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月考专区 /高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实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单元测试(入学考...

更新时间:2022-08-25 浏览次数:29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 .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 2. (2021高三上·丰城月考)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所在地随革命形势的发展而辗转南北。党中央所在地的变化也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如图所示,反映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是(   )

    A . 由②到① B . 由③到④ C . 由①到④ D . 由②到③
  • 3. (2018·全国Ⅲ卷)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 4. (2021高一下·莆田期中)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 . 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 .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 .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 . 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 5. 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而华北和东北则十分消沉,广东地区一度活跃的状态也发生扭转。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 主要矛盾的变化 B . 革命形势的发展 C . 经济发展不平衡 D . 三民主义的影响
  • 6. (2019高二下·浙江期中)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 .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 7. (2017·海南)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 .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 .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 8. (2018·北京)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 .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 9. (2020高一下·株洲开学考)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 .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 .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10. (2016高三上·新乡月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 .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 .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 11. (2016高三上·吉林模拟)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 .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12. 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 13. 下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B . 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C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 .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14.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 .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 15. 民国某年12月15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召开了清华教授会临时会议,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宣言》,宣言中说:“夫统一之局,成之甚难,而毁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凡我国人应共弃之。除电请国民政府迅予讨伐外,尚望全国人士一致主张,国家幸甚。”宣言中声讨的是(   )
    A . 西安事变 B . 伪满洲国的成立 C . 皖南事变 D . 福建事变
  • 16. (2015高一上·大田期中)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 .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 17. (2020高一下·海口开学考)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 .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 . 转嫁战争负担 C .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 . 强化物资管制
  • 18. (2016高二下·莆田期末)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 .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 .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 19. (2019·浙江选考) 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    )
    A . 太原会战 B . 百团大战 C . 枣宜会战 D . 台儿庄战役
  • 20.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A . 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 . 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 . 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 .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 21. 下表为1937-1945年间陕甘宁边区盐税收入统计情况.其中盐税占工商税收比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年度 税款(单位:券币) 占工商税收比重(指数:1937=100)
    1937 1,868.50 100
    1938 49,247.50 68.5
    1939 27,895.50 67.3
    1940 44,060.00 56.8
    1941 372,084.00 46.3
    1942 489,576.00 12.8
    1943 4,471,490.00 15.6
    A . 日本残酷的经济掠夺 B . “双减双交”政策的实施 C . 民族工业大量内迁 D . 自力更生运动成效逐渐显现
  • 22. (2019高三上·通榆月考)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 .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 23. (2020高二下·什邡月考)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 .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 .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 24. (2019·全国Ⅱ卷) 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 .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 .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 .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 25. 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

    A . ①④③② B . ③①②④ C . ②④③① D . ③②④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5分,第28题21分,共50分。
  • 26.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舍会山协议”

    1937年12月,陈毅来到舍会山(位于安徽和江西交界处),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此协议内容的展板:

    舍会山协议

        国民党当局停止向游击队进攻,撤退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驻军。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应通行无阻。

        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的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

        释放一切政治犯。

        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对当局的敌对行动。全部给养可以自由买卖。

    结合所学,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

    (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 27. 民国时期,政府支持大学创作校歌,大学校歌作为大学精神的载体弦歌不断, 吟唱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学名称

    创作时间

    校歌内容(部分)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6年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南开大学

    1919年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清华大学

    1921年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器识其先,

    复旦大学

    1925年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浙江大学

    1938年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38年

    我们以热血润色河山,不使河山遭蹂躏;我们以热情讴歌民族,不使民族受欺凌。建筑坚强的城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摘编自《江汉大学学报》(第27卷第1期)

    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时期大学校歌体现的时代精神,并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合理的解释。

  • 28. 图2、图3、图4是中国近代三个历史时期(1860—1894年,1901—1914年,1937—1945年)中国境内新建近代工业的空间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备注:核密度呈现的是被分析对象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集聚程度)

    ——据刘静等《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近代工业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