴的民风民俗,近百年来影响着一代代读者。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学校“向日葵话剧社”将上演改编自沈从文《边城》的话剧,请你联系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或材料第三段文字,为演出写一则推介词(正文部分),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当代作家王小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文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总是有限度的”,“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

    材料二:

    无声的世界里,“90后”女孩谭婷的生活、成长、求学,每一步都是“困难模式”,她却一路逆袭,选择做一名开拓者。她曾因听障被迫辍学,复学后跳级两次考入大学。作为全国首位通过司法考试的聋人,她即将成为中国首位聋人律师。谭婷以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一次次打破自我极限。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