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09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什么是元宇宙?它是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是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密切融合。

    元宇宙本身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理念和概念,它需要整合不同的新技术,如5G、6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它强调虚实相融,但还需要跟今天的VR和AR做一些区别,VR是把我们隔离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当中,AR可以用它来进一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提升自己的洞察力。

    虽然元宇宙强调虚实相融,但其结果是最终更加虚拟化,还是能够反哺于现实社会,主要看VR和AR这两种技术路线,哪一种技术路线发展得更加迅速。我们的良好愿望是希望在虚拟世界当中能够实现虚实互补,而不是完全脱实向虚,我们考虑到VR是偏虚拟化的,AR可以增强在现实世界中的观察力,所以我们在元宇宙的概念加入虚实相融。随着大家做的元宇宙应用类型越来越多之后,就形成了一种社会形态。

    元宇宙主要有以下几项核心技术。

    第一项技术叫做扩展现实技术,包括VR和AR。扩展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可以解决手机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当别人跟你说他的家乡有多美,你只能听着在脑海中想象,没有办法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只有VR和AR才能把这个感觉带给你。

    第二项技术是数字孪生,能够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比如阿凡达是通过人的灵魂进入到某个躯体里面来控制一个生物,从而来实现你的分身,他的实体化。这也意味着在元宇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的虚拟分身。

    第三项技术就是用区块链来搭建经济体系。我们现在天天玩的游戏,大部分人都是在花钱,但是随着元宇宙进一步发展,对整个现实社会模拟程度的加强,我们在元宇宙当中可能不仅仅是在花钱,而且有可能赚钱,这样在虚拟世界里同样形成了一套经济体系,这跟今天手机上的移动互联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由此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首先把清华大学的现实世界完全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包括每一栋楼,也包括现在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和历史上的知名的校友师生,这个过程叫做数字孪生。

    第二步,我们可以把在虚拟世界里面的人运转起来,就像你自己的虚拟分身,可以到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面去看书,你在看书的时候,发现你的身边坐着20岁的林徽因,坐着20岁的钱学森,这个时候你可以跟他们聊天,最后你还跟他合影,那么这个合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们有第二步的动作,叫虚拟原生。

    那么第三步是什么呢?你在虚拟世界里见到了钱学森,你还跟他合了影,然后你觉得还不过瘾,你还把这个合影发到你们的朋友圈里面,或者你把它打印出来,放在家里面,叫做虚实融生。有一天你想到,我在虚拟世界碰到了钱学森,能不能在现实世界也碰到他,你就到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去看书,然后这个时候你发现20岁钱学森的高仿人机器人就坐在那里,也在看书,然后你过去跟他聊天,那么这个机器人和后面的虚拟人都可以用人工智能引擎来进行支撑,这样就形成了第四步虚实联动。

    所以目前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比较完美的一种元宇宙形态包括上面这四步。

    (摘编自新华网  沈阳《全世界都在谈元宇宙,它到底有多重要?》)

    材料二:

    元宇宙的虚拟世界既平行于现实世界运行,又为用户提供类似现实世界的挛生镜像和沉浸式体验。既会有技术融合、秩序重构的新问题,也会有投射现实世界的老问题。在元宇宙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治理措施不到位可能出现下列风险:

    元宇宙平台规则穿过线下的物理国界线,实际影响多国的用户,可能会架空国家和政府权威。此外,在元宇宙生态里,一般网络空间里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攻击破坏仍可能出现。考虑到元宇宙生产生活场景更丰富,用户活动轨迹的全过程数字化,有关破坏性事件的突发性可能更强、波及面更广、危害性更大。元宇宙本身的跨国运营特性,也会带来频繁的用户数据出境安全问题。随着NFT(非同质代币)、虚拟货币等新型数字财产有了更广泛的投资交易空间,容易为新形式的洗钱、赌博、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通道。

    元宇宙的应用离不开各种智能穿戴设备,长时间的设备穿戴和接口接入会给用户身心带来伤害,需要关注未成年人数字成瘾等不良后果。进一步看,在元宇宙生态中,内容生产社交化、智能化、个性化、碎片化趋势更加显著,秩序管理的难度增大。元宇宙具体应用展开的话语体系、价值导向仍受平台运营者制定的社区规则、商业模式和算法、早期用户的行为模式影响,存在“认知固化”“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过滤气泡”向深层次发展的风险。

    相对于既有网络平台,元宇宙生态更容易形成闭环,不同元宇宙之间互联互通的难度更大。元宇宙生态中的劳动者、消费者、经营者的权益都可能遭受侵害。借助元宇宙概念进行投机、炒作也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元宇宙需要大量的算力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如果放任其盲目无序发展,也将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带来不利影响。

    (摘编自周辉《准确认识元宇宙依法应对元宇宙发展中的风险挑战》,《光明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宇宙是一个理念和概念,也是一项整合了5G、6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新型技术。 B . 元宇宙主要依赖VR和AR两种技术路线,使虚实相融更加虚拟化并最终反哺现实社会。 C . 元宇宙优于手机移动互联网,就在于它能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实现较为完美的联动。 D . 元宇宙发展中会产生问题,是因为元宇宙的虚拟世界既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类似现实世界。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宇宙可以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进行虚实融合,创造新的生产生活空间。 B . 随着元宇宙的发展以及对整个现实社会模拟程度的加强,它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C . 因为元宇宙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将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带来不利影响。 D . 元宇宙面临的技术融合、秩序重构、投射现实世界等新旧问题,都可能使其生态存在风险。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 元宇宙不等于电子游戏。 B . 元宇宙是一个虚拟世界。 C . 元宇宙风险与利益并存。 D . 元宇宙是高科技复合体。
    4. (4) 请根据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给“元宇宙”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
    5. (5) 请结合材料二中元宇宙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 2. 现代文阅读Ⅱ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他罢!”

    但当然并不是全屯的人们都如此。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先走喜神方,迎吉利。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他熄掉他’”。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我们屯上的一个大害,你不要看得微细。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什么东西!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庄七光嚷起来了:“吹熄了灯,我们的吉光屯还成什么吉光屯,不就完了么?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现在这么胡闹,什么意思?……”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怎么骗?”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那时也还年青哩。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就害怕了,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后来就像现在一样,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他后来就自己闯进去,要去吹。他的老子又太疼爱他,不肯将他锁起来——幸亏我家的死鬼那时还在,给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后来就好了的!”她更快地说,“但是,不知道怎么这回看了赛会之后不多几天,又疯了起来了。哦,同先前一模一样。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

    “我们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方头说着,便轩昂地出了门。

    “好庙门还关着。”阔亭高兴地说。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

    “你干什么?”三角脸走上一步诘问。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半个的头,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吹熄,我们就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他又沉实地说道,“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我就要吹熄他,自己熄!”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什么?”阔亭疑心自己没有听清楚。

    “我放火!”

    沉默像一声清磐,摇曳着尾声,周围的活物都在其中凝结了。但不一会,就有几个人交头接耳,不一会,又都退了开去;两三人又在略远的地方站住了。

    但他似乎并不留心别的事,只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

    仿佛想要寻火种。

    庙后门的墙外庄七光喊道:“老黑呀,你庙门要关得紧!我们去想了法子就来!”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般出入了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们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也就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年高德韶的郭老娃——四爷

    ……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那倒也是一个妥当的办法。”四爷微微地点一点头。

    阔亭恍然道,“庙里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齐。好极了!”

    ……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猜谜。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长着癞头疮的小孩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简略介绍了吉光屯居民的生活方式:出门前须查黄历,出了门也要先走喜神方,迎吉利,暗示神巫文化渗透在吉光屯居民生活的各个层面。 B . 据老人们说长明灯是梁武帝点起的,而灰五婶说是“梁五弟”点的。这一巧妙的“错误”,讽刺了生活中那些不明真相却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人。 C . 小说主要情节在“茶馆议论”“庙前说教”“客厅商议”“庙前尾声”几个场景中展开,作为交战双方的灭灯者与护灯者并没有发生正面冲突。 D . “疯子”被关之后,作者从时间、神情等方面叙写了吉光屯村民很快就忘了当天“灭灯”“放火”一事,天下泰平。这一安排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明灯”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吉光屯的人们愚昧保守的思想,“长明”反映它的根深蒂固。 B . 文中用“三角脸”“方头”称呼村民,以特征借代人物,使得人物的特征突出。特点更加鲜明。 C . “温和地说”“微笑”文中几处对“疯子”说话语调与神情的描写,表明了他是个易于相处、温柔之人。 D . 小说结尾描写绿莹莹的长明灯照耀着庙宇周边静寂的一切,令人悚然的环境给人幽闭压抑之感。
    3. (3) 请简要分析本文叙述上的技巧及其效果。
    4. (4) 作家顾随在《孔子的自白》中说“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本篇小说也同样“发现了人世的真实”并“觉得恐怖”,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 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B . 郡县逼迫 , 催臣上道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C . 悦亲戚之情话 , 乐琴书以消忧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 D .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履至尊而制六合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单于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②臣具以表 , 辞不就职;③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④而此独以钟 , 何哉?⑤垣墙周庭,以当南日;⑥焚百家之言,以黔首;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彭殇为妄作;⑧则其天者而其性得矣;⑨谗谄之蔽明也,曲之害公也;

    A . ①⑦/②⑥/③⑧/④⑤/⑨ B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 ①⑦/②③/④⑤/⑥⑨/⑧ D . ①③/②⑥/④⑧/⑤⑦⑨
  • 5.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侍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苏轼《凌虚台记》,有删改)

    (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B .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C .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D .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替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仅仅用做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 . 从事,官名,泛指一般属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太守陈公的下属。这与“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从事”的意义相同。 C . 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我国古代将十地支与十二天干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来纪年、月、日、时,近世也用于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 D . 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亦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士”的阶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泛指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凌虚”即升向高空之意。站在凌虚台上恍然间让人不知道台的高度,错以为山是踊跃迅速长出来的,这就是陈公命名凌虚台的原因。 B . 苏轼父子夜游石钟山,通过亲身考察发现其“水声如钟”,这与郦道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说法相似,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 C . 选文一作者从都城建造的位置入手,点明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况且四周山莫高于终南城莫近于扶风,借此劝谏太守不可劳民伤财,随意筑台。 D . 选文二作者描写了石钟山的夜景,大石如猛兽奇鬼,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心动欲还”。阴森恐怖之景也是士大夫“不肯夜泊绝壁之下”的原因。
    4. (4) 把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5. (5) 古人为文,讲究章法,请分析两则选文在章法上的相似之处。
  • 6. 古代诗歌阅读

    《秋夜》

    庭院萧条夜气清,卧听宫漏下宫城。

    旅怀生怕还乡梦。留取残灯伴雨声。

    《秋雨渐凉有怀兴元》

    八月山中夜渐长,雨声灯影共凄凉。

    遥知南郑风霜早,已有寒熊犯猎场。

    【注】①《秋夜》作于嘉泰二年,陆游被朝廷所召,进京撰写国史。②《秋雨渐凉有怀兴元》作于淳熙十年,此时诗人处于被罢免的状态。③南郑是抗全的前线,陆游曾在此任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秋夜》中“卧听”与“小楼一夜听春雨”中的“听”都展现作者彻夜难眠的情状。 B . 《秋雨》采用对比手法,将此时山阴的凄凉雨声与千里之外的战场厮杀声进行对比。 C . 两首诗在题目中都点明了写作时间,开篇同样描绘了凄清的环境,为后文抒情蓄势。 D . 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眼前之景和想象之景相结合,使内涵更为丰富。
    2. (2) 两首诗中“雨声”所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7.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比兴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离骚》中“”两句,就是运用比兴手法,从自然的枯荣自然联想到韶华的易逝。
    2. (2) 《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3. (3)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曾用身体与影子的互慰来表达孤独之情。《陈情表》中亦有类似的句子;“”。
    4. (4)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一句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体现了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5. (5) “鸥鸟”意象飘逸超脱,与世无求,往往是诗人淡泊名利,自适归隐之情的寄托。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题,共13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宣夜说主张的是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认为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这与古希腊人的水晶天说完全不同。希腊人认为天是某种特殊材料形成的固体天球,日月星辰分布在不同的球层上。在欧洲历史上,这种固体天球观念____________,直到16世纪,由于在第谷出色的天文观测工作的冲击下,使人们才逐渐废弃了这种观念。与西方的水晶天说相比,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正因为如此,熟知西方天文学发展史的科学史家如李约瑟等在了解了宣夜说的具体内容后,对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宣夜说的重要性就____________了。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一句话,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这决定了它在天文学界必然要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这种主张,____________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没有人再关注它了。东汉著名学者蔡邕在总结当时天文学界的状况时,____________地指出了宣夜说的处境:“宣夜之学,绝无师法。”(《晋书·天文志》)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牢不可破    相形见绌    断绝    入木三分 B . 根深蒂固    相形见绌    杜绝    一针见血 C . 根深蒂固    左支右绌    断绝    一针见血 D . 牢不可破    左支右绌    杜绝    入木三分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 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不利于科学的发展。所以它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 B . 所以,它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也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C . 因为它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所以不利于科学发展。 D . 所以,它不利于科学发展,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直到16世纪,在第谷出色的天文观测工作的冲击下,人们才逐渐放弃了这种观念。 B . 直到16世纪,由于在第谷出色的天文观测工作的冲击下,使人们才逐渐放弃了这种观念。 C . 直到16世纪,在第谷出色的天文观测工作的冲击下,使人们才逐渐废弃了这种观念。 D . 直到16世纪,由于在第谷出色的天文观测工作的冲击下,人们才逐渐废弃了这种观念。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天文学界里,它没有与数学相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总之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从语意上看这句与原文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知道许多来自书本、课堂的知识,也获取了大量来自网络的信息资讯,但却叫不出身边动植物的名称,对大自然也缺乏好奇心和情感;看过电视电影里的田野山川,却没有机会亲手抚摸禾苗;习惯走在水泥地上,喜欢宅家,习惯有电源插座的地方,成为水泥森林的“穴居动物”。这些现象,被称作“大自然缺失症”。今天的我们对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缺少感知和体验,因此难以理解王羲之面对自然山水而发出的生死之慨,无法深切体会“养树”与“养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更谈不上像苏轼一样去山水间寻求和叩问自然真理。

    材料二:

    重要的不是树枝或树叶,而是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在这些外在的树木形态里流淌着的、为获取更高成就而努力的喜悦。

    ——冈仓天心(日本美学家)

    学校青少年发展中心拟举办一场“自然与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